[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 > 环境保护管理

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绿色转向与协同演化研究

  • 定价: ¥82
  • ISBN:978752186851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经济科学
  • 页数:278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对象性区域拓展到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地理环境多样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形成了对较大空间尺度下复杂地理单元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发展思路的新认识,不仅推进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使命驱动型创新理论的运用,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结论,同时也拓展了黄河流域创新发展领域的研究,为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推动新使命达成等政策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启示。

作者简介

    郭淑芬,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曾任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女科技工作者专委会副主任等。先后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三八”红旗手、“三晋英才”领军人才等。
    以区域创新、产业创新、科技政策评价、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等为主要研究领域,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煤炭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研究》等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教育部课题、人事部博士后基金、山西省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0多项;荣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理论溯源与研究进展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黄河流域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
  2.1  黄河流域基本情况
  2.2  黄河流域自然特征与资源条件
  2.3  黄河流域经济与社会环境现状
  2.4  黄河流域创新投入与产出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与新使命要求的偏离识别
  3.1  新使命要求的本质导向解析
  3.2  基于绿色创新绩效的偏离识别
  3.3  基于水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偏离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绿色转向与协同演化的理论框架构建
  4.1  新使命导向下转向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的合理性逻辑
  4.2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模型与主要特征
  4.3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多维协同演化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向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的内生机制探析
  5.1  情境阐释与研究方法选择
  5.2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5.3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内生演化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协同演化机制分析
  6.1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协同演化趋势分析
  6.3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协同演化的组态路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区域间协同演化机制分析
  7.1  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协同演化趋势分析
  7.2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区域间协同演化趋势分析
  7.3  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区域间协同演化驱动因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促进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绿色转向的对策建议
  8.1  以推进能动性要素降本增益促使系统内生演化
  8.2  以促进流域充分合作加速子系统协同演进
  8.3  以强化种群间关联互动驱使系统要素协同绿色转向
  8.4  以优化邻近关系促进系统跨区域深化合作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上在长达三千年的时间里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流域内水旱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等问题也始终制约着流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地带,在全国生态安全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赋予流域新的战略使命(以下简称“新使命”),推动黄河流域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理念、第一动力。现阶段,创新生态系统成为继市场、政府与社会之后推动创新的第四种力量,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空间载体,建立一个活力旺、韧性足的创新生态系统对推动新使命达成意义重大。整体上,黄河流域人才规模、创新能力等明显低于长江流域等同类型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沿黄省份共享黄河一条河,流域发展整体性强、关联度高,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具备天然的网络关系,且流域内陕西、山东等省已集聚有一批高水平高校或研究机构,部分省份还形成了较厚实的工业基础与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这为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奠定了现实基础。同时,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演进与系统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新使命要求的出现及其引起的黄河流域加速重视绿色发展,赋予了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特色化的核心价值主张,并由此推动系统发生转向,因而亟须厘清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转向哪”及“如何转”这两个关键问题,从而为系统向与地区发展相适配的方向演变提供思路与决策支撑。
    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转向哪”,是由新使命驱动的流域由“发展”转向“绿色发展”的本质导向的要求决定的。绿色发展是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发展有赖于绿色创新驱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创新驱动,通过将节水技术、绿色技术、生态技术等嵌入流域生产生活各个环节,从而以高效率、低污染、低损耗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在新使命驱动下,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应当转向绿色,由各类创新种群围绕共同的绿色核心价值主张,开放合作、动态交互、共生共演地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实现系统绿色创新的功能。
    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如何转”,是由流域特殊的空间结构及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共同决定的。从空间结构看,黄河流域因地理邻近、省际或城际合作,以及河流纽带等,客观上形成了跨行政边界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在不同省(城)间形成了纵向跨度大的梯级结构,以及多个层次的网络结构;从发展现状看,流域科技资源较为匮乏,知识研发、知识应用、政策制定等主要创新种群尚未形成互惠共生关系,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发育滞缓,同时,黄河流经的九省区创新能力、人才规模差异显著,各省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水平不一。这些共同导致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绿色转向不应局限于特定行政或创新种群边界,应当超越具体省域及创新种群边界,在关注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性、协同性、适应性等特征的同时,重视系统在其组成要素与构成空间上的开放性与多层次性。
    针对上述两个关键问题,本书进一步细化为系统发展问题梳理、理论框架构建、协同演化机制探析、优化路径提炼四大板块,探索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在新使命驱动下的演化方向与路径。具体地:
    (1)系统发展问题梳理部分,在厘清黄河流域新使命要求的基础上,从绿色创新绩效和基于水的偏向性技术进步两方面,揭示流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与新使命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偏离;
    (2)理论框架构建部分,结合黄河流域实践,构建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并基于要素、空间两个层面的嵌套与互动,将系统运行机制细化为要素本地、要素跨区及区域空间三个维度的协同演化;
    (3)协同演化机制探索部分,聚焦黄河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种群的主观能动性及系统初始状态等方面,揭示系统要素在共同价值主张驱动下实现竞争合作、共生共赢等行为策略;
    (4)优化路径提炼部分,采用黄河流域省、市数据,揭示流域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规律的关键因素或路径,并形成政策建议。
    本书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对象性区域拓展到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地理环境多样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形成了对较大空间尺度下复杂地理单元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发展思路的新认识,不仅推进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使命驱动型创新理论的运用,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结论,同时也拓展了黄河流域创新发展领域的研究,能为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推动新使命达成等政策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