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艺 术 > 艺 术 > 电影电视艺术

复旦电影精读课(新时代复旦大学精品教材)

  • 定价: ¥88
  • ISBN:978730918158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复旦大学
  • 页数:36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立足于影片的整体把握,专注于影片的细节解读,实现影片主题分析与光影、声音、剪辑分析的完美结合。借助理论来阐释和发挥一部影片的主要内涵是当前电影研究和电影评论的一条路径,本书的一些影评中也会借用一些理论来深化阐述,作者在相关历史、文化、政治背景下,通过影片细节的解读把握导演的主要意图,在此过程中理论是影片背景中的某种若隐若现的参照物。阅读本书,读者既能整体理解影片的主题内涵,又能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走进影片的光影世界,了解各个细节对于主题建构、人物性格塑造、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作用,更了解影片如何通过光影等电影的元素来实现这些意图,进而使读者不仅学会分析电影,撰写影评,更学会如何从一个宏观的视野来观照电影导演、电影类型和电影现象。

作者简介

    龚金平,文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理论与影视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影视教学团队首席教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秘书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类型电影、中外电影比较研究、公共影视教育,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复旦大学“香港人”奖教金(2011)。作为课程负责人开设的“影视剧艺术”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建设课程(2011)、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12)、上海市精品课程(2014)。发表电影研究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参编电影教材3部,参编学术专著2部。

目录

序言 电影是精神刚需,而非视听盛宴
第一章  体认自由之沉重与艰难
  第一节  知识准备一:色彩
  第二节  知识准备二:摄影构图
  第三节  《蓝色》精读
    (一)遗忘与铭记的双重主题
    (二)自由伦理中的自如与两难
    (三)身体的沉重与轻盈
第二章  在不确定的人生珍惜爱的碎片
  第一节  知识准备一:光线
  第二节  知识准备二:镜头和场景
  第三节  《旺角卡门》精读
    (一)活在当下:社会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
    (二)匮乏与寻找:社会边缘人物的情感状态
    (三)喋血街头:社会边缘人物的命运结局
第三章  透视宏大叙事背后的生存真实与精神枷锁
  第一节  知识准备一:景别
  第二节  知识准备二:机位与视点
  第三节  《鬼子来了》精读
    (一)现实的窘迫与内心的局促
    (二)生死存亡中的价值观考验
    (三)回归真实历史情境中的生存书写
第四章  青春成长的阵痛与迷茫
  第一节  知识准备一:镜头运动
  第二节  知识准备二:电影音乐
  第三节  知识准备三:电影剪辑
  第四节  《阳光灿烂的日子》精读
    (一)对宏大叙事的颠覆与解构
    (二)弑父冲动与女性祛魅
    (三)青春成长的阵痛与迷茫
第五章  在僵化秩序中追求精神的自由
  第一节  电影主题的概括方法
  第二节  《看上去很美》精读
    (一)在僵化秩序中追求精神的自由
    (二)规训与惩罚中的顺从与反抗
    (三)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异质同构
第六章  末路豪情中的自我发现之旅
  第一节  人物的魅力与“弧光”
  第二节  《末路狂花》精读
    (一)在庸常俗世中追寻心中的远方
    (二)人物形象的参差感与不同的命运风景
    (三)被压抑或刻意掩饰的自我
第七章  艺术传奇掩映中的女性悲歌
  第一节  电影的情节结构
    (一)因果式线性结构
    (二)叙述分层
    (三)单元式结构
    (四)多线并进式交叉结构
    (五)套层结构
  第二节  《阮玲玉》精读
    (一)男权社会中的柔弱女性
    (二)悲剧性格书写的悲剧命运
    (三)套层结构中的复调性对话
    (四)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互文关系
第八章  电影的编剧分析
  第一节  电影编剧分析六步法
  第二节  《垫底辣妹》的编剧分析
第九章  影评撰写的方法与实践
附录(一) 《海上钢琴师》的艺术美感与哲学思考
附录(二) 《老爷车》: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附录(三) 《我11》:时代阴影笼罩下的“纯真11岁”
附录(四) 《红海行动》的叙事艺术与煽情艺术
附录(五) 《地久天长》:在伦理伤痛中直面人生的空洞
附录(六) 《过春天》:落魄人生的虚幻春天
附录(七) 《寄生虫》的阶层叙事与意识形态分析
附录(八) 《最后的决斗》:在这场男人的决斗中,女人是战利品和牺牲品
附录(九) 《长安三万里》:在追求功名的征途中修炼自我
附录(十) 《坚如磐石》:抵达璀璨背后的晦暗与闪耀
附录(十一) 《我本是高山》:仰望高山,成为高山,跨越高山
附录(十二) 《涉过愤怒的海》:愤怒过后,如何面对内心的满地狼藉
后记  电影是关于细节的艺术

前言

  

    电影是精神刚需,而非视听盛宴
    电影从诞生起,就一直在技术层面追求变革、创新和突破。最初,电影没有声音,人类在1927年让这个“伟大的哑巴”说话了;1935年,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彩色的世界;电影的画幅比,也从1.33:1的全画幅向1.85:1、2.35:1等参数的宽银幕转变。出现数字电影之后,立体环绕声已经是一部电影的标配,画面的分辨率更是达到了4K、8K;放映频率也从每秒24帧,提升到每秒120帧,甚至240帧,以便为观众带来更加顺滑、清晰的动态画面……
    电影一百多年来的进步,似乎主要在做一件事,就是让观众的观影体验更为逼真,更为震撼,有更丰富细腻的视听享受。这条路径的风险在于,我们接下来还能做什么?无非是将画质进一步提高,将声音做得更有层次,将放映频率再提高一倍。只是,人类对于感官欲望的追逐永不魇足,永远渴望更高,更好,其上限在哪无人知晓,这意味着电影创作者需要在这条技术迭代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而且,对视听效果的极致追求,终究会使观众感觉迟钝甚至麻木。例如,大多数人其实无法分辨4K画质和8K画质有什么区别,也说不清多了两条声道之后是否听觉效果就有了质的飞跃,至于能否看清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里人的面容,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进一步说,如果超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生理极限,那些细致入微的声音处理,那些纤毫毕现的画面质感,观众一旦习以为常,就会熟视无睹。
    观众排斥或贬损一部影片时,从来不会因为影片的画质不是4K,或者声音的层次感不够立体,或者放映频率只有一秒24帧。这说明,我们在电影技术上所做的探索,有时只是追求一种自我成就的“迷思”而已,感动的只是自己,而非观众。
    与电影技术日新月异形成对比的,是电影内容以及讲故事的方式,似乎只能“老调重弹”。考虑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今天的电影与几十年前的电影一样,不过是重复人类一些永恒的题材或主题而已,如爱情、战争、复仇、成长,等等。看来,正因为电影的题材或主题难以取得革命性的突破,电影创作者才转而在技术层面日益精进。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电影就像一块月饼,馅料只有那么几种搭配组合模式,但我们可以在包装上下功夫,使月饼礼盒更时尚,更精致,更有艺术质感,进而使消费者暂时忽略或忘记月饼本身的口感。
    当我们说电影是人生的刚需时,我们所迷醉的,究竟是影院这个空间,看电影的那种氛围,与旁人谈论一部热门电影时有共同话题的亲切感,还是因为电影艺术上的创新、内容上的感动?
    我们在影院观看一些商业大片时,其实对于华丽的影像大多数时候是无动于衷的,我们抱怨的,大抵是人物行动逻辑的莫名,或者剧情发展的突兀;反之,我们在一部影像粗粝的影片中,却可能为人物的命运遭际而伤心落泪。这说明,我们需要电影,是因为我们渴望在电影中得到一些感动、启示、鼓舞、欣慰,或者警示、反思。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情感体验,大多不是技术元素能提供的。
    电影不应该成为我们视听上的迷恋对象,只有精神上的刚需,才是永恒的。这种刚需有着最简单却也最富挑战性的抵达方式,那就是契合观众内心深处的欲望与焦虑,抚慰他们的不安,为他们提供梦幻般的精神满足;或者,在一种有现实质感与情感真实性的氛围中,为观众带来更有共情点的情感冲击或者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
    本雅明曾经把印刷术的出现视为某些艺术的灾难。因为,当一件艺术作品可以复制时,它就失去了原真性、距离感、膜拜价值和凝神关照的可能,从而丧失了“灵韵”。这从我们愿意到博物馆看原画,而不是看这幅画的印刷品的心理可以得到印证。电影的复杂性在于,它虽然也是机械复制的产物,但观众从来不会先入为主地嫌弃它没有“灵韵”。因为,电影的魅力和光环来自它的内容和形式本身,与它的载体和播放媒介关系不大。
    从这个层面来说,当某些电影近乎迷狂地追求视听效果,不仅是舍本逐末的,还容易“作茧自缚”。因为,极致的画面和声音,快速的剪辑节奏,对观众形成视听轰炸之后,观众被密集的视听语言或者饱和的情节容量冲击得心神涣散,被“震惊”所裹挟,会模糊现象与本质,会逃避思考,被困在影院的座椅上,成为“洞穴囚人”。
    其实,电影追求的“仿真”,并不一定是为观众制造“身临其境”的幻觉,而是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中营造心有戚戚的共情场域。我们虽然也渴望从电影中获得身心愉悦,但这种愉悦应该来自于看到人物的奇迹与冒险之后的赞叹,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有志者事竟成之后的情感抚慰与精神鼓舞。如果说观众需要在娱乐片中做一场心向往之的白日梦,在艺术片中则希冀洞察生活的真相,洞穿人性的幽深微妙处,从人物命运轨迹中得到诸多回味,从而返身观照,获得内心的澄明与通透。这也再次证明,观众对电影的刚需,来自于情感领域的触动,以及精神世界的回荡,而非视听层面的瞬间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