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医药.卫生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现代中医疫病证治/中医疫病学系列丛书

  • 定价: ¥198
  • ISBN:978751523000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医古籍
  • 页数:753页
  • 作者:编者:李鑫辉//刘...
  • 立即节省:
  • 2025-07-01 第1版
  • 2025-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现代中医疫病证治》是中医疫病学系列丛书的一本,本书以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为主体,结合现代医学,介绍了疫病相关内容。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部分包括绪论、疫病的病因和发病、疫病的流行病学、疫病常用中医辨证方法、疫病的诊断、疫病的治疗、疫病的预防与护理等内容,简要梳理了中医疫病学的发展概况,融会中、西医对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等方式方法,旨在让读者对疫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下篇各论涉及呼吸道传染疫病、消化道传染疫病、虫媒传染疫病、动物源性传染疫病、蠕虫疫病、性传播疾病、其他疫病,从流行病学、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査、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辨治、西医治疗、简方治疗经验及其他治疗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各种常见疫病,以启迪和拓宽读者对疫病的临床治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疫病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疫病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医疫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现代中医疫病研究概况
  第五节  中医疫病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疫病的病因和发病
  第一节  疫病的病因
  第二节  疫病的发病
  第三节  西医对疫病发病的基本认识
第三章  疫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中医对疫病流行的认识
  第二节  西医对疫病流行的认识
第四章  疫病常用中医辨证方法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二节  三焦辨证
  第三节  表里辨证
  第四节  气血津液辨证
第五章  疫病的诊断
  第一节  疫病与传统四诊
  第二节  疫病与现代西医诊断技术
  第三节  疫病常见症状
  第四节  疫病辨舌验齿
  第五节  疫病辨斑疹与白焙
第六章  疫病的治疗
  第一节  疫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  疫病的常用中医治法与方药
  第三节  疫病的常用西医治疗方法
第七章  疫病的预防与护理
  第一节  历代医家对疫病的防治成就
  第二节  疫病的中医预防
  第三节  疫病的西医预防
  第四节  疫病的护理
下篇 各论篇
第八章  呼吸道传染疫病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第二节  麻疹
  第三节  风疹
  第四节  白喉
  第五节  水痘
  第六节  单纯疱疹
  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八节  支原体肺炎
  第九节  猩红热
  第十节  肺结核
  第十一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二节  百日咳
  第十三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十四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第九章  消化道传染疫病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
  第三节  伤寒
  第四节  副伤寒
  第五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六节  霍乱与副霍乱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
  第八节  阿米巴痢疾
  第九节  手足口病
第十章  虫媒传染疫病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二节  登革热
  第三节  回归热
  第四节  疟疾
  第五节  黑热病
  第六节  恙虫病
第十一章  动物源性传染疫病
  第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二节  狂犬病
  第三节  布鲁氏菌病
  第四节  鼠疫
  第五节  炭疽
  第六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二章  蠕虫疫病
  第一节  血吸虫病
  第二节  蛔虫病
  第三节  蛲虫病
  第四节  囊虫病
  第五节  钩虫病
  第六节  丝虫病
  第七节  姜片虫病
  第八节  绦虫病
第十三章  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淋病
  第二节  梅毒
  第三节  艾滋病
  第四节  滴虫病
  第五节  阴虱
  第六节  疥疮
  第七节  软下疳
  第八节  尖锐湿疣
  第九节  传染性软疣
  第十节  生殖器疱疹
  第十一节  生殖器念珠菌病
  第十二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第十三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十四节  细菌性阴道病
第十四章  其他疫病
  第一节  麻风
  第二节  破伤风

前言

  

     疫病,是指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较大范围流行的一类疾病。如《说文解字》中言:“疫,民皆病也。”《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病,是中国古代对人民健康与生命摧残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如汉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的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疫病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疫病虽烈,但并未阻止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扎根于优秀中华文化,庇佑着中华民族的中医药一直在与疫病斗争。中医药在疫病的防治过程中,创立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医疫病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时代至晋唐时期,初始时疫病理论较为笼统;宋代至元代,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逐渐充实,如王履等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著名观点;明清,阐述中医疫病的温病学说已日趋成熟,对疫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理论更加完善,对疫病的形成、发展、传播等均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创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疫病辨证论治体系。如明末医家吴又可提出疫病的致病原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且不同疫病所感疫气各异,对疫病的病因学认识进一步深化;清代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的确定,标志着中医疫病在因机证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历代均有医家致力于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撰写了许多经典著作,创制了许多有效方剂,留下了许多治疫医案,他们应对不同疫病时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部生动的医学发展史。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的出现,人类防治疫病的能力已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人均寿命也不断提升。但疫病对人类健康及生命威胁依然存在,疫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如2003年春夏之时我国出现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012年首次在沙特阿拉伯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2014年起在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等,尤其是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导致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截至2021年7月中旬,累计感染近两亿人,死亡人数超过四百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医有上千年的应对疫病的经验,近年来通过实践检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医应对疫病的价值。例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内医学界广泛运用中医药防治疫病,疗效显著,并取得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等4个原方联合组成,从“寒湿疫”论治新冠肺炎,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事例表明中医应对疫病是有效的,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仍然可持续指导疫病的防治。
    为了进一步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经验,加强中医药对防治疫病的指导作用,提高中医药防治疫病能力,我们特地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中医疫病学系列”丛书。本套丛书共有5本,分别是《中医疫病经典选读》《中医疫病名医类案》《中医疫病名方类编》《中医疫病创新案例》和《现代中医疫病证治》,分别从中医药应对疫病的经典论述、名医治疫医案、历代治疫名方、疫病应对的创新案例和现代中医应对疫病的临床证治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论述完整、理法方药齐备的中医疫病丛书。期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可以促进中医疫病学的发展和完善,更好地指导现代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实践,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