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 书店人苏健的2019年
发布时间:2019-12-23 | 来源:
 
 
 
书店人苏健的2019:年初我做了一个梦,年底就把梦圆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苏健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冬泳”时光,今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这位丽水新华书店的掌门人,是位多年的冬泳爱好者。
    其实在2019年开出新的书店进军商场,这本身也挺像是一次不畏寒冷的“冬泳”。
    12月22日,冬至。丽水万地广场三楼,新华书店“阅自在“试营业满月了。元旦,“阅自在”将正式开张。
    正好是周日,这个城市的年轻人,还有从下面县里开车来丽水城里过周末的年轻人,三三两两地走进万地广场,然后不经意间,看到“阅自在”三个黄庭坚的书法大字,仿佛被什么东西牵引着,就进来了这家大型商业综合体里的书店,坐下来,点一杯咖啡,静静翻一本书,或者跟朋友交谈,不知不觉中,脸上挂着笑。
    “丽水是地域的中心城市,辐射力蛮强的,周边庆元、松阳等地的年轻人开车过来,也很方便。看场电影,吃个饭,购点物,晚上回去。能到我这大书吧歇一歇,点一点吃的,翻一翻书,可能就顺便带几本书回去。”
    一年的时间,从一个梦开始,到圆梦的过程,其中有机缘巧合,更多是人为的努力。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人就是奔头了。
    离丽水万地广场不远,是静静流淌的瓯江,瓯江,也是丽水人的母亲河。一条江,和城市市民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江有时是奔腾的,有时是宁静的。
    作为一个在书店岗位38年之久的书店人,苏健的内心,也时而奔腾,时而宁静。
    “现在一天卖个100杯咖啡,等元旦正式开业了,咖啡会卖得更多,书店的人气也会更旺。”
    从那100杯在这里消费的咖啡里,苏健喜滋滋地,看到了“阅自在”的明天。
    为此从年初忙碌到年底的苏健说,“真的,我年初的时候,就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场景像电影一样,很清晰,是一家新的书店,很漂亮很时尚。醒来后我就想,我知道这一年我要干的主要事情是什么了,就是把这个梦给圆了。”
    一个梦,划过了365天,划过了一个普通人的2019年。
    【将梦变成现实,是我知道的最迷人的事】
    丽水新华书店当家人苏健,1979年进入浙江印刷学校,如今已经离那份“初心”的原点40周年了。1981年毕业后,他就到了丽水新华书店工作,除了中间有几年下海,去深圳扑腾,几十年他就守了丽水新华书店。
    “阅自在”,是丽水新华书店新生下的一个漂亮孩子,也是老书店人苏健亲自接生的娃。
    苏健的那个2019年初的书店梦,背后是一个老书店人隐隐的焦虑和不甘:
    我们的阅读环境在改变。
    上世纪90年代,丽水有66家民营书店,遍地开花。到如今,民营书店只剩下三四家了。
    从前丽水有几十家报刊亭,现在街上很少能看到报刊亭了。
    “有几年,受到冲击厉害,连丽水新华书店的门面都在缩小,书店一楼出租给了卖服装的,我心里不舒服,也没有办法啊,总要生存,后来终于收回了,还是想好好开书店。”
    “那时我也算文艺青年,记得当时译林社从国外引进尼采弗洛伊德等哲学书,我也都会买来翻看,记得买《飘》都要开后门的年代。我从书荒年代,一路到书的繁荣年代,又经历了书同质化的年代,那时候,武打书和连环画都大量积压。以前一本书一天可以卖很多本,现在呢,95%的书,一天只能卖一本。”作为38年的老书店人,苏健对“书时代”的变迁如数家珍。
    “2003到2010年,大家都不来书店了,书店人气差了,就埋怨都是网购的原因,手机购物开始后,书店就萧条了,我就想啊,我有什么,只有给读者体验。”
    “我2014年就想改造书店了,2015年,我出去看了些,比如广州方所、深圳南山书店等等,就想把图书超市变为阅读空间。这一年终于把租出去的都收回了,让书店真正回到了书店。”
一路焦虑着、思索着的当家人苏健,也一直在想办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将梦变成现实,“是我知道的最迷人的事”。
    在一些大都市,书店进驻高档购物中心,已成为时尚和潮流的一部分,而新一代的阅读者,比如80后90后00后们,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像原来那样逛书店,他们更习惯将逛书店,作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与其说逛书店,不如说,他们是在享受在一个大书吧的氛围里,松弛一下平日快节奏的身心。
    言几又、西西弗等民营书店,在北京和上海都各有十家,为什么新华书店就不能进入综合体呢?
    就这样,一个人带着一群人,开始去实现这个梦。
    【自在在哪里:青春的面孔多起来】
    去“阅自在”的那天,正是细细蒙蒙。晚上7点半至8点半,在“阅自在”柔软好看的沙发上坐下,观察了1个小时,纪录了走进书店的人们——
    五对情侣或夫妻。四个小家庭,带着不太大的孩子。七八对结伴逛逛书店的男性朋友。五对结伴而来翻翻书又找座位点了咖啡的女孩子。两个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说,进入“阅自在”的,青春面孔居多。
    远处,一点渗透过来的轻快潮流动感迪斯科的商场音乐飘来,苏健感觉,这音乐有点影响了书店的清静,正在考虑跟商场协调。
    身在万地广场这大型综合体,书店既是独立的“自在”,又是其中的一部分。书店在万地广场的三楼,并非孤岛。
    我们走到一楼的空旷地,细雨飞来,脸上凉凉的。万地广场是个圆型的建筑,很盛大,很华丽,夜晚的灯火辉煌,恍如万家灯火齐亮,只有那一小片三楼的灯光,是来自“阅自在”。苏健再一次站在这罗马圆型剧场式的大综合体前,忽然,就为那三楼的那一小片“书之灯”感动了——它有点渺小,又有点倔强,是不是?
    忽然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打油诗: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事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大多数的人生,都难以脱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世生活,这开门七件事之余,如果还有一点“琴棋书画诗酒茶”,那是多美好的人生啊。
    “80后、90后家庭条件好了,喜欢去这些时尚场所消费,他们又都习惯开车。我们老的丽水书城,不太方便停车,所以我就想,把书店开到商场里去。这里停车很方便,还有好几小时的免费停车。”苏健说。
    仔细看看,这家“阅自在”里陈列的图书,跟丽水书城的图书区别挺大的,在这里,多的是,文艺社科少儿文创,适合80后以下人群阅读的书,成为主角。
    在显著位置,年轻人关注的韩国热剧《82年生的金智英》,和之前在欧美颇有影响力的90后女作家的新书《聊天纪录》,摆放在一起。
    不一小心,你又碰到了阿耐的书、高晓松的书、猫腻的《庆余年》等等。
    这些面孔青春的书籍,也呼应着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关心的当下社会问题:性别困境、职场困境、网络时代人与人的沟通困境等等。
    “30年后,现在的年轻人,关注的书也不一样了。”苏健说。
    做书店,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啊。
    【这个热爱冬泳的人,也感于“书之忧患“】
    每一个书店都有一个当家人,当家人是什么样的人,大致就决定了书店拥有一个怎样的灵魂。
    这位丽水的当家人苏健,最突出的是他身上的书卷气,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点点艺术家的浪漫,还有一点点走南闯北过的江湖气。
    他的光头、眼镜、艺术气质和健硕的身体,奇怪地和谐一体。
    晚上书店打烊后,记者走进了苏健的工作室,才发现,原来苏健还是一位很资深的书法家。他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写的字帖,已经挺卖钱的了。
    丽水紫金路上,老新华书店的“丽水书城”四个遒劲大字,就是苏健亲笔挥毫的。
    走进苏健的工作室,书香与艺术气韵四溢。四壁之间,有一大书架的书,有他的书法作品,还有他的摄影作品。
    还有一套练功服,原来他练太极拳已经很多年了。
    然后又听他的同事说,苏总冬泳也已经很多年了。
    他又不是个很书呆子气的人,他的眼睛里,有曾经走过江湖的开阔和容纳。
    在苏健的工作室里,听他娓娓地讲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他觉得丽水小城太安静了,就去深圳闯荡。他在深圳开过公司,赚过钱,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扑腾过。当时正年轻,虽然成了家,但内心不安分的苏健,还是按捺不住,挥别了在丽水的妻儿,想去见识新世界,一个猛子扎进了海,凭的就是一腔热血和激情,也少不了面对新环境的勇气。

    他觉得自己,还是有点胆量的。


    他在深圳打开了眼界,折腾几年,“下海”也颇为成功,但是,骨子里,那个执着的书店人好像沉睡了,却并没有消失。后来一被组织召唤,请他回来接手丽水新华书店,苏健马上拒绝了南方的热烈和诱惑,回到了故乡,重拾起老本行,从此,心彻底定了下来。
    一个看过世界依然爱书成痴的人,跟书有关的一点诱惑,就把他给拉回来了。他想,或许这辈子,就是跟书结缘了,分都分不开。
苏健不仅是书店人,也兼有艺术家的那种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在他的工作室,一幅摄影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幅照片是那么特别,画面中,唯一的主角就是书,然而,又是动态的书,是轰然倒塌之时的书。
    这正是苏健一幅在清华大学展出过的摄影作品,是苏健去年拍的。他说,我心里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我有难过,有思索,我想到书在今天的处境,就想做一个行为艺术。
这幅作品,是他让人将他书架上所有堆积的书推倒,在书倒下的一瞬间,他按下快门。一幅表达他思想的作品,没有任何的后期制作。
    如果要给这幅作品起个名字,是不是可以叫,《书之忧患》?
    苏健是个冬泳爱好者,其实在2019年开出新的书店进军商场,这本身也挺像是一次壮士的“冬泳”。  
    冬天,看似平静的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