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男孩(精)/J.M.库切作品

  • 定价: ¥26
  • ISBN:9787533935580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文艺
  • 页数:198页
  • 作者:(南非)J.M.库切|...
  • 立即节省:
  • 2013-01-01 第1版
  • 2013-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J.M.库切编著的《男孩》创作于1997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南非的童年生活,主要围绕着父亲的人格屈辱以及由此引起的儿子的心理分裂而展开。与《青春》相比,覆盖该书的同样是一道冷峻锐利的目光,其怀疑、批判的精神底色和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内容提要

  

    J.M.库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叙写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南非的孩童生活。所有的情节都带有天真而阴郁的色彩,且充满奇奇怪怪的幻想,然而这一切细琐之处背后却有着宏大的叙事意图。通过一个小男孩,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见证殖民者的文化帝国主义给南非社会播下冲突的祸根——库切借此铺衍《男孩》的悲剧性语境,透过主人公内心的困惑,世事艰难的老生常谈出人意料地演绎出一套全新话语。
    《男孩》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发行。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译后记

后记

  

    《男孩》是我第二次翻译库切的作品,上一次是《等待野蛮人》。那是二○○三年冬天,库切刚刚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对这位大作家我几乎还一无所知。等到上手翻译时,接触到库切冷峻、平实而极富张力的语言,自己才意识到碰上了难题。其间的酸甜苦辣,我在那本书的译后记里都写了,这里不多说。两年以后再译这部《男孩》,心里倒是有些自信,至少对库切语言风格不那么陌生了,再说看题目只是作家描述自己孩童时期的自传小说,想来不至于太费周折。
    确实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原著拿到手里才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青春期反叛的故事。虽然全书篇幅不长,读下来才发觉这是一部相当厚重的作品。库切是通过一个小男孩对周围世界的感受,揭橥南非社会的文化裂痕,实际上将白人殖民主义者占领开普敦以后的整个历史都捎带上了。于是,这回的翻译便成了对南非历史、地理、种族、宗教、语言知识的全面恶补。上一次翻译《等待野蛮人》,被作者带入一个虚拟的国度和一个虚拟的历史时期,徜徉在充满想象力的字里行间,倒很少遇到知识性障碍。这回的《男孩》完全是写实手法,从南非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战役到四十年代末的政党人物,从学校、社区到卡鲁盆地的干旱草场,从种族矛盾到宗教问题,制度风俗、人名掌故全都交织在一起。
    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提到南非的种族问题,似乎就是过去对黑人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让你马上联想到波澜壮阔的黑人民权运动和曼德拉长达二十七年的牢狱生活。其实,“南非黑人”这名称并非简单的种族概念,在库切这本书里,通常所说的“黑人”被严格区别为混血种人(Coloured)和土著(Native),二者有着不同身份,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都有很大差异。在一九四八年南非政府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之前,混血种人已大量进入白人社区,大多也是基督教徒,甚至与白人通婚者不在少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种族隔离政策对混血种人施加的种种限制,他们的地位则愈益趋于更为卑贱的土著黑人。应该说,正是官方的高压政策,把混血种人和土著撮合到一起,结成了“南非黑人”这一政治族群。在《男孩》叙述的那个时代,这些被压迫的有色人种就像马克思说的他们还“无法表述自己”,要到六十年代才掀开斗争的一页。所以,《男孩》里边涉及的种族问题主要不在黑人与白人之间,倒是白人与白人之间——阿非利堪人和英格兰后裔——由历史仇隙造成的深沟巨壑在在可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有这些知识背景都需要认真细抠,像大迁徙(GreatTrek)和布尔战争(BoerWar)这类事件在书中一再被提及,碰到这些地方只能停下来先做功课。 对于译者来说,最大的难点还不是那些种族、宗教和历史事件,而是书中时常写到的板球运动。板球(不是棒球),大概没有几个中国人能说出个一长二短,即便在电视上我也从没见过那玩意儿。主人公作为一个迷恋英国文化的阿非利堪男孩,英国人的板球成了他酷爱的运动项目,书中时不时要插入一段。想来库切本人一定是深谙此道,一转到这个话题上边就显得意趣盎然。初看上去就是一个字,晕。不用说那些复杂的规则和术语,如果对这项运动一点不摸门,哪怕一个普通的字眼都不知所指。这上边把我困住了好长时间,等到大致把它搞懂了,倒觉得那实在是一项无趣的游戏,就像英国贵族的猎狐。 每次翻译一本书都像是上了几个速成班,学了一堆有用和没用的知识。也许,不能完全以功用的目标来衡量生命与时间的价值。翻译工作最令人愉悦的地方,也许就是能够直接从语言和知识区分上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关于本书书名这里要交代几句。曾见许多介绍文章里译作“童年”,虽说也算是对英文原名.Boyhood的直译,却并未尽悉传递其原意,中文“童年”一词不能见其性别,明显打了折扣。不过,更重要的是,库切的“男孩”是一种叙述视角,本书的要旨并非追述一段成长过程,而是通过这个男孩的眼睛看取人生和世界,而“童年”这个字眼难免有些成长小说的意思。此间取合,应该说不难选择。 译事艰难,无须再说,唯愿自己的译笔能够妥帖周到地传达出库切笔下的人物、事件、情感和价值判断。这些不敢说自己都做到了,但是我能够感受到库切笔下的诗意与残酷,那些栩栩入画的场景和那种凄凉而寂寥的心境,真是让人刻骨铭心。 感谢曹洁女士和郑幼幼女士,她们对译稿谨细的审阅使我获益良多。当然,译文如有错讹之处,恳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