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大儒牛兆濂/关学大儒系列

  • 定价: ¥58
  • ISBN:978755414058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西安
  • 页数:497页
  • 作者:王晓飞
  • 立即节省:
  • 2019-07-01 第1版
  • 2019-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大儒牛兆濂/关学大儒系列》中牛兆濂的故事围绕着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一个清末大儒的形象始终占据着我的头脑和心胸,他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眼前萦绕,挥之不去。

内容提要

  

    《大儒牛兆濂/关学大儒系列》用文学的笔法,传记的体裁,第一手的资料,详细介绍了著名的关中大儒牛兆濂及其他名家生存年代、学术成果,生平事迹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本书精心策划,力求打造陕西关中地区的文化品牌“关学”,并为往圣立传。

作者简介

    王晓飞,自号南山岭人,陕西渭南人。1953年生,大专学历、高级教师、省市作协会员、渭南市临渭区作家协会主席。
    197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在《散文》《中国校园文学》《延安文学》《陕西日报》《延河》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出版有散文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等。现任渭南市文联《华山文学》特约编辑,2018年获第三届杜鹏程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托珠兆梦
第二章  聪颖少年
第三章  鹰隼试翼
第四章  初心不移
第五章  三辅才子
第六章  仰德浴辉
第七章  鸿志凌云
第八章  不赴公车
第九章  守孝奉母
第十章  兴学续脉
第十一章  问道清麓
第十二章  道脉薪传
第十三章  梦启芸阁
第十四章  阴晴圆缺
第十五章  讲约习礼
第十六章  里衙移风
第十七章  道尊清麓
第十八章  自号蓝川
第十九章  心系苍生
第二十章  路遥道近
第二十一章  西府禁烟
第二十二章  零口司礼
第二十三章  消灾弭兵
第二十四章  赎版续脉
第二十五章  辋川鹤鸣
第二十六章  动心忍性
第二十七章  矢志守道
第二十八章  东游祭圣
第二十九章  薪传邹鲁
第三十章  踏云攀岳
第三十一章  心归芸阁
第三十二章  白菊高洁
第三十三章  拒奉南海
第三十四章  自警明道
第三十五章  门犬阻刘
第三十六章  秉笔续志
第三十七章  疗耳明目
第三十八章  壮怀激烈
第三十九章  老骥伏枥
第四十章  鹤鸣芸阁

附录

前言

  

    己亥年初夏,渭南作家王晓飞先生把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儒牛兆濂》书稿发给我,嘱我为本书作序,我震撼又敬佩。牛兆濂先生是我敬重的曾祖,是《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作为后辈的我,从何下笔呢?我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讲述与曾祖传记有关的事情,来作为解读这位关中大儒的钥匙,帮助读者透过作品,更好地把握大儒的精神风骨,权作书序。  2010年8月,因筹办曾祖存世墨宝展,拜访陈忠实先生,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谈起曾祖,陈忠实先生动情地说,他从小就听过很多关于牛才子的故事,家里中堂挂的就是牛才子的字。天气好的时候,隔条灞河,站在西蒋村自家门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华胥镇新街村牛才子的故居。陈先生说,牛才子已经刻印在自己心里,融人血管里,因此在创作《白鹿原》时,浮现的第一个人物形象就是牛才子。小说中130多个人物,朱先生是唯一有生活原型的人物,所以他创作这个人物时压力很大,而且倾注了很大心血。因为每个老百姓心目中都有一个牛才子、牛神仙、牛圣人,如果没有把朱先生写好,老百姓是不答应的。
    2011年4月,西安电视台做一期关学的专题片,我有幸结识了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当我见到刘教授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正在整理编撰一套关学文库。他告诉我,牛先生不仅仅是民间传说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奇人,更是关学清麓学派的重要传人。早些年曾联系过我们的族人,但并没有提供可供学术研究的资料,所以研究上一直是空白。如果愿意提供资料,他力争将《牛兆濂集》作为关学文库收官之作。在我当年决定继家学、复兴书院的时候,就认定不能把曾祖的事情局限在家族文化传承之上,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象征,是全社会的精神财富。所以,我怀着感恩之情,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在刘学智教授和王美凤教授的指导帮助下,2015年1月,《牛兆濂集》出版。学界盛赞牛兆濂先生研究空间大,在清末民初的大变革中,先生的治学、做事、人格等,堪称“传统关学的最后一位大儒”,并被学界所认可。那几年,王教授常常给我说,她和先生的诗文朝夕相处,先生的思想、事迹深深感染着她,可以说是魂牵梦绕,不能自拔。2015年1 1月,在蓝田举办完“牛兆濂先生家书展暨《牛兆濂集》首发仪式”后,我带着二位教授专程到华胥新街村拜谒曾祖。当时已是深秋,塬上一片萧瑟气象,故居窑洞倒塌大半,人迹罕至。王教授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哽咽着说,先生身居这样的环境,能够不慕名利,寻孔颜之乐,而且心系百姓疾苦,每到民族危亡之际,总会挺身而出。这四年来,自以为懂得先生,今天站在这里,才认识到并没有真正走进先生的世界。
    2015年9月,在《白鹿原》电视剧剧组的安排下,我与朱先生的扮演者刘佩琦老师在白鹿原影视城“白嘉轩”家见面,原本安排的一小时时间最后竞聊了近五小时。他认真地看了我带去的家书、札记,听了这八年来我对家学研究的心得。佩琦老师坦言,20世纪90年代初,看到小说时,朱先生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赶着牛车铲除罂粟的场景,让人震撼。进入剧组后才得知有牛先生这样一个生活原型,加上之前陈忠实先生对电视剧版寄予很大的期望,并一再嘱咐“要把朱先生找回来”,因此他是怀着一份敬意和很大的压力来参演的。他觉得朱先生不仅仅是白鹿原上的精神领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能找到这个人物的“神韵”,能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2016年4月,我和省漫画协会主席宋黎明说起,能不能通过人文漫画的形式,讲好曾祖传奇的一生。他是曾祖的曾外孙,和家族其他人一样,这些年在弘扬曾祖思想文化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劲。我们不谋而合,并拜访对曾祖颇有研究的《蓝田县志》主编卞寿堂先生,请他撰写故事文字。卞先生欣然答应,但是也一再提醒我们,这个创作过程是个不容易的事情,结果这种担心后来果真应验了。要在短短的五十个字左右讲完曾祖的一个故事,而且要生动、准确又不失文白韵味,着实难为了卞先生;画家宋黎明面临的最大创作难题则是曾祖的漫画形象到底应该如何创作?为此,在拿到卞先生的文字后,整整三个多月,不敢提笔,甚是煎熬。直到有次翻看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时才有了灵感:将曾祖面部留白,给大家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才顺利地完成了系列漫画作品的创作。
    2012年我开始创办《发现蓝田》杂志时,曾转载过蓝田王向力先生的一些文章,他深深地乡土情怀和古雅的文风深深吸引了我。听旁人说过,他十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搜集着曾祖的遗文著述,采访了很多当时健在的老人,记录了大量的口述历史资料。2015年6月,我们终于见了面。他告诉我,为牛先生写一本文学传记是他最大的愿望,但就怕写成了牛才子的传奇故事,不能真实地还原一个关中大儒的形象,所以迟迟不敢动笔。他的这种担心,我也有同感。因为如果不走进曾祖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对曾祖生活的那个时代有足够的认识,就不可能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儒风骨。这几年,王向力按照曾祖倡导的治学路径,潜心研读《小学》《近思录》《四书》等,《牛兆濂集》他不知翻过多少遍,晚清民国的关中文史资料也搜集了很多。有时我问起何时能动笔,总是用“战战兢兢”“惶恐万分”作答。不过,我一直是相信厚积薄发这句话的。
    我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对我而言,故乡蓝田甚是遥远。关于曾祖的事情,也是从家族长辈口中零零散散听来的,没有一个浑全的认识,更谈不上人心。想起来和曾祖距离最近的一次是我上初中那会儿,小姑让父亲带三麻袋书回家,这些书一直藏在老家窑洞里,被虫噬鼠咬水浸,损坏得不成样子,都是些札记、文钞和古版书籍之类。少不更事,当时并没有在意,大多遗失了,今天想起来就心痛不已。2007年前后,我的叔父牛象坤说有三个心愿:编修族谱、搜集曾祖遗文著述和保护曾祖故居及墓地,全家族人都很赞成并支持这个想法。2008年初,在家族长辈的期许下,我停下原先的工作,全力投入到曾祖文献整理和书院复兴的工作中。那年4月,当我祭拜曾祖已经废弃的书院、墓地时,我的心才第一次落在这片古老的塬上,安静而踏实,认祖归宗的感触神奇而绝美。起初两年,我会在各种场合讲起曾祖,侃侃而谈。我有给曾祖上香的习惯。有天早上,敬完香,抬头看着曾祖,四目相接,我打了个激灵,沉浸在一种深深的诚静之中,彻心彻骨,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浮躁。从那以后,关于曾祖的文化讲座,再不敢造次,唯有跟随曾祖足迹,潜心研习,亦步亦趋,涵泳着他的文字,感悟着他的精神。八年来始终谨记曾祖的家训:“不走高山,不显平地。到艰难困苦时,便良心发现。”他的精神穿越时空,在我艰难困顿、身心疲惫时,会化为一股力量顶着我的后背,推着自己向前。在收获鲜花掌声时,曾祖威严的目光似乎告诉我:“娃呀,不敢张。”直到2018年4月28日,为纪念陈忠实先生逝世两周年,应莲湖区文化局的邀请,我才有勇气走上讲台。可以说,在这一条文化传承的路上,从家族到民族到人类的文化遗产,从感知、理解、认知、践行传统文化,个中的心路历程丰富、丰满又有意义。
    2017年年初,渭南王晓飞先生和我在书院有了一面之缘,相谈甚欢。期间,他表达了准备撰写曾祖的文学传记的想法,语气坚定,决心很大。我先是惊讶,接着是感动,因为曾祖对我而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回顾以往诸事,的确为王晓飞先生捏了一把汗,但是从他身上透出的创作激情,温暖和感动着我。记得当时我表达更多的是事缓则圆的想法。一年后,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已经完成了初稿。他的这种开山辟路的精神和力量让我震惊,我心怀敬意,一口气看完。之后在两个多小时的通话中,我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还比较尖锐,但电话那头,他的包容和谦逊让我对这件事有了更为客观的思考。随后的一年里,王晓飞先生几易其稿,终于即将付梓,嘱我写序。思来想去,我只能从这些年的相关经历谈起,因为完成曾祖的各种学术和艺术研究与创作确实是一件难事,而且会备受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这部作品的问世难能可贵,用西大王美凤教授的一句话:“能将牛夫子的学识人品以传记体的形式,鲜活地展现出来,填补目前研究的空白,是一件大喜事,也是一件大好事。”对我而言,不去妄谈作品得失,是想给大家更多的认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作者牛锐系西安牛兆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蓝田芸阁书院院长)
    2019年7月1日于芸阁书院

后记

  

    年少时家里有一副装裱讲究的对联,过年祭祖,每见父亲庄重地拿出来,张挂在先祖“神轴”的两边。问他对联谁写的,他不无自豪地说:“蓝田牛才子,牛圣人!”说话的语气崇敬神情庄严,吐露出对这位贤者的无限敬仰。对联字数不多:“高文又简又仄;美行如璀如璋”。十四岁遇到了“文革”,对联被当作“四旧”毁掉了,我却记住了“蓝田牛圣人”是个大才子,也记住了对联的内容。
    让我对牛先生再次产生浓厚兴趣的,是读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小说中的“朱先生”以牛兆濂先生为原型,正是写这副对联的“牛才子”。小时对牛先生的点滴印象在脑海里全面复活,牛先生的影子像一颗种子,在脑海里膨胀着。我的家乡紧邻灞河川道,牛圣人的故事在乡间流传很广,我想他肯定不是传说中能掐会算的牛神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先生自己说:“今所见者乃真我,所闻者非我也”,“今日之我,非神仙神奇鬼怪闻于远方为人所掠卖之我也”。我逐渐明白了,广泛流布的传说是被神仙化了牛先生,先生真正弥足珍贵、足以载于史册的价值,在于他对关学的传承、坚守、讲习、实践和弘扬。
    又想到这副对联,上联的“又简又仄”说作文,下联的“如璀如璋”说做人,于是我有了一种冲动,如何摆脱传说,用小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牛兆濂,让他血肉丰满。他幼时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二十一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牛兆濂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清光绪十四年科举金榜题名,可谓春风得意的鸿志少年。可偏偏上天把一个严肃的人生命题抛在了他面前。父亲去世母亲失明,无常使他的人生突发逆转。儒家的道义已融进牛才子的血脉,他追崇的正是儒家的孝道。认真读书,求取功名,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在现实和儒道面前,这一切猝然间显得不足挂齿,牛才子一下子洞穿了世相,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常站我的分水岭上,眼望着蓝田华胥那个沟坳痴痴地想,那个为亡父披麻戴孝的新科牛举人,是怎样将纸盆轻轻地端起,又怎样重重地摔下尘埃?悲伤的泪水怎样划过他年轻的面颊,他含泪的目光又是怎样由迷茫而变得坚定。一定是浩繁的儒家经典,让他看到了一道生命之光,那就是修身齐家格物济世,让他坚定了一个方向:“辞官奉母,学为好人!”牛才子的选择是果决而不轻易有所动,认定一条淡泊名利、不慕虚荣、耿介廉洁、学为好人的学人之路!
    牛才子何以能如此坚定?他是不是走进人生更广阔的一个世界?知道生命会有诸多无常,人生会有许多不可预测,不再羡慕虚荣却从不虚无,他找到了生命的大自在,更加义无反顾地直面人生,显得从容而欣然。牛才子研究程朱潜心关学,传承四吕之宗风;研究理学周易推理宇宙,遍读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毕生所致之学皆“学为好人”,要把一个“人”写得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又方正浩然,走向自我精神的完全独立,你能简单地说清他是“出世”还是“人世”?他是“积极人世”又超越世俗荣华富贵的遗世独立。
    我的故事写到二十二个,秦岭书院的“关学天地”栏目陆续刊出,编辑张娟等不断给我普及关学知识,建议我写成长篇作品。一种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精神感召着我,关中学人浑厚、坚实、耿直、质朴的文化性格,勤奋、求实、严谨和有责任心、正义感的精神品格督促着我。我先后三次去蓝田拜访牛氏后人牛锐先生。多次的深入交谈拓展了我的思路,增强了我的信心,我撇开已成文的小故事,竭力想象牛兆濂先生的形象,他的言谈举止、外貌肖像、精神气质、行为习惯等,在他的人生经历和关学精神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牛兆濂的故事围绕着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一个清末大儒的形象始终占据着我的头脑和心胸,他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眼前萦绕,挥之不去。 全书初稿于丁酉闰六月写成,共四十四章,三年时间我家里也发生过几件事情,是牛先生的精神在砥砺着我,鼓舞和鞭策着我,和牛锐先生通过几次电话,先后对稿子进行过六次大的修改。坦率地说,行文中散文化的倾向与我的写作习惯有关,关学薪火相传八九百年,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牛先生作为关学最后一位大儒是当之无愧的,我敬重他的后人牛锐先生,他和他的曾祖一样担当有为,不计名利,承传祖业继续“芸阁书院”事业,赓续关学精神之志,令人着实钦佩。 牛兆濂先生对程朱理学的坚守,使人仰止而又深感悲壮,在理学文化奄奄衰亡之际,牛蓝川先生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直至他生命的凋谢,始终不渝地坚守和实践着他的文化理念,他的一生都显示出笃实无华的极接地气的济世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仰的。我想用先生的诗句作为我这篇《跋》的结尾:“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并对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的西大王美凤老师、魏冬先生、文友杭盖先生、张娟女士及责编何岸先生顺致谢意。 王晓飞 丁酉闰六月于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