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医药.卫生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精)

  • 定价: ¥69
  • ISBN:9787521709605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74页
  • 作者:薄世宁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2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学会像医生那样思考,让自己和家人受益终生。
    作者拥有近20年一线医学经验历时3年打磨!
    强大的推荐阵容,权威可靠的专家团队!
    50位医学专家联袂推荐!
    本书是没有任何医学基础也能读懂的医学书,在短时间内构建医学认知体系。

内容提要

  

    看懂医学的全貌
    这本书系统讲述了医学如何走到了今天,解释了医学的本质是什么,同时帮助你了解医学关键技术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做自己和家人的守护者
    这本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和家人的健康知识系统。当你面对常见的疾病和问题时,能清楚地知道如何和医生、医院配合寻找治疗方案,能更高效地和医生交流,更有效地解决病痛,同时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让医学的智慧为你所用
    这本书将带你从医生的视角解读健康和疾病。你将收获医生解决复杂难题的全套思维模型,并灵活借鉴医学用制度解决个体问题。
    重新定义疾病和生命
    这本书将帮你理解疾病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帮助你正视疾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重新审视生命。

媒体推荐

    医生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和实践了数十年甚至更久才得以形成的,难能可贵的是,薄医生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在短的时间内拥有同样的思维方式。在绝大多数迷茫的患者和同样无奈的医生中间,横亘着一条思维的鸿沟,这本书让我看见了这条鸿沟消失的可能。
    ——冯雪  教授,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创始人及负责人
    这本书用科学界定医疗活动的内核,用人文激荡医生的情怀,用智慧指引患者的选择,用理性诠释疾病的归宿。它让医学更有温度,让医者更有思想,让患者更有尊严。我会在第一时间将他推荐给我的学生们。
    ——任添华  教授,北京天坛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解决病痛的技术。书中大量案例告诉我们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和“仁学”。薄医生说出了我作为医者的心声。医学通识,不可不知,推荐给关心疾病和健康的每一个人。
    ——张明徽  教授,清华大学医学中心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
    读了薄世宁医生的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医学不应该仅仅是冷冰冰的处方和手术刀,它的底层应该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深刻的关怀。过去我们有可能把医学仅仅看作一门严格的实证科学,实则驱动所有这些实证的,都是对于人的关怀与理解。医者仁心,诚哉斯言!
    ——施展  教授,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枢纽》作者
    薄世宁医生的书,直击医学本质,剖析医生角色,就像庖丁解牛,既淋漓尽致,又通透明晰。无论是否有医学寄出,这本书都将帮助您重新认识医生,读懂医学。
    ——冯唐  医学博士,作家,投资人

作者简介

    薄世宁,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国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现场处置指导专家,
    在危重医学科一线工作22年,成功救治大量危重病例。
    北京大学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医学通识:信息时代的健康素养》主讲教师;
    得到App课程“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主理人。
    2003荣获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抗击SARA‘优秀战士’”称号;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伤员救治国家卫计委首批医疗专家组成员;
    2015年广西柳州连环爆炸伤员救治国家卫计委专家组成员;
    2016年江苏盐城龙卷风伤员救治国家卫计委专家组组长。
    2023年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著作《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获中国好书奖,科技部优秀作品奖,吴大猷科普奖等权威奖项。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理解医学的前提
  第一节  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
    先保证活着
    为人找回尊严
    支持生命的意义
  第二节  疾病与生命同行
    感觉良好并不代表没有病
    健康和疾病可以共存
    疾病的本源
    疾病的价值
  第三节  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
    身体的强大自我修复的能力
    自我修复的助攻手
  第四节  医学的双重性格
    医学的性格:倔强的老头
    有了人文的科学才更科学
    伴随着科学的人文才是真人文
  第五节  医患关系的实质:联盟
    医疗活动不是消费
    病人的巨大贡献
    医患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决策
第二章  什么是疾病
  第一节  疾病:人类进化的遗产
    基因的不完美
    器官的不完美
    人体适应能力的不完美
  第二节  病因追溯:疾病认知的历史演化
    从远古人“开脑洞”到华盛顿之死
    果子狸、蝙蝠与人类的“非典”
    一切疾病都有病理基础
  第三节  病与症:不用治的“病”?
    症状不是病
    症状是把双刃剑
    从病入手治疗,对症状适度干预
  第四节  代偿: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毫无征兆的慢性疾病
    代偿是慢性病发展过程中人体的妥协
    代偿带给我们的疾病防治启示
  第五节  共生:认知疾病的新角度
    共生:相爱相杀,互利互惠
    打破共生就会带来疾病
    如何保护共生关系?
  第六节  健康的底层逻辑:人体免疫
    人体免疫是健康的底层逻辑
    大部分疾病都与人体免疫相关
    增强免疫力的三个方法
第三章  医疗活动的实质
  第一节  诊断:假设与验证的循环
    知识储备和经验
    保持开放性思维
    发现和利用反常疑点
  第二节  治疗: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的互动
    治疗的核心问题是目标问题
    患者需求决定治疗目标
    用医学目标匹配患者需求
  第三节  临床诊治指南:是地板,而不是天花板
    指南保证基本和规范的治疗
    指南不断迭代升级
    灵活运用指南会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节  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
    药是医学解决方案的物质载体
    药物反映医学整体认知水平
    认知提高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
  第五节  医院:医疗服务最高效的组织形式
    高度分工协作
    能量高效利用
    信息高效流动
  第六节  公共卫生: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用世界上最“丑”的颜色禁烟
    瘟疫倒逼英国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深入理解公共卫生
第四章  需要重新认识的疾病
  第一节  癌症:时间的老朋友
    引发癌症的最大危险因素:年龄增大
    癌症的生成机制:同归于尽的疯狂跑车
    对待癌症的三条建议
  第二节  冠心病:不只是器官问题,而且是全身病
    解决一个点不等于解决整体问题
    冠心病的治疗
  第三节  心身疾病:不仅是心病,而且是身病
    遭电击的猴子与胃溃疡
    列宁格勒保卫战与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原则:心身同治
  第四节  医源性损害:制度才能让它最小化
    准确理解医源性损害
    如何减少医源性损害?
  第五节  疼痛:不仅是症,还可能是病
    你永远不懂别人有多疼
    疼痛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
    慢性疼痛是病
    疼痛,永远不需要忍受
  第六节  衰老:老不是问题,衰才是关键
    年龄只能反映衰老,不能定义衰老
    衰老的本质:自我修复能力下降
    延缓衰老:激发自我修复和代偿
第五章  医学演化的里程碑
  第一节  疫苗:对抗疾病的新逻辑
    用生小病来预防大病
    不生小病,也能预防病
    不仅防病,还能治病
    重新理解疫苗安全
  第二节  静脉输液:给药途径的新思路
    输液始于霍乱:开启生命的新通道
    输液技术持续迭代
    治疗技术的新思路
  第三节  麻醉:不疼,才有无限可能
    疼痛:外科手术发展的“绊脚石”
    麻醉使医学进入“不疼的时代”
    麻醉让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得以实施
    麻醉在其他治疗上的运用
  第四节  护理:既是医嘱执行者,又是安全代言人
    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
    认识护理的三个层面
  第五节  X射线:最小干预获取信息的新起点
    活体下的生命“摄影”
    X射线初期是“拿着生命在摄影”
    让最小的干预发挥最大作用
    X射线的治疗价值
  第六节  抗生素:物种竞争关系的巧妙利用
    利用物种竞争治疗感染
    过度使用抗生素带来的问题
    科学使用抗生素的三条建议
  第七节  呼吸机:热修复的新起点
    脊髓灰质炎与呼吸机发展简史
    治疗是热修复
  第八节  癌症的免疫疗法:激发生态韧性
    用细菌毒素治疗癌症的尝试
    治疗自身癌症的诺贝尔奖得主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和生态修复
  第九节  氯丙嗪:精神病治疗的第一道曙光
    氯丙嗪:意外的治疗革命
    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革命
  第十节  脑死亡:重新定义生命终点
    更科学的死亡诊断标准
    脑死亡与植物人的区别
    脑死亡诊断标准的价值
  第十一节  循证医学:如何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怎么看病?
    循证医学的五级证据
    用循证医学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第十二节  避孕药:把女人的身体还给女人
    让生育和性爱分割
    对口服避孕药的误解
    让生育和死亡分割
    让生育和年龄分割
  第十三节  诺贝尔奖:所有的科学奖都是医学奖
    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医学所用
    基础研究推动临床技术的飞跃
    医学研究越微观,越治本
第六章  改变医学的大医生
  第一节  希波克拉底:2500年前的誓言为什么今天还在用?
    正确疾病观的形成
    医疗技术的出现
    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的确立
  第二节  威廉·奥斯勒:实践为什么成为医学的核心理念?
    用实践理念培养医生
    实践——理论和诊断之间的桥梁
    治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节  沃纳·福斯曼:医疗禁区是如何一个一个被打破的?
    打破心脏禁区的医生
    医学探索的三个困境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  塞麦尔维斯:如何纠正体系的无知之错?
    产妇死亡之谜
    医院的洗手革命
    纠正无知之错靠提高整体认知
  第五节  伍连德:公共卫生如何战胜大规模传染病?
    “肉身”抗击东北肺鼠疫
    大规模传染病的控制原则
    防控不以明确病原体为必需前提
  第六节  林巧稚:为什么现在女医生那么多?
    为中国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女医生
    中国妇产科学的开创者
    女医生的独特优势
第七章  医生的精进与病人的修炼
  第一节  医生精进第一关:少即是多
    多治疗不等于彻底治疗
    做到“少即是多”的三个方法
  第二节  医生精进第二关: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快速决策
    第一条:唐僧法则
    第二条:第一张骨牌法则
    第三条:马蹄声法则
    第四条:高尔夫法则
  第三节  医生精进第三关:克服不理性的冲动
    不理性状态下的窄化效应
    一流智慧的标志
  第四节  健康的智慧:把自己挡在去医院的路上
    避免高危因素
    保护机体的修复和代偿能力
    进行疾病早期筛查
    筛查指南
  第五节  做聪明的患者
    你应该和医生交流的五个问题
    医患共同决策减少选择失误
    主管医生是寻求支持的第一人选
  第六节  最后的告别:还有更好的选择
    “善终”的六个要求
    让死亡更有尊严
    生前预嘱是更好的选择
结语  医学的未来:继承与叛逆
致谢
图片来源

前言

  

    经常有人问我很多关于健康和医学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现在癌症发病率这么高,而且一发现就是中晚期?为什么医学这么强大了,还是有很多病都治不好?
    有的人说,到医院我就蒙了,就医时间那么短,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医生交流。还有的人担心,全国这么多的医院,这么多的医生,怎么保证我的治疗方案是最好的?
    这些问题,相信也是你最关心的问题。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一些医学的基础知识,那么所有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我们可以上一次“医学院”,了解医学的智慧,那么我们就不仅能解决生活中常遇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更能从认知层面提升自己,让医学的智慧为自己所用。
    当你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医学的智慧,你一定会有以下三个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你会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神。
    如果你理解了人类进化和疾病的关系,并且善加利用,那么走向一个健康又享受的百岁人生便不是奢望。
    如果你能了解疾病代偿的原理,知道所有的慢性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被突然发现的,那么你就会主动、科学地进行疾病筛查,从此让你的生活和工作更有健康的底气和保证。
    如果你能准确描述症状和病史,能够在医患沟通中掌握关键的信息,更确切地说,你能跟医生沟通5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同样跟医生面对面3分钟,你利用医疗资源的效率就是别人的20倍。
    如果能和医生共同决策,和医生结成合作的盟友,检查报告上那一串串的数字就不再冰冷,它们是你主动战胜疾病的路径。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医学的秘密和智慧,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神,那么整个社会应对疾病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个不同是你会了解什么是医学的本质。
    所有的医生都知道,听诊器于1816年被发明,是19世纪重要的医学发明之一。但是有的医生会多知道一个知识点:1852年,美国人才给听诊器装上了两个耳机,使它成为一种双声道的设备,这时候的听诊器才成为你今天见到的样子。
    事实上,哪怕是最有名望、最权威的专家医生,如果他不亲自走到病人的床头去,和病人多说说话、多用用听诊器,他也不会理解听诊器是一项提升医患关系的秘密武器,使用听诊器就是用实际行动去传达医生的关切。听诊器的秘密,或许没有一个医生告诉过你,但它正是医学的本质:戴上科学的面具,表达关怀和仁爱。
    最近我读到一个案例,一位肺癌患者分享她的抗癌经历,过程充满艰辛和风险,但是结局很美好——患者康复了。作为医生,我最受触动的是这位患者问当年给她做手术的主刀医生为什么没有切掉她的肺时,医生说的一段话。因为这位患者有过多年的抗癌经历,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她事后意识到,如果按照手术前的计划本来应该切除半个肺,但是实际并没有。
    主刀医生是怎么回答的呢?
    医生说,当时打开胸腔以后,发现患者肺里的肿瘤已经完全侵袭了肺动脉,而且已经转移到很多部位。这个时候,即便切肺也无法清除所有的肿瘤了,就算换根血管也没有用。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这种情况下,切不切肺和肿瘤复发不复发,以及患者能存活多少时间已经没有关系了。但是切了肺,患者的生活质量毫无疑问会大大降低。
    所以医生在手术台上当机立断,不切!不做手术,还可以化疗。如果化疗效果好,患者仍然可以带病生存。如果化疗效果不好,就更没必要再遭受只留下半个肺的痛苦了。
    听完主刀医生的解释,患者无比感激。因为创伤小,也为她日后抗击癌症提供了很好的身体条件。
    这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好医生:用最好的医术和经验确定和实施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实现患者的长远利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单纯地延长存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维护患者的尊严,支持患者的生活意义,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样是医学重要的使命。用我的话说就是:不关心人的科学是傲慢,没有科学依据的关心是滥情。在医学中,尤其如此。
    第三个不同是可以让医学的方法和智慧为你所用。
    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内在属性,在不确定性面前尽量去追求确定,也是医学的拿手好戏。医学积累了那么多关于疾病的知识,该怎么运用到一个具体的、独特的、鲜活的患者身上?临床医生每天都在面对这个难题。
    医生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
    有这样一则定义: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的最佳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以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简单地说,就是证据+经验+患者意愿,给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这就是“循证医学”。虽然它是医学领域的方法论,但是科学证据,加个人的经验智慧,再加上和利益攸关者的合作,其实也是解决所有难题的通用套路。如果你掌握了这套方法,那么把“医生一患者”这一对组合换成“设计师一客户”、换成“生产者一消费者”、换成“管理者一员工”都是可行的。
    医学不仅是一套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套富含了生活哲理和态度的认知体系,让医学的智慧为你所用,从这所“简明医学院”开始。

后记

  

    医学的未来:继承与叛逆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应该展望未来。但是,根据历史经验,预测具体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是不明智的。因为根据人类科技的发展规律,没人可以精确地预测未来。就像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这本书里说的:
    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通常会受限于当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要以新的方式来思考或行动并非易事。让我们从中松绑,以更丰富的想象力思考我们的未来。
    医学发展得太快了,无论是理论、技术还是医学的功能,都在发生着和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还是鼓起勇气,大胆地给思想松个绑,谈一下我个人对未来医学的一些展望。
    “万物基因互助”的畅想
    2069年,薄医生95岁了。你可能会说2069年一定是预防性治疗、远程医疗、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的天下。但我认为,50年后这些技术都已过时,将被淘汰。
    医学在那时已经进入了一个被称为“万物基因互助”的时代。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个人的健康数据(尤其是基因数据)都联网了,医生会用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调配和管理,将不同病人突变的基因进行互换来治愈疾病。这就是“万物基因互助”。
    薄医生站在医院的花园里,回忆起50年前的2019年。这个地方在那时是就诊大厅,曾经熙熙攘攘,人贴着人。后来,这里被改成了花园,只有行色匆匆的医生和技术人员路过,一个病人都没有了。因为到了2069年,病人再也不用频繁地往医院跑了,所有的问题在家就能处理。医院更像是一个基因数据调配和运算的中心,医生做的工作更像今天的数据工程师。
    正在回想的时候,薄医生的BP机(寻呼机)响了。自从1983年第一台BP机进入中国,医生的装备不断升级,但是别在腰间的BP机却一直没变,这成了医生的标志。BP机上显示:请回数据中心,有信号接入。
    薄医生回到数据中心,站在屏幕前。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位105岁病人的基因图谱。薄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这些图谱,然后用算法匹配数据。也就是说,也许你身上的基因突变对你来说是致病基因,但是,如果将这段基因放到别人身上,就可能成为能够治病的基因。
    薄医生一直在说,任何一项基因突变都有价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可以找到适合的人群。所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基因互换,15G通信技术和万物互联给基因互换提供了可能。2069年,医生就是可以利用全球人群基因数据和算法的人。
    薄医生看到这个病人的基因图谱上显示了一种叫作ATSNT2068的基因突变片段,他立刻推测这个人最近一定刚从火星旅游回来。因为火星上特殊的矿物质辐射出的射线,可以让正常人的基因发生突变,变成这段ATSNT2068基因。这个基因正是薄医生在去年(也就是2068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的。薄医生凭借这项名为《星际旅行人群新发基因突变在万物互联背景下的意义》的研究,顺利地通过了“博士后后后”的答辩。在这个研究中,薄医生团队第一次在3266名火星星际旅行的人群中发现了突变基因——ATSNT2068基因。这种基因可以引起病人思维奔逸和失眠,对病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如果把这段突变的基因移植给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就可以治愈阿尔茨海默病。这就是基因互换带来的巨大收益。 薄医生马上联系了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他对病人说:“现在已经为您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基因突变片段,如果能够将这段基因移植到您的大脑细胞里,那么就可以治愈您的阿尔茨海默病了。而如果把您的阿尔茨海默病基因移植给这位刚从火星旅行回来的失眠的人,那么他的失眠也可以治好。同时,告诉你俩一个好消息,你们身上的基因传感器会把数据传给保险中心。更新了这段基因,明年保费就可以下调20%了。”两位病人,同时发出了惬意的笑声。 医学在继承与叛逆中成长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幻呢? 但也许不用等50年,这个场景就可以实现。因为这个场景是我大胆猜想的未来医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数据和算法在医学中得到普及。医生必须不断积累数据,掌握算法才可以掌握未来的医学发展。 ·医学数据实现互联互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构成了网络中的节点,世界上每个人的健康数据都联系在一起。 ·基因互换技术广泛用于疾病治疗。充分利用自然界带来的基因突变的优势,将突变基因用于疾病治疗。 当然了,还有个更大的可能——我的这些猜测全部都是错的,因为这些畅想依然来源于今天医学发展的现状和今天对于疾病的理解。医学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叛逆的过程,它不会完全按着咱们的思维和逻辑发展。 正如陈方正先生的著作《继承与叛逆》中的一段话,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震撼到了: 在今日,牛顿理所当然地被视为17世纪科学革命主将和现代科学开创者,科学与宗教之分道扬镳,上帝之被摈除于自然哲学以外,都是从《原理》开始的。 《原理》是指牛顿1687年完成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在书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力学三大定律,为天体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让数学成为研究宇宙运动中的基础学科。但《原理》的出版,也让牛顿成了自己信仰的叛逆者。牛顿笃信宗教,以古代伟大传统的继承者、复兴者自居,但是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意料到,也最不愿意见到,他对信仰的继承和复兴,他对“上帝”的思考和求证,反而带来了叛逆和科学的发展。 陈方正先生的《继承与叛逆》说的是科学的发展规律。继承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叛逆是带来终极理念的颠覆。这个深刻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医学。 医学永远在继承与叛逆中成长。 比如,希波克拉底把医学从神鬼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创立了“四体液学说”。之后的医生们就秉信这一理论,并且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验证、实践。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巨大漏洞和错误。最后,随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出现,现代医学彻底摒弃了“四体液学说”,这是医学历史上的继承与叛逆。 今天我们所有能够看到的理论或者技术,在未来,随着继承也必将发生叛逆。只是,我猜不到未来会是怎样。 你可能会说,未来率先发生叛逆的领域一定是人工智能。今天的人工智能和手术机器人都是给医生赋能的,无论这种机器人多么高级,可以把手术视野放大多少倍,可以做到多么精细,可以抓起比医生的手小多少的器械,它们本质上都是充当了外科医生的手和眼睛。这是继承。 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能力甚至超越了医生。比如沃森机器人(IBM Watson Health)可以在17秒内阅读3469本医学专著、25万篇论文。2012年,沃森机器人通过了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2017年,中国研发的一款机器人,以高分通过了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但是,这还是对医学数据的学习,这还是继承。 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只知道怎么做,却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而人类却在不断地研究为什么。所以,未来发生叛逆的领域一定不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以成为医生并肩作战的战友,但是永远不可能取代医生。因为,只有人才能掌握算法。 未来,医学领域的叛逆会来自哪里?会来自人工器官吗?会来自3D打印吗?会来自免疫疗法吗?无论是你想到的,还是你想不到的,在未来的未来也必将被颠覆。但是,以下三点永远不会变: ·医学永远是为人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永存。 ·医学研究的方法永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方法永存。 ·医学带给我们的希望永存。 我非常喜欢《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的一句话:当地球将要突破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而进入无法逆转的解体过程中,无论最终结果会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因为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回家的唯一方向。 回首往昔,展望未来,医学永远在继承和叛逆中发展,永远带给我们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