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寻找林木森书店

  • 定价: ¥35
  • ISBN:978752175007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203页
  • 作者:汤素兰|责编:范萍
  • 立即节省:
  • 2023-02-01 第1版
  • 2023-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童话妈妈”汤素兰,最新长篇童话暖心力作。
    充满汤素兰写作特色,温暖、细腻,不同于以往作品,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相结合,时空交叠,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触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又能让思绪在幻想世界中驰骋飞翔。
    细腻、人情百味的现实世界与浪漫、梦幻的童话世界,时空叠织,讲述了五代人关于书店的故事,让人思考书店对城市文化和生态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懂得,文化的生命力如榕树,需要代代传续才可以扎根繁盛。

内容提要

  

    木里生活的小城中有一间百年书店。朋友小伟刚刚把它继承下来,就要改成奶茶店,还把论斤卖书的海报贴在门口木雕兔的头上。一夜之间,书店居然消失了!
    木里9岁生日这天,突然出现一只会说话的黑猫,声称自己知道关于书店消失的秘密……木雕兔、黑猫、夜游神,一个个如真似幻的神秘人物,和木里一起经历着现实与奇幻世界之间的时空切换。在寻找书店的过程中,木里感受着不同的人与书和书店之间的不解之缘……
    书店的消失和木雕兔有什么关系?木里可以带回书店吗?
    迷雾渐渐散去,黑猫再一次出现,它眨着绿宝石般的眼睛对木里说:“一切皆有可能。”
    一间散发着檀木香的百年书店,陪伴主人公木里度过了整个童年,相信也能唤起很多读者的儿时记忆。那间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个周末午后的家门口的书店还在吗?那个手捧着书不知疲倦阅读的青涩少年还在心底吗?在实体书店逐渐消失的今天,让孩子看到,文化的孕育应如榕树,需要世代滋养才可以扎根繁盛,精神上的坚守和信念,能够跨越时空,实现很多看似的“不可能”。

作者简介

    汤素兰,国家一级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擅长写童话。作品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毛泽东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笨狼的故事》《阿莲》《南村传奇》《小巫婆真美丽》《奇迹花园》《阁楼精灵》等。多部作品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幼儿园教材等极具影响力的课外语文读本,并翻译至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国家。

目录

序  如果没有书店
第一章  不翼而飞
第二章  倒霉日的幸运
第三章  眼泪像泉水一样多
第四章  等你好久了
第五章  独自赴约
第六章  奇幻森林
第七章  从前有一只兔子
第八章  木雕兔和外星猫
第九章  神奇的“愿望力”
第十章  使命召唤
第十一章  惹祸的海报
第十二章  寻找故事
第十三章  “小偷老师”
第十四章  有了主意
第十五章  一幅油画
第十六章  皆有可能
后记  会有这样一家书店吗?

前言

  

    如果没有书店……
    朱永新
    如果没有书店,我们的城市、社会、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
    《如果没有书店——中国书迷打卡计划》一书的作者绿茶说,书店是城市的审美底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书店,这个城市就失去了审美的底色。因此他在10多年前开启了“最美书店行”的计划,从北京的万圣书园、香港的序言书室、台北的旧香居到郑州的松社书店、苏州的慢书房、杭州的南山书屋,再到大阪、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城市的书店,他一路行走,一路画画,一路记录。23个城市+200家书店+708幅彩图,他为许多消逝的书店留下了最后的记录,他为藏在深处的书店揭开了面纱,他为同样爱书的书友提供了一张有意思的书店地图,也把这本书寄赠给我。
    我完全赞同绿茶的观点,同时我还认为,书店是城市的一道精神风景线,是读书人的精神驿站。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书店,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将成为行尸走肉。
    如果没有书店,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议论,而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酷事实。书店消失的问题,已经是当下社会必须回应的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最近这些年,武汉百草园书店、北京盛世情书店、上海复旦旧书店等风向标的书店都在2021年结束营业,《2020书店日历》评选出的366家书店,三分之一都已经倒闭歇业。
    汤素兰的这本童话小说《寻找林木森书店》,其实也是在回应这个严峻的问题。
    小说讲述了一家百年书店失而复得的故事。有一天,文昌老街上的林木森书店突然不翼而飞,小男孩木里和朋友们在奇幻森林中找到了书店:曾经站在林木森书店门前的木雕兔子,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兔博士,在森林里经营书店,同时教动物们读书、识字。当他得知木里想把书店重新搬回文昌街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条件:找到九个能够说出自己跟书店故事的人,讲述书店曾经如何帮助过他的故事,并且大家共同许愿让书店回来。木里收集的所有精彩的读书故事,让兔博士深受感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书店创始人的孙子小伟也很受教育,在书店归来后,对着来往的行人激动地发誓:“太好了!书店回来了!我再也不会让它消失了!再也不会,决不会……”
    当下实体书店的倒闭,多与水涨船高的租金、客流量低下、疫情、盗版横行、网店无底线折扣、资金链断裂等原因相关。书中林木森书店消失的原因虽然与此不同,但两者同样反映了困境的根本:人们对阅读、对书籍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书中借兔博士之口讲述了书籍之美与阅读之美,同时给人类敲了警钟:
    “在兔博士看来,孤独多么好啊,一百多年来,他都是孤独的,因为孤独,他拥有了许多读书思考的时间,他才了解了人类的历史,并且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书多么好啊,有些书记录着人类宝贵的知识,有些书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结晶,有些人将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成功失败写在书里,提醒阅读这本书的人少走弯路。兔博士实在弄不明白:这些原本比他聪明一万倍的人,为什么看不到孤独、学习和思考的价值呢?于是,他开始对人类失望了。他心想,当人类不再热爱读书,不再追求知识的时候,也许兔子们的时代真的要开始了。”
    书中讲述的阅读故事,唤起了人们对于书店的美好回忆,引发了人们对于书店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的思考。如木里学校教阅读课程的张老师,曾经被胁迫当了小偷,在书店偷钱时被追打,摔得头破血流,得到店主爷爷的救助,并要求他每周必须到书店去一趟,每周读完一本书。他爱上了阅读,考大学时选择了图书管理专业,现在才会在学校当图书馆管理员兼阅读课老师。
    正如另一个爱看画册、临摹画册、终于成为画家的读者麦穗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书店,他可能一事无成:“书店一直是我心中的灯塔。”
    书会改变人,书也会改变兔子。书中兔博土原本是站在林木森书店门前台阶上的木雕兔子,因为坚持每天晚上到书店读书,也发生了改变。尽管他努力隐藏自己,白天依然是一只一动不动的木雕兔子,但是,“他的聪明、博学、智慧,已然从内心里透过木纹往外涌。人们只要看他一眼就会喜欢他。他博学的脑门闪烁着智慧的光,他的眼睛透着灵气,他的举止优雅,他真可以说得上是一只自带光芒的兔子,人们经过他的身边的时候,都不禁要停下脚步,细细看他一眼睛,和他打一声招呼。慢慢地,兔子有了新名字——兔博士”。
    这是一个需要阅读的时代。这是一个呼唤阅读的童话故事。它提示着我们:能够为留住书店做点什么?能够为推广阅读做点什么?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我们能不能找点时间去书店逛逛,感受一下阅读的氛围,濡染一点书籍的芬芳,给我们的灵魂洗个澡?我们能不能带几本书籍回家,经常看看精神的风景?我想,这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人的幸福和尊严,不仅仅是在用实际行动支持实体书店,也是在建设我们自己城市的精神景观。
    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书店。

后记

  

    麓山南路有一家书店,离我读书的大学不远。进书店之前要走上一道斜坡,每次走在斜坡上我都会从心里生出进入知识殿堂的庄严感。那时我还只是十几岁的女学生,平时喜欢成群结队,去书店的时候我却愿意独自一人。书店里常常挤满了像我一样的学生,但整个氛围依然是安静的。那时候书店里没有可以供阅读的桌子凳子,买书的人只能站着翻阅和挑选图书。作为穷学生,有许多书我买不起,但用手抚摸着那些书的封皮,倚着书架安静地读书,一直读到脖子僵硬,站到腿脚发麻,也是快乐的。
    上研究生的时候,学校所在地叫高村,离闹市有一段距离。那时候没有手机和微信,与朋友联系,向家人报平安都要通过写信。写好信,把封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投到邮局的邮筒,让绿衣天使把我的消息带给远方的家人和朋友,再把远方朋友和家人的消息带回来给我。
    高村有一家邮局,和邮局并排而立的,还有一家书店。每当我去邮局投寄书信的时候,一定会在书店里流连。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众多新思潮涌进来,汇聚着那些思潮的图书就像小舟,载着我在思想的海洋上冲浪。有许多学术丛书是陆续出版的,拥有了丛书里的一册,就想拥有第二册、第三册……因此每次进到书店,店员就会立即把新到的书拿给我。记得有一次,我买好书以后,外面下起了大雨,我抱着书,热情的店员撑一把伞,把我护送到学校门口。多少年过去了,那美好的情景像一张老照片,还一直挂在我的心房里。 工作以后我搬过好几次家,每次家里最大的一间房子会用来做书房。我喜欢书,看到书就想买,家里的书总是越堆越多,哪怕用最大的房间做书房,书还是很快会从书房里溢出来,流向卧室、客厅,慢慢侵占了整座房子。 家里的书再多,也不如图书馆多。我年轻时候想象过最理想的工作是在图书馆当管理员。一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是有限的,像我一样有这种想法的人估计很多,结果,我没能当成图书管理员,而是成了一名作家。作家是写书的人,也是爱读书的人,作为作家的我,这一辈子还是和书打交道,这也很不错。 一个写书的人,写出来的书常常会摆在书店的橱窗里,书店也经常会邀请作家举行读者见面会。因此,这些年我到过许多书店,听过许多书店的故事,也目睹了许多实体书店消亡。 在所有关于书店的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是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地址,这是一家旧书店,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美国作家汉芙·海莲和书店店员弗兰克通过信件往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弗兰克不仅为海莲寻找她需要的旧书,还倾听她的心声,分享她对书的热爱,与她一起探讨人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弗兰克去世以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未能继续经营下去。曾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如今是一家快餐店。当我于2019年3月的一个夜晚,站在查令十字街84号,默默注视着已经打烊的快餐店时,心里难过极了。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虽然不在了,但海莲把她和弗兰克的故事以及相互之间的往来书信写成了《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虽然只有一百多页,却被认为是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 一个人和一家书店的故事,能成为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这家书店该是多么了不起啊。于是我想,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也有一家了不起的书店陪伴着他,为他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该多好啊。 这会是一家什么样的书店呢?这家书店应该离孩子的家和学校都不太远,这家书店应该有一个明显的标志物,比如,一只木雕兔子。现在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的城市和街道越来越年轻,但作为一家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书店,是不是应该古色古香一点呢?……这家书店慢慢地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了。我赶紧把这家书店的样子描绘出来,把这家书店的故事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寻找林木森书店》。 林木森书店是我送给孩子们的书店,我希望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时代都能拥有这样一家书店。真的会有这样一家书店吗?会有的,我相信,希望你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