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紧扣中央要求,立足重庆市实际,分析国内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案例与国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模式,梳理全国和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具体形式。全书共七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简述了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的定义、特征及分类,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资源资产是由自然资源转化而来,但并非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以资产化,只有同时具备稀缺性、有用性和明确产权的自然资源才是自然资源资产。
第二章比较分析了所有制与所有权,辨析了所有权的内涵、性质、主体、客体和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民法典》及自然资源行政法方面明确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法律基础,并引申出国家所有与国家所有权的关系。
第三章从概念、特征、面临的挑战及国内外经验借鉴等方面,全面梳理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存在的问题。本章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梳理出国内外国家所有权实现的有关经验,说明当前国家的自然资源管理正向综合化、产业化与生态一体化方向发展,资源管理、产业管理、生态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日趋融合,并以产权保护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注意资源节约、利益协调、法律保障等,遵循“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不断优化自然资源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推进统一管理。
第四章探索了促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基础,分别从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与监管权区分、委托代理关系内涵完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章节提出重庆市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架构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提出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两类三级”的实现架构体系,以及“分级分类管理、横向纵向委托代理、依性入市经营、所有权使用权分离行使”的总体实现路径。
第六章探索了委托代理视角下重庆市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五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自然资源资产效益的最大化,是对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委托代理路径的细化。
第七章从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重构收益与所有权权益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保障。
目录
第一章 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资产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自然资源资产
一、自然资源资产的定义
二、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属性
三、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
四、自然资源资产的分类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的关系
第二章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一节 所有制与所有权
一、所有制
二、所有权
三、所有权与其他权能的关系
第二节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内涵和性质
一、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内涵
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性质
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物权属性
第三节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权利主体、客体和内容
一、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权利主体
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权利客体
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权利内容
第四节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权的法律基础
一、《宪法》中的国家所有
二、《民法典》中的国家所有
三、行政法中的国家所有
第三章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经验镜鉴
第一节 所有权实现的概念与特征
一、所有权实现的基本概念
二、所有权实现的特征
第二节 所有权实现面临的挑战
一、国家作为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虚位”
二、所有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市场化路径不充分
第三节 国内外所有权实现形式和经验镜鉴
一、国外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体制和经验
二、国内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经验
三、国外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经验启示
第四章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的基础
第一节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一、公益性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
二、经营性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
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责权利的统一
第二节 所有权与监管权区分
一、区分所有权和监管权的内涵
二、区分所有权和监管权的路径
第三节 委托代理关系内涵的完善
一、委托代理的内涵
二、行政委托和民事委托辨析
三、委托代理的基本特征
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性质定位
第五章 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探索
第一节 所有权实现总体思路
一、总体实现路径
二、建立“新型”委托代理关系
第二节 创新型委托代理
一、创新型委托代理概述
二、所有者职责内涵
三、委托代理关系链条
四、委托代理方式
五、所有者职责授权委托协议书示范
第三节 自然资源清单
一、总体概况
二、自然资源清单的内容
三、自然资源清单的拓展
第六章 重庆市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一节 重庆市全民所有土地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
一、土地资源概述
二、土地资源资产所有权现状
三、委托代理视角下土地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探索
第二节 重庆市全民所有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
一、矿产资源概述
二、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现状
三、委托代理视角下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探索
第三节 重庆市全民所有水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
一、水资源概述
二、水资源资产所有权现状
三、委托代理视角下水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探索
第四节 重庆市全民所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
一、森林资源概述
二、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现状
三、委托代理视角下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探索
第五节 重庆市全民所有草原(地)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
一、草原(地)资源概述
二、草原(地)资源资产所有权现状
三、委托代理视角下草原(地)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探索
第七章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明晰责权利边界
第二节 重构收益与所有权权益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二、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结构
三、完善自然资源补偿机制
第三节 创新物权理论,构建中国特色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第四节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
一、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监督体系
二、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前言

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在改革探索中深刻认识到,当好自然资源资产“管家”、做好自然资源资产“卫士”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受民之托、忠民之事”是光荣使命,“天文数字、锱铢必较”是基本遵循。我们坚持以“履行所有者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为主线,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由谁管—有什么—值多少—怎么管护—如何配置—收益实现—如何监督—对谁负责”为管理链条,以“主张所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落实权益”为职能职责,以实现“家底清楚、权能丰富、权责对等、配置高效、监管有力”为工作目标,不断深化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管理的认识,夯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管理基础,总结形成了《委托代理视角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与重庆探索》一书,以飨读者。本书紧扣中央要求,立足重庆市实际,分析国内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案例与国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模式,梳理全国和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具体形式。全书共七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简述了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的定义、特征及分类,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资源资产是由自然资源转化而来,但并非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以资产化,只有同时具备稀缺性、有用性和明确产权的自然资源才是自然资源资产。
第二章比较分析了所有制与所有权,辨析了所有权的内涵、性质、主体、客体和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民法典》及自然资源行政法方面明确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法律基础,并引申出国家所有与国家所有权的关系。
第三章从概念、特征、面临的挑战及国内外经验借鉴等方面,全面梳理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存在的问题。本章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梳理出国内外国家所有权实现的有关经验,说明当前国家的自然资源管理正向综合化、产业化与生态一体化方向发展,资源管理、产业管理、生态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日趋融合,并以产权保护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注意资源节约、利益协调、法律保障等,遵循“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不断优化自然资源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推进统一管理。
第四章探索了促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基础,分别从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与监管权区分、委托代理关系内涵完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章节提出重庆市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架构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提出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两类三级”的实现架构体系,以及“分级分类管理、横向纵向委托代理、依性入市经营、所有权使用权分离行使”的总体实现路径。
第六章探索了委托代理视角下重庆市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五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自然资源资产效益的最大化,是对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委托代理路径的细化。
第七章从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重构收益与所有权权益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保障。
本书是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的探索,由于概念较新,可以直接借鉴的内容较少,在书稿编撰期间,梳理了大量的文献和法律法规,借鉴了诸多学界学者的观点,并听取了行业内领导和专家的诚恳建议。在此,特别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对本书的支持。因编者能力有限,书中偏颇及疏漏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4年12月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