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等经典理论为思想基础,以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为现实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阐释,深入探讨了“五育”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作为一本探索性的理论专著,本书一方面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一方面又始终将目光落在教育实践上,并期待这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被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掌握,进而转化成教育变革的行动力量。
作者简介
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首席专家、主编。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教育政策。曾著有《泛教育论》《比较教育》等多部著作。
目录
绪 论 “五育”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第一节 “五育”理论的思想源流和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五育”理论的内涵解析
第三节 新时代“五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念的内涵
第二节 德育的科学问题与价值问题
第三节 德育的异化
第二章 智育
第一节 智育概念与教育的知识转向
第二节 智育概念的横向解析与反思
第三节 智育概念的纵向解析与反思
第三章 体育
第一节 体育概念的内涵及其本质
第二节 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体育的异化
第四章 美育
第一节 美育的本质辨析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与路径
第三节 教育审美缺失与教育的异化
第五章 劳动教育
第一节 劳动教育的由来与内涵
第二节 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劳动教育及其异化
第六章 “五育”融合
第一节 教育活动的“四维”
第二节 “四维”与“四育”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劳动教育的实践融合
第七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意义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神实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第三节 相关误读与学业负担问题
后 记
前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有着根本性的重大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以及在此学说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简称“五育”)的教育理论,又处于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科学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教育实际问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一直是我国教育学界关注的学术焦点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我国教育学界多年来关于“五育”的理论探讨,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个侧影,从教育基本原理的角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些理论成果,大多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在一起,因而都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如今,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层面探讨解决的方案,更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出发进行深入的、根本性的学术探讨。关于“五育”理论的探讨,其意义、价值和必要性尤为突出。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作为一名从教育实践中走来并且始终关注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工作者,笔者近年来不揣浅陋,尝试联系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育”理论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新阐释,以期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探析我国教育实际问题的认识根源,探讨解决这些教育实际问题的根本路径。这些理论探讨,是否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否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还有待学界同行和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们的甄别和检验。若抛砖而能引玉,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且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理论探讨的意义,只有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显现出来。这本书中的理论文字,也只有被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所理解和掌握,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这也是我对本书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