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工业经济

大数据

  • 定价: ¥49.9
  • ISBN:978754951837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362页
  • 作者:涂子沛
  • 立即节省:
  • 2013-04-01 第2版
  • 2013-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涂子沛著的《大数据》,这里有“中国对手”——
    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20世纪大萧条以来,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开放历史,数据技术浪潮的兴起过程,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真正读懂中国趋势,一定要先读懂美国。美国政府为什么能,中国到底缺什么?
    《大数据》,这里有“中国建言”——
    中国、美国2012换届之年,把脉经济,数据治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大师达文波特,专门为中国政经两界提示智库建言:“在很多领域,中国政府和中国的企业都有雄心勃勃的计划,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些雄心和计划,现在应该拓展到大数据的领域。”

内容提要

  

    公布官员财产美国是怎么做的,美国能让少部人腐败起来吗,美国式上访是怎么回事,凭什么美国矿难那么少,全民医改美国做得到吗,美国总统大选有什么利器才能赢,下一轮全球洗牌我们世界工厂会被淘汰吗……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这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而“大数据战略”,则是当下领航全球的先机。
    大数据,这一世界大潮的来龙去脉如何?数据技术变革,何以能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和社会公正?何以促发行政管理和商业管理革新,并创造无限商机?又何以既便利又危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Google、百度之类搜索服务,何以会不再有立足之地?引领世界的数据帝国——美国和西欧,正在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我们中国,又当如何作为?
    涂子沛的《大数据》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公共财政透明的曲折、《数据质量法》背后的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以及云计算、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媒体、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为您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美国是全书主体,但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回望中国,胡适批评“差不多先生”,黄仁宇求索“数目字管理”,《大数据》作者从太平洋对面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深知中国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故将十多年观察、思索所得,淘洗成这一本书。

媒体推荐

    在极权的国家,他们手上拥有足够的资讯,足以利用这资讯,掌握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老大哥”的影子,可以无所不在……涂子沛先生《大数据》这部书,清楚地叙述了资讯时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的控御力。他讨论的范围方方面面、极为广泛。我们要对涂子沛先生致敬与致谢,因为他为华文世界提出一个重要的话题。
    ——【许倬云】 [史学大家、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讲座教授]
    在很多领域,中国政府和中国的企业都有雄心勃勃的计划,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些雄心和计划,现在应该拓展到大数据的领域。涂子沛先生的《大数据》这本书,将在这个重要的领域,为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提供引导和帮助。
    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就中国的商业组织而言,《大数据》都是一本重要的书。
    ——【托马斯·H·达文波特】 [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巴布森学院总统杰出奖教授、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大师]
    《大数据》这本书讲述了数据技术浪潮的兴起过程,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开放历史,气势磅礴。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的发展动力,正是开放和创新。我们正在向个性化的智能互联网时代迈进,计算力的扩展正在不断加速,数据将成为我们最强大的创新动力。
    ——【杨叙】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大数据》从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出发,描写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数据对美国社会政治、商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谈及了1930年以来历任美国总统,可谓波澜壮阔。涂子沛作为科技业的精英,并没有将自己眼光和生活局限于技术之上,他对美国社会的独到观察和理解、对华人社区工作的积极参与和贡献,都是促成本书成为一本佳作的重要原因。
    ——【薛海培】 [奥巴马总统大选亚裔事务顾问、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会长、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大数据》是一本视角独特、取材新颖、别开生面的好书。它以数据为轴线,描绘了美国走过的开放创新历程。从该历程中我们看到,数据挖掘是一种知识生产过程,从中产生创新,产生管理,产生推动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政治的发展,公民权利的实现,以及各种自由与福利的保障,都和对数据的创造性应用密切相关。这对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的中国,尤其有借鉴意义。趋势所在,数据乃大。涂子沛先生的专业性分析和介绍,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郭巍青】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大数据具有催生社会变革的能量。但释放这种能量,需要严谨的数据治理、富有洞见的数据分析,以及一个激发管理创新的环境。涂子沛的《大数据》这本书总结了美国的经验和实践,并为中国提出了一个路线图。我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这本书完整地融合了技术、政治、商业三个角度,体现了我们学院师资教学的独特优势。我相信本书会在中国激发新的思想和讨论,帮助中国迎接大数据的挑战。
    ——【Ramayya Krishnan】 [卡内基梅隆大学海因兹学院及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终身教授]
    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用近似新闻评论的笔法,《大数据》这本书以美国为例介绍了由经验管理到数据管理这场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革,通俗形象地讲清楚了科学的道理,实属难得。这对学者们扩大视野,对管理干部深化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薛华成】 [中国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开创者、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大数据》这本书揭示了数据在未来社会中的革命性作用。大数据将是下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石油”和“金矿”。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谁能更好地抓住数据、理解数据、分析数据,谁就能在下一波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关于数据的知识,将成为个人知识结构中的必备要素和基础。
    ——【施伯乐】 [复旦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上海(国际)数据库研究中心主任]
    子沛兄的《大数据》这本书,帮助我们形象地了解信息自由、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我最感兴趣的是美国信息自由制度建立的过程。它让我看到,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是如何通过自省式的努力,认清比自身存在更本源的客观规律。这种制度一旦建立,就如同打开了控制某个基因群组的开关,后面所呈现的演化,虽然眼花缭乱,反而显得平淡无奇、顺理成章了。
    ——【赵嘉敏】 [东西网总裁、译言网创始人之一]
    18世纪启动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20世纪中启动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也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而这个进程刚刚开始。涂子沛先生所著的《大数据》一书,用有趣的故事带我们回顾信息时代的里程碑,使我们透过未来的变幻不清的迷雾,展望和畅想信息革命的大趋势。
    ——【董洁林】 [苏州大学企业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大数据》值得仔细阅读与思考。要让数据更好地说话,既依赖于数据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更需要政府、机构和公民的数据意识的不断提高。
    ——【汪小帆】[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数据科学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和领域。涂子沛先生的《大数据》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大数据浪潮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这种技术进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影响。希望读者从本书中获益,以积极的态势应对中国的大数据挑战。
    ——【张晖】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作者简介

    涂子沛,江西吉安人,大数据先锋思想家。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2014年从硅谷回国,出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从2017年起先后创建涂子沛咨询、数文明科技。同时担任伊斯佳股份(智能制造)董事、人民网独立董事。
    其首部著作《大数据》开大数据之先河,被誉为“为华文世界开创了一个重要话题”;第二部著作《数据之巅》则认为必须把大数据从科技符号提升为文化符号,推动中国在大数据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胜出。这本《数文明》为数据三部曲的第三部。
    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和信息技术科学硕士学位。

目录

序言一  大数据:为华文世界提出一个重要话题/许倬云
序言二  中国的雄心应该拓展到大数据领域/托马斯·H·达文波特
序幕  新总统的第一天
    一人一票:把“黑”人送进“白”宫
    大国新政: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上篇  帝国风云
  第一章  历史争战《信息自由法》
    第四股力量:知情权的起点
    国会议员:孤独的战争
    白宫当家人:一个妥协者和机动者
    政府VS.社会:旧剧情重现新时代
  第二章  数据帝国的兴起
    摩尔定律:全世界半个世纪的发展规律
    最小数据集:上升到立法高度的开路先锋
    民意几时有:选票催生的创新
    普适计算:计算机本身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大数据”战略:争夺全世界的下一个前沿
  第三章  数据治国
    循“数”管理:平安大道怎样铺
    数据“验”平权:民权史上的碑石
    数据“打”假:最大的争议就是福利滥用
    CompStat: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
  第四章  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
    起源:从数据到知识的挑战和跨越
    结蛹:数据仓库之厚积薄发
    蚕动:联机分析之惊艳
    破茧:数据挖掘之智能生命的产生
    化蝶:数据可视化的华丽上演
中篇  法则博弈
  第五章  帝国的法则
    收集法则:减负,为人民减负
    使用法则:隐私,文明社会的共识
    发布法则:免费,人民已经交税
    管理法则:质量,互联网时代的根本
  第六章  《数据质量法》的困局
    产业界“俘虏”政府:数据背后的政经战争
    美式“旋转门”:权、名、利大串场
    “掺沙子”法案:国会对付总统的独门秘器
    环保“风险门”:公共利益常常无人代表
    集体行动的逻辑:人人都想“搭便车”
    三权之歧:什么是真正的“和谐”
  第七章  全国隐私风波
    《一九八四》:零隐私的恐惧
    大数据就是“老大哥”:中央数据银行之争
    百年纠结:统一身份证
    “9·11”大拐点:以反恐的名义向左转
    万维信息触角计划:追踪恐怖分子的“数据脚印”
    6种改变政府的力量:山姆大叔大退让
下篇  公民故事
  第八章  数据开放运动
    一个新的世界:从软件开源到数据开放
    总统的雄心:公共财政支出透明
    数据民主:印裔首席信息官的崛起
    Data.Gov:从旗舰初航到保“数”运动
    大众创新:航班延误之候机经济学
  第九章  试金石:白宫访客记录
    总统在见谁:大医改中的“小”插曲
    全体美国人的房子:白宫
    步步妥协:总统与草根的对决
    从白宫安保到政治监督:执著的公民改变世界
  第十章  矿难中的歌声和数据
    集体行动的号角:你站在哪一边
    可以避免的悲剧:数据揭示的全景式真相
    默认公开推定:和矿难赛跑的原则
    唯一的道路:民主时时都要“争”
外篇  天下趋势
  视界一  大趋势
    数据权:大不列颠的硕果
    大合流:国际开放联盟
    云计算:新的航向
    再造互联网:从网页相连到数据相“联”
  视界二  大挑战
    逐鹿政坛:得数据者得天下
    数据竞争:企业赢之道
    下一波浪潮:从大数据到大社会
尾声  挑战中国:摘下“差不多先生”的文化标签
大事记  20世纪大萧条后美国信息开放、技术创新之路
译名表  美国政府机构ABC
后记  搭建“大数据”的世界

前言

  

    中国的雄心应该拓展到大数据领域
    托马斯·H·达文波特
    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就中国的商业组织而言,《大数据》都是一本重要的书。大数据及其分析,将会在未来10年改变几乎每一个行业的业务功能。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早一点着手大数据的工作,都可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正如早期在“小数据”时代脱颖而出的竞争者一样,如第一资本金融公司、前进保险公司、万豪酒店等等。时光荏苒,现在到了抓住大数据机遇的时候了。
    大数据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今天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我们正在迈进普适计算的时代。其实,所有的机械或电子设备都可以留下数据痕迹,这些痕迹表明了它的性能、位置或状态。这些设备和使用它的人,通过互联网互相交流,又形成了另外一个庞大的数据源。当这些数据和来自其他媒体、无线或有线电话、有线电视、卫星等等来源的数据相结合的时候,更加显得庞大无比。
    这些数据可以被使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商业或组织活动都视为大数据的问题。如今的制造业,大多数机器上都已经安装有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状态。消费营销行业,无数顾客的交易触点和网上点击的流量,也成了大数据的问题。谷歌甚至认为其无人驾驶汽车也是一个大数据的问题。
    世界各国的政府也开始认识到,他们坐拥海量数据,这些数据都有待分析。在亚洲国家的政府,也出现了大数据战略以及基于数据分析的方案和倡议。去年,新加坡成立了德勤数据分析研究所(DAI),这个新的机构是由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资助成立的。德勤数据分析研究所的目标,就是引领政府和企业对于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新加坡政府还资助了几所大学开展大数据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活动。
    任何一个组织,要抓住大数据的机遇,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从技术角度来看,首先要收集并且开发特定的工具,来管理大规模并行服务器产生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是自己专有的,也可能来源于“云”。其次,每一个组织都需要选定分析软件,用它来挖掘数据的意义。但可能最重要的是,任何组织都需要人才来管理和分析大数据。这些人被称为“数据科学家”,他们集黑客和定量分析员的优势和特长于一身,非常短缺。聪明的领导人,将想方设法留住这类人才。
    不少公司都意识到了这种难得的机遇,现在已经采取了行动。例如,通用电气将投资15亿美元在旧金山湾区建立一个全球软件和分析中心,作为其全球研发机构的一部分。这个中心拟雇用至少400名数据科学家,现在已经有180名各就其位了。通用电气在全球拥有超过1万名工程师从事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工作,通过共同的分析平台、训练、领导力培训以及创新,他们的努力得以协调合作。通用电气对于大数据的研究活动,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工业产品上,例如机车、涡轮机、喷气发动机以及大型能源发电设施。
    对任何一个试图通过大数据获得成功的组织来说,通用电气的投资规模和雄心都是一个榜样。在很多领域,中国政府和中国的企业都有雄心勃勃的计划,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些雄心和计划,现在应该拓展到大数据的领域。涂子沛先生的这本书,将在这个重要的领域,为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提供引导和帮助。

后记

  

    搭建“大数据"的世界
    2008年12月,我刚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就碰上了美国的金融危机,被卷进了失业大军。
    两年多的留学生活,既紧张又辛苦,结果却没工作,不免郁闷。但“宅”在家里,却有了和女儿一起玩耍、抒情咏志的时间。我开始写博客,记录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感受。后来,一篇文章被中山大学的郭巍青教授读到,经他推荐,发表在2009年9月的《时代周报》上。
    没想到,一个崭新的写作空间,就此豁然打开。
    此后,我陆续接受了《新快报》、《南方都市报》、艾瑞网等报纸网站的邀约,写了近一年的专栏。期间,郭巍青教授、《新快报》的杨震编辑、《南方都市报))的邓志新编辑和《时代周报》的彭晓芸编辑都对我的写作有过帮助,令我受益匪浅。
    但促成本书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在其中的职业经历。
    1996年,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数据库程序员。后来担任了边防巡逻艇的指挥官,从事过政府部门的统计工作。但没想到,在美国的工作,又和数据、政府发生了关系。我所在的美国公司,是政府合同商,致力于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数据解决方案。我的新职位,和十几年前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极为相似,但所使用的技术已经无法同日而语。通过和一个又一个项目的“亲密”接触,我真真切切地“透视”到数据在美国政府和企业当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入了解其成因、背景和趋势的过程中,我常常被数据的力量和美感所震撼。
    我将这种新的特点和趋势概括为“大数据时代”的“循数管理”和“数据竞争”。
    作为一名曾经在中国工作过10年的公务人员,我知道,这种管理方法和竞争态势还不为我们的政府、企业和大众所熟悉。
    这触发我产生了一个系统的中文写作计划。
    就在我决心暗下之时,我的职业发展突然峰回路转:2010年下半年,被公司提拔成技术部门的主管。在美国带队伍——立刻又成为一个挑战。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我无暇他顾,本书的设想,甚至专栏写作,都被迫搁置。
    次年3月,在回国期间,我和东西网的张文武总编提到了这本书的构思。他听后眼睛一亮,说这是一本好书,建议我快快写出来。
    他的眼神,又拨动了我心底那根弦。加上新岗位的工作慢慢驾轻就熟,写作的计划,于是重上日程。
    从2011年6月起,全书历经8个月。这8个月当中,我几乎断绝了一切的社交、娱乐和休闲,投入了全部的业余时间。如精卫填海、乌鹊衔枝,每晚夜深人静之时,我就坐在书桌和电脑前,一点一点搭建“大数据”的世界。无论白天黑夜,一有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问题就在脑中盘旋。记得好几次,下班回家,过了家门的路口,还浑然不觉,一直把车往前开,最后绕了个大弯才调头回来。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同窗王怡河。虽然都是理工科出身,但在校期间,我们就对文、史、哲很感兴趣,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怡河博闻强记,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很大帮助。本书的每一篇章,他都是第一读者,一些精彩片段,凝聚有他的智慧。挚友张炳剑也曾阅读过部分章节,提出过很好的意见。我还要感谢KIT Solution软件公司的总裁张小彦博士。小彦在美国工作、生活了30多年,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与他的日常交流和思想碰撞,是我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曹凌志主编、王家胜编辑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倾注了心血。戚丽艳、肖准对个别文本和图片的翻译有贡献。杨文卓、王玺等好友曾关心过本书的写作。在这里,无法列出所有我心存感激的人员。我在34岁的时候,下决心负笈海外,中山大学的周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梁木生教授都曾在我人生的这个关键点上对我指点、关心、鼓励良多。 除了辛苦和感激,在我的心里,还堆积了愧疚。 这8个月中,记不清有多少次,5岁的女儿奕奕拿着玩具、来到我的书房门口,轻声地问: “爸爸,你可以跟我一起玩吗?” 我总是保持统一的口径,转过身、硬着心肠回答说: “爸爸在工作,没时间……” 带着失望的表情,她快怏地离开。 一个周末的下午,大雪初晴。我坐在电脑前修改最后一个章节。起身休息,踱步到窗口,忽然看见女儿和太太俩人正在给我停在院子中的车清扫积雪。奕奕的身高,刚过车头,她穿着大衣、戴着手套,站在厚实的雪地中,一下一下挥动着小铲。隔着玻璃窗,我听不到声音,第一反应是抬脚下楼,一转念,又不忍打扰这个画面。我静静地靠在窗口,看着红色的车身慢慢从白色的积雪当中露出来,心,像被抚摸了一样,感到特别的温暖。 我知道,很多事难以周全。我期望这本书,能为他人带去知识和视野。 旅居海外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美国,是一个值得中国人认真学习的国家。所谓的“中国崛起”,我认为现阶段还是要证明我们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敏锐的学习能力。不要有桥不走,硬要下河摸石头。 要学习、要上路,这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我们的进步,应该以全世界的文明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对西方世界客观的观察者、理性的思考者和开放的分享者。 海外的华人、留学生拥有这样的历史机遇。我也愿把这作为自己的坐标,为国家的进步尽绵薄之力。 为了确保本书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我查对了很多资料。语言表达上,也做了反复的修改。尽管如此,肯定还有错漏和不足。感谢您的阅读,也欢迎您的意见和评点,以备再版时修订完善。 涂子沛于美国匹兹堡 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