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晚清风云

  • 定价: ¥38
  • ISBN:978751046048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世界
  • 页数:283页
  • 作者:(美)解威廉|译者:...
  • 立即节省:
  • 2016-12-01 第1版
  • 2016-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解威廉著的《晚清风云》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审视大清帝国末年的社会政治状况。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外部矛盾不断扩大,外部有列强的挤压,内部经济的恶化引起了广大百姓的不满。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大清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851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掀起了晚清政治风云的惊涛骇浪,一些汉族官僚迅速崛起。晚清政治,军事舞台上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诡谲多变的晚清风云。

内容提要

  

    作为大清帝国中兴名臣,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于重重危难中漠索出治军之策、战阵之法,以其韬略智慧历时11年终获胜利。作为历史名人,曾国藩的人生轨迹不可避免地与当时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交织在一起。作品不仅刻画了曾国藩大智大勇、坚毅果敢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从侧面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兴衰成败历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解威廉著的《晚清风云》的意义不仅在于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颠覆性的观点将曾国藩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是将诡谲多变的晚清政治风云展现在历史面前。

作者简介

    威廉·詹姆斯·海尔(William James Hail),汉文名字为解威廉。1877年出生,美国耶鲁大学双博士,教育家和历史学家,曾为耶鲁大学海外教育事业传教士。1906年来华,任长沙雅礼学院的历史学教授;于1927年离华回到美国,在俄亥俄州的伍斯特大学任历史学教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大清帝国
第二章  金田起义
第三章  销声匿迹的领导者
第四章  由广西至北方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信仰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社会概况
第七章  主持战事的曾国藩及新军的建立
第八章  湘军出师
第九章  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和清政府的失望
第十章  挺进安徽
第十章  安庆的攻克与战争的重新整合
第十二章  太平天国的外交
第十三章  金陵之战及太平军的溃败
第十四章  荣任两江总督及剿灭捻军
第十五章  直隶总督及晚年的曾国藩
第十六章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尾声

前言

  

    在世界上,很多知名学者认为:19世纪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惨烈,也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更具破坏性。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在上百座县城中三番五次地展开博弈,相互争夺,到处烧杀抢掠,使很多城市沦为一片废墟。更别说那些农村了,之前土地肥沃,如今荒芜一片,人烟稀少。太平天国运动的前进步伐,都离不开激烈的战争。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动摇清政府的统治,迫使皇帝退位。对于太平天国的叛乱者们,大概在1882年,威廉在《中央王国》中就写道:
    从始至终,他们的存在就像魔鬼一样。在他们的身旁只有不幸。他们不会去费尽心力保护已经被损坏的事物,和那已破败不堪的世界,也没想过重建一个新世界。他们从别人手里抢走的东西,从来没想过要归还。他们曾踏足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遭到破坏,都成了废墟。这里,飞禽走兽自由自在地行走,还成了一些鸟兽筑巢的最佳之选。这里曾经百姓们繁忙嘈杂,如今只剩下动物的吼叫声。以前,肥沃的土地上都是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现在却是荒草丛生。不计其数的金钱,不是被浪费了,就是被毁坏了。而那些有幸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上,随时都有可能没有饭吃或得病。听一些来自上海的外国人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十几年间(1851一1864),预计已经有2000多万人直接或间接因其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得如此迅速,一方面和清政府中央集权衰落有关,权力被各势力所分散;另一方面也和清政府官员自身能力有关,他们大多没什么真本事。尽管如此,企图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1851到1858年这段时间内,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很好地组织运动。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人们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曾国藩的存在。在国内,曾国藩获得了本应属于他的所有荣誉。但国外并非如此,外国人更迷恋一支人数不多的洋枪队,这支队伍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起初,华尔组建了这支洋枪队,不过后来戈登做了指挥官,官兵全部参照外国的模式进行训练。这支洋枪队在国外威名远播,戈登也因此被人们当作圣徒一样。不过,人们却忘了当初镇压太平天国的真正主人公。
    李鸿章和戈登窃取了本该属于曾国藩的荣誉,被历史所铭记并被人们所崇拜。这样的事,在世界史上并不常见。中国长期存在的行政制度使国家内部乱七八糟,可曾国藩没受到影响。尽管没有多少人愿意和他合作,也没有足够的经费给他的部队提供保障。尽管他对兵法不熟,他还是花了十几年时间,仅仅以2100多万两白银就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下去,这不得不说是很罕见的。他的思路是清楚的,有着坚韧毅力,不乏耐心,做事小心谨慎,知识渊博,正是凭着这些品质,他才能做成这件难以完成的事。即使有人把本应属于他的功劳抢走了,他也不担心,还很情愿将这些功劳拱手让人。对那些有着优秀品质的人,他很愿意招揽到自己身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他信奉儒教,所作所为都以孔子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些不忠不孝之事他是不会做的。他直言不讳,谁也不欺骗,即使身处一个失信的时代,也能出淤泥而不染,将诚信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
    根据我所知道的情况来看,我并不是最早将曾国藩当成华盛顿的。有一位专门写传记的日本作家更早地用“远东的华盛顿”来比喻曾国藩。曾国藩和拿破仑的差异很大,因此不能把曾国藩和拿破仑相提并论。而他能被比作华盛顿,也是名副其实的。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对理学的追求,也始终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因此,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主持和指挥大战,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太平军,使中国免于四分五裂,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梁启超曾赞许他:“曾国藩这样的人,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是很少见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寥寥无几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夸张的,可如果放在19世纪,这样称许他是一点儿也不为过的,人们都不会反对。
    民国成立之初,有些人对于本是汉人的曾国藩,转而拥护满族人建立的清王朝的君主专制政权,表示不赞同,且议论纷纷。而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不是在中国,远在西方的欧洲,人们也都不喜欢君主专制。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是出现在曾国藩在世时,而是在他过世很久之后,中国人才认可的。既然一个人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那我们就不应该用这样一种观点来评价他,这么做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可以站在曾国藩的处境考虑一下,如果自己生活在当时的清王朝,会怎么样代表政府发声呢?有些年轻人在这种理念尚未在中国确立时,就已经批判了专制制度,但他们却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时,各资本主义强国都在建立自己的帝国,假如清政府的官员们都不效忠政府,都很弱小,都不愿意保卫国家,那在和太平天国等的战争中,列强就可能轻而易举地分割中国的领土。曾国藩和那些一起战斗在前线的将领们,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也镇压了其叛乱,有利之处就在于中国没有被瓜分,始终拥有自己独立的主权。当然,中国对西方列强主动妥协就另当别论了。
    这本书最初是我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候的博士论文,起初只写了太平天国运动那段时期的曾国藩。后来,我将曾国藩晚年的最后7年也补充了进去,以保证书的完整性。补充的内容主要是镇压捻军的准备工作,李鸿章最终能快速击败捻军,也都依赖于曾国藩打下的良好基础。同时,增加了曾国藩当直隶和金陵总督时所发生的事。在曾国藩所留存的信件中,我将对其一言一行产生重大影响的准则信条整理了出来。另外,当时的清政府是何种情况也做了补充,这对于引导读者理解太平天国运动迅猛发展的原因会有所帮助。为了使书更好地体现出所补充的内容,一些战争我只做了简单的介绍。
    中国的一些人名和地名用罗马字母不太容易标记,幸亏现在有几个注音系统可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主要参考邮局名单来标记地名,用威妥玛式拼音标记其他名称。但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个例,我没有改变,避免别人觉得我是在独创新意。
    西方读者在阅读此书后,假如以完全客观的立场来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看待曾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那笔者会感到非常光荣。不过,这仅仅是开始。在书中所叙述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对于外交关系的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书中所涉及的史料,是不能忽视的,要仔细研读才行。在很长时间内,我们都是站在西方人的视角上对待这段时期的历史,这肯定对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有弊端。
    在耶鲁大学威廉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我从威廉教授那里,借到了很多稀有的档案和书籍,这些珍贵的史料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保障。当我决定对此书进行修订时,教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都接受了,并做了修改。对此,我非常感谢威廉教授。另外,浅川教授帮我做一些翻译的工作,我也很感激;来自长沙的沃伦牧师帮忙修订部分章节,并提出了有益的见解;我的很多汉语资料都是耶鲁中国分院的左幅等成员帮忙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