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

  • 定价: ¥60
  • ISBN:978730816460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大学
  • 页数:321页
  • 作者:编者:许金晶
  • 立即节省:
  • 2017-04-01 第1版
  • 2017-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就当下这个“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交织的中国而言,越现实的东西就越魔幻,越真实的影像作品就越具有艺术价值。观看这些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作者感觉仿佛仍然延续着自己的媒体生涯,从容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行走,肆意书写,肆意歌唱……
    许金晶编著的《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对独立电影与民间影展的黄金十年进行了认真地记录与梳理。只有真正的观影人,才会为此注入心血。这本访谈录对影迷与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内容提要

  

    许金晶编著的《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访谈了当代中国15位知名的独立电影导演郑阔、耿军、鬼叔中、李睿珺、李珞、彭韬、舒浩仑、唐棣、万玛才旦、徐童、杨瑾、杨弋枢、郑大圣、周浩、张献民等。本书的访谈并不着重于电影的摄影、导演、表演等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从导演生平、电影观、电影主题、现实关怀、作品思想性等层面,探究中国独立电影里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内涵。

媒体推荐

    或许只有到这个世纪束再来回顾上个世纪末至今的中国独立电影时,我们才能较为客观地感受到它的顽强和脆弱,感受到它是如此鲜明而直接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阵痛……但这本访谈录仍是一份尽可能真切而专业的文献记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留在这里的,这些人,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拍过电影——而这本应是电影创作的本质。
    ——《安阳婴儿》《江城夏日》导演 王超
    阅读这本大作令人欣慰:独立电影与民间影展的黄金十年原来是有人如此认真地记录与梳理的。只有真正的观影人,才会为此注入心血。这本访谈录对影迷与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知名影评人、作家 卫西谛
    自从“第六代”贾樟柯、王全安、娄烨等集体上岸后,我们拟乎已有很长时问失去了独立电影人的消息,他们的存亡与功名不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们还在吗?他们是谁?他们干了什么?作者用时间堆积的写作方式向我们证明了这个群体依旧鲜活却隐秘的轨迹。这是一本独立电影的史书,在如此繁杂的群像里,我们不仅知遭了一个个荒诞有趣的故事,也最终了解了独立电影这个隐匿着时代悲剧的谜团。
    ——知名民谣歌手、乐评人 蒋明
    在中国,“独立”庶几就意味着边缘或非中心,它也因此为一些人所不屑;但是,鉴于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独立电影依据自己独特的视角所拍摄的人或事、却常常是构成我们这个国家最普通一群的最日常的生活,并也因此更能代表这个国家的真实样态。感谢许金晶,他通过对十多位独立电影人的访谈,呈现了电影界的边缘人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周晓虹

作者简介

    许金晶,前媒体人,现为独立书评人、影评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口述访谈和文艺随笔作者、民谣唱作人。曾荣获百道网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选的“全国十大阅读推广人”。出版著作《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领读中国》《开山大师兄》,原创民谣专辑《中山北路上的诗意》《光》《山河岁月》等。

目录

01  郑阔
  诗意中抒写的暴力与体制
02  耿军
  越残酷,越幽默,越温情
03  鬼叔中
  现代语境下的传统叙写
04  李睿珺
  影像背后的思想张力
05  李珞
  用传统故事讲述当下社会现实
06  彭韬
  粗粝影像中的生命质感
07  舒浩仑
  非政治化的政治表达
08  唐棣
  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09  万玛才旦
  商业时代的文化传承
10  徐童
  一个“游民”展现的游民影像
11  杨瑾
  个体记忆的随性表达
12  杨弋枢
  女性视角的社会批判
13  郑大圣
  文化世家中的历史情结
14  周浩
  始自“窥探”的影像创作
15  张献民
  独立电影的操盘手与吹鼓手
后记

前言

  

    对谈与独白  张献民
    深深嵌入我的记忆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我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同事、曾经从事过一些独立电影工作的人,常常来责问我:“独立电影是一个历史概念,你怎么还在搞它?”每当这个时候,我不知该如何回答。
    前日偶见马远画的水卷,悠然想到李珞的《河流与我的父亲》,甚至更早一些的、即使非常了解独立电影的人也可能已经忘记了的《大酒楼》(邱炯炯),并由此想及高子鹏的《空山轶》与石涛的《敬亭雪霁图》。想起顾桃的片子,它引导我去阅读有关明末女真四部的历史记录,尤其是有关野人女真的。想起姜文和徐童引用“文革”歌曲给我的不同感受。想起今年一位有志于创作的康巴考生,当老师问他对自己民族的看法时,他苦笑一下回答说:“经历了几十年,我们终于到了自残的时代。”还想起庄学本的图片和高屯子拍的汶川羌寨搬迁的图片,想起他记录下的羌人对耕牛唱的歌。
    我们岂止是时间的碎片。我们就是历史的齑粉。我们没有一个人配得上这个时代。我自己就是提前风化的一个例子,就像是李睿珺拍下的甘肃南部风化中的石窟壁画。
    许金晶此书,多数工作是在2014—2015年做的。
    2013—2014年两年间,我去各地拜访独立电影人——我称之为“回访”。董钧的办公室堆满了学生的作品,王我的空间一直被建筑材料占据,周浩在南方报业的狭小办公室有台报社的电脑……在这些“回访”当中,短途则放弃开车,在798、草场地、后沙峪、宋庄、燕郊之间尝试公共交通,长途则有从昆明去曲靖、从深圳坐大巴去东莞、从古丈经过张家界坐夜车去石首、从厦门乘大巴去宁化、搭绿皮火车离开开封,等等。那些“回访”中的对谈,十个没有留下一个,多数只是嵌入我的记忆而已,成了过眼云烟。
    我曾在曲靖找到宋川,他请喝苞谷酒,说苞谷酒多数是假的,他矿泉水桶里的是真的,而且他将要拍的就是真假苞谷酒的故事。第二天,我们转来转去,曲靖城除了米粉店,实在没别的去处,他就说:我们出去玩吧。我们去了乡下,顺着新开辟的田野和刚栽下树苗的山坡漫步爬去,山谷下面是个光秃荒芜得像个失败者的水库,山望不到尽头,土是红色的和黄色的。我因为口渴而话少,返回之前,宋川做了一个结论,大意是:这是一个“打野炮”的好地方,但还没找到能跟他来的妹子,他就已经结婚了。
    访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在各地云游就很少录音。比如,彭韬说着说着,就希望我不要再录了。有时有人也用饭局酒局来推脱比较安静和正式的交谈。赵大勇不愿意谈他自己,只愿意讲他未来要拍的各个故事;甘小二专心地在紫砂壶上刻字,不好让他分心;周浩一直向我提问,问别的导演是否收入比他更好。
    所以,虽然有不少有关访谈的书,诸位读者也不要以为访谈是件容易的事。
    访谈其实很像纪录片,是某个微型电子工具两端的两个人的默契与搏斗。
    许金晶访谈我的那次。是南京7月最炎热的日子。上午有家媒体给我拍了一组街拍,上下衣服都湿透了,临别,摄影师背着记者私下跟我说,他也想拍纪录片。我赶许金晶的约,竞一分钟也没与他多聊,我至今记得我过马路离开时他失望的眼神。许金晶的采访提纲非常正式,是最近几年我见到的最详尽的一份,简直像搞调查工作的,我不禁多看了他几眼,他确实一本正经,是个老派的团干部面孔。对他的更多了解,是基于后来逐渐看他做的读书会以及发表的书评。再后来,他做的独立电影访谈陆续在吕效平老师等人办的《戏剧与影视评论》杂志上刊登过,他的志趣就更加清楚了。这也说明,建康一金陵一南京城的文脉虽然气若游丝,但一直还在。
    许金晶在此书中对我的访谈,我至今还没有阅读。怕见自己。好似我自己可数的那些表演,每次导演要求看工作版,快到我的片段时,我总要避出去。一开门一关门,对别人有挺大干扰,其实很不好。银幕上斑驳或光线反差中的自己,是不是我?这一直是我不太愿意面对的。此书中的我,还期待读者可能有的反馈。
    相比看电影,读书更容易一点吧,每个访谈读完后,读者都可以放下书休息一下。可以给自己的内心独白、不想跟别人说的话,留点时间。
    2016年3月底
    于Rue de Bruxelles(巴黎第九区布鲁塞尔路)片场

后记

  

    现在是2015年3月20日下午,南京城春雨绵绵,一阵阴郁。身处南大青岛路的万象咖啡馆之中,眺望窗外烟雨朦胧的景色,我总想起娄烨电影《春风沉醉的晚上》和《推拿》里的场景。庆幸的是,外界的这种阴郁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翻阅着一页页文稿,我坚定地告诉自己:《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我的第一本书,终于结稿了。未来它会怎样出版,什么时候出版,我此时仍然一无所知。但是我仍然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本书,与其说是完成对读者的交代,不如说是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
    正如我在序言里所说的那样,我与独立电影结缘已久,在这些年观看独立电影、撰写影评,以及与独立电影作者交流的时候,心中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本跟独立电影相关的书。它或许永远不会成为畅销书,或许只能为少数人所知,但能通过这本书,为中国独立电影的推广与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也算是得偿所愿。
    从去年5月初在北京对郑阔做访谈到现在,这本书花去了我三百多天的业余时间。在完成书稿的时刻,我首先要感谢洪玲和朱昱熹这两位细心、认真的女士,她们完成了大部分访谈的录音整理工作。我还要感谢每一位接受我访谈和用电影作品感动过我的独立电影人士,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虽然这本书的作者或者编著者写的是我的名字,但其实,他们才是这本书的真正创作者。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没有因为我业余时间的“不务正业”而给予嘲笑和批评,而是一直在我身后,默默地支持我的采访和写作。他们在我微博和朋友圈的每一次点赞,都是鼓励我继续开辟自己精神家园的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女友——孙海彦女士。虽然她并不见得喜欢我关注的那些独立电影作品,但是她对家务的分担和悉心的陪伴,是我得以完成这本访谈录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每一篇新的作品问世后。她都是我的第一位读者。或许我永远无法成为他人期盼的一流作者,但是为她而创作,这本身就已经足够持久,足够浪漫。
    希望中国独立电影的影迷、创作者和研究者,能喜欢我的这本小书,也欢迎你们对这本书的缺点和不足不吝赐教。
    许金晶
    2015年3月20日下午
    南大青岛路万象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