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精)

  • 定价: ¥108
  • ISBN:9787559604477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749页
  • 作者:(美)约瑟夫·古尔...
  • 立即节省:
  • 2017-09-01 第1版
  • 2017-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约瑟夫·古尔登著于滨、谈锋、蒋伟明译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精)是一部全面又精彩的内幕之作,提供了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和细节,着力刻画了最高决策当局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全景式再现政治、战略和战场三个层面的真实进程,书中援引的“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更显本书的宝贵价值。

内容提要

  

    约瑟夫·古尔登著于滨、谈锋、蒋伟明译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精)》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政论家约瑟夫·古尔登充分利用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政府有关朝战的档案,幸运地收集到了美国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五年间采访了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要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可贵。
    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凶、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决策和战争的真实进程。
    节中更有很多美国最高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
    1953年的一纸协定,朝鲜半岛分野依然。60多年后回头再看这场战争,以及围绕这场战争的种种国际问的纵横捭阖,对于我们把握现实和预测末来,仍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媒体推荐

    古尔登的大书,是近十几年来有关朝鲜战争中文公开出版物里难得的可读文献。它记述了南北朝鲜两个政权产生的历史大背景,斯大林苏俄的算计,中美(联合国)交恶的起源,关键战役的来龙去脉……着墨最多的,是美国有关朝鲜战争的决策和停战和谈的极尽详细的内幕。作品提供了一次检讨朝鲜战争之于中国的经验和教训的机会,多了一个做历史-政治审视的视角。书中披露美国军政两界对待与中国新政权兵戎相见的态度,尤其值得关注。于中国大陆读者,此书的每一页,几乎都可称为“未曾透露的真相”。
    ——刘苏里

目录

本书缘起
引言“一场苦涩的小战争”
Part.1 鲸斗殃虾
  朝鲜共产党人进入
  李承晚的流亡岁月
  在“适当的时候”独立
  雅尔塔交易
  瓜分朝鲜
  美国脱身
  李承晚负起责任
  重新制定美国战略
  建立韩国军队
  李承晚坐立不安
  北朝鲜心理战
  情报失灵
Part.2 战争爆发
  总统休假
  星期六夜晚的惊恐
  韩国部队溃不成军
  泰然自若的麦克阿瑟
  李总统惊恐万状
  艾奇逊坐镇指挥
  制订反应计划
  杜鲁门中断休假
  联合国决议
  布莱尔大厦做出的决定
  美国人撤退
  华盛顿忧虑加深
  麦克阿瑟失去信任
  空战打响
  穆乔南撤
  汉江的灾难
Part.3 “警察行动”
  回到联合国
  汉城的混乱
  麦克阿瑟僭职越权
  巡视战场
  美国加强干预
  批准动用地面部队
  麦克阿瑟请求增援
  共和党人的反对
Part.4 炫耀武力
  愤怒的李承晚
  史密斯准备战斗
  加快增援
  美国人的首战
  史密斯特遣部队后撤
  继续推进
  “增兵!”——麦克阿瑟
  汉城的红色政权
Part.5 先斩后奏
  兵员不足
  拜访麦克阿瑟
  一个美国营的覆灭
  一支赤手空拳的军队
  美军盛气凌人
  渔网堵漏
  迪安将军被俘
  中国问题
  艾夫里尔·哈里曼的使命
  内阁之乱
  新幽灵局长
Part.6 背水一战
  倒霉的团队
  北朝鲜人的战术打法
  “就地死守!”——沃克
  陆战队到来
  战场上的残酷行径
  暂时的平静
Part.7 仁川赌胜
  陆战队的任务
  参谋长联席会议疑虑重重
  动员后备役
  麦克阿瑟的计划受到质疑
  麦克阿瑟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出难题
  麦克阿瑟的“绝妙陈述”
  总统赞许
  参谋长联席会议疑虑加深
  反攻计划
  “勇敢窃贼”使命
  首次轰击仁川
  麦克阿瑟登船出发
  麦克阿瑟“信使”通报情况
  陆战队冲上滩头
  主  攻
  陆战队挺进内陆
  麦克阿瑟登陆
  第8集团军冲出釜山
  麦克阿瑟催促陆战队
  重占汉城
  仁川登陆的后果
Part.8 放手行事
  “北进!”——李承晚
  麦克阿瑟钻了空子
  靠不住的战略
  英国人胆怯不安
  华盛顿的红色间谍
  Prat.9 “悠悠行动”
  攻陷平壤
  威洛比宣布胜利
  举措失当的“绝妙一击”
  麦克阿瑟僭用职权
  “班师回国”
Part.10 威岛会谈
  杜鲁门的担忧
Part.11 大军待发
  威洛比计算中国人的数量
  中国人的一次警告
  是威胁还是恫吓?
  斯大林插了一手
Part.12 中国介入
  中国人介入的迹象增多
  坠入中国人的陷阱
  灾难的边缘
  敌人的面目
  中国的“志愿人员”?
  麦克阿瑟恼羞成怒
  轰炸鸭绿江
  海军陆战队的忧惧
  “飞毛腿”利曾伯格来了
Part.13 暂时平静
  差劲的总统顾问
  麦克阿瑟继续推进
  麦克阿瑟再度乐观
  联合国中的僵局
Part.14 走向深渊
  回家过圣诞节
  威洛比紧张不安
  沃克小心谨慎
  灰心丧气的陆战队
  第8集团军开始行动
  第8集团军陷入混乱
Part.15 死里逃生
  “我真为那些中国佬惋惜”
  福克斯高地的磨难
  中共军队继续进攻
  雷·戴维斯的任务
  战斗间歇
  修复断桥
  背水一战
Part.16 陷入灾难
  参谋长联席会议询问麦克阿瑟
  杜鲁门进退两难
  麦克阿瑟推卸责任
  随便谈论原子弹
  盟国在联合国的反叛
  华盛顿考虑撤退
  国会的质询
  美国在乞求和平吗?
  中国在联合国
  华盛顿惊恐不安
  五角大楼悲观丧气
  英国人来访
  是一场六个月的战争吗?
  在联合国的徒劳行动
  战地指挥官更迭
Part.17 临危受命
  决定在朝鲜坚守
  战场上的李奇微
  麦克阿瑟建议被否
  第8集团军再次行动
  麦克阿瑟沽名钓誉
  麦克阿瑟制造记录
  李奇微确定战线
  外交新倡议
  三八线再成问题
  中央情报局羽翼已丰
Part.18 麦帅解职
  麦克阿瑟大胆妄言
  华盛顿勃然大怒
  总统做出决定
  佩斯接到命令
  麦克阿瑟接到通知
  病态的总统?
Part.19 将军归来
  对将军的百般奉承
  白宫反击
  将军们在准备
Part.20 敞开秘密
  轮到政府
  艾奇逊出庭作证
  听证会结束
Part.21 和谈密径
  凯南的办法
  美国的和平条件
  前往谈判桌
  初次交锋
  划定一条分界线
  共产党的妥协
Part.22 争持不下
  美英的战争叫嚣
  战俘问题
  利用战俘
Part.23 政令之变
  民主党人:“疯狂支持艾德莱”
  口沫横飞的和谈
  一场僵持的战斗:“坑道战”
  杜鲁门的最后机会
Part.24 最后和平
  “亚洲人打亚洲人”
  “小交换行动”
  李承晚的最后立场
  战俘僵局打破
  李承晚“解决”战俘问题
  罗伯逊的友好规劝
  板门店最后一幕
  和平:跋
  个人的观察
资料来源和致谢
译后记

前言

  

    我为了写一本有关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新书,及至1977年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时候,已经苦苦奋斗了一年,而且不是很愉快。我本想把这本书作为我的《黄金时代:1945-1950》(The Best Years:1945-1950)一书的续篇。《黄金时代:1945-1950))讲的是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开始这一时期的美国。遇到的问题很多都令人烦恼,因为大战刚结束后的美国,与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差别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在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一天,我向一位相熟已久的老新闻工作者罗伯特·谢里尔抱怨这些问题。
    “见鬼,”谢里尔建议说,“别去理会全面的历史,写朝鲜战争好了。”谢里尔此人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他注意到还没有出版过一本关于朝战的完整书籍。确实出了一些将军和政客的回忆录,还有一些分析文章和修正的史料,它们在质量和可信程度上各不相同。但是朝战的全貌呢?“这样的书还没有人写过。”谢里尔说。
    谢里尔的建议来得正是时候。当我开始到处搜寻朝鲜战争的资料时,发现其数量和质量都令人称奇:它们要么是按政府正常的解密时间安排,首次出现在公开领域,要么是通过《信息自由法》可以获取。因此,本书很大部分是依据了以前未曾发表过的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五角大楼朝战文件”。通过《信息自由法》,我得以阅读华盛顿与其远东战地指挥官之间数以百计的电报(之前曾是绝密的),首先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然后是他的继任者马修·李奇微和马克·克拉克。我在国务院的电文中,看到了美国政府对于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的真实看法,官方说法是“勇敢无畏”,私下则说他是“一个失去理性、缺乏逻辑思维的狂热分子”(如总统特使沃尔特·罗伯逊于1953年7月就这样说他)。在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工作班子提供的简报文件中,我看到了政策的形成过程。通过华盛顿一个相对精悍的、叫作中央情报局的新机构的定期评估报告,我得以观察战事的进展。在马里兰州苏特兰的一个联邦档案库中,我发现了许多尘封已久的板条箱,装的是远东司令部在朝战前和朝战中提供的《每日情报综述》。作为一个局外人,我难得一窥国家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我奔波于各个军事图书馆、总统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档案馆,为进行访谈而旅行。足迹所至,看起来就像一场全国政治竞选的旅行日程,或者像是一名逍遥法外的银行大盗,飞快地开着一辆汽车,带着一张拙劣的地图,到处狼狈奔窜。
    任何牵涉到调研工作的写书过程,偶然的运气经常不可避免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双方熟人的介绍,我得以同汉斯·托夫特进行多次长时间访谈。他是一名魅力十足的丹麦裔美国人,一位间谍大师。在朝战的早期阶段,他曾在朝鲜进行中央情报局的秘密行动。托夫特的住所离我在乔治敦的家只有几个街区,步行可达。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并辅之以过去行动报告的副本.甚至还有照片。我问他为什么以前没有用过这些材料,托夫特回答说:“没有人问起过这些。”
    还有一些有趣的资料则以环环相扣的方式获得。当迪安·艾奇逊准备写他的回忆录《诞生中的总统》时,他把国务院的原旧部轮流召到普林斯顿大学进行自由讨论——产生的记录多达数干页——以此来证实自己在出任国务卿期间的记忆。其中一位参与讨论者是保罗·尼采,他曾经一笔带过地提起,麦克阿瑟的情报部门首脑查尔斯·威洛比少将有一次承认,自己任意篡改情报评估报告,以迎合上司的胃口。我写信给尼采,问他是否记得是从哪里听说威洛比讲过这样的话。尼采写了一封长达两页的单行距的信来回答我的问题。这封信提供了有关威洛比的进一步的材料,最后还“顺便”建议我找查尔斯‘伯顿·马歇尔谈谈。在朝战时期,马歇尔曾经是尼采在国务院政策计划司的同事。
    几天之后,在弗吉尼亚郊外一处智囊机构内马歇尔和尼采共用的办公室里,我访谈了马歇尔,主要是有关在1951年春天杜鲁门政府企图主动进行和平谈判的事情。经过几小时成果颇丰的访谈,我开始收拾记录本和铅笔,这时马歇尔插进来说:“顺便问一句,你知道托马森·杰弗逊·戴维斯吗7麦克阿瑟当陆军参谋长的时候他是副官。”
    我承认说,我不知道,这个名字完全不熟悉。
    马歇尔示意我坐回椅子,然后告诉我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和戴维斯都在华盛顿一个难民救助机构工作,经常一起共进午餐。戴维斯当时是一名准将,他曾与麦克阿瑟保持着友好但又实事求是的关系达十年之久。这种关系后来以痛苦而告终,当时麦克阿瑟把戴维斯踢出了参谋班子,只因为他对麦克阿瑟如此不忠,竟然打赌认为罗斯福将赢得1940年的总统连任选举,而罗斯福正是麦克阿瑟心目中的敌人。戴维斯告诉了马歇尔很多有关麦克阿瑟的闲闻逸事……喔,是奇闻怪事,特别是他怎么对付女人。马歇尔一直把这些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有趣谈资,直至1950年8月麦克阿瑟的所作所为在华盛顿官场引起了不安,因此马歇尔就劝说戴维斯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写一个备忘录,描述一下他在当麦克阿瑟私人副官、与麦克阿瑟朝夕相处时所观察到的情况。
    戴维斯提供的材料(在本书引言中有记载)表明,麦克阿瑟此人过于反复无常,不足以委之以如此微妙的军事政治指挥大任。在1950年,参谋长联席会议并没有根据戴维斯的备忘录采取行动。第二年春天,他们也没有在麦克阿瑟革职之后闹得沸沸扬扬的听证会期间,利用这些材料来反对麦克阿瑟。现在,以迪安·艾奇逊要求保罗·尼采帮助他写书为开端的一连串关系,使戴维斯对麦克阿瑟离奇古怪的个人行为的观察第一次得以公开。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莱斯利·坎特雷尔·史密斯,她在这个长达四年的航程中段参与其中,并且在此期间令人叹服地在旗舰和其他位置上尽力服务。
    约瑟夫·古尔登
    于华盛顿特区,以及弗吉尼亚莱利威尔、朗德山、阿灵顿
    1981年6月

后记

  

    20世纪中叶,中美朝韩在朝鲜半岛恶战三年,百万生灵涂炭,无数家园被毁,停火线却重回38度线。进入21世纪,东北亚地区仍在为60年前那场恶战所震撼、所支配,以至丁难以解脱。相比之下,20世纪其他热战、冷战中的宿敌早已握手言和(日本也许是个例外)。④唯独在朝鲜半岛,数百万大军仍虎视眈眈、枕戈待旦;大战虽无,摩擦不断。1953年的一纸协定,言为停战,实为休战,亦为再战?!在这个意义上,67年前爆发的那场“苦涩的小战争”(little bitter war)②,算得上是一场真正的跨世纪之战。
    然而不管后人如何评说那场战争的得与失、胜与负、罪与罚,历史在64年前中美朝(韩国除外)签订停战协定时已经改写:它是美国开国以来第一次战而无胜之役,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百余年来境外战争中首次不败纪录。中国志愿军将士凭借简陋的装备、顽强的意志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应对拥有陆海空绝对技术优势的对手,硬是把逼近鸭绿江边的联军一度推回37度线。朝鲜战争的结局是年轻共和国的开拓之举,也是百年来我们多难民族历史性崛起的第一步,更作为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拐点而载入史册。
    30多年前在美国问世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书,从一位美国作者的视角,记录了这一历时三载、震撼世界,被美方刻意淡化但又难以割舍的“有限战争”。
    一、美国的“集体遗忘”与“不依不饶”
    60多年来,美国朝野对待朝鲜战争(以下又简称“朝战”)的观念可用“集体遗忘症”(national amnema)来概括。美国出版界有关越战的出版物汗牛充栋,而朝战的书籍却寥寥无几,其中又多以“遗忘”(forgotten)、“未透露”(untold)等为主题。著名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姆1972年以揭露越战决策失误的《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Brightest)而一举成名,而他关于美陆战1师在长津湖侥幸逃脱中方第九兵团毁灭性打击的巨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The Coldest Winter)④,直到他于2007年去世数月后才出版。出版界失语,好莱坞亦健忘。美国大小银幕上充斥着二战和越战的镜头,唯独朝战作品凤毛麟角。甚至首都华盛顿的朝战雕塑群,也是在停战42年之后的1995年才落成,比建于1982年的越战纪念墙还晚12年,而后者在越战结束7年后即完工。直至2009年底,美国国会才通过法案纪念朝鲜战争。
    1982年出版的美国政论家约瑟夫·古尔登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书,是美国研究朝鲜战争著述中少有的较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政府1967年颁布的《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要求联邦政府的记录和档案以25年、50年和75年为限,原则上向所有的人开放。古尔登充分利用了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美国政府有关朝战的档案,此后四年间采访了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对患有“集体遗忘症”的美国公众不失为一服清醒剂。 美国多年来对朝战集体失忆,原因至少有三。其一,美国历史上对外战争多多。三年朝战,长度不及越战的三分之一,辉煌不及数月的海湾战争,国民记忆中自然难有其位。其二,美国政府大事化小,当初把朝战定义为“警察行动”,以绕过国会审理和宣战的“麻烦”(无独有偶,“9·11”事件后小布什总统硬是把本应是“警察行动”的“反恐”行动定性为“战争”,以无限扩大总统操控战争的权力)。然而越战也定义为“警察行动”,美国人何以念念不忘?! 其实,朝战在美国国民记忆中的“边缘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极浓,习惯于在敌我、黑白、是非、善恶、胜败中择取其一,不输不赢的朝鲜停战实属另类——既不同于此前美国完胜对手、凯旋班师、重塑国际体系的一战、二战的记录,也有别于美军筋疲力尽、被迫撤出后彻底失败的越南战争(1964—1975)。这也就是为何美国对朝战的观念多年来一直游离于两个极端之间:既要“遗忘”,却又难以割舍;千方百计地从记忆中抹除,也为当年不能“临门一脚”而耿耿于怀,难以放弃与朝鲜现政权敌对的政策。2010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时,奥巴马突然宣称美国赢得了朝鲜战争,并且不接受“平局”的说法。④不管奥巴马是为了哗众取宠还是安抚人心,这位哈佛高才生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对朝鲜战争的结局的认知方面,既违反历史,也无视现实。按美国历史学家沃尔特·拉夫伯(Walter LaFeber)的话说,“美国人总是抱怨说,‘美国总是赢得战争,但却失历史条件下,这一处理方法可以理解。27年后的今天,中国稳步崛起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中国朝战研究和出版系统也多产多收,一个日渐壮大和成熟的中国读者群,无论对未来还是历史,都更有包容力和自信心。古尔登的美式观念,其实并不奇怪;如果期待古尔登完全按照中方的思路对朝鲜战争加以梳理,那倒是令人不解了。有鉴于此,在这次再版时,我们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和观点,这也是我们对读者的审视力的相信和尊重。 六、关于本书首次公开出版的一些说明 20多年后,原译者之一的谈锋和笔者都已各自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对英文中的一些俚语、专业用语,尤其是军事用语有了更为准确的理解。这次校译,谈锋承担了大部分工作量。他治学严谨,文不厌精。30余年前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班读研时与其合译《李普曼传》,笔者就受益匪浅:此次与谈兄再度合作,尤感其译文不仅达意更能传神。磨铁图书责任编辑李葚和张庆丽以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特有的细微关注力,为出版界年轻一代之楷模。此书的重新校译,也得益于解放军出版社当年“内部版”的责任编辑倪齐生先生所提供的种种助力。经过这个团队的通力协作,我们相信,书稿质量有了相当的提升,译文更为精准,表达更为中文化。不仅如此,再译版还增补5万余字,包括李承晚、金日成等人物的生平,并首次收入了记叙麦克阿瑟解职后回国之行的两章内容。这些著名人物的活动细节,不仅突显了他们的个性,同时为再现朝战历史提供了动态的社会、政治全景。 岁月易过,半岛时局仍变幻莫测,各方话语亦多有差异,为此书的进一步“本土化”带来种种不便。在重新校订过程中,我们力求尊重原书特色。如“朝鲜”(Korea)与“北朝鲜”(North Korea)、“大韩民国/韩国”(ROK)与“南朝鲜”(South Korea)、“苏联”(Soylet union)与“俄国”(RUSSla)、“满洲”(Manchuria)等,均依原文译出。另如“汉城”、“安东”等地名,均保留了特定历史环境之下的旧称,希望这将有助于读者深度了解这场惨烈的“有限战争”,它不仅在20世纪下半叶主导了东北亚时局,而且至今仍牵制着中美日俄朝韩的多边互动。 60多年前结束的朝鲜战争,毕竟渐行渐远。如今南北分野仍在,物是而人非。然而,那些永远长眠在朝鲜三千里江山和中国白山黑水间的18万志愿军英灵,那些以原始的装备和血肉之躯,使美国强大的战争机器被迫停止在三八线的百万壮士们,以及共和国的所有奠基者们,他们在60年前的那场“有限战争”中的巨大奉献,却是后辈们心中永存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