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第十八军抗战风云(1937-1945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抗战纪实)

  • 定价: ¥69.8
  • ISBN:978722913016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重庆
  • 页数:406页
  • 作者:张隼
  • 立即节省:
  • 2018-06-01 第1版
  • 2018-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张隼著的《第十八军抗战风云(1937-1945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抗战纪实)》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淞沪战场抗倭寇;第二部分,武汉外围血染衣;第三部分,辗转万里赴戎机;第四部分,湘鄂境内建功勋;第五部分,雪峰山上显神威;第六部分,老树新苗齐抗战。
    全书生动描述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抗战期间(1937.7-1945.8)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经过,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宜枣战役到雪峰山战役,全程展现了第18军不怕牺牲、抗击日寇、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
    本书以弘扬正义、反对侵略为宗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并以此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内容提要

  

    张隼著的《第十八军抗战风云(1937-1945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抗战纪实)》准确而翔实地记录了1937年7月淞沪会战始至1945年8月雪峰山战役止,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与日寇的作战经历。本书具有三大特点:其一,作者引用的资料大部分来自抗战将领回忆,具有战争的真实感,内容丰富,史料性高;其二,作者有25年军旅生涯,具有良好的军事素养,能从战术、战役、战略等各个层面提出独到见解;其三,本书以抗战史为镜,反映了中国军队及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媒体推荐

    作者大量引用了当年参战军官的回忆及采访记录,将真实的战场还原于读者眼帘。
    ——马立夫,大校,鸡西军分区政委
    该书详细记录了1937—1945年,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的抗战史料,客观公正地记述了那段精彩的抗战史,弘扬了我国军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柳江南,大校,无锡军分区政委

作者简介

    张隼,1963年出生,湖北大悟人。1982年入伍,中校军衔。2000年考入国防大学研究生,因病未能入学。现供职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建党伟业》、《汉阳造》、《陕甘宁根据地实录》、《武汉往事》(全四册)、《国民党第十八军抗战风云录》等。其中《建党伟业》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重大选题,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建党九十周年重点推荐图书;《陕甘宁根据地实录》被增补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大选题。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淞沪战场抗倭寇
  第1章  淞沪会战基本概况
  第2章  第98师破茧成蝶
  第3章  第11师罗店筑磨坊
  第4章  第67师阵中换将
  第5章  第14师升格成军
  第6章  令人深思的大撤退
第二部分  武汉外围血染衣
  第7章  武汉会战前的准备
  第8章  马垱湖口地区的作战救援
  第9章  瑞昌武宁一线阻击战(一)
  第10章  瑞昌武宁一线阻击战(二)
  第11章  第67师贵池青阳战日寇
第三部分  辗转万里赴戎机
  第12章  整军备战千里赴三湘
  第13章  拱卫陪都二师进四川
  第14章  分进合击战枣宜(一)
  第15章  分进合击战枣宜(二)
  第16章  军长丢官参谋长丧命
第四部分  辗湘鄂境内建功勋
  第17章  内部调整与编制的变化
  第18章  作战态势及其战后评价
  第19章  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第20章  吸纳新队伍再度换血液
  第21章  常德外围战场再立新功
第五部分  雪峰山上显神威
  第22章  最后的编制与人事调整
  第23章  守备洞庭湖与换装整训
  第24章  最后一战前的军事形势
  第25章  雪峰山杀敌立功显神威
第六部分  老树新苗话抗战
  第26章  陈诚是个主战派
  第27章  抗日先锋罗卓英
  第28章  第79军御外侮
  第29章  第54军抗日寇
  第30章  第86军战倭寇
  第31章  其他各军抗日志
参考书目

前言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取得全面胜利、雅尔塔体制建立的70周年。70年来,德国和意大利经过深刻反省,已成为和平友善的国家,但日本右翼势力重新抬头,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特别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加剧钓鱼岛的紧张局势、美化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等种种无耻行动,无不表明日本渴求确立推翻自二战以来确立的国际新秩序的企图昭然若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以及所有曾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无疑会对抑制日本军国主义继续复活、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保障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931年,自从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国民政府经历了“不抵抗到全面抗战,以至于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极其重要之一部分的转变”。国民政府之所以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是在国家危亡关头,在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推动下,促使蒋介石摒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走上了全民抗战的正确道路;也是国际形势发展使然。特别是,当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中国人民抵御日寇的侵略,对世界和平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为确立战后国际秩序建立了丰功伟绩。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纪念抗日战争,形式可多种多样,其中,从历史中挖掘中国军队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行动,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也最能唤起民众的热情。中国整个抗日战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和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无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在与野蛮的日寇作战期间,都涌现出了大量英勇善战的王牌军队。它们“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凭着劣势装备,大量击毙击伤了穷凶极恶的日寇,激励了中国军队的士气,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过去的岁月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谈到抗日战争时,主要谈论的是敌后战场以及从敌后战场涌现出来的王牌军队;中国台湾方面则主要谈论正面战场以及从正面战场涌现的王牌军队。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的日益缓和以及国共两党爱国思潮的共鸣,中国大陆出版的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图书、制作并播放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影视越来越多,但没有出现集中描写国民党王牌军队——五大主力抗战战史的作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作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参考了中国台湾国史馆,日本历史资料,分析数据并撰写了“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抗战纪实”系列图书,希望以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的抗战史为缩影,为读者全面介绍那段精彩而又不堪回首的抗战历程,以此,回顾我中华儿女之血泪抗战史,弘扬我中华民族之爱国精神,追思我华夏热土之民族英雄,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稍尽微薄之力。
    这套图书力图再现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即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第74军、第5军、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的成立、特点、发展历程,和他们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可歌可泣的故事。
    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均为蒋介石嫡系,在中国军队中属优势兵力,但与日寇相比,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即便如此,它们依然坚守在抗战一线,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奋战,取得辉煌胜利,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兵圣孙武的军事思想:“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当然,这5支部队也各有不同。正因为如此,使得它们打上了各自特有的烙印,有别于其他的国民革命军。
    首先,它们成立的时间不同、背景不同。第18军成立于中原大战,第74军成立于淞沪会战爆发之际,第5军成立于抗战相持阶段,新1军和新6军同时成立于反攻缅甸的战场上。第18军资历最老,战功最卓著,只有蒋介石与土木系将领能够驾驭这支部队。第74军则初生之犊不怕虎,敢打敢拼,以凶悍顽强著称,成为国民党军中作战风格最为剽悍的部队。第5军成立于抗战局势进入到相持阶段,它是力量的聚集,也是力量的释放,一旦投入战场,就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毅力,不死不休。新1军、新6军成立于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在美军的帮助下为滇缅战场而设,国民政府锻造的2柄威力无比的利剑,横空出世,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摧垮最为凶残的敌人。
    其次,它们的渊源存在差异性。第18军是国民革命军第2号人物陈诚起家的资本,陈诚也正是以此为根基,打造出国军中实力最雄厚的军事集团——土木系(“土”代表第11师,“木”代表第18军)。1930年,陈诚率第11师参加中原大战,该师救曲阜、战郑州,为蒋介石立下了赫赫战功。同年8月,蒋介石以第11师为基础扩编为第18军,并默许陈诚吞并其他部队以壮大该军实力。在对中央苏区的第3次围剿期间,陈诚先后将韩德勤的第52师、郭华宗的第43师、川军张英的第59师收编,再加上教导3师改编的第14师,此时的第18军成为下辖5个师29个团的“超级军”,和汤恩伯的第13军、胡宗南的第1军并称国民革命军的三大王牌。陈诚也因此与卫立煌、顾祝同、刘峙、蒋鼎文并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且为五虎上将之首。罗卓英、周至柔、黄维、胡琏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国军名将,都是从18军走出来的。从该军中共走出了5位一级上将(含追晋1位)、4位二级上将(含追赠1位)、4位参谋总长、2位海军总司令、1位空军总司令、1位勤联总司令、20多位军长,可谓将军的摇篮。陈诚的军事才能一般,扩充部队的能力却非同凡响。由于历次吞并,铸就了土木系的庞大军力。该军顶峰时期竟下辖8个师,兵力相当于3个军。抗战时期,土木系实力达到7个军:第18军、第54军、第75军、第79军、第84军、第94军和第99军。其中,在抗战期间从18军这棵大树的根须上发展起来的军级单位有第54军、第79军,另外还有从曾经隶属于该军的其他各师加入的第86军、第87军、第37军、第66军、第32军,使得这些军同样拥有18军血脉。1946年5月,陈诚出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土木系发展到约10个军,最终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实力最雄厚的军事集团。为此,该军在国民党军事集团中,享有“种子军”的称号。
    第74军的首任军长俞济时是蒋介石的同乡,在整个国民党军事集团中,浙江系高级将领虽多,但跟蒋介石具有更近的同乡关系的,就非俞济时莫属。正因如此,该军成立伊始,就获得了蒋介石的绝对信任。俞济时没有辜负蒋介石的信任,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曾担任第88师师长,在张治中的统帅下,成为第19路军的唯一援军,与第19路军一道,打得日本人接连3次走马换将。要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执行有限的抵抗政策,能派遣更多的精锐部队增援第19路军,中国军队未必会输掉第1次淞沪战争。有了这次对日作战经历,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俞济时率领第74军走上淞沪战场,虽说进入战场的时间比第18军稍晚,却是抵抗日军的绝对主力,一下就打出了该军的威名。
    第5军首任军长杜聿明虽说并非浙江人,却是黄埔军校毕业,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之一。尽管他跟国民党浙江籍高级将领一样受到蒋介石的绝对信赖,却不可能像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俞济时之流的浙江人一样专横跋扈,为所欲为。他必须持重谨慎,不会像俞济时一样勇于冒险。所以,他带领的第5军稳如泰山、攻击如风。但是,也正因为他不敢冒险,导致第5军进入缅甸战场后,在英军抛弃他们,日寇断了他们后路的情况下,几乎陷入灭顶之灾。
    新1军、新6军的前身是第一次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残部。它们之所以能够成军,一方面得益于美国政府从整个二战的战略布局出发,为了与中国军队一道早点打败日寇给中国政府提供的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又得益于中国国民政府给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残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人员补充。它们成军于反攻缅甸的战场上,全部的美式装备、全部的美军补给、完整的美军训练、美军顾问或者美军军官的全程参与,使得它们成为最具战斗力的中国军队。新1军军长孙立人与新6军军长廖耀湘相比,留学美国的背景使得蒋介石对他终不能彻底放心;廖耀湘的黄埔军校资历,以及该军下辖之第14师、第50师都是土木系人马,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使他受到了蒋介石的信赖,是以在打通了滇缅公路后,蒋介石立即将新6军调入国内,参加了雪峰山战役。
    再次,它们的编制与装备不同。在整个抗战过程中,第18军的编制最为多变,由最先的4个师而变成3个师、2个师,直到后期的7个师。这些师级单位,有的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划拨而来,更多的则是对杂牌部队的兼并。利用抗战之际收编杂牌部队,并吞杂牌部队,把杂牌部队变为蒋介石的嫡系,不能说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第74军自成军之日起,编制非常稳定,起初一直是第51师和第58师,后来才加上了第57师。这2个军的武器装备在换装成美式装备前,在抗战过程中,均使用德式与苏式装备。在国内成立的国民革命军装备最好的是第5军。这支部队是国民政府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其编制体系完全遵照机械化部队的作战特点,具有现代化武装体系的特征。新1军、新6军则是按照美军作战要求编制的,其武器装备全是美国造,甚至连训练与作战行动都由美军教官、顾问全程保驾护航。1944年冬季之后,第18军与第74军同样换上了美式装备,但作战特点与新1军和新6军有着很大的差别。毕竟,编制与武器装备是外在的物质的,真正决定一支部队特色的东西大多反应在精神与文化等层面上,尤其与创建这支军队的首任军长的性格特性、军事才干、指挥与作战风格大有关系。
    由于他们的不同特点,战争中对他们的运用也各有不同。是保存实力,还是更好地应用于战斗,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事实是,自淞沪会战以来,以第18军名义参加的作战行动与第74军相比,明显少了很多;第74军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军事行动(除昆仑关战役、入缅作战)。第5军参与了昆仑关战役、入缅作战以及其后重新整编的中国远征军。新1军仅在缅甸境内作战,新6军在缅甸境内作战后,转入国内加入雪峰山作战序列。
    在对日作战中,尽管表现出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们各自表现了独有的特点,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出了力。也正是因为它们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直以来,受到了军事爱好者以及所有试图了解抗日战争、研究抗日战史的人注目。许多人试图用最精炼的文字从不同侧面给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做出中肯的概括。诸如:
    “第18军是宠出来的、第74军是打出来的、第5军是装备出来的、新1军是练出来的、新6军是孪生出来的”;
    “第18军编制多变、第74军凶悍顽强、第5军沉静如山、新1军狂野无羁,新6军动如脱兔”;
    “第18军狡如狐、第74军猛如虎、第5军锐如钩、新1军硬似铁,新6军快如刀”;等等。
    很多说法不胜枚举。他们说得对吗?确实很有道理;他们说得不对吗?又确实很片面。
    在本系列图书中,作者尽量突出每一支部队的特点,又兼顾其他方面,多方采集中国大陆权威参考资料,结合中国台湾“国史馆”文献、日本军事参考资料,尽可能客观地将每一支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的抗战故事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