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工业经济

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与日本比较

  • 定价: ¥118
  • ISBN:978730025853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 页数:478页
  • 作者:关权
  • 立即节省:
  • 2018-07-01 第1版
  • 2018-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关权著的《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与日本比较》结构由中国和日本两个部分组成。具体由四个篇章构成:第一篇“预备性考察”,介绍日本和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概况;第二篇“近代日本的工业发展”,除了讨论近代日本工业发展的一般问题之外,更多地研究技术创新问题;第三篇“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重点通过几种数据资料研究民国时期的工业发展;第四篇“总结和展望”,包括两章。一章是比较分析20世纪30年代两国工业发展的差异,另一章是对全书进行总结并作出结论。

内容提要

  

    关权著的《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与日本比较》主要研究民国时期的工业发展。本书收集了关于工业的主要统计资料,并针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其中很多资料是首次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整理。虽然资料只反映了部分年份和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个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本书还研究了日本近代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问题。由于日本的工业化早于中国,也由于拥有较好的统计资料,关于日本的分析不是仅局限于工业发展本身,而是拓展到技术创新。我们将日本工业内部的行业分为近代行业和传统行业,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区分和解释,认为传统行业在近代发挥了更大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认识。第一,在近代,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未能缩小,甚至被拉大。第二,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经济起飞的势头,但由于内外因的相互作用,这个势头没有得到顺利延伸,变成了“一次失败的起飞”。

作者简介

    关权,1955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83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986~198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公派留学日本一桥大学,师从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南亮进,1999年获得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日期间,曾任东京都立大学经济学部助教和一桥大学商学部副教授。2002年回国,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日本经济。出版专著《近代日本的技术创新:专利与经济发展》『(日本)风行社,2003年1,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目录

第一篇  预备性考察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工业发展:概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经济发展概况
    第三节  工业发展概况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概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经济发展概况
    第三节  工业发展概况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篇  近代日本的工业发展
  第三章  工业发展与结构变化:传统与近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定义和区分
    第三节  结构变化
    第四节  原因分析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工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观察
    第三节  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动力革命的地区性:技术进步与地区差距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工厂的动力化
    第三节  原动机的普及
    第四节  动力革命的进展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工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发明家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统计分析
    第三节  案例分析
    第四节  社会经济背景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工业发展与市场结构:兼论熊彼特假说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数量分析
    第三节  财阀与技术创新
    第四节  结语
  第八章  工业发展与产业政策:专利制度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创立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专利制度的经济学解释
    第四节  相关政策的评价
    第五节  结语
  第九章  工业发展的产业升级:从人力车到汽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人力车工业
    第三节  自行车工业
    第四节  汽车工业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篇  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
  第十章  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工业——基于《农商统计表》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农商统计表》的性质及改进
    第三节  估计结果的讨论
    第四节  关于工厂的讨论
    第五节  结语
    第六节  附表
  第十一章  1933年内地的工业(1)——基于《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调查概要
    第三节  《调查报告》(中册)的分析
    第四节  《调查报告》(下册)的分析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二章  1933年内地的工业(2)——基于《中国实业志》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山东省
    第三节  山西省
    第四节  湖南省
    第五节  江苏省
    第六节  浙江省
    第七节  结语
  第十三章  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工业——基于《“满洲国”工厂统计》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东北工业
    第三节  资料的性质和估计方法
    第四节  结果的讨论
    第五节  进一步的分析
    第六节  经济学解释
    第七节  结语
  第十四章  1939-1942年华北的工业——基于《华北工厂统计》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1939年的华北工业
    第三节  1942年的华北工业
    第四节  结语
    第五节  附表
  第十五章  抗战时期后方的工业——基于《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2年》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后方工业概况
    第三节  行业分析
    第四节  结语
  第十六章  城市的工业:全国、上海、天津、武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城市工业概况
    第三节  上海工业
    第四节  天津工业
    第五节  武汉工业
    第六节  结语
  第十七章  民国时期的矿业生产——基于《中国矿业纪要》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资料的性质和既往估计
    第三节  估计和分析
    第四节  结语
    第五节  附录:矿业产量估计依据的资料和估计方法
    第六节  附表
  第十八章  工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政府的作用:煤炭业
    第三节  市场的作用:面粉业
    第四节  企业家精神:纺织业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篇  总结和展望
  第十九章  20世纪30年代中日工业发展比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工业发展比较:基本特征
    第三节  工业发展比较: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语
  第二十章  全书的总结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工业发展的差异
    第三节  发展差异的原因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总结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