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世界政治

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精)

  • 定价: ¥88
  • ISBN:9787305204999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南京大学
  • 页数:424页
  • 作者:(英)拉纳·达斯古...
  • 立即节省:
  • 2018-08-01 第1版
  • 2018-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拉纳·达斯古普塔透过一系列采访和个人的探索观察,描绘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呈现出一幅与资本主义相遇的德里城市肖像。
    《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精)》讲述的主体是印度与德里,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拥有炫目财富和复杂文化的地区受殖民政权接管,遭受文化摧毁、财富掠夺,并经历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后殖民政府则深陷经济重建与权力斗争,最终让路给了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过去的历史创伤如同幽灵般飘荡在贪婪、野心、欲望、剥削之间,陷入经济深渊的穷人生活再无保障,中产阶级也感到焦虑疲惫,金钱成为德里人生活的目标,也成为宰制生活的枷锁。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正崛起于印度城市中的富人,他们搭乘全球化的列车,在被资本主义彻底改造的德里获取财富、地位与权力。这群新兴中产阶级通过无限商机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为城市注入活力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也为崛起的印度带来生机和希望。同时他们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对金钱的渴望,严重剥削了农民和穷人,改变了政治、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面向的运作规则,令德里被笼罩在资本主义的阴影中。

内容提要

  

    在世纪之交,拉纳·达斯古普塔来到印度德里,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自1991年宣布开放市场以来,德里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改革中,从印度北部一个饱受历史创伤的文化古城变身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都市。新兴中产阶级的巧取豪夺造就大量贫困人口和犯罪,而医疗、教育、贪腐和印巴分治以来一直存在的种族问题等,也使得居民面临严峻的挑战。无论富人、中产阶级、拾荒者,还是罪犯,无人能置外于这场毁坏与创造的矛盾。作为一个从印度移往英国的二代移民,在《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精)》中,拉纳·达斯古普塔以一种既亲切又好奇的心情重新回到自己先祖的土地上,以小说家的生花妙笔将德里的历史与当下和他的亲身经历交织成篇,为城市发展大潮下的疏离与残酷留下客观的纪录——在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日,德里的经历也是许多城市共同的过去或未来。

媒体推荐

    这本书充满了启发性的细节和生动的印象,涵盖从商业到娱乐,从性到婚姻等各方面,展现德里如何成为一个从居民背上建造起来的机会之地。达斯古普塔的庞大叙事活跃地捕捉了当代人的喧嚣,他们将德里引向全球经济的未来。这既是一封写给转型中城市的情书,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警示。
    ——《出版人周刊》
    一个在德里生活了十多年的英国印度小说家对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所做的深入、令人不安的探索……面对印度经历的社会和文化上痛苦的转变,这是次真诚又令人担忧的审视。
    ——《科克斯书评》
    拉纳·达斯古普塔凭着洞察力、人道关怀以及精妙优美的文笔,剥去德里层层的否认掩饰。他成功地以引人入胜而非令人排斥的方式掀开早已溃烂的伤口……他带来充满同情和理解的洞见,也深入到政治和金钱的关系网络……他惊人的结论是,这个拥有近两千万人口、作为新世界秩序引擎的城市,并非因它的不成熟而有趣,而是因为它的成熟看起来与我们所期望的完全不同……看着当代德里就如同看着全球21世纪最耀眼、最前卫的样貌。
    ——《时代周刊》
    一幅精美写就的城市肖像,这座城市腐败、暴力、满是伤痕,且发展快速得连其居民都几乎认不出来了。这是一位大作家创作鼎盛时令人惊叹的杰作。
    ——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精灵之城:德里一年》作者

目录

作者说明
风景画
一 “从围城到世界之城”
二 1991——拥抱自由开放
三 印度式全球主义
四 离乡背井的波西米亚
五 时髦的私立医院
六 婚姻的分崩离析
七 男性的焦虑和女性的挣扎
八 1857——消逝的沙贾汉纳巴德
九 1911——英国人的新德里
十 1947——迈向独立
十一 旁遮普的商业帝国
十二 巴尔斯瓦的垃圾山
十三 经济难民的痛苦深渊
缩影
十四 1984——甘地之死
十五 印度精英的新帝国主义
十六 上师与富人
十七 中产阶级的焦虑
抽象画
致谢
注释
许可声明
索引

前言

  

    本书得以写成,完全有赖于几位德里(Delhi)居民愿意大方地和我谈他们的生活、想法和经历。由于我们讨论的内容往往非常私密,所以除了公众人物以外,所有人的名字都做了更改,好几处细节也有变更,避免他们被认出来。我希望大家尊重他们的坦诚,不要尝试寻找他们的身份。如果有知情人士,请不要透露他们的身份信息,因为有时他们和我谈话是冒着风险的。
    德里是这样一个世界,人们很大程度上根据一个人掌握英语的水平来判别他的智力。我选择让这本书里所有的人物都讲一样的“标准”英语,这样他们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就不至于成为问题。现实中,英语是很多人的第二甚至第三语言,而且他们的英语并不标准。还有一些人根本不会说英语,我们的采访都是在翻译的协助下以印地语进行的。
    按照印度人的说法,大额货币以lakhs(10万)和crores(1000万)计量。一个lakh是10万卢比(Rupee),约2000美元。一个crore是一百个lakhs,或者1000万卢比,约20万美元。我保留了这些用语,以便保存印度人谈钱时候的那种独特味道。
    在世界上的有些地方,“小屋”(buungalow)就是一栋普通甚至很小的平房。但在曾经的英殖民地印度,英国人用这个词来指殖民地官员的独栋别墅,所以多数情况下,这些房子反而又大又宽敞。这种用法在现代德里很盛行,这个过去英国统治的中心到处是这样的房子。本书也遵循了这样的用法。
    《资本之都》讲的是印度城市人口中正在崛起的富人,他们把自己视作全球化的主要代理人和受益者。现在这些人通常被叫作“印度新中产阶级”,我也会用这个词。然而,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很接近欧美的“中产阶级”,但这个词用在印度的国情下却有点别扭。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那些年收入超过50万卢比(大约是1万美元)的家庭占总人口还不到10%,这意味着在印度,所谓“中产”无论在物质还是理念层面,其实指的都是精英群体。印度的经济结构调整以这个新兴阶层的购买力为中心,这种调整引起了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而受害者多为农村地区的穷人,这些人的数量大大超过中产阶级,其中很多人的年收入不过500美元左右。所以我们需要有个很重要的意识,即印度中产的利益并不是低调或无害的。“资产阶级”或“布尔乔亚”才能更精确地描述他们的状况,而实际上我有时也使用这些词。与此同时,许多人之所以自认为是“中产阶级”,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个词带着“努力工作”、“对社会有建设性”的意味,也因为他们希望把自己与另外一个更小的精英团体区别开来,那个团体远比他们更富有、更有权力。中产阶级认为这些政要和商界大亨自私、鲁莽,并且从根本上对社会是有破坏性的。这两种团体间的区别也很大,所以我基本上以常用的“中产阶级”和“精英”来指称他们,即使这些“中产阶级”根本不是真正处于社会的“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