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半市民化问题研究

  • 定价: ¥66
  • ISBN:978703058768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科学
  • 页数:167页
  • 作者:王亚红
  • 立即节省:
  • 2018-09-01 第1版
  • 2018-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王亚红著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半市民化问题研究》以当前中国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半市民化”——实现了“非农化”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不能或者不愿成为城市(镇)市民,实现永久性转移。根本原因是“市民化”有效需求不足,本书分别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约束(“市民化”选择面临收益最大化目标与风险厌恶的冲突)和能力约束(主要包括收入约束和成本约束)两个维度分析了“市民化”有效需求的约束情况及需求约束的形成机理,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核心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书从微观主体永久性迁移决策的制度需求出发,研究中国劳动力转移进程中转移人口身份转换环节的制度变革方向和实现路径,为人口城镇化制度红利释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内容提要

  

    中国农业人口转移有别于发达国家以永久性、家庭迁移为主的模式,也区别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贫民化转移”模式,是一种非稳态转移为主流的“半市民化”模式。“半市民化”迁移有其一般性,也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城乡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城市(镇)户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除非户籍身份的变动能够为其带来生计水平的提高,否则农业转移人口会更倾向于保持目前的“半市民化”状态。政府部门当前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半市民化”的永久化。“市民化”有效需求不足是关键,需要通过需求导向的制度变革逐步消除“市民化”的意愿约束和能力约束,通过以“风险分担+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城乡制度耦合机制及支持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促进市民化进程。
    王亚红著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半市民化问题研究》可供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者参考,也可作为政府管理人员,大中专教师,宏观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等专业的研究生及对此研究领域感兴趣的人士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大国
    1.1.2  经济总体实力的快速提升与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并存
    1.1.3  农村居民相对收入不足
    1.1.4  土地过速“非农化”与劳动力“非农转移”滞后情况并存
    1.1.5  处于复杂的经济社会转型
    1.1.6  劳动力市场存在典型的多重分割特征
  1.2  本书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型
  2.1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型
    2.1.1  宏观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2.1.2  微观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2.1.3  非永久性迁移
    2.1.4  制度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2.2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及模型
    2.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
    2.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他相关研究
  2.3  国内“永久性迁移”与“市民化”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动力、历程及成果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动力
    3.1.1  经济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
    3.1.2  固定资产投资
    3.1.3  农村人地矛盾与农业比较利益
    3.1.4  各种惠农政策
    3.1.5  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及适度性评价
    3.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
    3.2.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适度性评价
  3.3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果及其贡献
    3.3.1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果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
    3.3.3  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贡献的截面数据分析
  3.4  河南省许昌市大墙王村劳动力转移实况调查
第4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核心问题_农业转移人口“半市民化
  4.1  农业转移人口“半市民化”现象
  4.2  农业转移人口“半市民化”演进历程
  4.3  农业转移人口“半市民化”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
第5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需求约束
  5.1  “市民化”意愿约束——收益最大化目标与风险厌恶冲突
  5.2  “市民化”能力约束——收入视角
    5.2.1  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比重较低
    5.2.2  农村居民未来收入水平预测
  5.3  “市民化”能力约束——成本视角
    5.3.1  “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及其约束机制
    5.3.2  “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及其约束机制
  5.4  能力不足背景下的“市民化”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第6章  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制约与“市民化”需求约束机制
  6.1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进入环节的户籍制约
    6.1.1  约束型人口迁移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6.1.2  户籍制度的乡城迁移阻碍效应
  6.2  农业转移人口农村退出环节的制度障碍
    6.2.1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农业转移人口农村退出环节面临的风险
    6.2.2  不确定性条件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退出选择
  6.3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环节的制度障碍
    6.3.1  就业制度的影响
    6.3.2  教育制度的影响
    6.3.3  不同时期城市(镇)融入环节的制度约束效应
  6.4  相关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及其锁定效应
    6.4.1  锁定效应及其形成机理
    6.4.2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约束及其锁定效应
  6.5  制度创新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6.5.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5.2  生计水平变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6.5.3  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权益是问题的关键
    6.5.4  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是保障
第7章  劳动力转移典型模式解析
  7.1  国内劳动力转移典型模式
    7.1.1  被动型劳动力转移模式
    7.1.2  制度创新拉动型劳动力转移模式
    7.1.3  台湾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7.2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典型模式
    7.2.1  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7.2.2  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7.2.3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7.2.4  巴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7.2.5  典型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转移模式经验借鉴
第8章  需求导向的制度变革及具体策略体系构建
  8.1  降低选择风险,提高“市民化”意愿
    8.1.1  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市民化”选择风险
    8.1.2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市民化”选择风险
    8.1.3  明确政府“市民化”成本担负责任,降低“市民化”私人成本
  8.2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提高其经济支付能力是核心
    8.2.1  促进非农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
    8.2.2  加大农民收入支持力度,提高收入支持水平
    8.2.3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增加进城农民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