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各国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精)

  • 定价: ¥128
  • ISBN:9787305207914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南京大学
  • 页数:717页
  •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奥兰多·费吉斯著的《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重新确立了一场19世纪的帝国纷争的重要地位。除了“轻骑兵冲锋”和南丁格尔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外,克里米亚战争还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使用了最新的现代来复枪、蒸汽机船,应用电报于战场通信;扭转了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立情绪,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持续至今。
    本书清晰梳理了地缘政治、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冲突与文化因素如何促使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介入战争,并创新性地提出宗教在诱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大量参战军官和士兵的家信和回忆录,本书生动还原了战场的残酷与瞬息万变,以及战争中普通人的伤痛、坚韧与英勇。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图书评论》《波士顿环球报》《纽约客》等媒体齐声推荐。

内容提要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入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彻底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在《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一书中,奥兰多·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入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媒体推荐

    费吉斯在伦敦、巴黎、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尘封档案中仔细求索,揭露了政治家们的图谋,同时展示了战争造成的可怕人员伤亡……这本书追溯了许多现代冲突的根源。
    ——加里·巴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
    扎实的研究……内容丰富而吸引人……基于大量资料,从政府档案到新闻报道、到回忆录、到几乎不识字的士兵的家信,费吉斯出色地平衡了政治、军事和社会历史……关于战争本身的篇章如冒险小说一般激动人心……《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战争的集锦,一部学术的庆典。
    ——《波士顿环球报》
    [费吉斯]在描述高层政客对普通人的影响方面展露了极其出色的天赋,清楚地呈现了引发战争的反常外交手段……这本书清晰易懂、文笔流畅、情节生动。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为什么这场被忽视的冲突和为此殉难的人值得我们长久铭记。
    ——《独立报》
    这部著作重要并让人印象深刻……对俄罗斯的资料提供了鲜活的补充,在这方面费吉斯是一位大师。……《克里米亚战争》令人敬佩地描述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国际形势和宗教背景的重要意义。
    ——《纽约图书评论》

目录

彩图列表
插图列表
地图列表
日期及专有名词说明
序言
第一章  宗教战争
第二章  东方问题
第三章  俄国威胁
第四章  欧洲和平的终结
第五章  虚张声势
第六章  土耳其人首尝胜果
第七章  阿尔马
第八章  秋天的塞瓦斯托波尔
第九章  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
第十章  炮灰
第十一章  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
第十二章  巴黎与新秩序
结语  有关克里米亚战争的神话与记忆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前言

  

    在英国多塞特郡(Dorset)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维奇安普敦(Witchampton)的教区教堂里,有一座为本村的五位子弟兵建立的纪念碑,他们都战死在克里米亚战场。纪念碑上刻着这样的文字:
    为效忠国家而死
    长眠在克里米亚
    愿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
    公元1854年
    在法国西南部埃里库尔(Héricourt)的公墓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九名本地士兵的名字,他们都战死在克里米亚战场。墓碑上这样写着:
    为祖国战死
    朋友们,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见
    在这座墓碑下摆放着两个加农炮的炮弹。一个上面刻着“Malakoff”(马拉科夫,俄文拼作Malakhov,发音为马拉霍夫),这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在围困俄罗斯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的战役中,被法军攻陷的棱堡之一;另一个上面刻着“Sebastopol”(塞巴斯托波尔),也就是塞瓦斯托波尔的旧称。这样的墓碑为数不多,成千上万的英法士兵埋葬在克里米亚,躺在没有标识、无人看管的坟地里。
    在塞瓦斯托波尔有几百座纪念碑,许多都矗立在军人公墓里,那是在围困战期间,由俄罗斯人建立的三座巨型墓地之一,有十二万七千五百八十三名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阵亡的军人埋在那里。如果是军官,则还有自己的坟墓,墓碑上刻着姓名和所属部队的名字;普通士兵则被一起埋在大型墓坑里,每个墓坑内有五十到一百具尸体不等。和俄罗斯军人埋在一起的还有来自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的东正教军人,他们都是响应沙皇号召,赶来为宗教信仰而战的。
    在一个埋葬着十五名水手的坟墓上,一块小小的铭牌几乎完全被长长的野草遮盖。这块铭牌是用来纪念这些“在1854—1855年间为保卫塞瓦斯托波尔而英勇牺牲”的水手的,上面刻着这样的文字:
    他们为祖国、为沙皇、为上帝而献身
    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其他地方,还有为纪念无名士兵、失踪军人而设立的长明灯和墓碑。据估计,在此地的三座军人公墓里,共埋葬着约二十五万俄罗斯士兵、水手和平民。
    克里米亚战争的规模和人员损失均十分巨大,但其影响却被后来的两场世界大战掩盖了。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似乎是一场不太重要的战争,与那些墓碑和铭牌一样,几乎已被遗忘。即使是在参加了这场战争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皮埃蒙特-撒丁尼亚(Piedmont-Sardinia),以及奥斯曼帝国,包括那些后来归属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地区,今天也没有多少人了解克里米亚战争。但是对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人们来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就如同两次世界大战对生活在20世纪的人们一样重要。
    ……
    历史学家们往往低估战争的宗教动机,克里米亚战争的触发点在巴勒斯坦,其争执双方一边是由法国支持的天主教徒或拉丁人,另一边是由俄罗斯支持的希腊人,他们在谁应该控制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和伯利恒(Bethlehem)的圣诞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对沙皇来说,这场冲突为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提供了足够的理由,但是许多历史学著作对此却仅仅用一两段话轻飘飘地一带而过。在过去的许多人看来,应该由谁来掌管几座教堂的大门钥匙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可能和列强大战有什么关系。在一些历史观点中,发生在巴勒斯坦的纷争被用来表明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愚蠢”和“没有必要”的战争。另一些观点则认为宗教纷争仅仅是一个契机,真正的原因是欧洲列强为扩大自己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力、为占领市场或受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鼓动而战。这些说法并没有错,却低估了宗教在19世纪的重要性。近几十年来,从1990年代的巴尔干战争到近年来伊斯兰极端武装势力的兴起,在在都明确表明宗教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的“东方问题”上,各方都把宗教力量纳为己用,政治与信仰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其中的每一个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在走向克里米亚战场时,都坚信上帝站在自己这一边。

后记

  

    一
    2016年6月,一座青铜雕塑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St. Thomas’Hospital)揭幕。这座医院位于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南岸、威斯敏斯特桥(Westminster Bridge)边,雕塑为玛丽·西科尔的全身站像,高达三米,矗立在医院大楼外河畔的步行道边,河对面就是议会大厦和大本钟。
    为玛丽·西科尔树立雕像一事,在英国引起了一番争议,特别是给她树立雕像的理由:她是“现代护士的先驱”,让持相反意见的人士组成了极端对立的两大阵营。在争议中,这座雕像所安放的位置也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因为圣托马斯医院正是由弗洛伦丝·南丁格尔创立的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护士及助产士学校所在地,而南丁格尔本人则长期被认为是现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对于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来说,不仅玛丽·西科尔本身配不上“现代护士先驱”这一称号,而且在圣托马斯医院为她树立雕像,无疑有挑战南丁格尔的地位并取而代之的意图。
    把玛丽·西科尔和南丁格尔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爆发后,南丁格尔通过《泰晤士报》的报道了解到英国伤兵在后方医院处境恶劣,主动请缨并获得当时战争大臣手下要员悉尼·赫伯特授权前往君士坦丁堡,名义上是带队管理克里米亚地区英军医院内的护士,但实际上是监督改善战区英军医院的运作管理。当时英军对伤病员的救治极为忽视,位于君士坦丁堡郊外斯库台地区的军队医院管理混乱,与临近的法军医院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情况被《泰晤士报》揭露后,英军当局遭到国内各方指责。南丁格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她作为“提灯女士”夜探伤员的神圣形象已成为其“现代护士先驱”神话的一部分,然而当代许多研究者认为她的贡献并非在救护伤员本身,而是在系统化改善医院管理上,所以更准确地说,她是一个以统计数字科学化管理医院的先驱。
    玛丽·西科尔比南丁格尔稍晚登场,她是出生在牙买加的混血民族克里奥人后代,恰好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来到伦敦,她有一些凭草药治病的经验,曾考虑过参加南丁格尔招募的志愿者护士队伍,但并未正式递交申请,而是选择与人合伙自费前往克里米亚,在英法联军阵地后方的村庄开设了一座餐馆兼俱乐部性质的商业场所。虽然她的主要客户是英军军官,但是根据她的自传和其他材料,她并不排斥英军士兵,也为他们提供过免费的饮食和草药治疗服务,还曾经在战斗结束后前往战场照顾伤员。但是她究竟提供了什么样的救治护理服务,有多大规模,算不算得上现代意义的护理,并没有详细客观的记录可供判断。这一点正是反对将玛丽‘西科尔称为“现代护士先驱”并在圣托马斯医院树立雕像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 南丁格尔和玛丽·西格尔可以说是克里米亚战争留下的众多遗产之二,但这场战争本身似乎已被人遗忘,正如《克里米亚战争》一书作者奥兰多·费吉斯所说,也许在公众记忆中,这场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战争,早已被两场世界大战所掩盖了。然而,克里米亚战争不管是对英国社会和欧洲格局,或是对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当今发生在欧亚地区的许多冲突中,都可以看到这场一百六十多年前战争的影子。 2014年,俄罗斯“志愿者”武装入侵克里米亚,驱逐了当地的乌克兰政府和军事人员,随后举行的克里米亚“全民公决”同意将“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入俄罗斯,由此完成了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地区的并吞,虽然至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并未予以承认。对于这场冲突,外界对俄罗斯动机的理解普遍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战略位置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内对外宣示力量等因素上。这些看法都有道理,克里米亚确实是俄罗斯控制黑海、出师地中海的基地,黑海舰队就一直驻扎在克里米亚半岛西南角的塞瓦斯托波尔。在前苏联解体之后,克里米亚归乌克兰所有,但是黑海舰队继续以租借方式使用这个港口。当乌克兰渐渐向欧盟靠拢,与俄罗斯的对抗公开化,甚至双方陷入武装冲突后,不管从战略、民心士气还是向西方示威方面来看,俄罗斯都有夺回克里米亚的强烈动机。 …… 这些战役过程相当复杂,而且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流行着不少错误的说法,例如大部分人对“轻骑兵冲锋”的理解,是来自英国诗人丁尼生的同名诗歌,尽管这首诗夸大了事实,而且缺乏对前因后果的解释分析。费吉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试图做到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纠正过去出版物中的错误、夸张、片面和孤立的理解,其中对俄罗斯方面文献的引用,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 费吉斯文笔的生动流畅,在写战争场面时充分体现了出来,通过他的描述,读者首先能够获得对战场全景的清楚认识。对于每一个重要军事行动,都采用了第三者角度叙事和亲历者回忆交织的做法,令读者既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紧随战况发展。书中展现的战事紧张激烈,双方鏖战的惨烈程度令人动容。作者还为一些关键战役提供战场形势配图,大大有助于阅读。对于一些历史疑团,例如英军“轻骑兵冲锋”的责任与后果,作者还特别分析各种说法的可信度,引导读者做出自己的判断。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将战斗当作一个机械的过程来解释,时刻强调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每一个战士,不管为哪方而战,同时也都是儿子、兄弟或父亲,他花费许多笔墨描述大战前夕战士们的紧张、期待和惶恐以及硝烟过后双方死伤者面临的悲惨处境。在他的笔下,克里米亚战争的伤亡人数,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克里米亚战争》史料丰富,作者文笔清晰流畅,阅读本书是一种享受,有机会参与本书的翻译实为我们的荣幸。作为译者,我们希望中译本能够尽量保留原作的流畅感,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人物、名称或事件,我们在自觉有必要的地方附加了一些简略的背景资料或解释,均以译者注方式出现,希望有助于中文版读者更好地理解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