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日耳曼尼亚(古今德意志)(精)

  • 定价: ¥112
  • ISBN:978755202466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 页数:600页
  • 作者:(英)西蒙·温德尔...
  • 立即节省:
  • 2019-01-01 第1版
  • 2019-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西蒙·温德尔著的《日耳曼尼亚(古今德意志)(精)》是一部充满激情的编年史,内容宏富又妙趣横生,颇具吸引力。作者巧妙地将旅行见闻、奇闻逸事、讽刺史诗编织在一起,令人着迷……它令我捧腹大笑,以至于吵醒了熟睡的妻子……温德尔旁征博引,在探寻历史深度的同时不失故事性,幽默嬉笑间不乏深刻思考。

内容提要

  

    “日耳曼尼亚”是欧洲历目前一个古老的地名,英语中德国和德意志的称谓Germany即由此衍生而来。这些日耳曼人经过不断迁移,逐渐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定居下来。公元10世纪,日耳曼人建立起神圣罗马帝国。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常处于“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的松散状态,难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集权统治,帝国的核心基本上集中于德意志地区。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之外的德意志各邦国,建立起德意志帝国,自此,奥地利被正式排除在德意志之外。统一后的德意志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牵动全世界的神经,但都以战败收场。1945年,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德意志一直是欧洲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主角,它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会影响欧洲的格局和政治走向;同时,它也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充实着人类文明的宝库。自1945年以来,许多德国人希望能够重现被纳粹的阴影遮蔽的荣光,他们不懈努力,以期重塑德意志辉煌、复杂而又无限多样的文化。
    德意志文化令人着迷,又令人困惑。德国人留给世人的严肃、偏执、冷酷的刻板印象,常常让人误以为他们的国家是一个无趣的国度。但是作者结合多年游历德国的经历,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摆脱了常规历史写作的窠臼,挑战了世俗观点。他不仅介绍了德意志的历史,展示了它独特的地理风貌、建筑和诸多文化元素,还适时提到了奇怪的食物、城堡、疯狂的王子,甚至童话故事。
    作者一直思考并试图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关于德国,我们是如何被既有史料误导的,我们应如何避免和摈弃这种误导,何时我们又应该忽略某些历史?西蒙·温德尔著的《日耳曼尼亚(古今德意志)(精)》是一本饶有趣味、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的书,可以将读者一次又一次带回德意志经历过的重要年代,重新认识那些似乎早已熟悉的人物,看到一个丰满鲜活的德意志,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为何能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推荐

    伊恩·布伦斯基尔
    《华尔街日报》
    一份颇具吸引力的、诙谐有趣的目录,一个人对他偏爱国家的热情让人惊喜……温德尔是一位有趣的作家、一个博学的人。
    《泰晤士报》
    这种坦率、愉快、独特的旅行见闻述史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尖锐地讽刺还是诚挚地赞美,温德尔都堪称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且富有不凡的洞察力。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部充满激情的编年史,内容宏富又妙趣横生,颇具吸引力。作者巧妙地将旅行见闻、奇闻逸事、讽刺史诗编织在一起,令人着迷……它令我捧腹大笑,以至于吵醒了熟睡的妻子……温德尔旁征博引,在探寻历史深度的同时不失故事性,幽默嬉笑间不乏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西蒙·温德尔(Simon Winder),英国有名大众历史作家、出版人、书评人、影评人。多年来对中欧历史、德国历史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在近20年间多次游历神圣罗马帝国故土,探寻各地遗迹中蕴藏的古老文化元素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蒂姆·布兰宁(Tim Blunning)、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欧洲史和德国史学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持续获得他们的指导与建议,得以在写作中融入新的学术视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来自黑森林之地
罗马时期的日耳曼人
远离故土的短吻鳄
我要放一点儿绿酱汁
中世纪停车场
第二章  
古代宫殿
查理曼
虔诚者、秃子或胖子
弹丸小镇
传播文字
追寻一线阳光
向东方进发
第三章  
围墙小镇
其余的优越情结
治体制简述
日耳曼部落
饥荒与瘟疫
钻石闪耀之地
第四章  
无潮之海
勃艮诅咒
美满家庭
民族服饰广泛传播
帝国行圈
哈布斯堡王朝
第五章  
尖顶、角楼和高塔
诞生之地与安息之所
魔鬼的风笛
世界的统治者
新耶路撒冷
不愉快的酒
第六章  
金色的信仰之城
柠檬花绽放之地
黑色盔甲
瑞典骑兵之王
来自小行星的突然造访
第七章  
沙漏与食鸟蛛
“音乐伴随死者往生
敷粉假发的时代
雕花弯刀
“烧毁普法尔茨伯爵领!
天主教力量孤注一掷
第八章  
居鲁士大帝的后裔
与鸵鸟一起饮用巧克力
竞争激烈的陵墓建造
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力王”与“肥胖王
第九章  
小索菲·策布斯特
园林与罪恶
追随歌德的脚
玻璃金字塔中的知更鸟蛋
海牛的突然造访
德国的牺牲品
物有所值的鸡肉
第十章  
军队进行曲
卡尔和阿尔布雷希特
塔楼上的女孩
英勇的橡子
胜利纪念柱
第十一章  
民族主义的辉煌与悲怆
特殊主义分崩离析
墨西哥的意外发现
第十二章  
羔羊与瓢虫
拼图之国
狩猎好
鲁里坦尼、西尔达维
以及他们的朋友
缺席
第十三章  
海滨之外
得克萨斯文德人
洋泾浜德语
托马斯和厄尼
柏林的波次纳普
军国主义的分类
第十四章  
失败
英德分裂
灾难
战败与变革
铭记逝者
皇室余波
第十五章  
暗淡湖光
暴动与背带
“5、4、3、2、1”
科学之死
后的阵痛
结局
尾声
在山间
孟德尔塑像
铜管乐带来死亡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

  

    “被花之锁链所束缚”
    笔者曾经耗费数年时间,对德国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便是完完全全的个人深思熟虑的心血结晶。《日耳曼尼亚》这本书的核心,便由我数十次探访德国与奥地利的心得所构成。本书尝试讲述关于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始末.从他们想象中那神秘莫测又英雄辈出的广袤森林的起源,直到希特勒上台引发的一系列历史变革,将我所有曾经目睹、阅读、引起我兴趣的事物统统表达出来,以飨读者。当然,人们旅行的原因有很多,令我深深迷恋并为之痴狂的事物,或许会让他人感到索然无味。对某些人而言,旅行让他们有机会对反宗教改革的历史遗迹顶礼膜拜:而对另一些人则是有机会和某位来自多特蒙德的变性人大打出手、吵闹不休,这中间无疑出现了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这两者之间或许会有那么一点儿交集——可能是在某个称不上热闹非凡的地方博物馆。因此,在本书所呈现的广阔世界中,或许笔者的文字会让某些读者感到厌烦或敬而远之——我只希望这个人群的数量不要太过庞大。无论如何,《日耳曼尼亚》只是一本消遣读物——虽然我内心隐隐期待书中表达出的某些隐含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人深省。
    今天的德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盲区”。这片土地上讲英语的观光者,如士兵、历史学家及施工人员等,往往出于职业原因到访此地。在法兰克福机场的一大消遣娱乐便是观察那些面带困惑之色的英国新晋毕业生,他们三五成群地挤在一起,身穿特制的黑色制服等待航班。他们能够在德国的银行里谋求一份工作,仅仅是因为从优胜劣汰的角度看,他们的背景惊人地千篇一律——在大学里恰好学习了德语,职业选择是基于语言的便利,而非如下要求:计算水准、取悦客户或做出明智决策。
    与德国有关的话题常遭回避,原因无他——在20世纪的某一段时间里德国人犯下的暴行。但这种回避的态度是否会导致欧洲文化残缺不全?事实上是否正是这种态度导致希特勒对德国实力的评估甚嚣尘上?自然,本书也对第三帝国带来的灾难做出了深刻分析,但通过依时间顺序记叙从古老的黑森林开始,到1933年希特勒夺取权力的这段历史,笔者想避免对这名纳粹元首做过度阐释,而是试图深入挖掘欧洲大陆的某些历史走向,在很多方面欧洲大陆都与英国极为相似,它的历史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论是引人入胜之处,还是令人钦佩的辉煌之处,相比欧洲其他任何国家丝毫不会逊色。假如没有德国,整个欧洲的历史文化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在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德国始终勤奋前进,在承认第三帝国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重建欧洲文化,重现早年荣光。
    本书依时间顺序写作,虽然对于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时期历史的叙述方式几经转变,有些时候难免令人感到费解,而且在描写后来的日耳曼人在这些历史时期的发展经历时,也用了几乎相等的篇幅去描述他们沉迷于这些历史时期的原因。在写作过程中,笔者致力于不在书中罗列枯燥乏味的历史大事年表。书中大事记的写法并非枯燥乏味的简单铺陈,我会时常小憩一会儿,讨论音乐、童话、美酒,等等。但这种趣味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些家庭将出行和冒险当作乐趣享受,有些则抱着不那么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像所有孩童一样——假设我的家庭与别人家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我们设定了一个基准,通过它去衡量其他家庭是否比自己的家庭更加喧闹、势利或阴沉。长大成年之后,站在相对成熟的角度回首往事,我发现自己的家庭(包括我本人在内)生活实在称不上有多么精彩纷呈。无论发生什么事,日子总是那样一成不变地过着。我们置身于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被家庭琐事包围,当我与父母和姐妹们居住在西肯特郡,过着田园生活时,却又好像待在被施了魔法的城堡里,生活只剩下懒散麻木。我母亲不喜欢一切形式的体育锻炼,因此我们也没有机会骑上自行车出去兜风,尽管拥有一个大花园,我却坚定地认为出去玩耍确实不是什么好选择,外面既没有舒适的座椅,也没有阅读用的台灯。偶尔我的父亲会去修剪一下长满苔藓的草坪,我也从来没有自告奋勇去帮忙。曾经有一个夏天我们极力鼓舞自己走出家门去野餐,但我和几个姐妹被外面飞舞的黄蜂吓得打了退堂鼓,在某种情绪的酝酿之下谈话的方向开始偏离重心,并且内容变得尖刻,最终大家不欢而散。我讨厌一切形式的体育运动——当然根源是我自身能力不足——这种想法最终占了上风。当我们在学校里一如往常般忙碌时,周末和假期好似要召唤人陷入舒适的懒惰泥沼。若要理解我与日耳曼文化充满戏剧性、精彩纷呈的初次邂逅,那么了解这些人生背景是十分必要的,这次邂逅堪称冥冥中的全新支点,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
    很难在德语名字中寻找到与之对应的英文名,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内,其特定的名称大都以某种形式融合了英语的痕迹。至于城市名称,如慕尼黑、维也纳和科隆,则在这个问题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同时稍有一种自命不凡之感。若论及个人,如果没有一种通用的英语用法,我一般都是直接使用德语表达。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che Greac)、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查理曼(Charlemagne)及查理五世(charles v)听上去都十分熟悉,但是大家也都能够记住他们的德语名字。这里的皇帝(Emperor)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1804年以后的奥地利皇帝;恺撒(Kaiser)则指的是1871年以后的德意志皇帝。这些都是十分随意的决定.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遵循这些惯例,它们具有极其突出的优势,尤其在书籍出版时更是如此:恺撒威廉(Kaiser wihelm),一个百年来氤氲不散的具备历史晦暗阴沉感的名字,远比皇帝威廉(EmperorWilliam)恰当得多,后者听上去就好像一本乏味无趣的儿童故事书中的人物。
    除了特定名词之外,书中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德语单词,这也是为了如实反映笔者自身的语言水平。因此,读者用不着对无法翻译成英语的复杂德语概念做出普遍分析,例如“自我厌恶、情绪崩溃的人走到啤酒馆卫生间后的感觉”,诸如此类。只有两个例外:市政厅酒馆(Ratskeller)和无法避免的——宫殿(Schloss)。一家Ratskeller对于不懂德语的外国观光客而言听上去十分诱人,但它事实上是一种位于市政厅地下室的小餐馆,一般都装饰着鹿角形吊灯,提供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食品。一座schloss可能是一座峭壁之上略为破旧的塔楼,或者一座美丽的乡村城堡,布满了寓意深刻的花彩装饰;它可以是一座巨大却丑陋的仿凡尔赛宫风格建筑,也可以是一幢简单的乡间别墅。像“宫殿”(palace)或“城堡”(castle)这样的词汇无法包含像Schloss这样广泛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