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正义的力量--1938年世界学联代表团访华与中国抗战

  • 定价: ¥98
  • ISBN:978703058185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科学
  • 页数:161页
  • 作者:谢从高
  • 立即节省:
  • 2019-11-01 第1版
  • 2019-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通过对抗战初期报纸杂志的梳理,力图还原一段尘封的历史,力图分析国民外交、政府外交之间的关系,力图总结小人物对大事件的影响。一度纠结于写作风格:是写成通俗作品还是学术著作,因为前者可铺陈敷衍,少受资料不全之束缚。

内容提要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同时,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也得到了世界正义人士的支持与援助。他们通过政府外交、国民外交给予中国大量援助。本书主要研究抗战期间国民外交的一段往事:1938年5月,世界学联代表团辗转来华,收集资料,接着前往美国纽约出席第二次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呼吁各国政府加大援华力度。通过对刊登在各地报纸杂志上的相关函电、评论、报道等的梳理,本书力图还原历史场景,真实再现中国学生运动与世界学生运动的联系、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的互动。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学生及对抗日战争尤其是对抗日战争期间学生运动、国民外交等问题感兴趣的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前言
序章  50年前的客人再访中国
第一章  访华缘起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青年运动
  第二节  世界青年运动与中国
  第三节  筹备欢迎
第二章  武汉考察
  第一节  民众运动
  第二节  在汉活动
  第三节  中共欢迎茶会
第三章  华东、西南考察
  第一节  华东之行
  第二节  长沙考察
  第三节  飞越蜀道
第四章  代表团在陕西
  第一节  在西安
  第二节  访问安吴堡
  第三节  抗日模范区
  第四节  抗大的洋博士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第一节  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
第六章  影响在各地
  第一节  所到之处与未到之区
  第二节  总体影响
第七章  弱国战时更需要国民外交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信函、通电选录
附录三  演讲词选录
附录四  社论、时评选录
附录五  各地报道选录
  广东二则
  江西一则
  湖南三则
  四川二则
  贵州一则
  西北二则
  河南二则
  江苏一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1998年,我为参加一个纪念武汉会战6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翻阅《大公报》《新华日报》,偶然发现一条1938年世界学生代表团来华的线索时隐时现。此后,进一步查阅该时期的相关文献,大致厘清了事件的经过及影响。
    本书的特点在于“小题大做”:通过对抗战初期报纸杂志的梳理,力图还原一段尘封的历史,力图分析国民外交、政府外交之间的关系,力图总结小人物对大事件的影响。一度纠结于写作风格:是写成通俗作品还是学术著作,因为前者可铺陈敷衍,少受资料不全之束缚。经科学出版社刘英红女士提醒,最终还是决定写成严谨的学术著作。只是,因能力有限,未必达成了这一目标。
    从选题确立到结构梳理、资料收集,均是笔者一人闭门而成。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虽有师友、学生,但选题既不大气时髦,资料又尽是尘蒙虫咬,十足的枯燥乏味。己所不欲,自然不便强施于人。
    特别感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资料室,本书的多数资料均源于此。如果没有这个资料室,本书的写作将不可能完成。感谢笔者一直工作的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这里是笔者除家之外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
    本书出版依据1938年世界学生代表团来华相关时期文献。校勘中,对于实属错讹者,在所当改。别有依据者,决不妄改。义可两存者,不能遽改。
    因附录参考原始文献为繁体字,笔者依据底本做了相应的点校整理,均径改为规范的简化字。字体,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不出校记。
    不能辨认者或原文脱漏的,用缺字符号“口”标明。专名不详的,依据原文用“**”标明。
    底本中外国地名与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不一致的,在正文中括注今地名,在附录中出校记,并以脚注形式说明。
    谢从高
    2019年8月6日

后记

  

    这部书稿的选题缘于20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1998年,“纪念武汉会战暨中山舰遇难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正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我,为了以文赴会,临时翻阅《大公报》,时断时续地发现有关于世界学联代表团的报道。再查阅《新华日报》等,大体弄清了代表团来华的线索。当年写成一篇论文,参会后被埋人研讨会论文集。以后多年,心有不甘。曾去过湖北省档案馆,可惜全无资料,后大规模查阅民国时期报纸杂志,特别是收藏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民国短刊断刊汇编》凡400余册、《抗日战争期刊汇编》等,小小代表团在华活动及其赴美参会后的相关报道陆续浮出。其间有大海捞针、偶有所得的欣喜,也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惆怅。以此为题,开过会、申报过项目、投过文章,均未如愿。承蒙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论丛提供出版资助、科学出版社刘英红女士对提交书稿期限的敦促,才有在周课时超过22节的最忙碌的学期、十年不遇的特冷冬天里终于熬到能写后记的这一刻。
    及至书稿合同签订、需要履行合约按期交稿时,才发现自己对事件的把握、对材料的理解,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都未必能胜任完成书稿。有些问题并未解决:代表团在江西、湖南考察的情况;加拿大代表单独去河南郑州考察的情况;世界学联代表团为何未能跟中方派遣赴美参会代表团同船前往;蒋介石召见世界学联代表团的材料;代表团参观两所大学的情况……凡此种种,不知道能否有机会再予改进。
    走笔至此,忽然诌成两句,录于此,以纪念不再回头的青春,以及依稀残存的梦想:
    为学不易,头上青丝变白发;
    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
    谢从高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