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中国经济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 定价: ¥108
  • ISBN:978730127812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页数:348页
  • 作者:编者:姚洋//(美)...
  • 立即节省:
  • 2020-08-01 第1版
  • 2020-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是由中美两家高级智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专家联合编写而成。共同探讨了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跨越的困难和必须抓住的机遇。立足中国实际,秉持开放视野,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的中国,以及把握趋势、做好应对。

内容提要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未来30年,中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分15个主题分别考察了中国经济的不同部门或不同方面可能将经历的转变。作者尝试回答三个问题:什么因素促成了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中国经济在进一步崛起的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政策与策略以保障中国平稳地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这15个主题包括:增长收敛,老龄化,绿色经济转型,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公共财政改革,居民消费,产权改革,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创新能力,产业政策,对外开放,经济外交,国际技术竞争,以及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国际经济组织中的角色与地位。
    本书适合对中国未来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各级政府管理人员、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政策分析相关从业人员阅读。

媒体推荐

    中国要实现2049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宏伟蓝图有哪些机遇和关坎?需要哪些努力和条件才能抓住机遇并实现跨越?对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会有哪些影响?这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几个问题,在《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这本书中,中美两个著名智库的学者联手给予了解答。
    ——林毅夫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斐然,但在理论上亦有未解之谜,未来现代化进程仍将面对诸多挑战。《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从国际视野、历史跨度对这些议题开展深度讨论,对以动态演进观点理解中国发展很有价值。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既是对客观趋势的分析,也是对中国决策者的忠告:需要采取哪些切实的行动,才能实现中国的百年持续增长!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这本书以理论逻辑和事实依据,讲述了中国经济从何而来、向何处去和如何前往,值得那些对中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期待的读者认真阅读。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经济增长回顾
  1. 伟大的成就
  2. 增长驱动力
  3. 结构变化
  4. 展望
第二章  增长收敛与发展前景
  引言
  2. 开放对增长收敛的重要意义
  3. 理论背景与相关实证研究
  4. 数据和分析框架
  5.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预测:2015—2050
  6.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三章  老龄化与社会政策
  背景: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化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特征
  3.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与挑战
  4. 政策应对与建议
第四章  绿色经济转型
  1. 引言
  2. 从环境角度描述中国的增长模式
  3. 绿色经济转型
  4. 结论和建议
第五章  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1. 引言
  2. 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独特模式
  3. 金融抑制的正面和负面效应
  4. 原来的方法不再奏效
  5. 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第六章  公共财政改革
  1. 引言
  2. 改进税收体系
  3. 优化政府支出结构
  4. 改革养老保险体系
  5. 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6. 控制地方政府债务
  7. 调整央地财政关系
  8. 总结
第七章  居民消费
  1. 过去40年的居民消费
  2. 我国不同人群的消费特征
  3. 中国2049年消费预测
  4. 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八章  产权改革
  1. 引言
  2. 国有企业改革的简要历史
  3. 近期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
  4. 新的挑战:2019—2049
  5. 竞争中性: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原则
  6. 政策建议
第九章  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
  1. 引言
  2. 2049年人工智能实际替代概率计算
  3. 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到2049年)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章  创新能力
  1. 引言
  2. 中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历程
  3.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4. 中国2049年主要创新指标预测
  5. 中国提升创新能力面临的挑战
  6. 总结和相应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政府角色与产业政策
  1. 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挑战
  2. 如何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
  3. 中美关于产业政策的分歧
  4. 未来30年,我国应当如何调整产业政策
  5. 结论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
  1. 引言
  2. 广度开放阶段(1978—2000)
  3. 深度开放阶段(2001—2016)
  4. 全面开放阶段(2017年至今)
  5. 促进高水平全面开放的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  经济外交
  1. 讨论框架的界定
  2. 中国经济外交的“两位一体”
  3. 未来议程
第十四章  国际技术竞争
  1. 创新时代的中国
  2. 不断追赶的中国
  3. 开放式创新:理想的方式
  4. 对竞争的管理和管制
  5. 超出竞争之外的政策
第十五章  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角色
  1. 引言
  2. 资本账户开放
  3. 人民币的国际使用
  4. 储备货币
  5. 金融市场发展和改革
  6. 成为“避风港”货币需要制度改革
  7. 中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8. 结束语
第十六章  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角色
  1. 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世界贸易组织
  2. 多边开发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
  3. 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结论

前言

  

    2049年的中国
    (代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课题组
    姚  洋  [美]杜大伟  黄益平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此后,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均对这个目标做了具体的安排,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清晰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目前的进程看,我们达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2010—2018年,年均GDP增速达到7.4%,而且到2020年,中国将彻底消灭贫困。但是要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还面临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
    1978年,也就是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候,人均GDP只有230美元,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到2018年,人均GDP上升到9770美元,进入了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改革开放这40年间,GDP平均增速达到9-3%,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作者团队的预测,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目前中国人均收入大概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按市场汇率计算则是15%左右),到2049年这个比例可能上升到三分之二。但是,从中等收入国家走向高收入国家的路径可能与之前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所走的路径很不一样,上面这个预测是基于一系列假设条件而做出的。要让这个预测成为现实,还需要相对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一些关键领域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未来30年中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将会面临的新挑战,从第二章开始的十五篇文章分别考察了中国经济的不同部门与不同方面可能将经历的转变。虽然每篇文章的结构各有差异,但它们会尝试回答下面三个共同的问题:首先,什么因素促成了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其次,中国经济在进一步崛起的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最后,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政策与策略以保障中国平稳地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一、经济成就的贡献因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包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城市工业化。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尽管中国一度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当时的计划体制在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因此,政府在1978年决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因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头30年,中国年均GDP增速达到9.8%,有的学者将这个惊人的经济增长誉为“中国经济奇迹”。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就是改革政策,或者说从中央计划体制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个转型极大地改善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推广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保留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农业生产的剩余索取权赋予农民,这样农民的努力就直接与回报挂钩,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短期内大幅提高了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产出。再比如,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短时间内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为城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持续扩张。在中国1996—2015年间的GDP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占到了40%。
    与改革政策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开放政策,即中国快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改革正好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同步发生,这使得中国经济能够深度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依赖低成本优势,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出口大国之一,特别是在全球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市场。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不到10%上升到2007年的37%。并且,在1993年之后的近20年间,中国一直是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不仅大幅降低了贸易与投资壁垒,还大大加速了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总之,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要获益国家之一,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出口市场、大量的投资资金及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他一些因素对中国经济的成功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一是有利的人口结构。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历了两个“人口红利”阶段:第一个阶段(1976—1990)正好与改革政策同步,而第二个阶段(2000—2010)则恰好与加入WFO同步。二是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改革开放时期的高储蓄率可能与一些因素高度相关,比如,如生命周期假说所指储蓄率通常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有利的人口结构即不断降低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人口之比),东亚共同的文化与习惯,以及因社会福利体系的缺失而形成了预防性的储蓄等。而高储蓄率直接导致了高投资率,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三是稳定的宏观与金融环境。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比较成功地保持了宏观经济稳定,具体反映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外部账户失衡等指标的低波动率。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稳定的宏观与金融环境提高了投资者信心,改善了经济效率。四是改革前建立的经济基础。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中国的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那段时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完整的城市工业体系、普遍提高的教育水平及实现的男女相对平等等因素,都为1978年之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二、理解改革政策
    在实现惊人经济成就的同时,中国经济确实也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在经过40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制度与成熟市场经济……
    中国需要从多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一是财政开支的重点应该从过去的经济建设转向社会福利,税收收入的构成需要调整。比如增加个人所得税的比例、降低企业所得税的比例。迫切需要引进诸如房地产税等新税种,支持收入再分配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通过划拨更多的国有资产到社保基金、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和尽可能地缩小不同退休人群养老金差别等手段,降低社保基金缺口的压力。三是积极化解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问题,除了限制各类预算外收入的收取,中央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的措施来平衡地方财政的收支,缓解债务压力。四是进一步推动高度集中的央地财政关系的分权,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
    (5)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推进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改革监管体系,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经济创新必然呼唤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在支持创新活动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因此未来30年应该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直接融资的比重不太可能出现爆发式的上升。因此,支持创新的重任还是要落在间接融资渠道的肩上。因此,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的转型将是提升金融支持经济能力的关键。首先,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保证金融交易中实现市场化的风险定价。其次,也需要支持各种创新,适应创新型企业融资与居民投资的需求。商业银行已有一些比较成功、值得推广的做法,比如深耕模式、信贷工厂、投贷联动等。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一些网络银行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做风控模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最后,金融监管也应该与时俱进,平衡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6)彻底打破城乡长期分隔的局面,取消户口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的产权安排,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将是未来3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如果城市化率可以从56%提高到80%,就可以创造许多新的消费与投资需求,缓解甚至完全抵消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增长造成的减速效应。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农民工进城,支持城市经济发展,但将他们的家庭成员留在了家乡,这不仅造成了诸如留守儿童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遏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长。现在是时候考虑彻底取消户口制度了,这项改革很可能会产生类似于恢复高考和农村实行大包干等的全局性效应,既可以改变不公平的城乡分隔局面,也可以大力增加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过,城市化的重点应该是更好地发展大城市,而不是建设更多的中小城市。当然,城市化需要以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农村应该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让进城的农民有财富、有资产.而不是一贫如洗。
    (7)采取市场化的政策手段,比如征收污染税与实行碳排放交易,让中国经济走上绿色与低碳排放的发展轨道,提高生产与生活的质量。
    政府已经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效果不一。不过.如果现行的努力能够坚持下去,未来环境改善、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效果可能会好于预期。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技术的生产者。2018年,政府引入了环境税,并在再生能源领域启动了拍卖机制。我们的主要政策建议是环保政策要从行政性施政走向市场化施政。2018年全国展开的环保风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政策的动机非常好,但运动式的执行直接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崩盘。这样的举措过于激烈,容易造成很大的震荡,不利于经济稳定,当然最后也很难有效达成最初的政策目的。
    (8)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政策,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与时间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与国际经贸体制的互动中,灵活处理发展中国家地位议题。
    当前中国的国际经济政策决策受到外部贸易冲突的严重干扰,我们认为政策的关注点还是应该放在独立自主地建设高质量的经济开放的新格局上。客观地说,外部冲突的原因之一在于,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开放度比较低,而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因此,下一步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应该是与主要经济伙伴重建互信,一个好的做法是单方面地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步骤与时间表。中国可以考虑在适当条件下主动放弃国际贸易政策框架下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因为进一步开放是与开放新格局的既定方针一致的,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很快就将成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当然,在开放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经济与金融的稳定。毫无疑问,开放的创新体系是最优选择,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需要未雨绸缪,防范“供应链,,产生新的风险。中国当然也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包括建设性地参与WTO和IMF等国际组织,同时基于友好、合作的精神,推动一些自主的国际倡议,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