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北大授课(余秋雨定稿合集)

  • 定价: ¥56
  • ISBN:978755964016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34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1.余秋雨直接授权,独家定稿版!
    作者亲定版,余秋雨历时数年,逐字修订,囊括20余部代表性著作,从内容到装帧每个细节均亲自把关。读余秋雨,认准定稿版!
    2.作者心中的中华文化史定本!
    从文化鸿蒙到五四运动,难以忘怀的48堂课!
    一场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甲骨文、先秦文明、诸子百家、魏晋风度、佛教融合、盛唐心态、雅宋繁华……梳理文化脉络、跃动思辨精华
    3.独一无二的余秋雨课堂实录!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余秋雨在北京大学所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的全记录。
    第一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第二部分以四十八堂课串联起中华文化从鸿蒙阶段到五四运动的发展脉络,余秋雨先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跃动着思辨的精华,也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新选择和发现。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定稿版经余秋雨亲自授权,对全部文章进行了重新审校。

媒体推荐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教学组前组长 何勇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小序
第一部分  闪问
  北京大学的闪问
  台湾大学的闪问
第二部分  课程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  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  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第十七课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  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  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  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  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  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  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  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  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第四十八课  结课闭门
告别
余秋雨主要著作选目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前言

  

    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当代青年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当代生命和未来生命,却常常被我们的研究者疏忽了。
    社会上有一种惯常的看法:当代青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程度,决定着他们的生命高度。其实,事情还应该反过来:当代青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程度,决定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强度。文化能滋养生命,生命也能滋养文化,尤其是青年人的生命。
    测试当代青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程度,常常会用问卷调查的办法,比较浮浅和笨拙。我想,最好用几堂实实在在的课程来完成。
    正好,北京大学邀我为该校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而且每堂课都有电视转播。于是,这个立足今天、回视传统的系统工程,也就成立了。
    这本书,就是这门课程的现场记录。
    大家从书中可以看出,时至今日,教师若想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已经显得十分可笑,因为聪明的学生随手就能在电脑中快速查得更完整、更齐备、更正确的相关资料。我课堂上的那些北大学生,由于从教学计划中知道下一堂课的基本内容,在上课前只用了很少时间在电脑上略做准备,再结合自己平日的记忆,
    便已经可以完成漂亮的讲述。这一来,我这个教师的方位,也就必须从常识层面上撤离,上升到文化哲学和当代感悟的高度。
    我非常喜欢当代青年学生在课堂上对千年前的文化进行追踪、猜测、争论的那种劲头。我告诉他们,文化先祖们如果有灵有知,也会在九天之上倾听这些年轻的声音。尤其那次我要求北大学生为唐代诗人排列“当代喜爱”的名次,我想,那些敏感的唐代诗人一定切切关心。因为他们本来就喜欢揣想千年之前和千年之后,太想知道自己在后代故土上还能保持多少能量。
    大地的筛选,时间的筛选,人格的筛选,审美的筛选,全都凝结于当代学生的投票。应该明白,层层筛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因此,我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加入自己的参与,不断地皱眉凝虑、拍案惊悟、开颜而笑。错了也不要紧,其实文化的互动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在并不整齐划一的自由步履中,文化前行了。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一份课堂记录居然一版、再版、三版,几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而且不仅大陆版畅销,台湾版也同样畅销,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在畅销中,很多读者反映,他们特别喜欢每堂课后学生们对我的“闪问”,以及我的“闪答”。由于这些“闪问”、“闪答”与当日课程的内容基本无关,只涉及当下的一些文化话题,我在整理时就干脆把它们从每堂课后“拆卸”下来,归并在一起,置之全书之前,作为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正式课程。在课程中发言特别踊跃的北大学生有王安安、王牧笛、周双双、诸丛瑜、吕帆、费晟、金子、丛冶辰、欧阳霄、何琳、萨琳娜、王湘宁等。本书的前面几版,我把他们的照片刊登了,而且注明了每个人的年龄、籍贯、专业、特长。但这一来,对其他学生有点不公平。因此这一版就删去了相关介绍。删不掉的,是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识和口才。我想大家读完了这本书都会同意:如果没有他们,这门课程将会大大逊色。
    他们这十几位,在“闪问”部分也表现积极。台湾大学参加“闪问”的学生,有朱天、甘熠文、杨富闵等。台湾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的部分学生也参加了,可惜怪我粗心,当时没让他们留下名字,很是抱歉。
    余秋雨
    二〇一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