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中国军事

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精)

  • 定价: ¥68
  • ISBN:978720311500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山西人民
  • 页数:34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回到战争本身:战争是复杂、立体的人类竞争活动。本书将带我们抛开权谋与神话,打破被简化的刻板印象,呈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军事史。
    掌握军事理论:在经典战例的阐释中,贯穿古今中外著名军事理论,辨析军事家、史家的观点与记述,复盘战场细节的同时,宏观把握兵家思想。
    扩充知识储备: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窥探王朝兴亡的内因外果,认识历代君王将帅的性格与命运。
    作者亲选二十余幅精美彩色插图,直观展现古代武器形貌、战争场面、兵种装备、战略地形。

内容提要

  

    影视剧中常见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观众对战争神话产生无尽的想象,但其中传达的古代军事信息并不一定准确。本书正是对中国历代著名战争的全方位真实解析,精选从先秦到清代的十三场经典战役,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与军事理论,解读决定战争胜负的多重因素与细节——兵种、装备、兵器、战术、后勤、地形、阵法等等,还原古代战场实况,廓清后世演绎的兵家传奇。
    本书尤其关注中国古代政权间的竞争压力对军事革新的推动,梳理古代武器与战术的历次进化,是古代历史文化爱好者与军事迷不可错过的一场盛宴。

媒体推荐

    张明扬就是史学界的“后浪”。他的作品是“接地气的公众史学”——有故事,有想法,有深度。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许纪霖
    如果我们要讨论军事史的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有非常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对于绝大多数军事迷来说,这本书应该是一顿饕餮大餐了。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姜鹏
    在张明扬这里,古代战争不再是平面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是兵器、后勤、军事实力、战术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张经纬

作者简介

    张明扬,专栏作家,曾供职于专业书评媒体。专栏散见于“腾讯·大家”、《财新周刊》等处,曾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热衷于在专业史学研究和传统通俗历史写作间找到“第三条道路”,追求“靠谱扎实的有趣”,读史写史心得为“历史仅供参考,后世若有雷同,历史概不负责”。

目录

导论:古代的军事竞争与武器、战术革新
长平之战:胡服骑射的幻影
  秦赵必有一战
  秦赵国力对比
  赵军骑兵隐身之谜
  复盘赵国之失
楚汉战争:合纵与连横之争
  “新秦国”的崛起
  四面楚歌1.0版
  骑兵的彭城奇迹
  通往垓下之路
战匈奴:武帝的骑兵革命
  四大战役
  骑兵革命
  后卫霍时代
  李陵战败与步骑之争
诸葛亮北伐:小国的北方强邻
  “不伐贼,王业亦亡”
  被迫修改的《隆中对》
  为什么是陇西?
  日落五丈原
  诸葛亮与司马懿
淝水之战:百万大军的诅咒
  淝水之战前史
  百万大军罗生门
  马镫时代的淝水之战
唐灭东突厥:师夷骑兵以制夷
  重骑兵的衰落
  以突厥为师
  先师夷,再制夷
  闪电战之王李靖
岳飞战兀术:铁浮屠之踵
  “甲骑具装”的复兴
  宋金军力消长
  砍马腿战术
  直捣黄龙再评估
蒙古灭金:骑兵的终极版本
  野狐岭:一战定兴亡
  速决战打成了持久战
  失踪的女真铁骑
  轻重骑兵之争
  从三峰山到蔡州
朱棣北伐:神机营开火
  朱元璋北伐
  明蒙骑兵对决
  神机营来了
  神机营末路
宁远之战:红夷大炮进化论
  从萨尔浒到宁远
  凭坚城以用大炮
  从佛郎机到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后传
三藩之乱:散装联盟之殇
  西南鼙鼓动地来
  康熙的至暗时刻
  “多国部队”的命门
  多元大帝国的底蕴
雅克萨之战:棱堡的秘密
  俄式堡垒战术
  火绳枪VS藤牌军
  雅克萨与棱堡
康熙亲征:火器时代的骑兵对决
  噶尔丹的骆驼炮
  谁赢了乌兰布通之战
  昭莫多没有奇迹
后记

前言

  

    古代的军事竞争与武器、战术革新
    威廉·麦尼尔在其名著《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中认为,欧洲长期的列国分立带来激烈的军事和政治竞争,由此产生的生存压力迫使各国必须不断进行军事技术和军事体制变革,从而造就了欧洲近代的军事神话。
    这一规律自然是“欧洲式”的,毕竟也只有欧洲在近代借此机会脱颖而出。但从中国古代战争史来看,这一规律也有其普世性的一面。在古代中国,来自周边的军事竞争压力往往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中原王朝催生军事革新。比如明清鼎革前长达二十余年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为两大方营造出一个研发、装备和应用新型火器的“绝佳”竞争环境。
    军事革新可能是物质性的,即新武器、新装备的诞生,如大黄弩、如诸葛连弩、如甲骑具装、如马镫、如陌刀、如神臂弓、如火铳……
    军事革新也有可能是知识性的,即新战术的革新,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如项羽的骑兵长途奔袭,如卫青、霍去病的骑兵冲击战术,如刘裕的“却月阵”,如李靖的“不停顿连续作战”,如刘锜、岳飞的砍马腿战法,如明成祖的火器轮射战术,如戚继光的车营战术,如袁崇焕的“凭坚城以用大炮”……
    并且,在大多数时候,武器技术革新和战术革新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激荡、互相启发的。技术革新促进战术革新,新式装备需要新战术推动其战力最大化。比如,随着佛郎机在明军中的大量装备,戚继光为其量身定制了车营战术,还编练了中国骑兵史上最早的“骑炮兵”;战术革新又对武器的进一步革新提出新的要求,比如骑兵正面冲击这一战术的发明,呼唤着一种让冲击骑兵更不易从马背上跌落的“新马具”——马镫就这么来了。
    关于军事竞争促进武器和战术革新,在中国古代战争的语境内,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草原骑兵对中原王朝上千年如一日的军事压力。在中国古代的军事革新中,大多数动力和压力都来自北方骑兵。如果细分的话,这种应对草原骑兵的军事革新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以骑制骑”,比如胡服骑射、汉武帝的骑兵革命、西晋后在中原王朝率先出现的马镫、唐高祖组建突厥化的轻骑兵军团,都属于此类;第二类是“以步制骑”,比如汉武帝时代的弓弩革新,李陵的“大车+弓弩”战术,刘裕的“却月阵”,由李靖率先装备、李嗣业发扬光大的陌刀,北宋中前期的“弹性防御”战术,宋神宗时代的神臂弓和斩马刀,刘锜、岳飞的砍马腿战法;第三类是“以火制骑”,即以火器对抗骑兵,如朱元璋时代发明的铜制火铳,朱棣亲自创建的神机营,正德、嘉靖时代引入的新式火器佛郎机,明末的红夷大炮,袁崇焕的“炮骑协同”战术。
    第二,军事革新的中西共振。从本质上,武器是一种商品,战术是一种知识,都是可以在欧亚大陆或海洋贸易网络中传播的。马镫很可能就是由中国率先发明,然后传播至中亚和西方的;在蒙古西征中,蒙古人将从金和南宋获得的火器及其战术带往阿拉伯地区,再经由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在明代中晚期,在火器制造技术上已超越中国的欧洲开始“反哺”,经由两次大航海时代中的“西炮东传”,先后将佛郎机和红夷大炮传至中国,帮助明军面对满蒙骑兵的军事压力。
    自赵武灵王时代开始,到康熙时代,在从未停止过的军事压力下,特别是分裂时间不短于统一时间的军事竞争之下,中国的军事科技与战术革新事实上从未真正停止过。
    为了对抗机动灵活的北方胡族骑兵,赵武灵王抛弃了统治中国战争史上千年的笨重战车,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独立作战的骑兵军团,这也让赵武灵王成为中国骑兵之父。
    ……
    正如学者黄一农所说,“徐光启等天主教人士原本希冀能利用红夷大炮帮助明朝救亡图存,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这种新型火器最后却转成为清朝得以吞并大明的利器”。
    在明亡清兴的鼎革时代,清成为骑兵与火器均领先于同时代竞争对手的超级军事强权。
    在康熙时代,中国火器抵达了最后的巅峰时刻。在东北,清军的大炮遭遇了俄国人堡垒战术的挑战,在红衣大炮的基础上,清朝研发出了如“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样的攻城炮。俄国凭借西式造城法,将雅克萨城打造为一座具有欧式棱堡色彩的坚城,大大降低了清军大炮的破坏力,迫使清军只能围而不攻。
    在西北,清军的大炮遭遇了噶尔丹“骆驼炮”战术的挑战。像准噶尔军这种广泛配备火器的骑兵军团,是清军在此前的历次战争中前所未遇的劲敌。清准战争几乎完全以野战为主,清军的重型火炮不仅缺乏机动性,更不利于远征。初战不利后,康熙开始为清军大量配备适合远征的子母炮等各种轻型火炮,为了对抗噶尔丹骑兵的快速冲击,清军还引入了鹿角木移动在前,火器部队轮射在后的“连环本栅”战术,最终在昭莫多之战中取得了对噶尔丹的决定性胜利。
    如果说清初的强敌环伺,成就了皇太极至康熙朝的火器发展,那么,正是从康熙平定噶尔丹开始,清帝国周边再无可危及其政权生存的强力竞争对手,没有敌人可以强大到倒逼清军军事创新,清军纵然不胜,也没有动力走出舒适区。中国火器发展在此之后彻底走向停滞,甚至有所倒退,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火炮在作战效能上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康熙时代。
    在《三体》中,三体文明用“质子”锁死了地球基础科学,从这个角度出发,锁死清朝军事科技发展的“质子”,就是“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个答案或许过于浅薄,诸君不妨看完书后再严肃批评。

后记

  

    说起来,我第一次对中国古代战争产生概念,应该是小学时看《三国演义》。
    在我那时的概念中,中国古代战争大约就是由“计谋”和“单挑”构成的。所谓计谋,就是像《三国演义》那样放了一整本书的火,火烧乌巢、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似乎三国鼎立基本靠火;说起单挑,就是像《说唐》那样有一群像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和罗成这样的顶级战将,打仗基本靠武将单挑,单挑赢的全军压上,输的全军溃败,打仗就和打擂台一样,后面那些兵就是啦啦队。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对中国古代战争的理解恐怕至今仍然没有超越《三国演义》《水浒》《说唐》和《说岳》这些古典小说所建构的“平行世界”。
    又或者,大多数人和曾经的我一样,已经知道小说里描写的战争场面不靠谱,但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怎么打,还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一点都不丢人,中国历朝历代的史官也未必搞得清楚,而那些搞得清楚的古代武将又大都没文化,没什么机会将战事记下来传世。
    这也正如由费正清等海外汉学家所著的《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一书所说:“儒生掌握了军事史的书写,将军事史降低到寓言和传奇的层次。史家省去了记录战争中复杂多变的技术的麻烦,也进一步鼓励了纸上谈兵。”
    这本书就是我这些年来对“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怎么打”这个问题的摸索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了十几年。
    我必须诚实地承认,我的摸索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战争经验的军史爱好者,一基于各类资料论文、各种军事著作,再附加一些必要的推演,怀着惴惴不安的诚意,才写下的《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 但我想,“纸上谈兵”总好过“演义谈兵”“传说谈兵’'吧,而这后两者,正是我们此前主流的谈兵方式。 打个比方,和岳家军对阵过的“拐子马”,一直被视作“连环马”,以讹传讹了数百年,直到有军事经验的乾隆发现不对,对“拐子马即连环马”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实战中不可行,这才开始更正。这样一个有违基本军事常识的荒谬说法能流传几百年,可见“传说谈兵”的威力之大。 虽然这是一本“纸上谈兵”之作,但就像赵括也熟读兵法一样,我也有几本书想特别致敬,是它们首先打破了中国古代战史研究的沉闷局面。 首先是曾瑞龙先生的《经略幽燕》和《拓边西北》,这两本出版于本世纪初的巨作就像横空出世一样,重新定义了中国古代战史,如果不是曾瑞龙的早逝,这个定义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会更加现象级。再就是李硕先生的《南北战争三百年》,这极有可能是近十年以来国内最优秀的古代战史著作,李硕的惊艳思路给了我极多启发,可能今后中国任何的古代军史研究,都绕不开李硕。最后是指文烽火工作室的“战争事典”丛书,这套Mook已经出版了六十本以上,代表了中国民间战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事实上,也是中国战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还要将一些朋友的帮助铭刻于心。如果没有姜鹏、李丹婕、张经纬、班布尔汗、有鬼君和饶佳荣等师友的学术援助,这本书可能会错漏百出。 还要感谢腾讯新闻和谷雨工作室各位朋友的高义,杨瑞春总、贾嘉神尼、刘欢同学,正是你们的宽容,让我在出版这本书的同时,也有机会尝试音频课这个美丽新世界。 还有亲爱的汉唐阳光,感谢尚红科总、李占芾兄和潘美晨同学。尤其是尚总,感谢你没有放弃我,数年如一日地监督我,哪怕有时差。 还有我的妻子和女儿,没有冰的理解和额外付出,就没有这本书,而不到四岁的女儿,已经知道“爸爸是作家,他最喜欢打电脑”,走出渣爹的人设任重道远。 战争这件事,纸上谈兵就好,看点战争片就好,我写给你看就好。愿雨儿小朋友,还有打开这本书的读者朋友,永远生活在只有纸上谈兵的世界。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