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

  • 定价: ¥59
  • ISBN:978710807484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30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以历史为序,运用史论结合的手法,从十三个不同侧面梳理了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国民党败退、共产党胜利的深层原因。从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作者在解放战争的历史脉络上,揭示了共产党取胜国民党、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关键因素,阐发了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之因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理。

媒体推荐

    在战争史上,双方统帅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又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他们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是如何?这本书就是从这此问题出发来研究的。
    ——金冲及(历史学家,中共党史专家)

作者简介

    罗平汉,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二卷)、《土地改革运动史》、《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农村人民公社史》、《当代历史问题札记》、《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天堂试验——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等。

目录

前言:“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一  “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二  蒋介石给国民党打上的死结
三  “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正确的”
四  “为全国和平而奋斗”
五  “东北为我势所必争”
六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七  “用蒋介石的骨头熬蒋介石的油”
八  “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
九  “英明的统帅方法和作风”
十  “补充的都是俘虏兵”
十一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十二  “我们要消灭敌人,有两种战争”
十三  国民党的不治之症
结语:得民心者得天下

前言

  

    “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接着又向其他解放区大举进犯,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当时,从实力对比上,国民党似乎要比共产党强大得多。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队总兵力达到430万人,计有陆军86个军(整编师)248个师(整编旅)200万人,非正规部队74万人,特种兵36万人,后勤、后方机关和军事院校101万人,另有海军、空军19万人,各种舰艇百余艘,各种飞机数百架。而人民解放军总数不过为127万人,其中野战部队为24个纵队(相当于国民党军队的军或整编师)又11个旅61万人,地方部队66万人,特种兵只有炮兵1个旅、14个团、17个营、38个连,没有海军、空军。
    全面内战爆发之初,蒋介石信心满满地说:“比较敌我的实力,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匪军不如我们,尤其是空军、战车以及后方交通运输工具,如火车、轮船、汽车等,更完全是我们国军所独有,一切军需补给,如粮秣弹药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据点、大都市和工矿的资源,也完全控制在我们的手中。”“一切可能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蒋介石之所以一意孤行坚持要打内战,就认为他在军事上占了优势,可以速战速决结束战争。他曾声称只要三个月到六个月,他就可以取得胜利。
    战争实际的结果,到1947年初,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就遭受失败,不得不转入所谓重点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仅一年,人民解放军就转入战略进攻;到1948年6月底,经过两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同国民党军总兵力的对比,已从战争开始时的1:3.37变为1:1.3。随后经过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中国共产党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从根本上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对于解放战争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著述对战争的进程与过程的描述已十分详尽,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国民党为何失败的论述也颇为不少,但各类研究成果似乎是史实梳理与述说者为多,而从横向方面做总体探讨的尚少。这本小册子试图就此做点努力,不过,其中的分析很可能并不到位且不全面。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自谦。因为每个人的学识都有限,任何历史问题的研究,都只可能依照研究者理解,对历史现象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是否真正合乎历史本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有,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要把这些因素在历史进程的作用都表达出来,同样很难,更何况每个研究者占有的资料有不同,分析问题的视界也会各异。但无论如何,笔者最想表达的是:在中国革命的岁月里,有有形的战线和无形的战线,有许多知名的英雄和无名的英雄,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