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长安的荔枝

  • 定价: ¥45
  • ISBN:978757260858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页数:21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但其中的荔枝是如何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运送到长安城的,却鲜有史书详细记载,脑洞大开的马伯庸以此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大唐社畜李善德拼尽全力做项目的故事,虽是历史小说,读者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子,大城市买房落脚、职场情商博弈、不得已的违规逾矩等,小人物的挣扎是那么相似。一项将鲜荔枝运逾千里之距的艰难差事,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这部口碑非常好的历史小说只花了11天写就,小说刚一连载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被数万人点评为神作,推荐值高达96%。微博、抖音、小红书和今日头条,海量读者自发评论和衍生二创。
    本书小开本双封设计,随书附赠“荔枝鲜转运舆图”折页插图一张。

内容提要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但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这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谁让杨贵妃在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鲜荔枝?作者马伯庸就此展开了一场脑洞非常大的想象。
    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随书附赠“荔枝鲜转运舆图”。

作者简介

    马伯庸,80后,生于赤峰,长于桂林,求知上海,留学海外。曾长期供职于某外资企业,工作之余,舞文弄墨,人称“文字鬼才”。其作品涉猎广泛,风格奇谲幽默,常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代表作《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雨<洛神赋>》,曾获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等。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文后说明

前言

  

    承蒙马伯庸先生委托,让我为《长安的荔枝》作序。马亲王的著作,经常带来现象级的效果,这种效果并不局限于文学界,它还涉及影视、旅游、地方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马亲王的巧思和他对现实的关怀,以及那种渗透骨髓的幽默感、对史料和细节的孜孜以求,恐怕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马伯庸把他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这部《长安的荔枝》就是如此。
    一连串跌宕起伏的故事次第展开,密不透风,令人无法释卷,这是我们熟悉的马亲王风格。
    但与以往不同,这也是一个古装版的职场小说,是一个职场“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第一页里,一个苦哈哈的房奴李善德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在一线城市买房,要贷款,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要为稻粱谋,而且是每天有数的稻粱。看到这里,相信一些人的脸上已经出现了苦笑。也正因为要积极为稻粱谋,所以李善德轻易就被中层领导拿捏,领导用阴招将他送上了去岭南的路途,去完成那个显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皇帝递送新鲜荔枝。他甚至要为最坏的结果做打算——命丧黄泉之前与妻子离婚,让妻子、孩子规避债务,而杜甫讲给他的一个老兵的励志故事,才让他下定决心向前走。
    小说里那些通天阴谋、暗杀,是我们一辈子不会遇到的事情,但整个小说的内核是那么真实,因为它直接洞察人性,小说围绕着复杂的唐代职官结构和行政运作机制展开,许多名词估计多数读者都闻所未闻,但读起来直摄人心,不用明白每个词的含义就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因为,这一个“大盘”背后蕴含的机理是有共性的。各种利益的博弈、管理层内部的矛盾、职场的情商、不得已的违规,甚至还有不断修改需求的“甲方”。读者会感到,阅读每一行字,都是在阅读自己。看到“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连做噩梦都在工作”谁不苦笑?
    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精神能让人冲破这一切阻滞,那就是豁出命去守护我们所珍视的东西,它带来闯劲,也让我们不至于最终活成自己所讨厌的样子。李善德就是凭借这种精神,对得起职责,更对得起家人。文学需要宏大叙事,但也需要这些小人物的细节,让我们体味贯穿古今的共性。我们更容易与古代的“自己”共情。
    一如既往,马亲王对各种历史背景及细节的深入了解和呈现,让我这个专业的历史学者甚为敬佩。他说本小说受到我的小文的影响,实在愧不敢当。那篇小文写于多年前,现在看来,史料和逻辑有些瑕疵,但基本观点未变,即贵妃荔枝来自岭南,不计成本的运输是能够达到平常无法达到的效果的。受马亲王的影响,我准备把这篇小文修改成正式的论文,以飨读者。
    是为序。
    于赓哲
    2022年8月28日

后记

  

    这篇文章的缘起,要追溯到我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当时我阅读了大量徽州文书,在一份材料里看到一个叫周德文的歙县人的经历。
    那时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七年(1409年),从南方强行迁移了一批富户,其中包括歙县一户姓周的人家,户主叫周德文。周德文一家被安排在大兴县,他充任厢长,负责催办钱粮、勾当公事,去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支援新京城建设。
    这份工作十分辛苦,他“东走浙,西走蜀,南走湘、闽,舟车无暇日,积贮无余留,一惟京师空虚、百职四民不得其所是忧,劳费不计。凡五六过门,妻孥不遑顾”。周德文作为负责物资调度的基层小吏之一,因为太过劳碌,病死在了宛平县德胜关。
    周德文的经历很简单,没什么戏剧性,但每次读史书我总会想起他。
    如果你用周德文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你会发现,上头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得忙活上半天,有大量琐碎的事务要处理。光是模拟想象一下,头发都会一把一把地掉。
    汉武帝雄才大略,一挥手几十万汉军精骑出塞。要支撑这种规模的调动,负责后勤的基层官吏会忙成什么样。
    明成祖兴建北京、迁出南京、疏通运河,可谓手笔豪迈,但仔细想想,这几项大工程背后,是多少个周德文在辛苦奔走。
    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诸葛亮怎么死的?还不是因为他主动下沉,把“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的刻碎庶务全揽过去自己做,生生被累薨。 所以说,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可惜的是史书对这个层面,关注得实在不够多。 今年疫情期间,我看了几部日本电影:《决算!忠臣藏》《搬家的大名》《超高速!参勤交代》《殿下,给您利息》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基层办事员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事件,与我最近几年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我就在想,中国古代一定也有类似的素材,我构想了好几个,只是没时间写。 今年5月31日,一个朋友发微博说:“杨贵妃要是马嵬坡没死真逃到了日本,是不是再也吃不到荔枝了?”我一下子灵感勃发,果断放下其他工作,试着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用周德文式的视角解读一下。 这是一次久违的计划外爆发,写得格外酣畅,既不考虑知识的诅咒,也不顾虑读者感受,甚至不用考虑出版的事——这长度也没法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动笔到写完,完成恰好是十一天,和李善德的荔枝运送时间等同。 要特别感谢于赓哲老师和天冬、沙漠豪猪老师,前一位给我指引了查找文献的方向和建议,后两位则在博物学方面提供了专业意见。本来我作为感谢,要把他们都写入文中。他们在听了我的创作理念后,果断转了五块钱过来,以换取不出场。啊,靠双手的辛勤劳动来赚取酬劳真开心啊! 与之相对的,我还有一个住在广州的好朋友,叫赵辛民,感情好到不用谈钱,我们的情谊你们也看到了。 另外要表扬下半枝半影同学,我本来只打算写四章。但她看完第一章后,断言这个体量没六章不能尽兴。果然如她所料,真是目光如炬。 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从何处而来,历来有三种说法:岭南、福建,以及四川涪州。关于这三者的辨析,很多学者已有专业文章。如于赓哲老师的《再谈荔枝道:杨贵妃所吃荔枝来自何方》、惠富平及王昇的《奇果标南土——中国古代荔枝生产史》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晚唐时候有一个叫袁郊的人,其所撰《甘泽谣》中讲了个故事:“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贵妃诞辰,驾幸骊山,命小部音声,奏乐长生殿。进新曲,未有名。会南海献荔枝,因名《荔枝香》。”——在所有的唐代荔枝史料中,这是最具画面感的一条。小说非论文,便任性地采用了这个说法,顺便把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这个设定也用进去了。只可惜我对骊山实在没兴趣,所以还是让贵妃在城里直接把生日给过了…… 关于岭南荔枝道的路线,我是用鲍防的《杂感》和清代吴应逵《岭南荔枝谱》里提供的路线为参考,综合卫星地图研判而成。至于文中所提及的诸多保鲜方式,其实皆取自从宋代到清代的各种记载,如瓮装蜡封,隔水隔冰,竹箨固藏,截枝入土,小株移植等。考虑到中国古代科技差异不大,唐朝纵无记载,也并非不可能实现。 主角的来历,是我在一本敦煌写经卷子的末尾名录里,找到一位武则天时代的“司农寺上林署令李善德”,职位差不多,名字风格也符合,索性拽他到天宝末年来客串。 最后说个好玩的事。林嗣环在《荔枝话》中提到过在福建有个风俗:“荔熟时,赁惯手登采,恐其恣啖,与之约曰:‘歌勿辍,辍则弗给值。’”意思是说,为了防止摘果工人偷吃,雇主会要求他们一边唱歌一边摘。我干脆把这个风俗挪到峒人头上了。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