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国民级人文读本,一部重新认识中国的百科全书。
“地理+文化+历史”三重视角,在山水草木、文化传统与历史沿革中理解中国。
坐拥百万粉丝,由《人民日报》主办的“国家人文历史”,精心策划编撰《地名里的中国》一书,以无所不知的通才视角展示了中国地名文化的磅礴和沧桑,打造了一部注定成为大众经典的国民级人文读本。
内容提要

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作者简介
《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荣获“中国最美期刊”、国家记忆“年度历史文化品牌”、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等荣誉。
“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新媒体中心主办,致力于传播“真相、趣味、良知”的核心价值,以新闻为切入,以历史为深度,凭借深入独到的专业解读打造独家原创好文,为读者创建了一个触摸历史体温、发现历史真相的新平台,稳居中国微信月榜500强,连续多年入选“新榜最具收藏价值公众号”。
目录
第一部分 山水之间:站在中国的大地上
仁者乐山 先民认知所处地域的鲜明地标
智者乐水 以大川之名抵达故乡彼岸
金石为开 最简明的中国矿物分布图
以鸟兽草木之名 动植物主题下的地图之旅
最古老的地名遗产 九州:华夏早期的地理探索
从郡县到行省 自然然地理与行政区划的互动
第二部分 循善求美:认识中国的精神
让星象、阴阳指示方位 家乡地名蕴含的中国哲学
地利人和 先民对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向往
止戈为武 那些寄托和平向往的地名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中华版图上的美好祝福
第三部分 历史的拨动:变迁中的中国
历史的拨动 地名:时代变迁记录者
大禹治水 武王伐纣 赤壁鏖战 华夏青史的地理印记
协和万邦 来自古代部落侯国的地名
四海一家 地名中的民族历史印记
记录燃情岁月 反映时代特征 得名于近现代的“新”地名
缅怀先烈功勋 传承革命精神 铭刻国家和民族红色记忆的地名
附录 中国省级行政区得名溯源
前言

地名,家和乡的名字。
对现代人来说,家乡的地名就好似自己的名字,耳熟能详,却鲜有留意。然而,当我们身处陌生都市,不经意在灯火阑珊处听到熟悉的家乡之名时,记忆便会在瞬间被唤醒,将自己带回千里之外的家乡,带回那片熟悉的土地。此时,家乡之名宛如神奇的咒语——在中国成千上万的地名中,它或许平淡无奇,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特的存在。
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每个国人都深爱自己的家乡,而家乡之名背后的含义,也让所有人为之着迷。当我们翻开地图册,看到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城镇,追溯这些地名的来历时,往往会感到吃惊:谁能想到,在这些看似千变万化的名字背后,居然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刻的哲学思想。这绝非夸张,今日中国 3000 余个县及县级以上的行政区之名,或来自山川地理,或上应天象星文,或源自历史事件,或化用古国之名,或沿用秦汉旧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纵观这些地名,人们犹如翻开一部百科全书,看到其中书写的上下 5000 年的中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生态发展故事,领悟其中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成败兴衰以及社会发展规律。
乡土与家国、山川与人文、历史与现代,居然在小小的地名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此种奇妙的小名字大文化的现象,引发了我们浓厚的兴趣,由此诞生了《地名里的中国》。不过,我们着手之后才发现,其中的难度超乎预期。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来源纷纭复杂,要将其加以归类总结本来就是一项极为不易的工作,况且在此之上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名,其来源说法不一,却又各自成理。比如天津,流行的说法是因朱棣靖难时由此渡河而得名,然而以中国古天文学中“天津星”而得名亦不无道理,个中分析、考辨工作繁难。在整理了全中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后,我们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按照地名得名的内在逻辑,大体按名山大川、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历史事件和政治因素、人文地理、古代方国、军事边疆、祥瑞标识、红色记忆等分篇,最终归纳为三大部分:“山水之间: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循善求美:认识中国的精神”“历史的拨动:变迁中的中国”。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由此才能给所有读者奉献出这本书。
由于地名文化博大精深,《地名里的中国》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但同当下同样题材的书籍相比,它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创新。首先,它在讲述地名时,是按照地名得名的内在历史、文化逻辑进行分类,而非简单地按地理信息进行区分,由此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小小的地名之上,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华先祖的生活劳作,更反映出了他们深入骨髓的道德意识、审美偏好等最本源的文化要素。这种文化要素一以贯之,穿越千年流传至今,也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一种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其次,《地名里的中国》不单单讲述地名,还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地名更迭的由来,让人跳脱出纵向的地名演化过程,将这些地名放到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去了解其大规模调整的时代背景,这样或许能帮助读者建立更为立体的历史通感,获得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