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钱从哪里来(5微利社会)(精)

  • 定价: ¥69
  • ISBN:978751335436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星
  • 页数:265页
  • 作者:香帅|责编:汪欣
  • 立即节省:
  • 2024-01-01 第1版
  • 2024-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给普通人的财富指南
    什么资产最值得买?黄金、古董、保险、信托、数字货币,哪个能赚钱?安全吗?房子还能增值吗?买房的逻辑是否发生了新变化?人工智能汹涌而来,企业频繁裁员,我该怎么做才不会被它替代?……
    经济金融趋势的前沿洞察
    年青一代流行“我只活一次”,要拼尽全力体验人生,这给消费市场带来了哪些新机会?房地产市场一片哀嚎,阿那亚是如何脱颖而出的?中国服装企业为什么能成功出海,数字技术起到了哪些作用?……
    见证20年中国家庭财富变迁
    作者香帅立志要做20年研究,找到财富增长的底层逻辑,为中国家庭的财富增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本书是这个20年研究项目的第5年,前4年已经有数十万读者加入,欢迎你一起见证这段属于每个中国家庭的财富变迁史。
    好读、好懂又好用的金融学专著
    作者最擅长的,就是把专业的金融学知识讲得好读又好懂,通过大量的故事和案例,为你解读经济金融知识,帮你掌握财富增长的底层逻辑。

内容提要

  

    曾经,钱来自规模的扩张、效率的提升;而在微利社会,钱来自爱,来自情绪,来自体验,来自四面八方的涓滴。
    2023年,著名金融学者香帅调研了旅游、房地产、服装、人工智能等行业,访谈了阿那亚、知衣科技等企业,在《钱从哪里来5:微利社会》中为你写下——
    经济金融趋势的前沿洞察:
    在“YOLO”价值观的影响下,消费市场存在哪些机会?
    品牌如何打造爆款?
    房地产市场下行,企业如何转型?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
    与万千中国家庭密切相关的财富观点:
    什么资产最值得买?
    房子还能增值吗?
    人工智能汹涌而来,我该怎么办?
    我的职业会被AI取代吗?
    ……
    翻开这本书,一起走上财富增长之路。

作者简介

    香帅,本名唐涯,知名金融学者,香帅数字金融工作室创始人。原北京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产定价、宏观金融、行为金融学和数字金融。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第一财经日报》广受欢迎的财经专栏作家,著有《金钱永不眠》等畅销书。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消费价值观:你活且仅活一次
  你活且仅活一次
  中国式YOLO
第二章  生如夏花:品牌与爆款
  一切行业都有爆款
  生如夏花:时间的相对论
  理性之举:押注爆款
  爆款有公式吗
第三章  房子与屋子:消失的炼金术
  阿那亚原来是个房地产项目
  房子在消失,屋子浮现出来了
  卖房子的怎么卖好服务
  房地产的瓷器时代
  告别,转身
第四章  中国制造:在数字化服务业中进化
  电商改变服装生产流程
  服装供应链被重塑
  制造业在数字化服务中进化
第五章  服务业工业化:数字能力
  服务业工业化
  服务业工业化
  从卖商品到卖服务
  更难啃的骨头:纯人力资本服务
第六章  数字新物种:不一样的烟火
  答案正在风中飘
  新生态演进
  AI的附庸还是主人?
致谢

前言

  

    引子
    2006年,我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念博士,跟我的博士生导师苏珊·克里斯多夫森抱怨说,学金融太苦,会折寿。她安慰我,“没事,金融学通了,豁达,容易婚姻幸福,还活得久。”
    我问为什么。她笑,“因为你知道怎么处理预期。”当时太年轻,把这话当笑话听。今年,我突然意识到,怎么处理预期大概是最重要的人生问题。想明白了这一点后,就发现很多人生的答案都在金融学里。
    比如金融学里最著名的模型之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用大白话解释,就是任何一个资产的回报率都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市场大盘,叫贝塔(β),剩下的是超额回报,叫阿尔法(α)。
    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经营人生就像运营资产,而时代红利或者时代冲击,就是人生最大的贝塔。顺着这个线索,我把自己身边所有人的故事都仔细想了一遍。我发现,过去40年里,我们人生的起落都来自几股巨大的浪潮——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化。我们今天感受到的撕裂和痛苦,也几乎都跟这几股力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工业化在2012年左右已接近尾声,后面主要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麦肯锡有个报告称,制造业将是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大部分制造业活动将被替代。
    城市化已经进入尾声。2022年,中国人口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以大规模人口驱动的简单城市化红利没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互联网信息化的红利也出现了拐点。2021年,也就是平台治理开始的那一年,中国上网人数和人均上网时长的增速第一次同时出现下降,我们熟悉的那种“互联网造富”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那全球化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一家企业——苹果手机屏全球最大的供应商,蓝思科技。2015年上市后,蓝思科技股价一路狂飙,但过去的两年(2021-2022年),蓝思的市值从巅峰的2015亿元降到了目前的687亿元,缩水约66%。蓝思不是特例,中国A股市场25家果链公司的市值平均缩水了38%。
    没错,66%和38%的市值缩水,就是我们当下面对的最大的时代贝塔——全球化碎裂成岛链化。
    “岛链化”这个词是我们团队在2022年提出来的。全球化意味着一个平坦的大市场,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岛链化则意味着这个市场被政治、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分隔,但又在经济、产业、贸易、金融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记得当时我们说,岛链化时代注定是个疼痛的大时代。如果说那时候“疼痛”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一年后,很多人都对这个词有了微观的具体感受。
    年中的时候,一群经济学家开会讨论应该采取什么逆周期政策防止经济过冷到衰退,自然聊到美国的通胀什么时候会下来,突然有人说,“哎呀,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周期好久没有这么不同步了。”
    何止是经济周期呢。前一阵子有朋友从上海飞波士顿,往返经济舱机票2万元,耗时40个小时。同样的机票,在4年前是4000元,耗时20个小时。还有,2022年,美国进口商品里面中国占比超过40%的品类是9个,而5年前这个数字是19。
    变化无处不在。
    是的,这就是2023年我看到的景象: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互联网信息化——这些托举了我们人生的巨大浪潮,一个接一个,或消失减弱,或变成激荡的狂流。没有人能逃脱。还是那句话,时代红利或者时代冲击,就是人生最大的贝塔。谁不是命运绳上的蚂蚱呢?
    再仔细想,所有我们经历过的各种动荡,房价、投资、就业、出口、股市、汇率……也不过都是这些浪潮变动的反映而已。而且你会发现,曾被这些浪潮托举得越高,当下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就越深。
    比如房地产行业。今年6月,我看到一份高盛的报告,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是“L型复苏”。所谓L,其实就是说预期很高,然后狠狠地从这个预期上摔了下来。人类的预期都是历史的产物。就像在金融模型里,预期收益率都是根据历史数据估算出来的,一旦市场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模型就会失败。
    所以,时隔多年后,想起我导师说的那句话,“金融学通了,豁达……活得久……因为你知道怎么处理预期”,我忽然明白过来,她是在跟我说——金融学通了,就会明白,预期是用来调整的。因为预期稳定的前提是“市场处于稳态结构”,一旦市场发生结构性改变,预期就会失败。而这,正是我们看到的当下:
    当时代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时候,基于历史的预期就成了包?袱。
    2023年初夏,我和两个朋友夜游西湖, 聊到对未来经济增速的判断。我问:“经济下行还会持续吗?”朋友笑了,说:“你问这个问题时已经预设了一个基准。不管这个基准定在1992年还是2001年,都是过去的年份。可是,”他指着正在岸边涌动的湖水,“这才是当下。”
    未来,应该以2023年为新的基准。
    当时我的脑子里像有一道闪电,刺破了这一年看到、听到的很多小现象:大房企老板说,现在几百万元的单都亲自出马;基金研究员看企业的时候,把抗风险能力放第一位,短期盈利更重要;居民提高储蓄率,年轻人提前还房贷……这些细碎的小事忽然在我脑子里串成了一条完整的线索。
    身体总是比意识更诚实。其实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行动中改变了预期,只是还没有形成更为普遍的共识——过去40年里的所有历史贝塔,都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我们需要新的模型来做新的预期。
    这是2023年7月29日“共潮生·香帅年度财富展望2023”的开场文稿。后面两天,我收到无数人的信息——有一直怀念改革开放时代的50岁体制内精英,有一路狂奔、最近陷入迷惘的40岁创业者和企业高管,也有正在人生上坡路上摸索爬行的30岁白领……
    几乎所有人都跟我说,“当时代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时候,基于历史的预期就成了包袱”,“未来,应该以2023年为新的基准” 。这两句话很是醍醐灌顶,把这几年像迷雾一样的纠结困惑给捅破了。但是,他们又问,以2023年为新基准的这个新预期,应该落在哪里?
    是啊,新的预期该落在什么地方,才能像我导师说的那样“豁达”又“活得久”呢?我把自己过去4年写的《钱从哪里来》系列重新读了一遍,这才发现,很多“向前望”的答案都在“回头看”的一路痕迹里。
    2019年的关键词是高垂之果。经济增速放缓,随手可得的低垂之果已被采摘殆尽,剩下的更多是高垂之果。
    2020年的关键词是K型分化。科技和金融的马太效应让社会趋向中间层消失的K型分化。疫情冲击下,社会分化持续加?剧。
    2021年的关键词是向南而生。中国经济重心在地理上将持续南移,而在政治上将更加集中 。
    2022年的关键词是岛链化。全球化被共识碎片化、有限连接、博弈大于合作的岛链化取代。
    10月初,我定下了2023年的关键词,“微利社会”。微小的微,利润的利。
    这个词提出来后,遭到不少人反对,说太灰暗了。我犹豫了一周要不要调整。国庆假期结束的那个周末,正是寒露。北京的早晚已经薄有凉意,我抱着儿子的毛绒玩具,在露台上发呆。 儿子上来找玩具和妈。
    “妈,你一个人待在这里干什么?”
    “妈妈在想今年的书名,哥哥姐姐们不太同意,妈妈在犹?豫。”
    “那你想用什么名字?”
    “微利社会。”
    “这是什么意思?”
    我琢磨了半天怎么让一个5岁半的男孩理解“微利”。
    “微是微小的微,利是利润的利。妈妈想说,未来社会不一定要疯狂赚大钱才快乐,不花钱或者少花钱也能很快乐,机会可能在这里面。”
    男孩点头表示理解,但是又问:“哥哥姐姐们为什么不同?意?”
    “因为他们觉得太悲伤,有点丧气。”
    5岁半的男孩托着腮想了半天,问:“不花钱的快乐,是不是跟我俩去沈阳‘特种兵’旅游一样?”
    我看着儿子,忍不住笑了起来。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成年人的思考太过复杂,反而不如孩子的眼睛,清澈见底,能一下子看穿本质的东西。
    “五一”假期,我带儿子来了一场极限省钱和极限行程的“特种兵”旅游:早上6点多出发赶火车去沈阳,然后像陀螺一样连逛了4个景点——中国工业博物馆、五爱市场、大帅府和北陵公园。在北陵公园里,他在皇太极陵前舞着5块钱一把的宝剑“断龙脉”,缠着不认识的大爷学放风筝, 跟在大妈们的广场舞方阵后面疯跑,饿了就买个烤串吃,渴了就喝杯水,直到公园关门了才肯出来。之后,我们匆匆忙忙赶到机场坐上红眼航班,凌晨回到北京。到家的时候,他已经睡得迷迷糊糊,被我用大衣裹着抱上楼,放到床上。他挣扎着张开眼,嘟囔着说:“妈妈,我比吃大董烤鸭还高兴。”——作为年幼的大董烤鸭迷,这是他表达“满足”的最高等级。
    我蹲下来,看着儿子那双酷似我,但皎洁明亮得多的眼睛,下了决心,“宝宝,就听你的,今年书名就叫《微利社会》,因为很多时候,快乐和满足不一定是有很多钱就可以获得的。”
    我儿子是对的,我心里的“微利社会”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概念,而是在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变化中,因社会价值观迁移而产生的系列现象。价值观当然和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但由于人是社会动物,人的行为是价值观的反射,所以最终,经济现象或商业模式也是价值观的产物。
    那到底什么是“微利社会”呢?
    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经济含义和社会含义。经济含义可以从减速和分化两个维度来分析。
    第一个维度好理解。 一个社会的平均投资回报是跟经济增速相匹配的。经济增长减速,社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必然下行。经济从高速转入中低速增长,社会的平均投资回报也会从“暴利”转向“微利”。
    第二个维度则和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残酷现实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伴随的是社会财富的K型分化,准确地说,是头小身子大的K型分化(见图0-1)。这意味着,绝大部分人的财富、收入、回报率被极少数人“平均”了。所以,社会平均通常是个具有迷惑性的概念。
    按照经济学家们的套路,我们也可以用数学概念来理解这件事。正态分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分布。比如,一个班上的成绩,大部分人处于均值附近,极少数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均匀分布在两侧(见图0-2)。这个时候,中位数和均值恰好是重合的。
    但在金钱的世界里,这种分布很罕见。毕竟金钱嫌贫爱富,也最容易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所以资产的收益率、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分布,大多是“右偏的”(见图0-3),中位数远低于均值,大部分人的收入、回报、财富都被平均了。典型的例子是,全世界人的收入被马斯克平均了,企业的利润则被苹果平均了。
    未来中国社会的财富趋势,就是减速和分化两个现象的叠?加。
    第一,整体的投资回报率会较低。按照比较乐观的估算,未来10年中国社会平均实际投资回报率在3%左右。
    第二,K型分化无处不在。在大部分城市,行业、企业、个体获得的回报远低于平均数。一个扎心但不算离谱的判断是,大部分个体的回报率(增长率)会在0附近,这就是“微利”。
    从暴利、厚利转向微利,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调整的预期。但是,“微利社会”并不代表“没有希望的社会”。因为微利社会还有第二层含义,也就是它的社会含义:从利润社会到效用社会。
    其实经济学上很早就讨论过“效用最大化”。效用这个词很抽象,但大体上可以理解成“满足”。 作为正常人类,我们的满足(快乐)来自很多维度,包括财富、收入、兴趣、闲暇时间、爱、成就感,等等。收入和财富是效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维度,而且是可量化的维度,但是其重要性(经济学语言叫“边际效用”)会随着收入和财富水平的上升而下降。
    但是过去这些年,其实我们有意无意地进行了“转换” ,将效用简化成了利润、财富,目标函数也变成了利润(财富)最大化。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匮缺社会中,财富的重要性是压倒性的;另一方面,在高增长阶段,高利润的诱惑力和可得性也是压倒性的。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从匮缺社会发展到丰裕社会的高增长阶段,“财富、利润、利益”的最大化基本可以等同于效用最大化。
    但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两个逻辑同时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速放缓,即使“卷”也没有那么高的利润;同时社会从匮缺进入丰裕, 物质价值观逐渐转向后物质价值观,精神追求和多元化目标开始逐渐变得更为主流。
    所以,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我们都已经看到,中国社会正在从一个单一目标的利润最大化社会,转变为多元目标的效用最大化社会。
    这是现实,是挑战。当然,对有心人来说,也是机会。
    闭关写稿前,我和一位企业家见面,聊到“效用最大化”的微利社会。
    她:今年做公司的人都有点丧。
    我:那你呢?
    她:后来想来想去,跟自己说——“要真是企业家,咱这就回到熊彼特。”
    我:什么意思?
    她:熊彼特不是一直强调企业家精神吗?但企业家不可能只挣上升周期的钱。全社会都能拿15%的回报,你稍微勤奋一点,拿20%,好意思说自己是企业家吗?真正的企业家是穿越周期的,上升周期和下行周期都能过。下行周期怎么挣钱?和上行周期挣趋势的钱一样,下行一定有下行的原因,而那些原因,往往就是企业家最大的机会。
    那么,微利社会本身,是否就是最大的机会呢?
    我们从消费价值观的变化开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