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偶遇(美国作家与艺术家的多维私交)

  • 定价: ¥36
  • ISBN:978780225643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星
  • 页数:402页
  • 作者:(美)瑞切尔·科恩...
  • 立即节省:
  • 2009-06-01 第1版
  • 2009-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如果他们之间不曾相遇,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国。
    从亨利·詹姆斯与马修·布雷迪,马克·吐温与尤利塞斯·S.格兰特,兰斯顿·休斯与佐拉·尼尔·赫斯顿,到诺曼·梅勒与罗伯特·洛厄尔……他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但又注定不会失之交臂。
    在这本书中,30位19世纪至20世纪引得后人无数评说的美国作家和艺术家以常见的方式相遇。作者观察这些作者如何对待爱情、孤独、宗教、自然界、历史、阅读以及他们的家庭,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友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私人历史”为我们编织出19~20世纪西方文艺界的错综复杂的立体的社交关系,并以这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弘的逝去不久的黄金时代。

内容提要

  

    在这本书中,30位19世纪至20世纪引得后人无数评说的美国(出生于或主要生活在美国)作家和艺术家以常见的方式相遇:或倾慕已久,有心安排;或朋友引见,不期而遇;或吧台举杯,无心邂逅。他们彼此交谈了几小时,或甚至四十年。后来他们知道,他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但又注定不可能失之交臂。
    他们先后出现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那是一段多产而又艰难的时光,发生过两次相关的大事件:南北战争以及民权运动。有时他们相逢于战场之外,有时又巧遇在示威现场。他们一起坐在某个人的藏书室里或是坐在出租车里时,战争和政治也是他们心中思考的内容。
    这些作家和艺术家或者是生于美国,或者是在美国完成了其重要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的相遇是私人事务,也是公共事件,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又似系列评传,从亨利·詹姆斯到罗伯特·洛厄尔,以偶遇为线,把一个个孤立的人物和一件件孤立的事件串成了富于生机的鲜活整体。
    作者观察这些作者如何对待爱情、孤独、宗教、自然界、历史、阅读以及他们的家庭,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友谊。这部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私人历史”为我们编织出19~20世纪西方文艺界的错综复杂的立体的社交关系,并以这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弘的逝去不久的黄金时代。

媒体推荐

    极具感染力……在刻画出一系列卓越的片段时,科恩也间接讲述了从维多利亚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性别、种族、政治抗议以及文化圈的故事……她的写作风格优雅而朴实,她的评析合理而大度。
    ——《波士顿环球周日报》
    极为迷人……《偶遇》从南北战争一直写到民权运动时期……瑞切尔·科恩从其艺术视野出发选择的这段时期,以及她的视野带给读者的影响,无不令人惊喜。
    ——《洛杉矶时报书评》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亨利·詹姆斯与马修·布雷迪
第二章 威廉·迪恩·豪威尔斯、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沃尔特·惠特曼
第三章 马修·布雷迪与尤利塞斯·S.格兰特
第四章 威廉·迪恩·豪威尔斯与亨利·詹姆斯
第五章 沃尔特·惠特曼与马修·布雷迪
第六章 马克·吐温与威廉·迪恩·豪威尔斯
第七章 马克·吐温与尤利塞斯·S.格兰特
第八章 W.E.B.杜·波依斯与威廉·詹姆斯
第九章 格特鲁德·斯泰因与威廉·詹姆斯
第十章 亨利·詹姆斯、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莎拉·奥恩·朱厄特
第十一章 爱德华·史泰钦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
第十二章 维拉·凯瑟与马克·吐温
第十三章 维拉·凯瑟、安妮·亚当斯·菲尔兹与莎拉.奥恩·朱厄特
第十四章 爱德华·史泰钦、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与格特鲁德·斯泰因
第十五章 卡尔·范维克顿与格特鲁德·斯泰因
第十六章 马塞尔·杜尚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
第十七章 维拉·凯瑟、爱德华·史泰钦与凯瑟琳·安娜·波特
第十八章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与哈特·克莱恩
第十九章 哈特·克莱恩与查理·卓别林
第二十章 兰斯顿·休斯与佐拉·尼尔·赫斯顿
第二十一章 博福德·德莱尼与W.E.B.杜·波依斯
第二十二章 哈特·克莱恩与凯瑟琳·安娜·波特
第二十三章 伊丽莎白·毕晓普与玛丽安娜·穆尔
第二十四章 佐拉·尼尔·赫斯顿与卡尔·范维克顿
第二十五章 约瑟夫·科尼尔与马塞尔·杜尚
第二十六章 博福德·德莱尼与詹姆斯·鲍德温
第二十七章 约瑟夫·科尼尔与玛丽安娜·穆尔
第二十八章 詹姆斯·鲍德温与诺曼·梅勒
第二十九章 罗伯特·洛厄尔与伊丽莎白·毕晓普
第三十章 约翰·凯奇与理查德·啊维顿
第三十一章 W.E.B.杜·波依斯与查理·卓别林
第三十二章 兰斯顿·休斯、卡尔·范维克顿与理查德·阿维顿
第三十三章 理查德·阿维顿与詹姆斯·鲍德温
第三十四章 玛丽安娜·穆尔与诺曼·梅勒
第三十五章 约翰·凯奇与马塞尔·杜尚
第三十六章 诺曼·梅勒与罗伯特·洛厄尔
谢词
注释
参考书目
正文译名对照表
注释译名对照表
《偶遇》主涉人物生卒年表

前言

  

    在这本书中,30个人以常见的方式相遇:或倾慕已久,有心安排;或朋友引见,不期而遇;或吧台举杯,无心邂逅。他们或是在摄影室遇见彼此,或是相会于杂志编辑室,他们彼此交谈几小时,或甚至四十年。后来他们总会觉得,恰如司空见惯的那般,纯属偶遇但又注定不会失之交臂。
    他们有的相遇后留下难忘的记忆,尽管再也不曾谋面;有的相遇时一见倾心,却又中途生变,永远相互影响,却又偶尔彼此对抗。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常常会把这些相遇看成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如同跨过一道新门,或是握住一只不熟悉的手。
    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有时仅仅靠一张照片记录下来,有时又是经久不渝的友情,珍藏在彼此心间。随着他们彼此了解得更深,便常常写信鼓励对方,或编辑彼此的小说,或一起去游泳,或齐心奋斗,或将诗作奉献给对方,又或者是在棋盘上博弈厮杀。
    他们先后出现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那是一段多产而又艰难的时光,发生过两次相关的大事件: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有时他们相逢于战场之外,有时又巧遇在示威现场。他们一起坐在某个人的藏书室里或是坐在出租车里时,战争与政治也是他们心中思考的内容。
    10年前,在我孤身一人驾车周游美国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与我为伴,陪我度过了那孤寂的一年。在我汽车尾部的行李箱中有两箱图书,作者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马克·吐温(Mark Twain)、尤利塞斯·S.格兰特(Ulysses S.Grant)、维拉·凯瑟(Willa Cather)、凯瑟琳·安娜·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玛丽安娜·穆尔(Marianne Moore)以及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我读着这些以前没有读过的书,希望藉此了解它们的作者。我观察这些作者如何对待爱情、孤独、宗教、自然界、历史、阅读以及他们的家庭,但我最关心的还是他们如何看待友谊。
    我开始大量阅读散文集和书信集,意识到这两箱书中的许多作者彼此相识。例如,是马克·吐温首先出版了尤利塞斯·S.格兰特的《尤利塞斯·S.格兰特自传》(Personal Memoirs)。维拉·凯瑟在文章中写到安妮·亚当斯·菲尔兹(Annie Adams Fields)以及莎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时,文笔优美地描述了其他作家对她的帮助。经过长时间思考,我借用了凯瑟一篇文章的标题——《偶遇》(A Chante Meeting)——作为本书的书名。在墨西哥,凯瑟琳·安娜·波特几乎是将哈特·克莱恩(Hart Crane)轰出了她的房子;伊丽莎白·毕晓普除了给玛丽安娜·穆尔写过诗,还给她写过数百封信;在一起观看了一场职业拳击赛以后,詹姆斯·鲍德温再也没有与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交谈过。
    在我看来,以上这一切似乎都是马克·吐温称为“私人历史”的事件。最先我是分别思考这些人的相遇之事,但是这样做却无法解释这类情形:吐温终生不渝的朋友威廉·迪恩·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与亨利·詹姆斯的关系也很亲密。我意识到这些私人历史存在着互相交叉的现象,于是,我开始整理自己手中的种种资料。我发现,尽管有中断,但这种立体交叉的人际关系模式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清晰,需数十年或几百年方可展示得充分,展示得彻底。因此我想,是否有可能阅读较长的私人历史,这样就有可能揭示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立体关系的全貌。
    在随后的数年里,在前面的人物名单中又加入了新的人名,他们互相影响的种种线索也浮现出来。为了追求身临其境的感受,我尽可能地阅读了一切公开出版的材料,包括散文、自传、信件、日记、笔记、小说、诗歌、其他人写的回忆录以及传记。此外,我也研究了大量的人像摄影作品,它们主要是由这四位摄影家拍摄的: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爱德华·史泰钦(Edwar'd SteicIlen)、卡尔·范维克顿(Carl Van Vechten)以及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在我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读到过许多记忆深刻的细节: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参观医院时,士兵们觉得他的皮肤看起来红润得不同寻常;W.E.B.杜·波依斯(W.E.B.Du Bois)酷爱看电影;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觉得自己的第一次飞行经历毛骨悚然;爱德华·史泰钦能在几秒钟内给人拍出肖像照片。我反复地读着这些资料,感到这些人似乎就在我身边栩栩如生地生活着,这种和谐和自然,就如同我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朋友所交往的感觉一样。在他们写谩骂信件时,偶尔成为种族主义者时,使他们妻子的鼻粱折断时,我也未曾试图回避。
    我尽力用符合历史时期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相互影响,因此,在措辞上,我使用“黑人”而不是“非裔美国人”,使用“部落与地区”而不是“美洲原住民”。也就是说,我忠于当时人们实际上的态度和选择。所以,读者会看到女性出现的不规律性,还有种族之间令人不安的关系。我经常对这些社交圈的偏狭感到失望,也许这点是不需要明说的。
    我所写的作家和艺术家或者是生于美国,或者是在美国完成了其重要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里,花费大量时间去拜访,去交谈,在离开之后则写了大量的信件。对他们的朋友而言,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显见于下面这些人的生活中: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简·图默(Jean Toomer)、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er)或者是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本书中的这些人都对社会现实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基本上没有把那些活动记录下来。这也是导致下面这些人缺失的部分原因: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珍妮·亚当斯(Jane Addams)、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t)、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以及理查德·赖特(Richardl Wright)。另外,如果书中的人物是视觉艺术家,我所写的只是他们作为肖像摄影家在单独的环境中工作的情形,或者是他们聚集在一起时的场景。我没有选择下面的这些人作为中心人物: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多萝西·兰格(Dorotlaea Lange)、雅各布·劳伦斯(Jacob Lawrence)、乔治亚·欧姬夫(Georgia O'keeffe)或者是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最后有一点很重要,我写的是那些我内心对其有感觉的人。我经常想起在《桥》(The Bridge)中哈特·克莱恩对沃尔特·惠特曼的致辞——
    你,不是最伟大的,
    ——也不是第一个,
    不是最后一个,
    ——但却是亲近的。
    我想给读者提供一种乐趣:在我们已知的东西与我们仅能靠想像获得的东西之间穿梭。此外,我也想把自己的直觉很清楚地表达出来。我的猜测出现在章节的开头与结尾处,否则,我会用“也许”、“可能”这类词来显示出语气的变化。本书附有尾注,在尾注中我详述了根据推测所做的研究,也记录了某些氛围以及我产生的某些想法的来源。我阅读的很大一部分资料均包括在本书所附的参考书目中。
    在写作这种想像型的非小说作品时,许多学者、作家和编辑在我写作之前就已经取得的成就,或是他们正在进行的种种杰出的工作都让我受益匪浅。尽管我在注释、参考书目以及谢词中表达了对他们的感谢,但是我依然很想在序言中就说明,如果没有下述这些人所构思的新的传记世界,我的这本书就不可能问世,他们是:里翁·艾德尔(Leon Edel),大卫·坎尔斯多恩(David Kalstone),贾斯廷·坎普兰(Justin Kaplan),大卫·利弗霖·刘易斯(David Levering Lewis),肯尼思·林恩(Kenneth Lynn),F.O.马修森(F.O.Matthiessen),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阿诺德·拉波塞德(Arnold Rampersad)和布伦达·维恩艾普(Brencla Wineapple)。另外还有许多人的工作成就也让我获益良多,在此特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是:艾米丽·伯纳德(Emily Bernard)、波拉·布莱查德(Paula Blanchard)、爱德华·伯恩斯(Edward Burns)、玛丽·安·考斯(Mary Ann Caws)、邦尼·卡斯特罗(Bonnie Costello)、玛丽·蒂尔博(Mary Dearborn)、尼可拉斯·德邦科(Nicholas Delbanco)、克里弗·费希尔(Clive Fisher)、谢尔白·富特(Shelby Foote)、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威廉·M.吉布森(William M.Gibson)、罗伯特·吉罗克斯(Robert Giroux)、(Joan Givner)、伊恩·汉密尔顿(Ian Hamilton)、菲利普·霍恩(Philip Horne)、卡拉·坎普兰(Carla Kaplan)、布鲁斯·凯尔纳(Bruce Kelltier)、大卫·利明(David Leeming)、珍妮特·马尔科姆(Janet Malcolm)、威廉·S.麦克菲利(William S.McFeely)、詹姆斯·麦克斐逊(James McPherson)、布莱特·米勒(Brett Millier)、玛丽·潘策尔(Mary Panzer)、琳达·西蒙(Linda Simon)、亨利·纳什·史密斯(Henry Nash Smith)、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琼·施特劳斯(Jean Strouse)、卡文·托姆金斯(Calvin Tomkins)以及理查德·维兰(Richard Whelan)。
    我还特别感谢这里所选的这些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作品以及留下的肖像照片,为他们的存在提供了某些线索。我钦佩他们坚持对其他人给予慷慨豁达的理解,也敬重他们始终对前人与后来者保留着责任意识。
    有件事对我一直意义非凡,那就是詹姆斯·鲍德温住在巴黎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对于他来说作为美国人意味着什么,他是通过引用亨利·詹姆斯的话开头的。我想,他这样做是因为他非常了解詹姆斯,非常了解这位他素未谋面的人。有时,想到鲍德温和詹姆斯已经从这个世界消逝了,我感到有些悲伤。但是,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很快乐:正是因为鲍德温有他自己的詹姆斯,这才帮助了我,让我有了我自己的詹姆斯。我已经越来越习惯了这样一个想法,正如维拉·凯瑟记忆中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所写的文字:我们前行时,让伟人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