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万卷书蠹文丛(共9册)

  • 定价: ¥410
  • ISBN:978754705053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万卷
  • 页数:2729页
  • 作者:易新鼎//高杰//袁...
  • 立即节省:
  • 2018-10-01 第1版
  • 2018-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易新鼎、高杰、袁峰、王兆胜、蔡恒著的《万卷书蠹文丛(共9册)》介绍:他们是动荡之中,为民族救亡、学术振兴写心立言的民国大师;也是为了心底的光荣与梦想,执着勇敢、一往无前的时代巨子。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寅恪、胡适、郭沫若、吴宓、林语堂、钱钟书,九位重量级民国文人的读书生活,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优良治学传统。我们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内容提要

  

    易新鼎、高杰、袁峰、王兆胜、蔡恒著的《万卷书蠹文丛(共9册)》,是一组读书人的文化群像。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模。“万卷书蠹文丛”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鲁迅、王国维、胡适等九位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可见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目录

《漂泊的书斋(林语堂的读书生活)》

我以自我矛盾为乐
“东湖”里走出的小学童
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
哈佛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就是哈佛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教别人读书比自己读书还难
想法布置一个美丽的居宅
新老“有不为斋”
读书如探新大陆
理想女性当如是
在家庭中,女人是主脑
闲适阅读的无穷乐趣
“淘”来的至乐
教科书情结
半生语言文字缘
创办刊物,发发牢骚
幽默大师的幽默情怀
性灵小品,开卷有益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心灵与自然的探险
穿衣打扮的“哲学”
“吃”的艺术
“一生第一快事”
我要写一本书,在全世界都闻名
不能带肉松,可要带书籍
既中又西的生活
生活的“抒情哲学”
饮食娱乐的生活情调
尽力工作,尽情享乐
“快活天才”苏东坡
爸爸不要我上大学
读“最高尚的”,也读“最下流的”
发明中文打字机的机械迷
孔子的个性与孟子的文体
平心论红楼
读书人不在学校
有一本字典在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最难舍者惟书册(王国维的读书生活)》

钱塘江畔,诗书传家
弃科举,初露少年气
“时务”谋生,倾心新学
动荡中求学,幸获赏识
践行诺言,初尝译书
东瀛游学归来,踏入《教育世界》
专心西哲,解人生之困
涉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研读康德从叔本华开始
“玉女灿然笑,照我读异书”
叔氏哲学解“红楼”
叔本华与尼采之书对照而读
以“西方眼睛”观诸子之书
托翁中译之嚆矢,西著译述之先锋
中国现代心理学之父
从哲学到文学的嗜好之变
词话“人世间”,读书“三境界”
词山曲海,手钞手校
胸怀戏曲之志,《曲录》钩沉拾遗
溯戏曲之源,考戏曲流变
东渡流亡,新著迭出
总结著述,开拓新境界
为汉简研究立开拓之功
甲骨文与金文的研读考释
屡动归念,不忘学研
学术主笔,窘困哈园
颇费周折的《魏石经考》
登上光辉顶峰的甲骨研究
尽览传书堂藏书
南书房行走,种下遗老嫌
长辫子教授的清华生活
最难舍者惟书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一生受用最是书(胡适的读书生活)》

承父遗命
寡母课子
一本“破书”
一个无鬼无神的人
梅溪学堂高才生
先锋《时报》
“我最爱读这篇文章”
“适”者生存
古诗和脚气病有缘
秉烛夜抄《革命军》
几乎成了基督徒
鄙夷培根
“此邦之藏书楼无地无之”
“吾有书癖”
主持“读书会”
辨伪《李鸿章自传》
“开口慢半拍”
勃朗宁与乐观主义
韦女士荐书
读《狱中七日记》
读书自课
师从杜威
夏德教授慷慨借书
读词偶得
东西传记文学之差异
中国古代亦有“白话诗”
从中国选取“两册书”
读厄克登给媚利的书信集
“我几乎要羞死了”
与钱玄同辩论中国旧小说
易卜生主义
最值一读的自传
《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
读《孙文学说》
自评《尝试集》
拒为《白话诗研究集》捧场
单不广送书
一份国学书目
天津访书记
奇书《弘道书》
“悬赏征书”
不朽的《读书杂志》
三日两本奇书
病中喜读《越缦堂日记》
《楚辞》新见
一首歌谣
通俗历史教科书《三国演义》
为章实斋做《年谱》
“对话”王国维
中国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
侄辈诗人
王莽改制评考
勘察“欧阳修案”始末
“精”“博”双修
风景小说《老残游记》
《三侠五义》“人话化”
“只是一种休闲的文学”
偶得珍本《文木山房集》
叫好《海上花列传》
为容庚考证版本
喜得“甲戌本”《红楼梦》
三百年的女作家集
纸短情长
一本书引出的“奇案”
神会和尚遗著“寻访记”
《水浒传》版本
《北史》新得
司马迁为商人辩护
《王小航先生文存》的意义
与徐志摩联手研究《醒世姻缘传》
《四游记》和《西游记》
“我不是藏书家”
读书“三好”
“今日”学生还不配读经
严厉督责罗尔纲
介绍《人与医学》
章希吕谈胡适的书
叔侄信中谈书
与马君武“相得”与“疏离”
“每天一首诗”
访求程廷祚著作
明清传奇优秀选本《缀白裘》
话柄杂记小说《官场现形记》
考证《水经注》
纽约读书记
读《傅孟真先生遗著》
捐书留香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读《明清名贤百家书札真迹》
红学大师
十个饼子四种书
视若珍宝《基度山恩仇记》
珍本书
读书的兴趣与耐心
对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评说
与《胡铁花遗稿》相依为命
胡适的生日与“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求知养气战斗(鲁迅的读书生活)》

小引
百草园
周家的蒙书
对《山海经》的渴慕
蓝门与白光
从橘子屋到三味书屋
“旦”
书塾以外
乞食者的意外收获
走异路
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
看淡科举
开明的矿路学堂
从《天演论》中读出新境界
自然科学的启蒙
留学日本弘文学院
越人遗风(一):课外苦读
越人遗风(二):志在光复
入读仙台医专
师从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
从伏见馆到中越馆
寄望“新生”
学德文、学俄文
师从太炎先生
“又穷落了”
辫子的麻烦
阅读社会(一):采集植物标本
阅读社会(二):拓碑买古砖
阅读社会(三):投身辛亥革命
辑录名德
六千张字条
“无日不在忧患中”
S会馆(一):读佛经
S会馆(二):抄古碑
“废寝辍食,锐意穷搜”
从八道湾到老虎尾巴
母亲的影响
“读经与读史”
“先看一点基本书”
海上月色
“读书与革命”
景云深处
特殊的“蜜月”旅游
“硬译”
一张地图
秘密书屋
与内山书店
一生书谊
品书·评书
藏书
读书人的本色
读书与写作
附录(一):青年必读书
附录(二):读书杂谈
附录(三):随便翻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

无锡钱氏有书香
幼年钟书与伯父
东林小学读高小
一生方向中学定
世间难得两父子
钟书破格入清华
“中书君”与同学们
钟书与清华老师(一)
钟书与清华老师(二)
钟书与清华老师(三)
泉言石语润默存
博专精深学作文
清华园中逢知音
雅俗兼备一书生
新旧中西谋会通
才情学识欲兼融
倾心对话石遗老
为温源宁写书评
和郭绍虞论复古
与吴宓诗文往来(一)
与吴宓诗文往来(二)
婚后携妻赴欧洲
与朱光潜谈交友
论中国“人化文评”
离牛津又赴巴黎
逢战事毅然归国
马赛港遇冒效鲁
赴西南联大教书
冷屋随笔话文人
魔鬼夜访钱钟书
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写在人生边上的话
为作中国诗画讲稿
赴湖南“国师”任教
湘西空谷净魂灵
心事流萤光自照
怀忧抱患《谈艺录》
交游于上海文坛
长夜漫漫何时旦
谈中西小说会通
写作演讲中国诗
上帝之梦难如愿
淘气猫与第三者
书信供稿储安平
“书堡”周遭筑“围城”
从《灵感》到《通感》
阅读和选注宋诗
啼鸠忽噤雨将来
读《说文》,谈翻译
“文革”难阻向学心
空前绝后《管锥编》
讲学周游欧美日
读书人如驴拉磨
阅读写作中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才子的书缘(郭沫若的读书生活》

翩翩少年郎  骑马上学堂
怡怡兄长情
嗜读林译小说
报刊的启蒙
一份成绩单
记忆大师
拓都与么匿
“我特别喜欢《庄子》”
接受、创造与误读
走向歌德
深自刻勉  克收厥成
弃医从文
读书与创作(一)
读书与创作(二)
读书与创作(三)
“诗人译诗,以诗译诗”
少年的烦恼
才子卖书
书店渔猎
“窃书”记
“理解不足,只好精读”
书犹药也
读译《处女地》
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赠书安娜
离沪之前
书生本色
“嗟我小斋中”
勤于访书
文字研究
维权事件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读鲁迅
研读《史记》
“我委实自比过屈原”
关于《甲申三百年祭》
读书与抄书
求学日本
亲近俄苏
读书之后:序跋及评论
谈读书
“图书馆里去挖煤”
郭沫若与出版社
文学老编辑
读改己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以书会友
读书诗
劝学劝读,励人励己
蔡文姬与陈瑞生
《陆游》一册蒙相授
细心辨真伪
《李白与杜甫》
最后的译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的读书生活)》

会通中西古今的“万能博士”
全省首富与书香门第
博闻强识,才气卓绝
少写“传奇”抒情志
园中“瑞芝”,熠熠生辉
“清华一支笔”
“掩卷吾心足,开卷吾乃忧”
优生特优,“劣生”不劣
哈佛“三杰”与“七星”
师从白璧德
新人文主义的基石
痴迷红楼,慧眼灼见
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熔铸古今的同门大师
生死之交同窗谊
君子之交师生情
创办《学衡》,存旧立新
国学高级人才的摇篮
痛悼王国维
“博雅之士”的教育范式
“我是吴宓教授!”
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
诗歌知己,文字因缘
诗集一册,记录半生感情生活
实境·幻境·真境
至真之情,至诚之诗
学寿为人,追摹杜甫
情意兼顾,新旧兼容
文学启迪人生
西大讲学,沾溉故里
治学之道乃“四大皆实”
“虚名未是吾生志,硕学方为席上珍”
“宁可杀头,也不批孔”
吴教授书单
拳拳日记,省身之语
终生好书,与书相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独立寒秋(陈寅恪的读书生活)》

学问在中西之间
为不古不今之学
为国家保存读书种子的人
负笈远游十八年
不唯书,敢怀疑
读“老书”,啃原典
书盈四壁拥万卷
圈圈点点
以耳代目
陈寅恪式记忆力
不为困穷宁有此
一道考题
对联高手
“教授之教授”
“公子的公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隋唐史入门史书及评论
谈经史子集
八校教授十门课
自君沉于昆明湖后
偶尔露峥嵘
“正气吞狂贼”
读书不肯为人忙
最是文人有自由
实话实说
“也同欢乐也同愁”
长编考异法
文化本位论
一粒红豆
“著书唯剩颂红妆”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几个特殊的学术领域
“去国欲枯双目泪”
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
附录1:陈寅恪所用部分书目
附录2:学术创见与妙论撷英
附录3:陈寅恪著述一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万木森森一草堂(梁启超的读书生活)》

博学多识,流质多变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十一岁的秀才
十六岁的举人
举人为何拜秀才为师?
万木森森一草堂
平生学问得力于康门
男儿志兮天下事
在帝国黄昏中醒来
誓起民权移旧俗
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关怀故国,学习日文
广民智,振民气
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
论现代文学之革新,必数梁君
采补本无,淬砺本有
但有进步不有止
“新史学”之“新”义
弘诗教以新吾民
欲改良群治,必新小说
依据西学,批判中学
文白相杂,蜕旧变新
一首英文诗
游历美洲,思想流变
国法生计,为我巢穴
一篇文章“闹垮”一个王朝
开罪恩师,力阻帝制逆流
融通中西,立足现实
著论堪为百世师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
研究“中国学术史”
论先秦社会与诸家“显学”
评宋明理学与清代学术
佛法东来,文化交流
评屈原、陶渊明、杜甫
广搜博览,好学乐学
金石书画,亦有涉猎
言为心声,字为心画
“古书辨伪”说略
西学东渐,治学之思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一份“读书书目”引起的风波
书生、国士、中国新民

前言

  

    “书”的本义是“书写”,后来引申为“书写的文本”。早期的“书”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的,即所谓“书之竹帛”。  “书之竹帛”是为了“传遗后世子孙”,向同时代的人或后人传递讯息。古往今来,书籍的载体已经由简帛转变为纸张乃至电子数据,而书籍所承载的,不外乎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
    战国时代的惠施博学多闻,相传他的书(当时是写在简牍上的)足足装了五辆车,这便是“学富五车”的来历。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知识之所以能不断累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书籍的力量。书籍是学问的代名词,饱读诗书者,也便是硕学之士。
    与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同,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历史的记录,形成了以二十四史为核心的记史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汉字的连续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记忆传承。而历史记忆的作用,正在于明得失、知兴替。
    在书籍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转化为文字,千百年后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发我们的共鸣。即便是典正古雅的“诗三百”,同样能窥见先人的悲喜。唐诗宋词,无不是情感的流露。这些文字汇聚起来,又能激荡起时代的脉动与情绪。
    “书”最初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  《尚书》之“书”本来是公文。但《尚书》之所以被人世代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性。从先秦诸子到近代新文化先驱,他们前赴后继,高擎思想的火炬,点燃民族的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敬畏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也便敬畏书。敬畏书,也便好读书,并敬重好读书的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品,而是蕴涵着宇宙、人生之道,记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并描绘着将来,展示了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情感的无限丰富性,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的灵性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更愿意将书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途径。
    书是用来读的。没有阅读,书的意义便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其意义要大打折扣。明人于谦曾经作过一首《观书》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在读书人的眼中,书卷无异于多情的故人。有书卷陪伴,无论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光阴都可以安然度过;有书卷存在,可以使屋舍生辉,心生欢喜;有书卷在胸,内心得以充盈,思想得以绽放。读书人泛舟书海,博览群籍,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刻意用功,发愤图强,乐而忘苦,终生与书本相伴。他们读书、藏书、抄书、著书,思于书,劳于书,苦于书,乐于书,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人格,陪伴他们走过了自己的生命之旅,帮助他们成就了人生的事业。更有那勤学敏思、才胆识力卓出者,于“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宇宙之道,参悟了天人之义,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情感世界,因而著书立说,以其一家之言而泽被后来的读书人。
    读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圣哲通儒、仁人志士、学术大师、文章大家,远者不说,仅我国近、现代以来读书人中所产生的伟人志士、大师名家就可以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他们犹如璀璨的繁星,照亮着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夜空。他们身处社会剧变、民族危亡、文化转型的历史关头,于是将自己的事业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或者投身于炽热的社会现实斗争之中,以笔为枪、以纸为旗,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做出卓著的贡献;或者埋首于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在学术文化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以其丰硕的研究或创作成果维系和延伸着中华民族的学脉、文脉,从而推动了现代以来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他们都是在为民族和国家的救亡与启蒙、解放与振兴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兴盛写心立言。在他们身上,  “经世致用”这一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便是一组读书人的文化群像。他们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吴宓、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钱钟书这些时代巨子。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模。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知道他们读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阅读他们的著作一样,照样可以走进他们的思想、精神、情感世界之深处。因此,这套丛书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这些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特点以及事业成就。对于这些巨匠的读书生活,我们得以有更直观、深切的感受。
    在写作风格方面,本丛书则尽量追求实录性和情境化,着重围绕这些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们在读书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以见出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这些文化巨匠的读书治学、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就本身,也无不反映出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学术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和复杂多变的特点,从中可以寻绎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与经验。因此,介绍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史进行一种特定层面、特定角度和特定方式的描述;了解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方法、思想方式、治学特点,以及他们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和历史经验借鉴,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热爱知识与学问,热爱书籍,从而有志于读书、治学的读者朋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强调“全民阅读”的今天,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仍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互联网文化的扩张和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虽然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更多的选择,但是同时又导致了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快餐化,从而给读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经典化阅读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有些人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书。我们何尝不能说,正是因为读书太少,有些人的心不复宁静?腹有诗书,内心自会充盈,也自会以更自信的心境审视周遭的世界。正是从这些名家大师的身上,从这套丛书中所展示的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中,我们或许能获得诸多人生的教益,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关于生命价值何在的答案。
    本丛书采撷那些在读书治学方面堪称斫轮巨匠的名家大师们在书海中泛舟的点点帆影,来再现他们的神采风姿,以此奉献给读者,并且希望它们能陪伴读者朋友们度过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如果这一初衷能够实现,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了。
    党圣元
    2018年9月于北京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