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

博物之美(畅游在自然与艺术之间)(精)

  • 定价: ¥108
  • ISBN:9787100176729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页数:206页
  • 作者:薛晓源
  • 立即节省:
  • 2019-08-01 第1版
  • 2019-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论文,也有媒体采访的和互动,既有最美丽的博物图片,又有和名人大师的对话和交谈。本书是对西方博物学近300年历史的反思之作,是中国学者对西方博物学的理性和艺术的反思和追问,兼顾学理性、反思性、鉴赏性、愉悦性和可读性,是对西方博物学进行哲思反映的原创性作品。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研究博物学美学10多年的心得和浓缩。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博物学发展的大致轮廓,较为系统梳理了西方博物学美学的发展线索和逻辑承继,概括分析了其美学的表征和鉴赏的特点,针对当下的博物学热潮,理性研究和分析了博物学在当下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一个艺术家的独到审美意识出发,引导读者朋友学会理解自然、欣赏自然、描绘自然,进而学习做到回归自然、回归艺术的高雅境界。

媒体推荐

    薛晓源先生主编的《博物之旅》丛书,印制精美,取材丰硕,是极好的博物知识与博物艺术的书。西方出版界在博物艺术方面比中国先走了几百年:奥杜邦父子(Audubon,1785-1851,1812-1862)的画作早已是西方艺术收藏界的珍品,我们应急起追赶。我希望这套新书的出版能唤起许多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们的兴趣。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鸟兽虫鱼是人类的朋友,亦是科学艺术灵感的源泉。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薛晓源教授新作《博物之美》以图文互动性为主导,兼顾阅读的趣味性,把科学启蒙、艺术欣赏、自然教育、趣味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读者在诗意中感受自然之美。这是践行孔子所倡导“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典范,体现出薛晓源教授对现代文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深的社会责任感。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  胡永红博士

作者简介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商务印书馆艺术与博物学学术总顾问、《中国博物学评论》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自然教育与传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报》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主编出版自然教育与艺术图书200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先后为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高锐先生创作肖像,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外交部的表彰。

目录

[序一]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博物学?  胡永红
[序二]博物之旅——发现自然之美  薛晓源
天边云锦谁采撷——博物学的美学之旅
博物学视阈下的生态启蒙
华羽的天堂鸟,是否在幸福云游?
从《狼图腾》到《狼图绘》——我们这一代人关于狼的知识记忆
岂能只识鸟兽草木之名?——杨振宁、莫言、范曾先生的博物学情怀
博物学家拥有儿童般的好奇心——《博物之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畅游
自在黄莺恰恰啼——《飞鸟记》演讲提纲
王阳明先生观花——种现象学解释
在我们这个时代,博物学何为——在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的演讲
重建博物学——对话陈燮君、曹可凡
发现最美的自然——与孙周兴先生对话
复活人类300年的自然记忆——《读书周刊》访谈录
博物学的复兴之路——《澎湃新闻》访谈录
博物绘画之美——《中国科学报》访谈录
后记  艺术可能是通往博物学的一条捷径

前言

  

    [序二]博物之旅——发现自然之美  薛晓源
    什么是博物学?每次讲座都有热心的听众向我提问,回答时虽然我也理直气壮,但是有时候心里也有一丝疑惑,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回到书房到经典书籍中反复寻找,我仍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2016年6月在上海接受记者专访时,在互动中有感而发,才觉得品到博物学其中的三昧。我说:“博物、通晓众物之谓也。《辞海》里说,博物指‘能辨识许多事物’。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大传统之一,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最初都孕育自博物学。”因此,我认为,博物学涉及了三个世界:客观知识世界、默会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客观知识世界注重的是科学考察与探险,默会知识世界注重的是生命的体验,生活世界注重的是我们周围的环境。我认为考察、体验与环境是博物学的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与此相关的认知、审美和呵护也是题中之义,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地体会和把握的。
    西方博物学绘画源远流长,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前16世纪。希腊圣托里尼岛上一间房屋的湿壁画,现存在雅典国家博物馆,画面上百合花和燕子相互映衬,可以算作是最早的博物学绘画之一。西方博物学著作起源较早,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撰写过《动物志》。到了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老普林尼撰写了《博物志》,这部作品在今天看来仍是比较成型的著作。自此以后,博物学的出版和研习在西方世界蔚然成风。最早的印刷花卉插图于1481年在罗马出版。1530年出版的由奥托·布朗菲尔斯(Otto Brunfels)编写的《本草图谱》,是一个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植物图谱,从此,博物图谱风靡欧洲。博物学著作与博物学绘画,这两片不同的水域,在16世纪的欧洲出版物中开始合流、贯通和融合。科学家、探险家、画家纷纷加入其行列,人员之多,范围之广,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我看到的数十万张博物学绘画和浏览过的近万卷的博物学著作中,在历史上榜上有名的就近万人,赫赫有名的有近千人,有大师风范的有近百人。可以概括地说,西方博物学著作以及绘画,或者准确地说,插图版的博物学著作发端于15、16世纪,发展于17、18世纪,19世纪达到巅峰,作品爆发,大师林立,流派纷呈,19世纪末开始式微,20世纪出现大幅度衰落,20世纪下半叶到现在又开始恢复和复兴。
    西方博物学庞大的知识宝库,对一般人而言肯定会产生“眩晕”的感觉、我虽然有着十几年的博物学收藏史,但面对纷至沓来的舶来品,仍偶有如坠“五里之雾”的感觉。本着普及博物学的现实性,《博物之旅》第一辑按照“鸟类卷”“植物卷”“动物卷”“昆虫卷”“水生生物卷”分类,从西方浩如烟海的博物学故纸堆里,披沙拣金,探骊得珠,从干卷书中精选出六十多本,采撷其中精华按上述分类汇编,系统梳理博物学巅峰时期的代表性著作。由于时间紧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还只是轮廓和梗概,读者诸君“欲知其详,还得等下回分解”。《博物之旅》第一辑荟萃许多博物学的名著,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只是编译和精选其中的菁华,第二辑我们将陆续采撷精华把这些原著完整翻译出版,以满足读者们殷殷之望。有人说《博物之旅》第一辑像正在上演的欧洲杯足球赛的“射门集锦那样,美不胜收,要是能再看完几场整场比赛就更爽了。《博物之旅》第二辑“原典系列就请大家看多场完整精彩的赛事,原汁原味享受美图妙文的视觉盛宴。
    《博物之旅·原典系列》将从我收藏的近万部博物学名著中,经过专家避选和讨论,选出100部,邀请博物学的专家和翻译家进行翻译,每年出版10部,计划10年左右完成。
    《博物之旅·原典系列》的学术目标是以西方18-19世纪博物学最为繁盛时期的经典著作为遴选对象,以图文互动性为主导,兼顾阅读的趣味性,把科学启蒙、艺术欣赏、自然教育、趣味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读者诸君在诗意中感受自然之美。
    “谁接千载,我瞻四方。”编者与出版方的良好愿望,期待读者诸君的热烈回应,期待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日渐繁盛的博物学的春天!

后记

  

    后记  艺术可能是通往博物学的一条捷径
    从2005年5月我在纽约旧书店,第一次看见奥杜邦的鸟类学画册,就惊艳其画风的逼真和美丽,就像喝了迷魂汤一样,迷醉不已,从此再也难以割舍,走向了博物学的收藏之路。从非洲到英国,从美国到德国,只要有机会,我就访求全球的自然博物馆,得以一窥博物学的珍品,曾流连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胡克爵士从喜马拉雅高山地区采集的杜鹏花,曾徘徊于英国自然博物馆达尔文的全球搜求的各种样本之前,在德国惊讶于亚历山大·洪堡卷帙浩繁的博物学手稿,在纽约大街四处搜寻爱略特天堂鸟的各种古稀珍本。收藏之路,艰辛而快乐,渐渐集腋成裘,我的博物学收藏已有一定的规模:拥有千卷画册、千万张电子图片。看到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博物学在中国的勃兴,一时技痒,在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悉心帮助之下,便展开博物学介绍和出版工作。
    从2014年开始,我沉迷博物学之中,乐而忘忧。亲友担心我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工作受其耽搁,我则是“衣带渐宽终未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天道酬勤,迄今,我已主编出版博物学图书20多本,接受20多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多种图书获奖、受到好评并登上各种好书榜、从中央电视台到北京地铁4号线,天堂鸟美丽的倩影在人们关注的视线里呈现。为此,我认真学习中外博物学文献,撰写大量介绍博物学的文章和访谈,本书收集的文章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媒体称赞我为博物学家,我辞谢不已,表示不敢,因为从亚里士多德到洪堡,非饱学之士不敢妄称为博物学家,称为博物学的爱好者即可,准确地说是博物学艺术的爱好者。我就是顶着博物学艺术的爱好者头衔游走于全球各大博物馆。在近十年研习过程中,我学到大量博物学知识,看花观鸟,赏石鉴画,也结识了一些专业人士,大家教学相长,优势互补,我主编图书的相关译者大多数是专业人士,与佳士交游,我觉得受益匪浅,我认为艺术与博物学相得益彰,和谐共飞。西方有谚语曰: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从自己的学习和体验博物学过程中,认为常人从艺术人手,可能是研习博物学的一条捷径,这是个人的经验,能否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普遍经验,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本书的出版不是我个人的事情,它凝聚诸位师友的关心和帮助。首先要感谢学界师长名宿的提携和关怀,感谢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文学家莫言先生、著名画家范曾先生,他们的题词和推荐使《博物之旅》丛书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感谢著名艺术家陈燮君先生、表演艺术家曹可凡先生、著名哲学家孙周兴先生,你们的推崇与对谈,使得博物学走向寻常百姓家,影响深远;感谢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和《中国科学报》等媒体人士的支持,你们的“推波助澜”,使人们发现了自然之美、博物之美,感谢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博士百忙之中拨冗写序推荐!要感谢的名单还有许多,在此就不赘言了,感谢为这本书出版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采花的蜜蜂会记得花的芬芳!
    薛晓源于西山澄明斋 2019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