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风吹金榜落凡世(古代科举名人趣谈)

  • 定价: ¥58
  • ISBN:978752160646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法制
  • 页数:280页
  • 作者:王东志//王福忠|...
  • 立即节省:
  • 2019-11-01 第1版
  • 2019-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在讲述科举考试历史故事的同时,还引入知识链接,旨在为读者延伸阅读、拓展内容的同时,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厘清每一段错综复杂、时空交错的历史。每篇故事前引入古诗一首,借诗缩略地展示文章内容的思想和内涵,希望可以引领读者饶有兴致地去阅读,了解科举考试内外那些有趣的故事。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讲故事的手法,用从考试起源到科举结束、从求功名到跃龙门、从入仕途到定姻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连缀一个个科举历史片断,让读者探索历史的同时领悟人生的喜怒哀乐。各位读者可以从这本书里感受科举考试中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普通或不普通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茶余饭后拿起书来趣品一番,不失为一件乐事。

媒体推荐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
    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
    ——胡适
    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
    ——钱穆
    科举确有利弊,但利弊之外有闪耀的人性故事。本书运用讲故事的手法,用从考试起源到科举结束、从求功名到跃龙门、从入仕途到定姻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连缀一个个科举历史片断,让读者探索历史的同时领悟人生喜怒哀乐。各位读者可以从这本书里感受科举考试中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普通或不普通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茶余饭后拿起书来趣品一番,不失为一件乐事。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  姚远利

目录

代序
引言
壹  落凡世
  笃实忠厚  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为何直谏
  上下求索  王维的状元为何来之不易
  人生如戏  要仕途也要爱情的元稹
  居住不易  人生完美诗人自居易
  呼之欲出  杜牧的科举之路为何一帆风顺
  咸鱼翻身  王播为何不忘当年“饭后钟”
  身居破窑  状元吕蒙正器量不凡流传广
  想当然耳  苏轼科举考试为何留下美谈
  寥寥可数  兄弟同榜及第高中
  戏里戏外  张协状元一段姻缘冠古今
  难以置信  申时行状元及第父母为何不相认
  以理服人  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
  峰回路转  状元实业家张謇的科举之路
  名不虚传  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贰  天下瑞
  黄金时代  诗词为何繁荣在唐宋
  承前启后  武则天为科举开创哪些印记
  再造大唐  武举为何绕不过去郭子仪
  鲜为人知  外国留学生为何推崇科举考试
  苦苦追求  耄耋之年为何参加科举考试
  攀蟾折桂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干载少
  鹤立鸡群  翩翩少年为何一夜成名
  众说纷纭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女状元
  情有独钟  唐宣宗为何成了进士的“铁粉”
  锦上添花  皇帝居然进士出身
  语焉不详  北京辽金两代出了哪些状元
  荒唐可笑  明朝选状元也很奇葩
  招贤纳士  满不点元是真的吗
  后世情缘  状元洪钧夫妇为何被后人称颂
叁  花枝忙
  欺上瞒下  宰相李林甫撒了个弥天大谎
  回味无穷  朱庆余行卷为何坐卧不安
  昼想夜梦  陆扆如何要自封状元
  机缘巧合  吃出来的宰相张齐贤
  恣意任性  金圣叹真的把考场当儿戏吗
  功过得失  宋徽宗画科取士为哪般
  以权谋私  秦桧不露声色为儿孙科考舞弊
  王者之困  朱元璋错判南北榜案
  摧枯拉朽  张献忠既爱才也害才的一生
  铤而走险  说说顺治年间丁酉科场舞弊案
  一声叹息  李鸿章为何谤满天下
  是是非非  科举考试中的康有为
肆  多狂醉
  云中之鹤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考试
  错失良机  孟浩然科举考试为啥无望
  惜字如金  祖咏剑走偏锋“怼”考官
  天降鬼才  谁断送了李贺科举入仕之路
  蓄发还俗  苦吟诗人贾岛
  有志无时  李商隐“无题诗”之谜
  妙笔生花  温庭筠是个好“枪手”
  诸多无奈  柳永科举考试为啥改名
  三笑才子  唐伯虎为啥成了落榜生
  越幅罢黜  蒲松龄为何违例落榜
  无问西东  金榜题名为何不入仕
  朝花夕拾  祖父行贿家道败落的鲁迅
伍  春日长
  追本溯源  考试起源之说
  难寻真相  历史上最早的职业资格证书
  殊途同归  古代落榜生的出路
  稀世之宝  赵秉忠为何留下“状元卷”
  声名不彰  清末科举改革第一人张树声
  惠风和畅  补考也能成状元吗
  补考殿试  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
  过犹不及  不为八股文平反
  故步自封  科举考试为何走向终结
附录  拾遗明皇陵之海淀景泰陵由来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科举利弊之争(代序)
    中国科举的伟大之处在于从理论上、实践上和制度上发展了中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儒家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更是无数先贤哲人追求的最高理想。
    科举制度从本质上说,是国家权力和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的制度。它找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代表的国家利益和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极佳契合点,既符合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又满足了士人治国平天下的公心和追求功名荣誉财富的私心。科举制度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试原则,分配一部分利益给社会,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矛盾冲突的目的,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出现了张齐贤、郭子仪等名相良将。
    官不世袭,割断了豪门世族凭借门第之优势把持政权的局面,隔绝了世族豪门“继世而理”、尾大不掉、分疆裂土、乱立邦国的动乱之源,为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奠定了基础。
    “学而优则仕”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无数科举匾额发挥了巨大的教化作用,引得读书人趋之若鹜。“天下至公”成为全社会坚信的共同意识,增强了社会对政权的信任度、依赖性和拥戴感。
    科举制度自隋朝产生,改变了隋朝之前少量的下层向上层流动的状态,拓宽了上下流动渠道,使贵贱流转成为一种制度性常态。普通民众阶层与士阶层和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甚至化解,各阶层尖锐的对立和对抗逐渐消弭,使暴力对抗政权的社会基础最小化。诚如《燕翼诒谋录》所言,“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减少了黄巢、王仙芝、李自成这样的能聚集众多力量的造反者,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治多乱少”的局面。
    科举制度的实施,社会的相对稳定,既有利于民众休养生息,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这种“治多乱少”较之隋之前的王朝更替——“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大大延长了王朝政权的寿命,延缓了盛衰渐替、一治一乱的时间间隔。科举社会“治多乱少”的状态,当是科举制度的最大之利。
    科举之弊与国家兴亡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自隋唐始至清代完结,如果把科举制度喻为一道万里长堤,取士唯经就是蚁穴。
    取士唯经包括八股文,是考试标准化制度的体现,也是科举利弊最纠结之所在。考试内容统一,文体程式统一。“一切以程文定去留”,对于遴选常才,取因循守成之人,绝不失为良策,于公正、公平更是必不可缺。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了“试官执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于是‘双关三扇’之说兴,而场屋之作遂别有轨度,虽有纵横奇伟之才,亦不得而越”。取士唯经,导致社会鼎革、人才凋敝,出现人才“万马齐喑”的局面,这也正是诗人龚自珍愤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深重社会历史原因。自唐之后至清末,中国鲜有出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理论家及各类成功的变革者,引领社会发展。科举制度,确实难辞间接阻遏民族创造力和杰出人才的历史重责。原本选拔人才的“君子事业”慢慢演变成了追求名利的“举子事业”,将多少志向高远者摈除于仕途之外?如有着一身才华,却终身不第的李白,选才方式和考试内容的单一,难辞其咎。
    历代王朝为维护自身利益,对科举制相沿不易,以期平定天下,安邦定国,钦定为“国之永制”。而对其“蚁穴”之害,则并不重视,或虽知其害,但苦于根治无策,只好听之任之。这种趋利不避害的直接后果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亡过程。正如康有为所言,“若泥守不变,非独久而生弊,亦且滞而难行”。
    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相对而言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主要依仗武力强悍。中原对外部入侵难以阻挡,虽主要原因在于政治制度的腐败,但与科举制重文轻武间接导致“人才匮乏溃亡,无人防患于前,国力衰颓,而兵将殚弱”不无关联。
    科举制度,促进了民族意识的统一,发挥了文化道德巨大的教化作用,客观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发展有“治多乱少”之利,但对国家兴亡有因循之弊,其利其弊,孰大孰小难以定论。但“中国科举利在其制,弊在其度,成于制而败于度”的观点,为最终明辨科举利弊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科举考试历经整整1300余年,利弊话题一直有专家学者思索和探究。
    本书运用讲故事的手法,用从考试起源到科举结束、从求功名到跃龙门、从入仕途到定姻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连缀一个个科举历史片断,让读者探索历史的同时领悟人生的喜怒哀乐。各位读者可以从这本书里感受科举考试中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普通或不普通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茶余饭后拿起书来趣品一番,不失为一件乐事。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
    2019年9月于励志堂

后记

  

    此书完结之际,不免要多说几句感谢的话,一是结尾处写后记是规矩,要叙述写书、出书的过程;二是对出版社的真诚帮助和家人及朋友的鼓励表达真挚感谢。
    此书的出版实现了我多年的一个梦想。当然,我并不单是为了梦想去写,整个过程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研究科举考试是工作的习惯,长久以来便成了爱好。其间,我因一场病住进了医院,一边养病,一边写作,进展还比较顺利。随后,病情发生了转变,二次住院治疗,医生说,趴在床上写不利于病情恢复,只好在病床上看书、查资料。出院回家后病情还没完全好转,就又投入了写作中。为了查证年代、史实是否准确,要翻阅好多书籍,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多次想就此放弃。此时,得到未曾谋面的“独自花开”姐姐的大力帮助和鼓励,每篇写完请她把把关,帮忙提提意见,她无论多忙、时间多晚,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校对,有时我都怪不好意思。她算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了。当她知道我写科举考试这个主题后,凡遇到有关的资料都会发给我,一次她还在潘家园旧书摊淘了一本很旧的《科场风云》(李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连价都不问就买下来,供我使用,对我帮助很大。本书多篇内容引用了“独自花开”姐姐所提供的资料素材,不胜感激。
    言小溪同学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和线索,还主动担负校对及文笔润色工作,无论是工作或闲暇时间,还是出差在外地,都认真负责,还有方厚东同学也给予了大量帮助,在此深深地表示感谢!特别感谢郭兵先生对此书出版的成就,以及感谢其编辑团队对书稿精雕细琢.不惜气力,特别是对书稿的引据千方百计地查证核实,电话沟通几十次,微信探讨不计其数,很多困难、波折,非亲历者不能体会,他们严谨准确的态度、为人的品质深深影响了我。本书参考有关书籍,从中吸取借鉴了有帮助的内容,对本书写作助益良多,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难免挂一漏万,加之本人年迈识浅,精力有限,缺点不少,肯定会有错失的地方,诚恳地希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加以纠正完善。 王东志 2019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