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相声皇后于谦重磅新作,烟火美食故事精选结集出版。
25篇精选美食散文,文字趣味盎然,读来令人口齿生津。从冰糖葫芦、卤煮、炸三角到柿子、黄瓜、奶茶、冰激凌,看似再寻常不过的食物里却蕴含着人生百味。字里行间透露着谦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跟着谦哥一起当一把人生的玩家,活出普通人的精彩。从寻常滋味到五湖四海之味,于食物中品尝人生百味。
书中金句频出,透露着谦哥老北京式的幽默,豁达与乐观:“人跟人真正不一样的地方,是看待生活的态度。愁眉苦脸是一天,快快乐乐,也是一天。都是来世上走一遭,咱们干吗不乐乐呵呵,非得拧着眉毛、瞪着眼,让别人瞧着不痛快,自己也不痛快呢?”
内容提要

“人活着得有个好心态,才能咂摸出日子的那个甜味儿来。要不然,就算让您住别墅、开豪车,卡里装着好几千万的存款,您也未见得能觉得幸福。我呢,作为从小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这么一个闲散艺人,发自内心,愿意把老北京人这股乐观、豁达的劲儿传递给您。咱们侃遍三山五岳,聊透五湖四海,一起玩儿,一块儿乐,品味平凡人生,品味烟火气里含着的那点儿幸福。”
谦哥在这本书里为我们讲述了各式各样好玩又好吃的美食故事,有散落在记忆里的街边小吃,有流传已久的地方美食,也有寻常人家饭桌上的一日三餐,在这些好玩有趣的美食故事里,回忆、故乡、风俗、文化等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是一次触动味蕾的美食之旅,更是治愈人心的文化大餐。文字幽默生动,读来如同聆听谦哥现场版的相声,轻松解压的同时又带给人浓浓的人间温情。
作者简介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2002年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已出版作品《玩儿》《于谦:人间烟火》。
目录
导言 玩儿呗
兴风作浪的于大爷
一、五味
酸 黄腊丁搁酸汤里咕嘟咕嘟,就叫液体寿司
甜 不撒糖,不偷蜜,找点儿歪门邪道的甜
苦 黑猫警长卖苦肠,苦瓜烧肉多喝汤
辣 吃辣椒不吐辣椒籽,不吃辣椒倒吐辣椒籽
咸 手指头到底是拇指好吃,还是食指更对你的胃口?
二、吃出趣味
咕咾肉
糖葫芦
涮锅子冰淇淋
熟梨糕
奶茶
三、老北京味儿
白肉
肥肠
嘎嘎
卤煮火烧
毛豆
四、寻常滋味
炸三角
柿子
油饼
花椒
黄瓜
五、五湖四海之味
胡辣汤
煎饼
肉夹馍
拉面
粽子
前言

玩儿呗
喂,喂,喂……噗,噗,噗……嘣,嘣……嘣,嘣,嘣……噗,噗……嘣,嘣……喂,喂,喂……后面的同学,听得见吗?后面的同学,听得见吗?都听得见,是吧?
那小胖子,你闲得没事儿,揪人家女同学辫子干什么?!闲的呀?!真要是闲得慌,你上来,站我旁边,让全校同学好好认识认识你。哎,那位同学,说你呢!对,就是你!瞎跑什么,赶紧坐下!满操场,就显你一人了。还有那女同学,你猫着腰,躲人家身后头,往嘴里塞什么呢?!也不怕噎着!赶紧收起来,待会儿再吃!
哈哈哈,各位好,我是于谦。跟家待了几个月,准时准点,又跑这儿找您聊天儿,扯闲白儿来了。
刚才给您来了个模仿秀。模仿的是过去学校开大会,教导主任站在台上,拿着那种连电线的老麦克风,麦克风上多数还得裹着块红布,广播讲话,维持秩序。
估计很多学生已经开始返校了,来这么一段,也算应景。我记得我小时候上学那会儿,学校里有那么三种“职业”,特让人羡慕。说“职业”可能不大合适,反正就是那个意思,您领会精神就行。具体都哪三种“职业”呢?一个是升旗手、护旗手,全得是漂亮人儿,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再一个呢,就是每天上午十点来钟,做广播体操的时候站在前边的那个领操员。最后一个“职业”,是我当初最羡慕的,什么“职业”呢?学校广播站的广播员。那时候每个学校好像就俩广播员,一男一女,都得是全校老师同学公认的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们学校男广播员就是我们班班长。每回学校有个什么大事小情,打算广播广播,教导主任来我们班门口一招呼,班长屁颠儿屁颠儿,就奔广播室去了。等再过个五分钟、十分钟的,班长跟广播匣子里就有动静儿了:“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那时候做梦都想,哪天,也拿着话筒,在全校开大会的时候跟大伙白话。那多牛呀,多得劲呀。可惜就是学习不成,老师不待见,老没这么个机会。没想到离开学校一晃小四十年,托您各位的福,能以写故事的形式跟大伙聊天,圆了我当年当广播员的梦,在此我还是要谢谢各位。
2019年,我在喜马拉雅做了个音频脱口秀节目,叫《谦道》。聊了聊人生吃喝玩乐四件大事,全是老百姓生活里的大俗事。您各位抬爱,还都挺愿意听,有朋友留言说抑郁症都差点儿治好了。我觉得很欣慰,冲着这疗效,咱也得接着聊啊!今年,咱宗旨不变——“玩儿呗”。我带着您,聊聊美食,聊聊小动物,聊聊小时候的那些好玩儿的回忆,聊聊坊间的风土人情、野史民俗。咂摸咂摸人情世故,品品为人处世的道理。得空的时候,再云旅游一把,说说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那些有意思的地方。
话说回来,“玩儿呗”,其实是老北京人性格里边,挺健康的那么种心态。人活一辈子,生老病死,总得是有高峰,有低谷,有顺境,有逆境,每个人都差不多。要不老话怎么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呢。
人跟人真正不一样的地方,是看待生活的态度。愁眉苦脸是一天,快快乐乐,也是一天。都是来世上走一遭,咱们干吗不乐乐呵呵,非得拧着眉毛、瞪着眼,让别人瞧着不痛快,自己也不痛快呢?
老北京人,骨子里就有那么点儿乐天知命的豁达劲儿。甭管多大的事儿,到了北京人嘴里,“玩儿呗”,连儿化音全算上,总共三个字,全概括了。这三个字,翻译成学校里边,考试之前老师安慰学生的那句话:战术上,您得重视,战略上呢,您得藐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让自己有个好心态。
人活着得有个好心态,这样才能咂摸出日子的那个甜味儿来。要不然,就算让您住别墅、开豪车,卡里装着好几千万的存款,您也未见得能觉得幸福。我呢,作为从小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这么一个闲散艺人,发自内心地愿意把老北京人这股乐观、豁达的劲儿传递给您。
咱们侃遍三山五岳,聊透五湖四海,一起玩儿,一块儿乐,品味平凡人生,品味烟火气里含着的那点儿幸福。
我这人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交朋友。甭管各位眼下是个什么境遇,过得如意,还是不如意,您都记住了,有个叫于谦的朋友,永远站在您的身后,替您守着这么一个避风的小港湾。
咱们聊聊天儿,解解闷,顺便也养养心里的伤。每个人都高高兴兴,鼓起心气儿,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当一把人生的玩家,活出普通人的精彩。
我是于谦,欢迎您有空来玩儿,咱们不见不散。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酸
黄腊丁翻身记
我年轻那会儿,跟北京西直门外,高粱河边上,住过一段时间。住在高粱河边上,有件事儿,特别方便,什么事儿呢?钓鱼。出门下楼,走不了两步就到河边了。
那时候我钓鱼,这么跟您说,清早起来下楼,跟河边猫到中午十一点五十再收竿回家吃饭,到家都过不了十二点。就这么方便。
要是赶上一块儿钓鱼的人多,里边有认识的朋友,那就更方便啦。鱼竿什么的都不用收拾,钩上挂好了食往河里一甩,就回家吃饭去吧。吃完了饭,再眯一觉都成。没准睡醒了回去,鱼壶里还能多两条鱼。躺着就把鱼钓了。
高粱河没什么正经鱼,多数都是小白条、小麦穗、小泥鳅。大草鱼、大鲤鱼什么的,轻易见不着。稍微上点儿档次的鱼,就是小鲫瓜子,再就是鲇鱼、嘎鱼。
嘎鱼,就是现在酸汤鱼火锅里的那个黄腊丁。这种鱼学名叫黄颡鱼.老北京叫嘎鱼,江浙地区叫昂刺鱼,湖南、湖北那边管这种鱼叫黄鸭叫。为什么叫黄鸭叫呢?
嘎鱼跟河豚差不多,肚子里有个气泡。离开水,让人钓上岸以后,嘎鱼一生气,心里一别扭,就开始往外吐气,嘴里边“咕咕”地叫。所以得了个名儿,叫黄鸭叫。
这种鱼,长得跟小号的鲇鱼似的,食性也差不多,不是吃素的,就爱吃荤食,智商还不高,挺实在。弄截蚯蚓,再不就是到了河边,临时捞个螺蛳,把肉挖出来,挂在鱼钩上。嘎鱼只要看见,当时就能一口闷,咬上就不撒嘴,特别容易上钩。
容易上钩归容易上钩,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嘎鱼在北京都没什么用。钓着了,也就是过过手瘾,然后再扔回河里去。嘎鱼为什么没用呢?
北京有个老妈妈论:身上不长鳞的鱼有毒,吃下去容易坐病。所以老北京人压根儿就不吃鲇鱼、嘎鱼这些无鳞鱼。黑鱼,虽说身上有鳞,可是猛一看就跟没鳞似的,老北京人也不吃。不光北京人不吃,以前好多北方人都不吃无鳞鱼,倒找钱都不吃。
无鳞鱼有毒这个事儿,用传统中医的话说,大概意思就是,这类鱼长年累月跟河底下的淤泥里边待着,见不着太阳,阴气重,性寒。这种鱼,本身没毒。不过身子骨弱的人把它吃下去以后,容易把老病根给勾起来,所以不能吃。
要是用西医的话说呢,这类鱼,老跟淤泥里边待着,脏,寄生虫多。要是加工不到位,煮的火候不够,吃下去就容易得病。
嘎鱼真正在北方翻身,也就是头十来年的事儿。二〇〇几年那会儿,全国各地开始流行吃贵州酸汤鱼。眼下您去酸汤鱼馆子吃饭,吃酸汤鱼火锅,每桌差不多都得来盘黄腊丁。
老北京有这么句俏皮话儿,说是“四两嘎鱼,炼了半斤油”。现在您跟馆子里吃的黄腊丁都是人工养殖的,个儿长得还稍微大点儿。河沟里边,野生的嘎鱼,个儿更小,能长到手指头那么长就算大的。“四两嘎鱼,炼了半斤油”这句话,翻译成天津话,那就叫“吹大梨”,满嘴跑火车,说大话,使小钱儿。
嘎鱼个头小,也有小的好处。什么好处呢?容易熟,开锅就烂。所以吃酸汤鱼火锅的时候,黄腊丁都是随吃随涮。拿筷子夹着搁在汤里一涮,几分钟就成:
吃这种鱼,吃的就是那个嫩劲儿。再就是鱼刺少,就中间一根主刺,没什么小刺,跟个肉滚子一样,吃着方便。所以吃黄腊丁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拿筷子夹着鱼,鱼头朝下,鱼尾巴朝上,往嘴里一塞。然后拿嘴把鱼身子抿住了,往外一撸。鱼刺拽出来,鱼肉留在嘴里。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