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世界史

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精)

  • 定价: ¥79.9
  • ISBN:978754773261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日报
  • 页数:392页
  • 作者:(美)韩森|责编:王...
  • 立即节省:
  • 2021-09-01 第1版
  • 2021-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全球化难题早已出现,看懂公元1000年就能看懂今天!
    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吗?怎样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冲击?
    拥有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合作吗?面对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我们应该怎么办?
    1000年前的全球化市场让阿拉伯的陶瓷工匠不得不面对中国同行的竞争。
    1000年前的全球化带来了贫富不均,并在君士坦丁堡引发了一场针对外来商人的大屠杀。
    宋朝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成为公元1000年时世界上*全球化的地方。
    耶鲁大学汉学家韩森重磅新作!
    陈志武、梁小民、鲁西奇、王辉耀、张新刚、丹·琼斯、彼得·弗兰科潘推荐!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观察者》《华尔街日报》《柯克斯书评》好评如潮!
    翻开本书,从全球化开端的历史中寻找应对当下困境的答案。

内容提要

  

    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吗?怎样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冲击?拥有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合作吗?面对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些看似21世纪的人们才会面对的全球化难题,其实早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开启之时,就已全部出现:
    一千年前的全球化市场让阿拉伯的陶瓷工匠不得不面对中国同行的竞争;全球化带来的贫富不均,曾在君士坦丁堡引发一场针对外来商人的大屠杀;伽色尼王朝的苏丹因信仰不同,拒绝与辽朝合作;而宋朝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地方……
    我们今天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心态,和那时的人们一模一样。看懂公元1000年时的人们是如何应对这些全球化难题的,就能明白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当下。

媒体推荐

    韩森教授的新作带给我们惊喜,让我们看到一千年前的世界就已是共同体,互联互通,互惠互利。
    ——陈志武  著名经济学家,前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
    《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再现了一千年前全球化的情景与争斗,尤其再现了当时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辉煌。这本书资料详实,观点鲜明,而且融学术与通俗于一体,读来津津有味,且回味无穷。
    ——梁小民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通过观察公元1000年的世界,这本书把许多原本似乎没有关联的地区和文化连接了起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也鼓励我们跳出窠臼,用跨越民族和文化疆界的“全球史”眼光去看待我们的过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获得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新知。这是一本惊喜之书。
    ——陆大鹏  著名译者,代表作《金雀花王朝》
    尽管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人性、精神和文化都是相通的。现在我们正面对着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等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来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王辉耀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韩森教授的著作视野宏阔,落笔严谨,中文译笔流畅准确。韩森将贸易和宗教作为全球化开端的核心驱动力,提供了审视文明史的宏观视角,也让我们深刻体悟到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是一部全球史,重新审视文明的开放与发展的深层逻辑。
    ——张新刚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这部全面考察中世纪全球化的漂亮著作,是富有学识、发人深思的,而且很好地回应了我们身处的时代。
    ——丹·琼斯(Dan Jones)  《金雀花王朝》作者
    生动且具有启发性。这本书充满了迷人的细节,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技巧,她能轻松地在不同场景间切换。这一全面的叙述为世界史注入了一种崭新的光彩。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扣人心弦,讲述了连接全球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盟和巨大的贸易网络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全球历史的提炼,韩森女士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如何大胆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华尔街日报》

作者简介

    韩森,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韩森在耶鲁大学教授中国史和世界史已有三十余年,并在中国出版了多部著作。近年来,她主要关注公元1000年左右世界各地区的相互联系与交往。韩森曾多次到中国参加教学和研究活动,并在中国各地旅行。为了写作《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她游历了大约二十个国家,并在厦门大学、伯明翰大学和法兰西公学院担任访问学者。这些经历使她对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切的认识和理解。

目录

第1章  公元1000年的世界
第2章  西进,年轻的维京人
第3章  公元1000年的泛美高速公路
第4章  欧洲奴隶
第5章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第6章  中亚一分为二
第7章  令人惊讶的旅程
第8章  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地方
结语
鸣谢
想了解更多吗?
注释
插图说明
译后记

前言

  

    街上到处都是顾客,他们购买来自斯里兰卡的珍珠项链,佩戴着由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装饰品,使用添加了稳定剂(来自中国西藏和索马里)的香水、由波罗的海的琥珀制成的小瓶子,以及各式各样的沉香木家具。空气中弥漫着外国熏香的气味。附近的一家商店出售着价格昂贵、工艺精巧的产品,而且该产品的样式是为当地消费者特别改进的。在各自的宗教节日里,印度教徒、穆斯林或佛教信徒会聚集起来庆祝。你来到朋友家做客,她会端给你一杯散发着独特香味的冷饮。这家人炫耀着他们新买的东西:一张由爪哇檀香木制成的精致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只雕工精湛的犀牛角。屋里的许多小摆设看上去都是进口的,彰显着你朋友的国际化品位。
    这座城市与遥远的地方有着许多联系,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就是公元1000年中国城市泉州的样子。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海岸,处在上海和香港的中间地带,直接面对着中国台湾地区,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富庶的港口之一。
    泉州出售的所有产品,都是当时的普通贸易商品。数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从现在的爪哇和印度进口檀香木等香木,从阿拉伯半岛进口包括没药和乳香等在内的香树脂。中国人还焚烧进口的熏香,让空气清香扑鼻;使用进口的香料熏蒸衣服,使其散发出怡人的香味;还在药物、饮品、汤和糕点中加入进口的香料,用以调味。
    强劲的出口贸易为进口这些商品提供了资金。中国技术最先进的产品是高温瓷。其低成本的竞争者是来自中东的陶瓷,中东的制瓷工人配制了类似于中国陶瓷的釉料,但并未在同样的高温下进行烧制。随着新航线的开通,原本是其国人唯一供应商的中国当地手工业者,突然发现自己正在与地球另一端的制造商争夺市场份额。
    公元1000年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这是贸易路线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时刻,货物、技术、宗教和人们得以离开家园,去到新的地方。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普通百姓也受到了影响。在公元1000年——或者说这是考古学家所能确定的最接近的时间,维京探险者们离开了他们的家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穿过北大西洋,到达加拿大东北海岸的纽芬兰岛——这是一个欧洲人从未涉足过的地方,自一万多年前有人类从西伯利亚迁徙到美洲西海岸以来,还没有人跨越太平洋进入过美洲大陆。维京人将此前存在的横跨美洲的贸易路线,与欧洲、亚洲和非洲——我们称之为非洲-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物品或信息可以在世界各地传播。
    除北欧人外,公元1000年的其他活跃者还有中国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他们用漫长的海上航线,将中国与波斯湾城市阿曼(Oman)以及距巴格达最近的港口巴士拉(Basrah)连接起来。这条波斯湾一中国之路,连接着两条朝圣路线:一条是穆斯林从中国前往麦加的朝觐之路,另一条是东非人前往麦加朝觐的路线。大部分的买卖货物是从阿拉伯半岛运往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但也有一些货物一路运往东非沿岸的港口。
    公元1000年的全球化推动者,包括北欧维京人以及美洲、非洲、中国和中东的居民。这些探险者用货物交换自己此前从未见过的商品,开辟了陆地和海上贸易路线,这些路线标志着全球化的真正开始。这些贸易商和航海家开辟的新路线,使诸多王国和帝国相互碰撞,导致货物、人员、微生物和思想进入新的地区。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彼此,今天的全球化便是其最终的结果。
    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皈依一种来自更发达社会的宗教,这个决定并不总是基于宗教信仰。一位生活在今乌克兰的统治者〔他名叫弗拉基米尔大公(Prince Vladimir)〕渴望巩固他的王国,于是以他的近邻为榜样。像许多其他君主一样,他选择了一种宗教,这个宗教为他提供了最大的机会来巩固权力,并得以与强大的邻国结盟。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他派去拜访其他君主的使节所提供的报告。作为间谍,这些使节带着邻国的消息返回。
    弗拉基米尔大公从一份简短的名单中选择了基督教,具体而言是拜占庭帝国所信奉的东正教。他还权衡了犹太教、伊斯兰教、罗马基督教和拜占庭东正教的利弊。他之所以拒绝犹太教,是因为犹太人失去了耶路撒冷;他避开伊斯兰教,是因为该教禁止饮酒;他拒绝罗马基督教,但没有解释原因;而他选择拜占庭东正教,是因为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展现出了一种技术奇迹,就像今天最新的摩天大楼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其他地区的领导人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数年间为自己的臣民选择了宗教,世界宗教的数量减少了。其中一种宗教,即在我们现在所知的伊朗地区曾经很流行的摩尼教(该教强调的是善恶之间持续的斗争),则完全消失了,因为它无法与更成熟的宗教竞争,也无法吸引同等程度的捐献。
    公元1000年以后,除锡克教、巴哈伊教、摩门教和其他少数宗教外,再没有出现大的新宗教。这些宗教实际是混合性的,它们所结合的宗教元素,在公元1000年的时候就已经牢固地存在了。
    其他统治者也做出了类似弗拉基米尔大公选择拜占庭东正教的决定。结果在公元1000年左右,声称效忠于主要宗教的信仰者人数急剧增加。北欧和东欧皈依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地盘向东扩展到中亚,向南扩展到印度北部;佛教和印度教都扩展到了东南亚。公元1000年世界各地的彼此互动,塑造了我们当下生活的世界:今天,92%的有信仰者信奉着当时最为盛行的四大宗教。
    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受到公元1000年所发生事件影响的世界里。我们当下正努力应对着的挑战,与当时人们第一次面对的挑战完全相同:我们是否应与我们的邻居合作,与他们进行贸易,允许他们定居在我们的国家,并当他们生活在我们的社会中时,赋予他们信仰的自由?或者我们是否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我们是否应该报复那些通过贸易致富的人?我们是否应该尝试复制我们尚未掌握的技术,来生产新产品?最后,全球化到底会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是谁,还是会摧毁我们的身份认同?
    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后记

  

    国内学界对美国耶鲁大学的韩森(Valerie Hansen)教授并不陌生,她的多部学术著作,如《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丝绸之路新史》等均已出版了中译本,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这本《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是韩森教授最新的学术成果,英文原版出版于2020年。在本书中,韩森教授以国际化的视野,重新讨论了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新观点。
    厦门大学梁建国兄最早向我推荐《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并建议我将本书翻译成中文。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不仅屡屡为我排忧解难,还在百忙之中不辞辛苦地审读译稿。本书中的波斯、阿拉伯人名和书名的翻译,都是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尹磊兄帮我解决的。有时候,我会一天“骚扰”他好多次,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尹磊兄却毫不介意,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可以说,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诸位师友的古道热肠与无私奉献,而我却在台前享受了译者的荣光,实在受之有愧。
    译者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侧重于宋代历史,而本书涉及几乎全球各个大洲的许多古代文明与历史,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译者并不熟悉的领域。虽然有众人的鼎力支持,我在翻译过程中也查阅了许多资料(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内容,我在译文中加了一些简单的注释),但总感觉力有未逮,敬希广大读者对拙译不吝批评指正,期待再版重印时加以修订(我的邮箱:liuyunjun1978@126.com)。 刘云军 2021年1月15日于河北大学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