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暮色将尽(精)

  • 定价: ¥49.8
  • ISBN:9787220126437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222页
  • 作者:(英)戴安娜·阿西...
  • 立即节省:
  • 2022-07-01 第1版
  • 2022-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科斯塔传记奖得主、发掘了V.S.奈保尔的杰出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开创写作事业,年近90回首传奇一生,写下一份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
    长寿老人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你看: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想看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好难;开车代步是“最后的倔强”。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89岁“不婚族”女前辈坦率开麦,击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女性枷锁:潇洒享受每一段恋爱——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我;女人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

内容提要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媒体推荐

    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科斯塔奖评委
    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卫报》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附言
译后记

前言

  

    戴安娜·阿西尔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编辑之一,更是那个时代少见的女性编辑。在五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她发掘了《简·爱》前传、著名的女性主义小说《藻海无边》的作者简·里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等不少文学大家,并和西蒙娜·波伏娃、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众多著名作家密切合作,直到76岁才退休。她一生未婚,在退休后又开启了写作事业,创作了一些小说和多部回忆录,并凭借《暮
    色将尽》这部漫谈老年生活的回忆录斩获了2008年的科斯塔传记奖。这部传记写于阿西尔89岁时。阿西尔的家族有长寿基因,她的外婆和母亲都在生活能基本自理的情况下活到了90多岁高龄,而她本人更是创下了家族的长寿记录——这位出生于1917年的女性,在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一整个世纪后,于2019年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过世,享年101岁。
    在本书中,她回忆了自己看似“特立独行”的大半生,坦率地提起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避而不谈的话题:开放式关系,衰老带来的性欲消退,以及每日都更迫近的死亡阴影……或许是因为写作时已年近90,根本无意顾及其他,阿西尔的讲述既幽默又极坦诚,常常令人心头一颤,又不由露出会心的笑。
    阿西尔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一个富足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小教育她必须学会靠自己谋生,因此,当她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并未像当时传统女性一样首先考虑婚嫁问题,而是开始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做筹谋。当时女性面临的职业选择非常少,教学和护理是最常见的两项,但对阿西尔来说,面对这两项工作如同面对“一桶冷掉的粥”一般索然无味。随后,“二战”的爆发扰乱了一切秩序,也为阿西尔开辟了新的方向,她得到了在BBC新闻部工作的机会,也正是在那时,她结识了后来一生的工作伙伴——安德烈·多伊奇。
    安德烈·多伊奇是一个踌躇满志的出版商,阿西尔曾和他短暂相恋,后来退回朋友关系。战后两人共同创立了20世纪英国知名的独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公司。虽然身为创始董事,但阿西尔的地位和收入却远不及多伊奇。在当时的出版行业,女性一般只能承担一些助理或者宣传工作,像阿西尔这样独立的编辑本身已是极为少见,再加上阿西尔自己也不愿做一个“出版商”,在她来看,“编辑”和“出版商”有很大区别。多伊奇是一个典型的“出版商”——他是个没有生活、狂热工作的生意人。他有无限充沛的精力,懂得如何包装宣传,如何进行商业运作,性格也相当强势甚至有严重的大男子主义。而阿西尔的兴趣只在于做一个“编辑”——她有着敏锐的文学判断力和眼光,发掘、引进了波伏娃、阿特伍德、菲利普·罗斯、厄普代克等一系列杰出的作者;并在与作者的讨论中提出中肯的建议,帮助他们写作,这是她的热情所在。同时,她还需要工作和生活有明确的界限,她直言:“虽然我有时会为自己在工作中的能力有限而感到羞愧,但我认为,个人生活比工作更重要,我并不为这个理念而感到羞愧——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
    甚至在“成为母亲”这件事上,她的所有选择都令人惊讶地把“自我感受”放在了首要位置。很长时间以来,她一直没有对小孩产生过多大热情,但说不清是出于生物学还是社会学方面的因素,在四十多岁时,她突然非常想成为一个母亲,随后便怀孕了。可意外出现,在怀孕四个月后,她流产了。不同寻常的是,阿西尔流产苏醒后的第一反应并非沉浸在失去孩子的悲伤之中,反而生出一种欣喜之情:“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而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这是前所未有的最强烈感受。这种感觉将失去孩子的悲伤扫荡一空。”在这之后,她也并未受此困扰,她依然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好母亲,但对于失去这个机会,她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介意。她坦承自己的自私与懒惰,并说这两项或许是她人生的憾事,但她并不为此感到自责,“止于此就行了吧,因为天天看着不好的一面是相当无聊的事”。
    阿西尔的人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样本,她既有艺术家一般开放自由、洒脱丰沛的心胸,又有冷静克制甚至出于务实而进行一定妥协的理智。在她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在20世纪动荡的欧洲,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女性,是怎样在与世界的周旋中安全生存下来,并维护好自己的精神世界的。
    在2009年多伦多国际作家节开幕式中,92岁的阿西尔与78岁的艾丽丝·门罗进行了一场对话,两人都笑着认可道,年纪大了之后很少会在意外界的目光,更少会受尴尬困扰,这令她们感到更加自由。在这本书中,阿西尔将为我们展开更多关于此的讲述,告诉我们她自76岁退休后的生活,她如何从一名编辑转变成了一位写作者,如何以其特有的洒脱与理性看待衰老这件事,并如何在人生的暮色中,“让自己好好地成长,也让自己好好地变老。”
    编者
    2022年5月

后记

  

    知道并翻译戴安娜·阿西尔的《暮色将尽》纯属偶然,十年前一个在英国留学的朋友回国时给我带了这本书,说是刚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的一个老太太写的自传,估计我会喜欢,就买来送我。一看之下,情不自禁就翻译出来了,因为我之前的翻译作品都是出版社先找到我,导致我完全不知道有关版权之类的东西,翻出来后才发现自己不知道该拿这薄薄的译稿怎么办,然后又有朋友说间接认识《译林》杂志的编辑,给了我一个E-mail地址,于是我把稿子寄过去,《译林》杂志出面谈了版权等等,就在当年杂志的增刊上发表了。《译林》杂志曾是很多热爱翻译作品的读者心目中的圣殿,作为译者,有作品能登上这本杂志,对我是相当荣幸的事情。然而世易时移,哪怕十年前,肯去订阅或去报刊亭买《译林》杂志的读者,也已经很少了,有时路过报刊亭随口问一句,大多数会回答没有这本杂志,就算有,库存也就一两本。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报刊亭过季期刊下架,《暮色将尽》也就随之一并藏进了我心中的圣殿里,除了身边的朋友,很少有人知道。
    今年夏天的某一天,久未联系的《译林》杂志编辑忽然找到我,说有出版社联系他们,对《暮色将尽》有兴趣,问我是否愿意交给他们发单行本,藏于圣殿的书能见天日,我自然开心。更高兴的,是还有别人能欣赏这本书,我能和更多的人们分享这本书,以及戴安娜这个人。
    之所以一看到就情不自禁地译出来,是因为在阅读和翻译的整个过程中,我在心里一直对自己说,啊,这就是我想活成的女人的样子,这就是我想跟周围不同年纪的女性朋友分享的,一个女人在这个年纪应该有的样子,历经了生活的磨砺,终于活出的通透和智慧。这样的智慧和感悟用文字传达出来,如果在五十、四十,甚至更早的年纪能了解并体会,也许,会帮助作为女性的我们少些困惑,多些和解。就像在接近终点的某地亮起的一盏灯,不管我们从哪个方向走向它,有这么一星感悟的陪伴,能让我们觉得不这么孤独和黑暗。 但这并不是说戴安娜的回忆录里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或鸡汤。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正如她自己所言,是因为“现在有这么多关于保持青春的书,还有更多有关生儿育女详尽的、实验性的经验分享,但有关凋零的记录却不多见。而我,正行走在这一凋零的路程当中,所以,为什么我不来记录?” 戴安娜出生于1917年,母亲的家族在诺福克有一幢坐落于一千英亩土地上的庄园,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已经开始没落。此时,女性的角色和生活也正在发生剧变,她的父亲从她小时候就开始警告她“你必须自己谋生”,这是与她同时代的女性和前辈女性们从来没有过的经验。而她尽管上了牛津大学,却依然觉得自己除了从家庭教养中学会的读书,似乎一无是处,从职业的角度,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所幸,或说不幸,二战爆发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被迫去干基于战争需要的工作,没有精力和余暇去思考自已正常的人生。等二哉结束,她也因为在那个时期的遇合,自然地参与到她短暂的情人兼一辈子的朋友安德烈·多伊奇的出版社创立计划,从此开启了自己五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一直在他所创立的出版社工作到七十多岁,曾做过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西蒙娜·德·波伏瓦和V.S.奈保尔等著名作家的编辑,并曾被称为“伦敦最好的编辑之一”。 七十多岁退休后,她的身份又转换成了作家,主要的写作内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或以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他人,既是回忆录,又像是某种有主题的纪实文学,因为她并非事无巨细地描写以自己为主角的生活,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对人生发表看法。从这个意义上,可谓开创了当时的新文体,她九十多岁时出版的合集《人生课堂》,就集合了她不同角度的四本回忆录,分别是《暮色将尽》《长书当诉》《未经删节》《昨日清晨》,后面的三本书,其主题关注于情感生活、编辑生涯和父母的婚姻。 写作《暮色将尽》的时候,戴安娜已经近九十岁,在短短七万多字中,她探讨了变老与死亡、爱情与性、宗教、和年轻人相处、兴趣爱好、阅读和写作、后悔和遗憾等等话题,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注脚和线条来联系并展开,把种种到了这个年纪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个年纪回顾自己人生重要事件的看法和盘托出。 戴安娜一生未婚,也没有孩子,她一辈子围绕着文字工作,到了暮年,已经人书俱老,其文字辛辣幽默又不乏从容,一针见血又常常让人会心一笑,貌似絮叨却全无废话,有一种英国人特有的略带自嘲的清醒。她宣称自己从四五岁开始恋爱,爱情、艳遇伴随一生,直到将近七十岁她最后一个恋人因心脏病发作而亡,才进入性的消退期。她说自己“尽管年轻时经历了这么多浪漫爱情的风风雨雨,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最合适的角色显然是做第三者”,她认为“相较于年轻男性,性湮没年轻女性的情况更甚,因为性对她们的消耗远多于男性”“女人的自我常常泯灭于性活动之中,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后才慢慢找到性以外的自我存在,有些人永远都找不到”……这些话,貌似肆无忌惮,实则在经历痛彻心扉的经验中严肃思考的坦率感悟,有一定积淀和经历的女人,很难不被她打动,因之思考自己的人生。 计划出单行本,我才注意到戴安娜刚刚于2019年去世,终年101岁,承袭了家族的长寿基因,对于死亡的感受,她是否真如自己所承诺的,“到时候我一定会想办法告诉你们”?我忽然想起几天前电影里的一句话: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如此害怕死亡,却又鲜少珍惜生命呢? 对于喜欢的书,戴安娜说过,与其简单介绍,不如自己去读。 曾嵘 2021年11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