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东京八平米

  • 定价: ¥79
  • ISBN:978754267865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三联
  • 页数:305页
  • 作者:(日)吉井忍|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2-11-01 第1版
  • 2022-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吉井忍“八平米”经济学,展现都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献给将要创建新生活的人。——离开日本二十年后,吉井忍回到东京,租住东京中心地带的八平米房间,重建在地的生活。八平米是生活的原点,东京整个城市则是生活的延长线。物质与精神的断舍离,带来经济空间和身心自由。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为每一个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珍惜此时此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你所需要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赋予明天继续生活的活力。
    没有厨房、冰箱、洗澡间、洗衣机,如何在八平米房间自在过活?都市新型“蜗居”生活,东京深度探索指南。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因为八平米房间空间局促,日常生活延伸到东京的街头和公共空间:洗衣店、钱汤、漫咖、小餐厅、咖啡馆,此外还有每周的独立电影院巡礼、听落语、学三味线、看展览等。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热情活力的市井生活,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内容提要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是其对在东京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作者简介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华语作家,现旅居北京。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
    现专职写作,著有《四季便当》、审校有“MUJI轻料理”丛书等。作品亦见于《知日》、《读库》、《鲤》、《南方周末》、《城市画报》等报刊媒体。

目录

自序  回到八平米
身处八平米
  八平米经济学
  东京寻房记
  投币洗衣间的故事时光
  泡在市井东京
  没有冰箱的日子
  周五的成就感
走出八平米
  错过“终电”的夜晚
  早上八点关门的喫茶店
  去筑地鱼市场喝咖啡
  老板娘,来份肉荞麦
东京与八平米
  深夜电台
  听落语,找幸福
  城市里玩游戏的人
代后记  在“小”和“大”之间

前言

  

    回到八平米
    吉井忍
    小时候我喜欢一个人玩,玩法无穷,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总觉得身边有意思的东西挺多的,可以忘我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上了幼儿园的第二年,父母给我一个单独的小房间,手头的书都看完了,玩偶也玩了许久,就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把看完的书反复翻阅、玩过家家,都不觉得腻。母亲开始有点担心,便定了一个规矩,除非下雨,白天不许在家看书,尽量去外面找朋友一起玩。我也理解她的用心,后来到了初高中及大学阶段我都选择了体育系的社团,多多少少应该和幼时的这个“规矩”有关。如果一直留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会感到有些心虚。
    从疫情前的几年,我开始住在东京八平米的小房间,感觉回到儿时的世界,只是没有了当时的“背德感”。一个人玩也没人说我,忙着做家务、工作、做菜吃饭、练体操或听音乐,可谓真实版“过家家”,不知不觉一两天就轻松过去了。不过不出门的独处时间,若超过两天还是会有点问题,因为我的房间并没有洗澡间。
    在八平米的这个房间里,洗澡间、冰箱或洗衣机,这些家里该有的东西,我都不能拥有。但这种小面积和不便,换来的“财富”也有不少。很多年前看过森茉莉的《奢侈贫穷》,书中“精神贵族”这种自我认定我倒是没有,但她的生活方式散发出来的舒适感,我蛮欣赏的,相信在现代城市里生活的我们也可以得到这种舒适感。
    本书介绍了在八平米房间里的日常,比如购物、烹饪、爱好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也自然写到了这几年在东京生活遇到的人和风景。希望本书能为大家提供因各种原因选择“蜗居”时的一些参考案例,大家也可以把它当作在东京不花钱深度探索的指南书。
    作为自由撰稿人,我知道一个人被呈现的方式非常多样,并不单一:按照信息的选择和故事的讲述方式,可以把同一个人的经历写得非常精彩,充满阳光,像是在温室长大的快乐无忧的人,也可以写成是吃苦耐劳、从社会底层打拼出来的强者。其实人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本书中我尽量把这两面性都写了出来。这几年各种因素导致整个社会和价值观急剧变化,变成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样子,在这种快速反转的世界里,只呈现某一面的自己也有点不诚恳。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也许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真心期待我们可以再次当面交流的时机。我也很想听听大家心中“八平米”的故事。
    这是我在“理想国”出版的第三本书,感谢刘瑞琳女士多年来的支持。谢谢黄平丽女士和黄盼盼女士的悉心编辑。感谢陆智昌先生的装帧设计,近十年来始终与您合作,是我的荣幸。最后借此机会感谢中国朋友S和Q无私的友谊。
    2022年9月于东京
    吉井忍

后记

  

    在“小”和“大”之间
    上个月我交了未来两年的租房火灾保险费用,付款方式很传统,把现金直接拿到房屋中介即可。住在这个八平米房间的生活已经迈人第五年,我坐在中介柜台前的椅子上等对方准备收据时,回想了一下在这段时间里周围环境发生的一些变化。
    我第一次来看房时,记得这里的商店街相对比较热闹。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七夕节(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太阳历七月七日),店主们把几支竹子立在街上,小朋友们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自己的愿望,我走在下面心情自然快乐起来。中介附近有一家本地超市,门口旁边堆满纸箱,里面放的都是今日特价菜,我经过的那天最受欢迎的是一颗五百日元的网纹甜瓜,好几个客人排在前面,年轻男性店员把甜瓜一颗接一颗地递给客人。再走几十米有一家食品店,有点像我在北京时最爱光顾的一家临期进口食品销售点,泰国的酸辣虾味方便米线、相扑火锅汤底或韩国海苔,比其他地方至少便宜一半。再走几步就到了十字路口,有一家开到晚上十点的连锁小书店。
    如今这些都看不到了。在短短几年之间商店街变得萧条起来,每逢七夕节他们还是会立起竹子,但比以前少了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现在变成了7-Eleven的本地超市,它宣布关门大吉的那段时间,我在收银台听到后面有一位老太太哀求店员,能否想个办法继续营业。这家小超市是大正时代(1912—1926年)在此创办的百年老铺,到现在为什么要关闭,说起来很简单,因为斜对面新开了一家大超市。但从我这里到新超市必须过两次马路,车多,很危险,而且红绿灯跳得可快了,很多老年人根本赶不及,走到中间绿灯就开始闪。我喜欢的那家临期食品店在疫情期间忽然消失,书店关得更早,现在换成一家东京到处都有的,没什么特色,价格水平也一般的小超市。 还好,我在本书中提到的大米店、味噌老铺和荞麦面店,这些都还在。钱汤少了一家,但还有好几家可以轮流享受。但很难说一直会有。两年之后他们还在吗?再说,自己还会住在这里吗? “这是您的收据”,中介柜台的一位女士把小纸条递了过来。她顺便问我房间有没有问题,我说没有太大问题,只是窗户框有点变形了,有一处窗户不好拉。她笑了,说毕竟太旧,搞不好整栋房子出现倾斜。我说可能是吧,也许应该再买一份地震保险才对。 回到自己的房间,变化倒不多。多了一台小型空调,只能制冷和除湿,但这台文明利器足够能让我在炎热的夏天勉强生存下来。这是疫情刚爆发时我所做的决定中最为正确的,当时我猜以后的夏天很难逃到海参崴。其他的布置或厨房设备与都筑先生来拍摄时没有太大差别,木门上层层叠叠的展览信息海报后来变得太厚,有一天终于扛不住重力作用脱落下来。结果门上重新出现刚搬进来那几个月贴的海报,让我一时万分怀旧。 …… 就如在自序里所提到的,本书介绍的是八平米房间里的生活,也可以当作东京探索指南。现在翻阅文稿时我又发现,对个人来说,这是对离开中国之后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而这个过程中,八平米房间,以及东京这座城市的宽容性,都起了不少作用。我想把这本书悄悄地献给将要创建新生活的人。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最后特别感谢都筑响一先生。得知我开始住八平米房间时,他的反应和其他人是完全相反的。“那真好!”说完他笑眯眯地点点头,他这种心理上的全力支持不知道给了我多大的鼓励。《东京八平米》用上了他来这个八平米房间拍摄时的摄影作品,使得它成为我最难忘的一本书。 2022年9月于东京 吉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