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杭州传(住在天堂)(精)/丝路百城传

  • 定价: ¥89
  • ISBN:9787513351829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星
  • 页数:487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杭州,几乎每个中国人均知其名闻其美,但未见得所有人真正通晓其史深解其韵。杭州曾为五代吴越国与南宋的都城(钱塘、临安),在此期间发展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世局大动荡,求存稳发展。在千变万化、悲喜交替的历史洪流中,杭州人展现了怎样的智慧,铸造了何种精神,造就这座城市并延续至今,辉煌不灭?《杭州传:住在天堂》提供了极佳的注解。
    近四年来,作者对书稿前后通改了数遍。看着她细致修改的每篇每段每行每句,深深感动。唯有本着对这座城市负责、对自己的心负责,一个业已声名卓著的作家方会在如此繁忙且身体时常抱恙的情况下,如此用心地完成这样一部难度极大的作品的创作。
    这既是作者为故乡母亲杭州所作的一首赤诚之歌,更是她献给读者的一部精良之作。

内容提要

  

    《杭州传:住在天堂》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作者以时间为序,从琢玉为剑的古越人一直到当代杭州,系统梳理了杭州的形成和发展:从一个大海湾、一片沼泽地,经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历世代居民的百般努力,沧海变桑田,到如今已成为人们向往宜居的人间天堂,不仅环境优美,风物宜人,在历史、国学、文学、艺术、美术、园林、宗教、大数据等众多领域里,这座城市都走出了自己的大师,誉满全球。作者以史家之笔钩沉城市往昔,亦以诗意之笔凝神其间人物;既写家国疼痛打在这座城市身上的烙印,更写国家振兴对这座城市的激励和鞭策。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了解杭州的人文佳作。

作者简介

    王旭烽(1955年2月-),生于浙江平湖,祖籍江苏徐州,1982年浙江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1980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共发表约300万字作品。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学科带头人。著有小说“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斜阳温柔》《飘羽之重》,报告文学《家国书》,散文《瑞草之国》《走读西湖》,其中《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语
第一章  琢玉为剑的古越人
  五万年前的一枚人类犬齿
  跨湖桥下的独木舟
  水润玉琢的良渚古国
  吴山鼙鼓震钱唐
第二章  秦汉天虽高 皇帝亦不远
  首下江南的皇帝是他
  七王之乱的始作俑者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相濡以沫与相忘江湖
第三章  浪涛不尽千古风流人物
  富春江畔瓜桥埠
  生子当如孙仲谋
  坐断东南发力民生
  门泊东吴万里船
  龙门古镇后裔栖
第四章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
  永嘉南渡金瓯裂
  “南朝四百八十寺”
  梦儿亭古传名谢
  葛岭真人抱朴子
  钱塘苏小是乡亲
第五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唐从此唤杭州
  一条人工大河的诞生
  相国亭下数六井
  且向钱塘湖上去
  红袖织绫夸柿蒂
  樱桃樊素口 杨柳小蛮腰
  唐代的杭州“市长”们
第六章  一个家族与他的都城
  挑盐的汉子掌杭州
  塑料兄弟断袍割席
  唐王朝的“免死金牌”
  腰鼓形的杭州城
  惊心动魄的叛军造反
  素车白马过钱塘
  陌上花开缓缓归
  承上启下的钱氏儿孙
  向着天堂的祈祷
  九九归一纳土大统
第七章  江南佳丽第一州
  天堂时代就此开始
  梅妻鹤子的隐士文化
  范仲淹的山高水长
  苏东坡修出的杭州之眉
  从钱塘少年至《梦溪笔谈》
  方腊起义与《水浒》人物
第八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
  还不如直接去杭州
  风吹雨打凤凰山
  一市秋茶说岳王
  朝廷的内卷与外怯
  三吴都会自古繁华
  诗画江南从此始
  鞋儿破帽儿破袈裟破
  杭州禅寺与日本茶道
  婉约中的豪放
  皋亭山与文天祥
第九章  那是一座地上的天城
  马可·波罗眼中的杭州
  落日下的余晖
  元朝的杭州石刻印记
  朱丹溪的滋阴说
  凤凰寺与阿老丁的遗风
  书生意气丹青手
  元末杭州的农民义军
第十章  花团湮灭锦簇中
  织机中生出的“资本萌芽”
  杨孟瑛治西湖
  在杭州讲故事的人们
  落在玉盘上的大珠小珠
  牡丹花下一往情深
  吴山越水花鸟精神
  三台山前祭于谦
  西子湖头有我师
第十一章  立马旗营三百年
  旗下营的来龙去脉
  天子御驾下江南
  火器兵家钱塘人
  李卫的花信风
  剑气箫心龚自珍
  清空传音浙西词
  建造阮公墩的人
  杭派的园林与庄园
  丁氏兄弟与文渊阁
  杨乃武与小白菜
  咫尺金石间的大师
  红顶商人胡雪岩
  西湖边的洋教
  拱宸桥的日租界
  最后的清吟
第十二章  三千年未遇之变局
  为我名山留片席
  山长和他的学子
  秋风秋雨西子湖
  鲁迅先生和“木瓜之役”
  杭州的光复
  自有青山埋忠骨
  翩翩蝴蝶梦
  修铁路的布衣都督
  天涯五友唱《送别》
  两个遗老的爱恨情仇
  西泠印社的创立
第十三章  五四运动以来的浙江
  孕育风云的引领人
  黑暗里透出一线光
  石破天惊的“一师风潮”
  迷人的晨辰闪烁夜空
  首次农民运动与总发起人
  秋之白华与神秘紫罗兰
  杭州皮市巷三号
  生在杭州的美国大使
  从雨巷走出的杭州文人
  最早引入 《资本论》的国学大师
  首届西湖国际博览会
  钱塘江大桥的传奇
  西湖上空的战鹰
  浙江大学的抗日远征
第十四章  人间天堂美丽家园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天里的故事
  撸起袖子加油干
  鲜花怒放的精神家园
  让世界在中国“窗口”杭州停眸
尾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

  

    如果说丝绸之路研究让我们洞见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定会有人表示惊讶与质疑;
    如果说城市的创造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事情,则一定会得到人们普遍的支持与认同。
    “丝路百城传”丛书的策划正是发轫于这样一个历史观的文化叙述:
    丝绸之路是一条无路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既古老又年轻,“不知其始为始,不知其终为终”的漫漫长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时空里时隐时现,变动不居,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超级公路;
    丝绸之路是点实线虚,点变线变,点之兴衰即线之存亡的交通形态,那些关山阻隔,望洋兴叹的城市,便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路;
    丝绸之路是一个文化概念,叠加其上的影像曾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呼作:铜铁之路、纸张之路、皮毛之路、黄金之路、朝贡之路、宗教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与传播、邦国拓展、民族融合之路,也是西方探秘中国、解码东方之路,更是我们反躬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的寻根之路、回家之路;
    丝绸之路是今日中国走向世界的新起点、新思路,是“一带一路”中国倡议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之路……
    无可否认,一个世纪以来,丝路研究之话语为李希霍芬、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于格、橘瑞超、芮乐伟·韩森、彼得·弗兰科潘等东西方人所主导。然而半个世纪以来的大国崛起,正在使“夫唯不争”之中国快速走向文化振兴。我们要将《大唐西域记》《真腊风土记》的传统正经补史、继绝往圣、启迪民智、传播正信,同时也将丝绸之路城市传文学以实为说、以城为据、芳菲想象、拒绝平庸的创作视为新使命、新挑战。让“城市传”这样一个文学体裁开出新时代的鲜花。
    凭谁问:昆仑巍峨、河源滔滔、玉山储秀、戍堡寂寞;
    凭谁问:旌节刻恨、驼铃悠远、琵琶起舞、古调胡旋;
    凭谁问:秦汉何在、唐宋可甄、东西接引、前路正新;
    凭谁问:八剌沙衮今何在?罗马的钟声谁敲响;
    凭谁问:撒马尔罕的金桃今何在?帕米尔上的通天塔何时建成、何时倾倒;
    凭谁问:伊斯兰世界的科学造诣何时传到了巴黎和伦敦;
    凭谁问:鉴真大师眼中奈良和京都的樱花几谢几开;
    凭谁问:乌拉尔河上何时传来了伏尔加河的纤夫号子;
    凭谁问:杭州湾的帆樯何时穿越马六甲风云……
    诗人说:这条路是唐诗和宋词的吟唱,是太阳和月亮的战争;
    军人说:这条路是旌旗翻卷的沙漠,是铁骑踏破的血原;
    商人说:这条路是关涉洞开的集市,是金盏银樽的盛宴;
    僧侣说:这条路是信仰鲜花盛开的祭坛,是生命涅槃的乡路……
    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一个个城市的天际线风景,一个个城市的盛衰之变,一个个城市的躁动与激情,一个个城市的风物淳美与人文精彩,一个个城市的悲欢离合,一个个城市的内动力发掘与外开拓展望,一个个城市的往事与沉思,一个个城市的魅惑和绝世风华……
    从长安到罗马(大陆卷)和从杭州湾到地中海(海洋卷)是卷帙浩繁的“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框架结构,也是所有参与写作的中外作家和编辑们共同绘制的新丝路蓝图。《尚书·舜典》有“浚咨文明”之句,孔疏曰:“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易经·贲卦·彖辞》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文化乃“人文化成”而以文教化“圣人之教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丛书编纂与出版岂非正当其事、正当其时也!
    读者朋友们,没有踏上丝路,你的家就是世界;踏上丝路,世界才是你的世界、你的家园……唯祈丛书阅读能助君踏上这样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旅程。
    丝绸之路从远古走向未来,我们的努力也将永无休止。

后记

  

    这部作品并非一气呵成,其中内容,说是写了几十年也不为过。因为从小就在杭州居住,若面对西湖,则左边岳王路,乃南宋岳飞故居;右边孩儿巷,是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所在。正前方是南宋时的大理寺,岳飞被害的风波亭就在其后。再往后,便是从前的昭庆寺、断桥和白堤了。
    一个历史专业出身、浸润在这吴越国府、南宋朝廷华土之上的写作者,怎么可能对此家园没有生死相依的深情呢。
    故许多年来,断断续续地一直写着杭州,主要以随笔的方式。直到写《茶人》长篇时,因场景发生在杭州,所以又全部梳理一遍,添以往之不足,删多余之笔墨,追溯史前,延续当下,以历史长河为头尾,朝代顺序为章节,重大事件为契机,重要人物为抓手,遂成此作。
    称之为传,实在只可说是勉为其难。若将“传”作为自《史记》以降的一种史家文体,这部以随笔为主的读物,多少缺乏在中华大格局坐标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定位,更缺少类似“太史公曰”这样的史评。但若以杭州古往今来林林总总的叙述簇集,并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达,以求得深入浅出,老少咸宜,对杭州这座城市的传播,本人还是做了一番努力的。
    我自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毕业之后,虽未曾专业从事史学工作,但对地域文化的书写从未停止。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曾暗下决心,要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一样,写出一个“纸上的杭州”,至今回望,依然只在起步。而此作今蒙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和新星出版社社长马汝军及责任编辑以宁耐心等待和督促,细致编考,终究使这部本人曾因身体原因一度想谢绝的专著得以出版,没有他们的催马扬鞭是绝不可能的,谢谢。 关于杭州的写作时间特别漫长,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人铭记在心,奈何帮助者太多,无法一一记录。几位德高望重之辈,在此是要一述的。我的大学老师毛昭晰、杨招棣、倪士毅、仓修良教授等,今均已驾鹤西归,他们给我的专业指导和人格熏陶,铸成我的历史学养基础;杭州史专家杭师大的林正秋教授,陪我一起去南宋宫廷废墟和孤山梅妻鹤子访古,至今历历在目。浙大中文系教授骆寒超先生向我推荐了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其时他正在受台湾出版方邀请出版一套地方文化丛书,由此,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写成集杭州景观的第一部读物《绝色杭州》,并在台湾出版,从此开始了对杭州地域文化的挖掘。 杭州与西湖常复合在一起,其实毕竟还是两个叙述领域。我自感对杭州的了解比西湖还少,此次写撰,虽然弥补一些,终究是远远不够的。期盼各位方家的指点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