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历史的温度(7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

  • 定价: ¥68
  • ISBN:978752175179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532页
  • 作者:张玮|责编:黄维益
  • 立即节省:
  • 2023-03-01 第1版
  • 2023-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高颜值、有内涵的大众历史科普畅销书《历史的温度》系列第7部,以温暖笔触与读者共同回顾历史上的告别与落幕。
    收录35个故事,既关注过往也追忆青春,既送别黯淡也迎接希望,共同找回枯燥历史背后的丰富细节,感受时代的变迁与浪涌。
    细腻文字结合冷静视角,让故事有知识也有看点,有典故更有温度,适合大小朋友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延续前作装帧特色,采用颜色柔和的本白纸张,配合裸脊锁线装订,可轻松摊平阅读,好读也防伪。

内容提要

  

    清朝最后一个皇太后离世后为何被说成“女中尧舜”?“上海滩三巨头”中成名最早的黄金荣为何潦草而去?当年风靡全国的《灌篮高手》,故事真的止步于“全国大赛”吗?当年职场精英的标配微软MSN,为何没能扛过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时间从不停留,盛筵必将结束,至交终有一别,帷幕注定降下,时代总会更迭。面对无法回避的退隐、告别和离席,该踉跄逃离,还是体面作别?
    当时间的潮水涨落,有太多细节消失其间,引人遐想,也令人嗟叹。而张玮将这些故事、这些人物,从历史中打捞出来,用一如往昔的平静口吻与细腻文字,让风干的历史变得鲜活,让陌生的名字重新丰满,让每一次告别,都留下色彩与温度。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先后获得亚马逊中国“2017年度新锐作家”、2020年度“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不同奖项,其作品获得2019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等奖项。
    馒头说团队包括张玮及其复旦大学导师和部分同学,目前分别为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或上海市重点学校的优秀骨干语文教师等。团队致力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经典、人文社科知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更健康和全面地发展。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告别舞台
  中国最后一个皇太后
  亨利·卢斯:曾经“美国最有权力的七个人之一”
  李小龙:戏刚开场,斯人已逝
  朱建华:一个同样被“期待”压垮的天才
  黄金荣:大佬的末日迷途
  天才与疯子之间,隔着一道“美丽心灵”
第二部分:大厦将倾
  “幼天王”之死
  “刺马”:轰动晚清的第一奇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晚清官场的一场“蝴蝶效应”
  1900年,逃离紫禁城
  那一年,长沙烈火焚城
  1946,上海滩大选美
第三部分:时代之变
  “功德林”的那些战犯
  东京审判:当年判那些战犯死刑,究竟有多难?
  开国第一刀:枪毙刘青山、张子善
  基辛格的那次“秘密访华”
  那些少年班的“神童”
  禹作敏:一个“能人”的翻车
第四部分:逝水年华
  这个男人,曾经燃烧一代人的小宇宙
  他画的不是篮球,而是一代人的热血和青春
  这部火爆全国的动画片,为什么只拍了5集?
  当初的“人间大炮”,你还记得如何发射吗?
  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第五部分:浩劫之下
  永不返航的“古斯特洛夫”号
  1948年,无法抵达终点的江亚轮
  “库尔斯克号”悲歌
  特内里费空难:人类史上最惨痛的一场空难
  两架飞机相撞,概率究竟有多大?
  “幽灵航班”:太阳神航空522号
  安第斯山空难:他们是英雄还是魔鬼?
第六部分:身后之名
  罗兰夫人之死
  “第六天魔王”之死
  真实白求恩:从浪子到楷模
  “隐形”国士,勿忘汤飞凡
  袁枚:人生一大幸事,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附录:读者评论

前言

  

    自序
    1
    1985年,30岁的鸟山明陷入了一个困境。
    那时的他已经凭借《阿拉蕾》漫画的连载,成为全日本最受欢迎的漫画家,但新推出的《龙珠》却似乎不太受欢迎,甚至一度跌出日本漫画排行前十名——大家对小悟空和小伙伴们一起漫游世界寻找龙珠的故事,并不是非常感兴趣。
    这时候,鸟山明的编辑鸟岛和彦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加入“追求力量”的元素。
    于是,“天下第一武道会”这个概念出现了,鸟山明笔下的小悟空以及他的小伙伴们开始顽强战斗,战胜一个个强大的对手,从地球到宇宙,从过去到未来。
    而如果仔细观察悟空与小伙伴们的终极对手,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追求永恒和完美。
    希望永葆青春的短笛大魔王、希望成为不死之身的贝吉塔、希望达到永生的弗利萨、希望形成完美形态的沙鲁……
    但事实上,即便是在漫画中,永恒和完美也很难做到,又何况在现实中?
    2
    从第一本《历史的温度》问世算起的话,这个系列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了。
    最早听到有读者对我说“馒头大师,我是看着你的书长大的!”,总觉得对方是在和我开玩笑,但这两年,掐指一算,或许人家是认真的:
    如果从初一开始读第一本《历史的温度》,那他今年就要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如果从高一开始读,那他现在应该已经在公司实习了;如果从大一开始读,他现在早就是一名职场人,或者快硕士毕业了……
    在我的签售会现场,我已经为好几位男性读者主持过对女友的求婚仪式,其中有一对还在第二年的签售会上抱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我也曾为好几位每年都到现场的读者在同一本书的同一张扉页上签下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从2017年,一直写到2022年;我印象中有好几位小读者,第一次来要签名时下巴刚好可以搁在签名桌上,但过了几年,我坐着的话要仰视他们了……
    每年总有读者问:“馒头大师,下一本要快点出来啊!”
    我总是笑着回答:“好的好的,我抓紧写!”
    如今,第七年,第七本《历史的温度》如约来了。
    只不过,这一次,我应该可以不用再抓紧写了。
    这一本的主题,叫作:
    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
    3
    先来说说这本书吧。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共35篇文章。
    把这六个部分的名字列出来,你就会发现,它们应该还是紧密围绕主题的:“告别舞台”、“大厦将倾”、“时代之变”、“逝水年华”、“浩劫之下”和“身后之名”。
    在这六个部分里,你们将穿越历史:看到有人告别职业的舞台,也有人告别人生的舞台;看到一个集团乃至一个朝代倾塌前的细微征兆,也看到一个时代巨变之后给各种人带来的改变;观察到灾难之下各种人性的凸显,也感受到时光流逝中那些珍贵的回忆……
    我曾经在一次签售会上说过,有六个字,可以时刻拿来提醒自己:
    “一切都会过去。”
    当你失意时,你可以用这六个字提醒自己,而当你得意时,亦然。
    读历史越多,可能对这句话感触越深。
    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正如这本书收录的34个故事,固然结局都是告别或终结,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来看,幕落幕起,每一场结束又何尝不是在孕育一场新的开始?
    所以在第五部分“逝水年华”的篇首语里,我写道:
    “不要害怕时光终会流逝,记住它,怀念它,拥抱它。”
    4
    而这第七本《历史的温度》,就是我对这一段珍贵时光的终结了。
    感谢我的编辑和出版社对我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在筛选第七本书的文章时,光因为主题不符而被筛掉的文章,就足以出一本《历史的温度8》了,但他们还是尊重我个人的意见。
    其实结束这个系列的念头,从出第五本的时候就萌发了,我也在私下里透露过。有不少朋友觉得不解:“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一直在定期更新,就产出的文章数量来看,一年精选出一本,问题应该是不大的——“你躺着等出版不就行了?”
    而我给出的解释,只有两个字。这两个字,曾出现在一件用珂罗版技术还原的书法作品上。去年我作为嘉宾受邀为上海博物馆做文创产品的直播,当拿着这件高度还原的作品进行讲解时,我再一次深有感触。
    那是李叔同大师写的两个字:
    “知止。”
    我当然远没有达到古人所说的要“知止”的高度。只是我一直觉得,《历史的温度》系列这些年来固然得到了不少人的厚爱,但这里面有很多运气成分以及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这些回报已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这是真心话,绝不是谦虚之词。
    所以,及时踩一脚刹车,我自认为是必要的。
    我曾在《历史的温度2》的“自序”中写过:
    “我绝不敢说为读者打开一道门,或者是一扇窗,我觉得,如果能稍微给大家拨动一下历史的窗帘,透出一道光,那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了。”
    七年过去了,我脸皮厚一点地自认为,这件事我多少还是做到了一些,因为确实有不少读者和我说:历史和他们原来想的不一样,并不是冷冰冰且枯燥乏味的。
    而我自己其实和你们一样,也一直流连于历史的迷人光影下。这七年来,我也在感受历史的温度,更在感受读者带来的温度。我永远不会忘记,公众号后台里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签售会上那一张张满怀热忱的脸庞、和你们的合影、你们给我的礼物……
    那是一种怎样的幸运啊:能通过这套书,和你们共同相伴七年!
    5
    其实我一直觉得,《龙珠》漫画最初的那一段,是最吸引我的。
    小悟空、布尔玛,和一群小伙伴满世界寻找龙珠——目标是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完成一个心愿。
    这其实也是我选择在第七本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七”这个数字,代表一个任务的完成,也代表着一种终结——如果你了解某部经典国产动画片,或许还能猜到我建议这本书的封面用紫色的玄机。
    其实之前就有知情的读者笑着问我:
    “馒头大师,如果集齐了七本《历史的温度》,能把你召唤出来吗?”
    我自然没有法力腾云驾雾赶到,应该也没有能力完成你的愿望,但我很想表达我的感谢,并且很愿意为你的愿望祝福。
    如果可以的话,也请你们祝福我的愿望:
    大家都知道,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后,龙珠将散向世界各地,开始一个新的轮回,等待重新被集齐的那一天。
    这套书终结后,我也将踏上新的征程,去尝试新的方向,迎接新的挑战,寻找新的“龙珠”。
    再次感谢大家七年来的支持和陪伴!
    也希望,大家依旧能借我一点元气。
    等我回来!
    2023年2月11日凌晨
    于上海书房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中国最后一个皇太后
    看题目,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出现“慈禧”两个字。不错,
    慈禧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后之一,但她并不是最后一个。
    1
    1868年2月3日,19岁的叶赫那拉·桂祥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
    桂祥把这个女儿取名为“静芬”,希望她娴静芬馥。事实上,静芬也是按照父母的期待慢慢长大的:学女红,守女德,读诗书,懂礼仪。在很小的时候,静芬的文静、厚道和守礼就已经远近闻名。
    只是,一转眼静芬就要满20岁了,却还没有嫁人。
    以当时的传统眼光来看,一个姑娘家如果20岁还没有嫁人,那肯定是有什么问题了。静芬真的有问题吗?尽管她在同龄人中长得不算好看,但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肯定是不愁嫁的。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她的姑姑,也就是父亲桂祥的胞姐。
    这位姑姑早就关照了静芬的父亲桂祥:
    “喜子(静芬的小名)不要嫁给别人!”
    那一年,桂祥已是御前侍卫、镶白旗副都统、工部侍郎。哪个姑姑说话那么管用,敢让堂堂正二品大员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敢嫁?
    这个姑姑说话还真管用——她是慈禧太后。
    2
    1887年年末,一场“选妃”在紫禁城里的体和殿秘密举行。
    那个场面感极强的故事,后来被现场的太监绘声绘色地传出宫来。
    站在16岁的光绪皇帝面前的,是五名被选送上来的女子。其中有两名是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另两名是原户部右侍郎长叙的女儿,还有一名,就是副都统桂祥的女儿静芬。
    光绪面前是一张小长桌,上面放着一把如意和一对绣花荷包——皇帝把如意赠给谁,谁就是皇后,把荷包赠给谁,谁就是妃嫔。
    坐在光绪身后的慈禧声音慈祥:
    “皇上,谁当皇后,你自己定。你合意的话,就把如意送给她。”
    光绪犹豫了一下,在确认真的可以自己选择之后,便拿着如意走到了巡抚德馨的其中一个女儿面前——这名女子最漂亮,光绪第一眼就喜欢上了。
    但正当光绪要把如意递出的时候,身后慈祥的声音再次响起:
    “皇上,再想一想!”
    光绪有些不知所措,转身看向慈禧,老佛爷的嘴角向静芬那里努了一努。
    光绪再度犹豫了一下,最终决定放弃抵抗,将如意送到了静芬手里。
    几日后,两道懿旨同时发下:
    “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特谕。”
    “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五岁女他他拉氏,着封为瑾嫔;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三岁女他他拉氏,着封为珍嫔。”
    1889年2月26日,大清国的新皇后静芬和她的两百抬嫁妆,经午门、太和门被抬人皇宫。那是叶赫那拉家的女人第一次享受这样的待遇,连慈禧之前都无法体会到。
    那一年,光绪18岁,静芬2l岁。
    3
    皇帝一点都不喜欢自己的皇后。
    从年龄上说,静芬比光绪大3岁,光绪从小就对这个看上去木讷的表姐(慈禧也算是光绪的姨妈)没什么好印象。从相貌上说,静芬确实貌不出众,甚至可以说长得有些难看,这也是光绪所不喜欢的。
    最重要的是,光绪一直觉得这个皇后是慈禧派来的“卧底”,是来监视他的,所以相敬如宾可以,琴瑟和鸣就免了,更别说同床共枕了。
    那么光绪爱谁呢?自然是爱当时被一起选人宫的长叙之女珍嫔,也就是后来的珍妃(参看《历史的温度》收录的《珍妃为什么必须死》)。而在那一个个被津津乐道的光绪和珍妃的凄婉爱情故事背后,是独守空房的皇后静芬。
    静芬难道没有想法吗?当然有想法。但她又能做些什么呢?当然,在一个弱势皇帝的后宫之中,不太可能出现让看官大声叫好的刺激“宫斗戏”,后来仅有的几个说静芬向慈禧太后密告珍妃“不知天高地厚”的故事,也都因为叙述者是珍妃那里的人,多少显得有些倾向性——况且,珍妃在有些事上确实做得过了火。
    美国人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曾这样描述光绪的皇后:
    “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
    “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
    “每到夏天,我们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当然,赫德兰的这本书本来就对晚清宫廷、慈禧有颇多赞誉,也有一定的倾向性,但从他的一些描述来看,光绪的皇后总是以一种谦恭礼让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符合她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符合所谓传统美德对一个女子的要求,也符合大清同皇后的“人设”。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