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中国军事

春秋车战

  • 定价: ¥69
  • ISBN:978754964013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汇
  • 页数:364页
  • 作者:赵长征|责编:苏菲
  • 立即节省:
  • 2023-06-01 第1版
  • 2023-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春秋时代,诸侯力政,战乱频仍。这也是驷马战车的黄金年代,车兵成为军队主体,造成了上千辆兵车互相冲击的战场奇观。战车的构造和功能是怎样的?车上三名武士有何分工?战车是西方传来的,还是本土孕育的?风驰电掣的战车,怎样影响了中国历史?曾经制霸战场的战车,又为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内容提要

  

    春秋时代,诸侯力政,战乱频仍。这也是驷马战车的黄金年代,车兵成为军队主体,造成了上千辆兵车互相冲击的战场奇观。当时有资格乘车作战的,都必须是贵族,战争不但是生死相搏,也是展现君子风范的舞台,具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中世纪欧洲有所谓“骑士精神”,中国春秋时代的贵族车兵,亦自有其令人神往的翩翩风度。
    战车的构造和功能是怎样的?
    车上三名武士有何分工?
    战车是西方传来的,还是本土孕育的?
    风驰电掣的战车,怎样影响了中国历史?
    曾经制霸战场的战车,又为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书结合海量图文资料,基于扎实的考据辨析,从军事、历史、考古,文学多维度俯瞰春秋军事,细致展现战车发展的脉络,以及具体技术细节,从葛之战到笠泽之战,梳理春秋时期的重大战役,重现古代战争的真实场景;从平王东迁到勾践灭吴,还原霸业转移全过程,复盘列国兴衰的历史教训。

作者简介

    赵长征,博士,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著有《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精解》(合著)、《中国文学专业汉语教程》等书,点校整理了朱熹《诗集传》,另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引子
上编  先秦战车总论
  一、先秦战车的源流和形制
  二、车左:远程打击
  三、御者:六辔在手
  四、车右:赳赳武夫
  五、指挥与战术
下编  春秋车战简史
  一、车战黄金时代的到来
  二、最早的霸主:齐桓公与宋襄公
  三、楚国的兴起四、城濮之战:晋楚争霸的开始
  五、秦晋争锋
  六、晋楚邲之战
  七、晋齐鞍之战
  八、晋楚鄢陵之战
  九、齐国反晋
  十、长驱入郢
  十一、攻城勇士
  十二、步兵复兴
后记
参考书目

前言

  

    春秋时期,公元前521年,宋国发生内乱,权臣华氏、向氏起兵对抗国君宋元公。双方的军队展开大战。忠于宋元公的军队里有一个将领,叫作公子城。而华氏那一边呢,也有一员勇将,叫作华豹。这两个人的兵车相遇了。
    公子城掉转车头往回走,他的对手华豹在后面喊他的名:“城也!”我们的古人,有名有字,字是比较亲切的,生活中互相称呼,都用字。名是比较严肃的,一般用于很正式的场合,比如会盟、考试、上书,写在文件上,或者自称。称呼别人,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这是不礼貌的。比如刘备,字玄德,所以他平辈的那些人一般都叫他“玄德”。你要是直接叫他“刘备”,那他会很生气,因为这是对他不礼貌、不尊重。
    华豹一喊公子城的名,“城也!”公子城就被激怒了,他不走了,掉转车头,就来和华豹对阵。但是公子城刚刚把箭搭在弓上,那边华豹已经把弓拉满瞄准了。只听得“嗖”的一声,华豹的箭已经射过来了,但是准头差了一点,没射中,从公子城和他的御者之间穿过去了。
    公子城虚惊一场,他再次搭箭,但那边华豹又已经把弓拉满了。这速度真是快啊!有道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公子城的第一支箭还没射出去,华豹的第二支箭又要射出来了。
    公子城技不如人,眼看就要糟,他急中生智,大喊一声:“不狎,鄙!”(《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个人太不讲竞赛规则了,一人一箭啊,你射完一箭又一箭,不让人家还手,太卑鄙了!
    华豹一听,有点惭愧,于是就把箭从弓上抽下来了。公子城倒也不客气,稳稳当当射了一箭过去,正中目标,把华豹射死了。
    华豹的车上还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车右,叫作张匄。他抽出殳,一种长杆兵器,从车上跳下来,直奔公子城而来。公子城一箭射过去,把张匄的大腿射骨折了。张匄倒在地上,他非常顽强,一路爬过去,用殳猛击公子城的战车,把车厢底部的横木(轸,zhěn)打断了,这力气也不小。但是没打着人。公子城又补了一箭,把张匄射死了。
    现在华豹的车上就剩下一个活人了,就是驾车的御者,干犨(chōu)。干犨一看,两位战友都死了,于是就对公子城说:“请你也给我一箭吧,把我一起射死得了。”
    公子城说:“别啊,我帮你去向国君求情,或许可以免你一死呢。”
    干犨说:“不和战友同死,是犯了军中的刑法的。我犯了法而跟随你,国君肯定会看不起我,又怎么会用我呢?少啰嗦,快射,给我个痛快吧!”
    于是公子城满足了干犨的心愿,把他也射死了。本来死定了的公子城,居然利用对手的君子之仁翻了盘,大获全胜。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胜唏嘘,也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了解了春秋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争的三个特点:
    第一,崇尚礼义、讲究规则的古典精神。春秋时代的战争,虽然在战场上也是生死之争,但在生死之外,还有着一种崇尚道义,讲究礼法的精神,这也是一种贵族精神。命可以不要,但这种礼义要讲,在战争的血腥气之外,体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崇高感。华豹在明明已经把对方的性命攥在自己手里的情况下,放弃了第二次射箭的机会,而让对方也射自己一箭,结果使自己丢掉了性命,还害得同车的两位战友也丢掉了性命,更害得己方输掉了这场战争。春秋之后,当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残酷的时候,这种谦谦君子、光明正大的作战方式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元气丰沛的慷慨从容。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深深的战友情谊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华豹一方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同车战友之间那种生死与共的情谊,让人动容。御者干犨、车右张匄在主将已死,己方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逃走,而是留下来继续战斗。车右张匄跳下车扑向敌人,中箭,断了一条腿后仍然坚持进攻,爬也要爬过去,战斗到了最后一息,给敌人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震撼。而御者干犨,也不愿意独活,不愿意投降去获取荣华富贵,而是主动请死,最后与他的两位战友一起殒命沙场。这种同生共死的袍泽情谊,这种勇敢和血性,千载之后,依然让人感佩。
    第三,以车战为基本的作战方式。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力,就相当于现代的坦克,对于装备简陋的步兵来说,在高度、速度、冲击力、打击力、防护力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双方战车在平原上对决,是最基本的作战形式。
    春秋时期的战车,是单辕、两轮、四马的。前面一根很长的车辕,又叫“辀”。车辕的左右两边,各有两匹马,一共四匹,牵引着马车前进。车辕连着后面一根车轴,两者垂直相交。车轴两头各有一只轮子。车轴上面有一个车厢,车上乘三个人。中间的为御者,负责驾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司机。开头故事里的干犟,就是干这个工作的。站在车左边的人称为“车左”,负责射箭,他的地位也最高,是指挥官,公子城、华豹就在这个位置。而站在车右边的人称为“车右”,负责近距离格斗。那位勇敢的张匄,就是车右。
    车左射箭,车右格斗,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古人也与今天的人一样,大多习惯右手用力。因此,车左射箭比较方便,左手持弓,右手引弦搭箭;而车右执戈、矛、戟、殳等兵器击刺、勾杀、打砸,用力也很顺。如果对换一下,就很不方便了。
    车左又称为“甲首”,负责指挥全车及附属步兵,相当于今天的坦克车长。当然,他也可以是更高级别的指挥官。他的射箭技术应该要比一般人高超,远距离打击的任务,就交给他了。车右又称为“戎右”“参乘”,是负责近战的勇力之士,不但要与敌人进行近距离格斗,保护车左和御者,擒拿敌人,还要兼管车辆的维护与修理。
    当然这些岗位不是绝对固定的,那些武士们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技能,在这三个岗位上都能够干得很好。有的人在更高级的官员甚至是国君的车上,可能担当御者,或者是车右,但下到自己主管的部队中,他又成了主将,站到了车左的位置。
    上述情况,是春秋时期——车战的成熟和巅峰时代——战车的基本形制和武力配置。但是战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让我们从头说起。

后记

  

    我从小就喜欢军事。还不认识字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给我讲三国战争故事。认字以后,就一直保持着阅读军事书刊的习惯,直到今天。正如绝大部分军迷一样,我成年后并没有成为一名职业军人,而最终成为一名恬不知耻、纸上谈兵的嘴炮党。偏偏我又姓赵,祖上出过很多厉害的军事家,赵衰、赵盾、赵鞅、赵无恤、赵雍、赵奢……就数这些吧,再往下数,我怕你们说我骄傲。
    我学习军事的大部分时间精力,是用于现代战争方面的,尤其是二战和最新军情。但是我却至今不敢写作与现代战争有关的书籍,文章也写得很少,因为我觉得自己水平还差得远。尤其是最新的军事发展情况,在军事斗争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装备的今天,没有充分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很难真正理解的。作为文科狗的我,深知自己的先天缺陷,所以只能勉强追随动态信息,了解新军事革命的大概趋势和武器装备的大概原理,也就满足了。但是,读了几十年军事书,总还是希望能够把一些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后来学了古代文学,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算是培养了一点点,在军迷中,这大概也算是某种专业优势。而且古代军事技术还不算特别复杂,尚在文科狗可以理解和把握的范围内,所以慢慢地,我决定以中国古代军事史为自己突破的方向,也写出了若干篇相关论文,发表在《文史知识》杂志上。
    著名出版人杨晓燕女士与我是校友,蒙她高看,十多年前就约我写这方面的书稿,但我实在是不成器,居然一拖再拖,也未能交稿。一是因为懒,二是因为水平不够。订计划的时候,雄心万里,豪气干云。具体到阅读文献、考证细节,真正落笔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困难,大大超出自己的想象。无数从前觉得没有疑问的地方纷纷出现了疑问,小到一个字词的训诂解释,大到武器、战术、军队组织的发展进程,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往返斟酌,来回对比。这样一来,需要消耗的工作量十倍于计划。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里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谈的是文学创作,其实说出了各种体裁创作的一个普遍现象:想来容易做来难。 虽然进度极其缓慢,但是晓燕大编始终没有放弃对我的“追杀”,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微信问:“咱们的稿子怎么样了?”令我如芒刺在背,避之不及。连逢年过节给她发祝贺微信都斟酌再三,生怕因此“惹火烧身”。如果没有她对我持之以恒的信任和督促,以我这么慵懒的性格和低劣的资质,恐怕早就放弃了写作。编辑真是个伟大的职业,许多书都是在编辑夺命微信的“威逼恐吓”之下才得以面世的。 前两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约我做讲座,编导兰培胜先生问我可以讲什么题目。我觉得古代文学专业自己熟悉的题目,要么太艰深,不适于在电视上讲,要么就已经有别的学者讲过,珠玉在前,我也无法超越。想来想去,还是讲古代军事吧。《百家讲坛》这方面的节目还不太多,应该还有开拓的空间,正好也可以和我正在写作的书稿互相促进。我把这个思路与兰先生商量,他也欣然同意。最终,系列讲座“春秋车战”于2021年11月底开始正式在《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共12集。因为电视节目有时间限制,所以不能把所有的内容和想法都讲出来。晓燕女士建议我把讲稿做些扩充,做成该系列书的第一本来出版。最终字数扩充了一倍,就是大家手里的这本书。 先秦时代的车战,离今天已经很久远了,一般的读者朋友,可能并不很清楚其细节。而大量的影视作品,往往也会给人似是而非的印象。那么,车战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辆战车,是如何发挥其战斗力的?车上的武士各自有什么分工?在具体的各个战役中,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战术?春秋的贵族武士们,又有着哪些表现呢?这就是本书所要呈现给各位读者朋友的。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先秦战车总论”,概述了战车的起源和形制,以及车上人员的分工,进而再介绍战车的基本战术。有些地方结合考古发现来介绍,学术性稍强,只爱读故事的朋友或许会觉得枯燥,那么直接跳过即可。下编是“春秋车战简史”,第一到十章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春秋车战的重大战役。最后两章分别介绍攻城战和步兵崛起的情况。 我给本书的定位,是普及性的书籍,要让大部分读者都能够读懂,并且感到有趣味。所以它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不能面面俱到地介绍春秋军事的每一个方面,在许多细节上也不做艰深、枯燥、繁琐的考据,只是把春秋战争史的主要脉络勾勒了出来,重要战役基本没有遗漏。虽然主题是车战,但是对于攻城战和步兵的崛起,也都用专章做了介绍,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春秋战争的总体面貌,在大背景下把握战车兵兴衰的原因和过程。同时,普及性的书籍未必就不能讲究学术性。虽然我展现出来的是比较浅白平易的文字,但是背后却是下了许多考据、辨析的功夫的。有许多具体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分歧很大,我都是在仔细对比、思考之后,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说法呈现给读者,只是略去了辨析考证的过程而已。 当前许多讲古代军事史的书籍、文章,有太多臆想之处,有些夸张的,甚至已经类似小说了。比如,有人写先秦的战争,双方布阵是如何的,分成几大块,是实心阵还是空心阵,第一排有多少步兵,手里拿着什么武器,第二排放了多少弓箭手,第三排有多少辆战车,两翼有多少骑兵,数字非常精确,阵形如在目前,简直就像是打游戏或看电影,写得非常清晰,活灵活现,触手可及。然而,这些基本上都是作者自行脑补出来的,根本就没有这么详细的史料做支撑。中国古代史书,对于战争细节往往描述得不多,一笔带过,这给军事研究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们能够做的,是基于宝贵的现有史料,再结合考古新发现,尽量去还原古代的战争实况。在这个过程中,严谨的学术思维和合理的联想都是需要的。但是想象力必须立足于现有材料,植根于深厚的知识素养和对那个时代的总体把握,必须控制在逻辑框架之内,否则就会变成脱缰野马,朝着虚构创作的方向绝尘而去。天马行空固然炫人眼目,写出来的东西或许精彩纷呈,天花乱坠,但是离历史事实却很远。这样的作品很难说是严肃的普及著作,非但不能帮助读者了解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反而会起到误导的作用。 所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不玩噱头,言必有据,用学术的态度来写普及文章。对于疑难问题,一般都要在前人的学说中择善而从。有些我自己有创新观点之处,也都要在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合理推测,不做过分神奇的畅想。既然是推测,当然未必都符合史实,不过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某些思索或许有可取之处,可以在追寻历史真相的过程中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而由于材料缺乏造成的大片的历史迷雾,我自己无法看清,也就不强作解人了。史料没有提供细节的,我不做过多脑补,就让故事维持在简单、浑朴的状态,其实反而比强行增加许多没有根据的细节要更加准确可靠。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写出来的书,或许不会是最精彩好看的,但应该也不会是太离谱的。 因为写作这本书,我得以结识仰慕已久的刘永华先生,他的大作《中国古代车舆马具》和《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曾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阅读快感,激起了我极大的求知欲。他根据第一手考古资料,经过仔细研究、考证,最终手绘出的那些精美图片,不知泽被了多少研究者和爱好者。本书的写作,也对他的著作多有参考。刘先生慷慨地同意我们在本书中引用他著作中的图片,并亲自为本书封面绘制了春秋战车形象。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有如此的荣幸。在此过程中,我也得以向他请教各种问题,获益良多。刘先生对我的提携和帮助,让我衷心铭感。 最后,感谢杨晓燕女士和兰培胜先生,是你们的宽容、耐心和鼓励才使这本书有机会面世。感谢编辑刘早女士的辛勤努力,使本书增色不少。感谢我的妻子静怡和岳父母,是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承担了繁重的家务,才使我有时间进行写作。感谢我的父母,你们永远是我最强大的精神后盾。也感谢我的女儿盼兮,是你的到来给了我无穷的快乐,也大大拖慢了本书的写作进度。 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2022.6.3  端午节 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二旗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