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电子电脑 > 电工无线电自动化 > 自动化技术

超级AI与未来教育

  • 定价: ¥79
  • ISBN:978750017494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译
  • 页数:326页
  • 作者:李骏翼//张义宝//...
  • 立即节省:
  • 2023-09-01 第1版
  • 2023-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以“超级AI”为时代背景,面向广大教师与家长,提出30个未来教育核心问题,涵盖学校、家庭、社会及终身成长等方面。由多个AI大模型给出直接回答,由5位教育专家提供真人思考,问以致学、学以致用、用以致问,启发读者前瞻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录

第一章  超级AI划时代,怎样才能不焦虑?
  第1问  理解AI,如何才能简单又通透?
  第2问  AIGC,是挑战,还是机遇?
  第3问  AI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第二章  超级AI有思维,教育价值在哪里?
  第4问  AI会有自我意识吗?
  第5问  AI如何重塑我们的三观?
  第6问  当“学以致用”失效,学习还有价值吗?
  第7问  提问  一学习,如何撬动教育大变革?
  第8问  AI会锁死教育理论的发展吗?
第三章  超级AI很厉害,未来孩子谁来教?
  第9问  “因材施教”的梦想能实现吗?
  第10问  虚拟数字教师能替代真人老师吗?
  第11问  AI如何影响家庭亲子关系?
  第12问  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会退化吗?
  第13问  AI时代,如何才能不迷茫?
第四章  超级AI会很多,学习什么更重要?
  第14问  学什么才不会被A|淘汰?
  第15问  如何帮孩子跳出AI信息茧房?
  第16问  写作、外语、编程、绘画,这些还要学吗?
  第17问  AI如何推动科学教育?
  第18问  未来最好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第五章  超级AI给赋能,教学效率提多少?
  第19问  未来的智慧课堂会怎样?
  第20问  自学,会成为教育的主流吗?
  第21问  AI时代的“鸡娃”新策略?
  第22问  学生还要写作业或刷题吗?
  第23问  如何减少AI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第六章  超级AI强影响,教育资源大变局?
  第24问  教育更公平,还是更加两极化?
  第25问  算法会让“高考指挥棒”失灵吗?
  第26问  AI如何触发高等教育颠覆式创新?
  第27问  超级AI对谁更有利?
  第七章  超级AI造趋势,未来世界将如何?
  第28问  “AI+教育”,是我们的国运契机吗?
  第29问  AI生产,人类享受,如此想象靠谱吗?
  第30问  碳基生命vs硅基生命,谁是未来的主角?
推荐语

前言

  

    提问的意义
    每年6-7月份,都是升学考试扎堆的日子。对诸多学子和考生家长来说,暑热难当下,焦灼等待中又会平添几分“学什么专业”“报什么方向”的困惑。
    这本书当然不是一本“报考指南”式的工具书,也不是一本缜思密论的学术著作,它只是提问。30个问题构想和串联了超级AI大背景下教育、学习的多种可能,撒下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之网。
    过去30年来,从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到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从电子课堂、电化教育到中国大学MOOC(慕课)、翻转课堂,从美国奇点大学、密涅瓦大学到神经教育学,终身学习、教育革命、认知重启等一系列理念,伴随着高科技的喧嚣呼啸而至。
    过去3年,又一波巨浪袭来,这一次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是ChatGPT,是大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国内更多被称为AIGC(人工智能创造内容)。惊人的算力、惊艳的表现、碾压式的创新,让人们不由得惊呼:未来可能已经不属于我们?
    智能工具已经进化到如此地步,不但可以轻松写作、绘画、创作音乐、生成视频,还可以提供医疗诊断建议、编撰各种公文报告、回答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更可以编写代码、优化流程、提炼专业论文、学习专业技巧。一时间,一种拥有超级智能的工具似乎从天而降,稳稳地应用在了会议室里、办公桌旁。
    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的曾经,似乎一去不返。
    羽扇纶巾、谈笑风生的时代,似乎不独属于人类。
    棋琴书画、纵横捭阖的日子,彷佛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或者助手。
    人类引以为傲的感觉、经验、知识和智慧,从此将被完全改写,因为这已经不能为人所独享、独有、独创。
    在这股汹涌浪潮之下,学习意味着什么?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作者的思考,虽然是碎片化的,但他敏锐的直觉,聚焦到了这样一个词: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小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幼儿咿呀学语之时,便有诸多稚问:鸟儿为何会飞?电灯缘何会亮?人影为何会动?白天星星去哪里了?
    问题与回答,可谓伴随人之一生。
    然而,不知何时,提问渐渐被窄化为这样一种能力:渴求答案,甚至是标准答案。
    孩子们的大脑渐渐被这种认知模式所固化:认为所有的提问,背后必定指向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夹在老师的书里,就是藏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
    在这样的认知模式下,学习、教育旋即成为寻求确定性答案的标准化训练。教育对心灵的假设,旋即成为确定性的寻求。“确定性的寻求”,是1929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一次演讲的题目。在他看来,对确定性的迷恋铸就了今天人们认知世界的心智基础。寒来暑往、斗转星移,自然界的一切似乎都蕴含着确定性;山川河流、天地万物,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气象万千的文化相得益彰,但“定数崇拜”的根子一旦种下,对确定性的渴求,就成为一股埋藏很深的心智力量。
    对ChatGPT的恐慌,根源恐怕正在这里。
    习惯了有问题必有答案的状况,便执拗于答案之对错,答案之有无。人们似乎天生喜欢正确的答案,排斥错误的答案。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正确答案的过程,就是不断确证所知正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典范,人成为行走的两脚书橱。
    人工智能给出的警示,在于“知道”和“知识”之间的差异。20多年前,小说家王朔发明了“知道分子”一词。在王朔看来,知识分子原本是富于精神创造的人,但沉湎于标准答案的“知道分子”则不然,他们只是比别人多知道一些,可以随口背出大段大段的名言金句、生卒年月、著作摘引,看上去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知道分子”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产生洞见。
    桐城派学问家姚鼐在200多年前就指出,所谓学问是“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义理为主干,考据、辞章只是佐证和支撑。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GPT虽然能力超群,但某种意义上依然停留在博闻强记、典据辞章的层次,属于“知道分子”的水平。通过巨量数据、语料库的训练,大模型似乎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将人类已经生产的知识“一网打尽”,并在巨量文本素材的无限组合中,“创造”及“生成”全新的内容,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些能力依然是存量知识的排列组合。
    但是,这一特征同时也是GPT的超凡之处。即便在“知道”的水平,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已经进入出神入化的境地。有限资料的无限组合,打开了万千可能性的窗口。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有限之肉身,去追逐无穷之知识,真的是疲惫不堪啊!古人对此等窘境似乎无解,但今天AI带来了超越这一矛盾的精妙之道——提问。有人说,一切答案都在大模型的肚子里,只是缺少一个好的问题。
    GPT/大模型改变了人们对提问的看法。
    提问不再是对某个尚未知晓的确定性答案的寻求,也不是由于记忆、专业细分、能力限制对知识覆盖面的弥补,提问是对想象力的考验。
    GPT看上去可以回答任何问题,可以来者不拒、娓娓道来,也可以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如果提问的动机依然是求标准答案的话,这其实折射出对学习、教育认知的自我设限。
    本书所提的30个问题中,很多是对生活中困惑的直抒胸臆,比如“学什么才不会被AI淘汰?”“未来最好的就业方向有哪些?”“教育更公平,还是更加两极分化?”
    这些现实的焦虑背后,是对超级AI时代教育发展前景的思考。AI是否可能具备自我意识?数字人是否可能具备人格,甚至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将来谁是世界的主宰?
    这些深层次思考,进一步触发这样的问题:在注定要与智能机器共存的大未来中,应当如何重新理解人?重新理解知识、教育、文化?
    没有确定的答案,唯有不断地提问。
    提问,是思想的酵素。
    段永朝
    北京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