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风吹一生》是《大作家的小作文》丛书佳作,由“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创作,全方位展现作者的生活感悟与深邃思考。
书中既有作者成长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有对人生的深入探寻;既有阅读经典的精神收获,也有旅途见闻的风景感悟,尽显真挚情怀与生命哲思。大作家的小作文,虽篇幅短小,却蕴含大思想、大情怀。
短文章读得快、写得快,节省时间精力,且精华荟萃,便于反复琢磨。无论是学生、工作人员还是公职人员,都能在零碎时间里阅读,增长见识、健康精神。期待读者走进徐则臣的文字世界,感受这别样的文学魅力。
内容提要

本书共4大篇章:故乡记忆、驰而不息、书旅人生、诗和远方。字里行间,既有作者成长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有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既有阅读经典带来的精神滋养,亦有旅途见闻中的风景感悟,尽显真挚情怀与生命哲思。
作者简介
徐则臣,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中的首位“70后”,被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北京,徐则臣也曾租住违建的简易房屋,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他常和那些办假证、贴小广告、卖盗版碟的朋友们吹牛聊天,同挤在麻辣烫的小摊前解决晚饭,有着同样的焦虑和渴望。
在这些北漂人群的身上,他看到“有种高贵和豪气,不管什么处境、什么阶层都消弭不掉”。如今他仍然过着挤地铁上下班的生活,这些形形色色的北漂也成为他中短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素材之一。
作品有《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北京西郊故事集》等。
目录
我与文学
我的“外国文学”之路
写给孩子
给儿子的一封信
01 故乡记忆
老屋记
最后一个货郎
冬至如年
野游
祖父的早晨
风吹一生
母亲的牙齿
一座桥
纸上少年
放牛记
一个人的天堂
02 驰而不息
蒹葭苍苍
尘土飞扬
泪流满面
春暖花开
暮色四合
天黑以后
纸上生活
望断西山
我的三十岁
不忘初心,一意孤行——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新世纪.com
03 书旅人生
河流指引我到世界去
让沉默的河流说话——在德黑兰国际书展上谈长篇小说《北上》…
看《围城》的那些年
书越读越少
端盘子的小兔子
我为什么喜欢梵高
只有一个马尔克斯
在新奥尔良听爵士乐
哲学课
灵魂镜视者——列夫·托尔斯泰
“不等人”的新人之书
04 诗和远方
自己去买火车票
开往黑夜的火车
开往北京的火车
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
出走、火车和到世界去
那些路
跑多远才能回到家
去额尔古纳的几种方式
从丹江口进入日常生活
沿铁路向前走
小博物馆之歌
前言

固然,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大作家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是因为他们都有鸿篇巨制的经典,不然就不可能赢得世人的赞同与首肯。大文豪、大作家都有大作品,这毫无疑问。然而,大作家的大作品是怎么来的呢?没有一位大作家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地写出卷帙浩繁的扛鼎之作;也没有一位大作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垒起伟岸高峰的。换句话说,他们也是人,是常人、凡人,只不过是靠了自己的一颗耐烦、耐久、坚韧不拔的心,字无巨细,一视同仁,以不间断的思考和不间断的写作,成就了超凡创造。这样说来,所有超拔的大作家,都有一个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少成多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品格。
不过,我这里马上要说到的“大作家的小作文”,指的当然不是大作家的大作品,而是大作家写的小品文、小散文、小杂文、小随笔、小特写、小体会一类的“小作文”。说到“小”,我就会想到“大”,我觉得“大”就是“小”,“小”有时候又是“大”。一位作家作品的质地如何,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从头看到尾,读上几章就足够了。为什么?因为那几章文字的成色、叙述的含量、结构的布设,就暴露了一位作家的全部。就像拿着放大镜看小腻虫,须尾全活着的,当然是好文字;若是一塌糊涂,没有动静,不见条纹,那还有什么读头呢?大作家是不一样的,他们遇到报刊的约稿,沉心一思,计上心来,信笔涂写,千八百字、两三千字,完全是信手拈来。谁敢说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不是大作家日有所想、夜有所梦的精神闪耀呢?表面上看去,好像与其写的大部头没有关系,然而那情思的寄寓与思想的寄托,谁敢肯定不是其大作品中人物之一斑呢?“小”不“小”,那要看寄寓寄托的是什么。大作家的小作文,没准儿里面有大思想、大情怀、大志向、大魂灵呢?
大作家在写大部头的间隙,在应付、应酬日常生活与俗事、俗物、俗人之际,难免会有一些杂思杂感,难免会信手写些七零八碎的小文字,随手记一点儿小杂感、小念头,铢积寸累,堆土成山,少的攒上十几万字,多的积上几十万、上百万字,也是大有可能的吧?少年时代,我读钱松喦(1899—1985)先生的《砚边点滴》,就觉得非常简约精妙,字少意多,没有废话,全是干货。他谈国画创作,没有要作文章的架势,都是切身体会,信笔记之。为便于阅读,他分成条块,归类排列,心上点滴,录以自娱,取名《砚边点滴》,我猜也是无以名状的结果,然这“无以名状”的文字,后来竟成了画家们的经典。
作家都是有心人,我私下忖度:百分之七八十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有可能记下一些这样的“小作文”。大先生孙犁有过一册《尺泽集》,里面全是几百字的小文章。散文家秦牧出过一本《艺海拾贝》,也都是千八百字的小文章。街头巷尾的闲杂事儿、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儿,全让他用一颗艺心串了起来,像在海边捡拾贝壳那样,盛到了他的著述中。孙犁、秦牧都是散文大家,他们不嫌小、不怕短的用心之处,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孙犁先生出了文集,我立刻买来研读,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小文章,长的也不过几千字,然篇篇见精神,都是至情至性至真的好文章。孙先生独孤求短,字字珠玑,一生言之有物,不说废话,他的那些小短文汇成的文集,在我看来,每一本都不比他的长篇小说弱,一如他的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内里最短的小说仅三五百字,但其美学价值,堪比先生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可以说,在孙犁先生的文学观里,从来就没有长长短短的分别。我的好友伍立杨曾写文章说,他“决计一生要住在一流的文字里”,那是一个多么高洁雅致的理想啊!令我心向往之。
于读者和作者来说,短文章的好处太明显了。短,读得快,作家们写得也快,一句话——节省时间,节约精力。但我还有一个想法,恐怕不说,还真不一定人人都明白。作为读者,如果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你又没有大块时间,怎么办呢?我的经验就是去读作家的“小作文”。因为是“小作文”,作家的思想境界、情感疏密、语言韵致,写出来的多半是精华;况且篇幅小,可以回过头来反复看看,琢磨琢磨,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无论是大中小学生,还是乡镇企业的工作人员,乃至国家机关国企单位的公职人员,有时间嘛,就买上几本这样的小作文,坐下来多看几篇;没时间呢,十来分钟的零碎空闲,也能偷空儿看上一两篇。咱先别说要立志终身学习,能把散失在犄角旮旯儿的这些五彩贝壳捡起来,不也一样是珍惜了光阴,爱惜了生命?而且还长了见识,健康了精神,这不又是一个美哉?
正是基于如上的认识,2024年12月的一次聚会,在好友张志方的引介下,我与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周维军先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叶峰先生一拍即合,策划了《大作家的小作文》丛书。所请作家,或是世界文学奖,如“国际安徒生奖”,或是中国文学奖,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现在,丛书的第一辑,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题写了丛书书名,收入了曹文轩《另一种造屋》、陈彦《我的西安》、周大新《曹操的头颅》、徐则臣《风吹一生》、徐刚《当时人物在》、阿成《海岛上的夜雨》、何向阳《读行记》、李骏虎《在晋南的旷野上》、谢有顺《想象力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吴克敬《像孩子一样努力》、王久辛《从小看大》共11部作品。这11部著名作家的“小作文”,经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们紧锣密鼓、高度认真的编校,即将出版面世啦。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的内心充满了蓬勃的期待!我期待着这套丛书能尽快来到读者的眼前,来到读者的心里,让读者检验一下这11位作家的“小作文”,是不是11个文学世界、11片文学海洋,是不是可以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片星辰大海?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著名作家曹文轩、陈彦、周大新、徐则臣、徐刚、阿成、何向阳、李骏虎、谢有顺、吴克敬等,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参与《大作家的小作文》的全体编校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感谢,你们辛苦啦!谢谢!谢谢!!
2025年3月2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