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者以质朴笔触,忆父母养育,诉故乡眷恋,写旅途见闻,分享读书心得,展现丰富阅历与真挚情感。
书中既有大作家小作文的魅力呈现,阿成信手拈来的文字寄寓情思、寄托思想,展现大思想与大情怀;又有王若楠笔下王老师幸福生活的温馨场景,趣味十足。其短小精悍的篇幅,节省读者时间精力,便于理解与反复阅读。
丛书汇聚众多文学大奖得主佳作,莫言题写书名。无论是大中小学生,还是公职人员,闲暇时读之,能珍惜光阴、增长见识、健康精神。期待读者走进阿成的文字世界,感受文学的星辰大海。
内容提要

本书共5大篇章:我的父亲母亲、土地之恋、行走中国、行走世界、阿成心语,作者以质朴笔触,追忆父母的谆谆教诲与温暖养育,倾诉对故乡土地的眷恋深情;从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到留下世界的探索足迹,旅途见闻跃然纸上。书中还分享阅读感悟与书评,将读书心得娓娓道来,全方位展现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真挚的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阿成,原名王阿成。中国作家协会原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短篇小说《年关六赋》曾获1988-198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曾著有长篇小说《忸怩》《马尸的冬雨》等七部。
目录
我与文学
走近千手千面的女神
写给孩子
阳光下的呓语
01 我的父亲母亲
与母亲同在
家的钥匙
02 土地之恋
土地之恋
罪鱼大马哈
江虾
雪市蜃楼——我的一个梦想
纸短情长话冰城
徜徉在中央大街上
雨中的西餐厅
天赐的太阳岛
四月里的期待
美味辽西行
雪乡
去山里过年
北大荒行录
春来横道
天降的书信
03 行走中国
额尔古纳
哈达图
远足室韦
室韦小镇
黄帝陵
黄河壶口
青海湖
过青藏高原
敦煌
嘉峪关
西域行旅
竹高千尺 溪水流长
铜钹烟雨赋
雨中南京
泉之恋
在福鼎品茶
梦幻香山行记
追鱼
海岛上的夜雨
04 行走世界
芬兰颂
进入罗马
佛罗伦萨
威尼斯印象
走进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见闻
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
因斯布鲁克
走进巴黎
穿过阿尔卑斯山谷
阿尔卑斯山皇后——少女峰
徜徉牛津
漫步剑桥
一个人的午餐
亚洲图书馆
冰酒
最后一颗钉
哥伦比亚冰原
05 阿成心语
读书小史
满眼都是书
散文之源
聊聊经典
春节有闲重读书
去掉火气
深情地关注
《教育报》给阿成的问题
后记1 王老师的幸福生活
后记2 阿成侧记
前言

固然,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大作家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是因为他们都有鸿篇巨制的经典,不然就不可能赢得世人的赞同与首肯。大文豪、大作家都有大作品,这毫无疑问。然而,大作家的大作品是怎么来的呢?没有一位大作家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地写出卷帙浩繁的扛鼎之作;也没有一位大作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垒起伟岸高峰的。换句话说,他们也是人,是常人、凡人,只不过是靠了自己的一颗耐烦、耐久、坚韧不拔的心,字无巨细,一视同仁,以不间断的思考和不间断的写作,成就了超凡创造。这样说来,所有超拔的大作家,都有一个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少成多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品格。
不过,我这里马上要说到的“大作家的小作文”,指的当然不是大作家的大作品,而是大作家写的小品文、小散文、小杂文、小随笔、小特写、小体会一类的“小作文”。说到“小”,我就会想到“大”,我觉得“大”就是“小”,“小”有时候又是“大”。一位作家作品的质地如何,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从头看到尾,读上几章就足够了。为什么?因为那几章文字的成色、叙述的含量、结构的布设,就暴露了一位作家的全部。就像拿着放大镜看小腻虫,须尾全活着的,当然是好文字;若是一塌糊涂,没有动静,不见条纹,那还有什么读头呢?大作家是不一样的,他们遇到报刊的约稿,沉心一思,计上心来,信笔涂写,千八百字、两三千字,完全是信手拈来。谁敢说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不是大作家日有所想、夜有所梦的精神闪耀呢?表面上看去,好像与其写的大部头没有关系,然而那情思的寄寓与思想的寄托,谁敢肯定不是其大作品中人物之一斑呢?“小”不“小”,那要看寄寓寄托的是什么。大作家的小作文,没准儿里面有大思想、大情怀、大志向、大魂灵呢?
大作家在写大部头的间隙,在应付、应酬日常生活与俗事、俗物、俗人之际,难免会有一些杂思杂感,难免会信手写些七零八碎的小文字,随手记一点儿小杂感、小念头,铢积寸累,堆土成山,少的攒上十几万字,多的积上几十万、上百万字,也是大有可能的吧?少年时代,我读钱松嵒(1899—1985)先生的《砚边点滴》,就觉得非常简约精妙,字少意多,没有废话,全是干货。他谈国画创作,没有要作文章的架势,都是切身体会,信笔记之。为便于阅读,他分成条块,归类排列,心上点滴,录以自娱,取名《砚边点滴》,我猜也是无以名状的结果,然这“无以名状”的文字,后来竟成了画家们的经典。
作家都是有心人,我私下忖度:百分之七八十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有可能记下一些这样的“小作文”。大先生孙犁有过一册《尺泽集》,里面全是几百字的小文章。散文家秦牧出过一本《艺海拾贝》,也都是千八百字的小文章。街头巷尾的闲杂事儿、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儿,全让他用一颗艺心串了起来,像在海边捡拾贝壳那样,盛到了他的著述中。孙犁、秦牧都是散文大家,他们不嫌小、不怕短的用心之处,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孙犁先生出了文集,我立刻买来研读,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小文章,长的也不过几千字,然篇篇见精神,都是至情至性至真的好文章。孙先生独孤求短,字字珠玑,一生言之有物,不说废话,他的那些小短文汇成的文集,在我看来,每一本都不比他的长篇小说弱,一如他的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内里最短的小说仅三五百字,但其美学价值,堪比先生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可以说,在孙犁先生的文学观里,从来就没有长长短短的分别。我的好友伍立杨曾写文章说,他“决计一生要住在一流的文字里”,那是一个多么高洁雅致的理想啊!令我心向往之。
于读者和作者来说,短文章的好处太明显了。短,读得快,作家们写得也快,一句话——节省时间,节约精力。但我还有一个想法,恐怕不说,还真不一定人人都明白。作为读者,如果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你又没有大块时间,怎么办呢?我的经验就是去读作家的“小作文”。因为是“小作文”,作家的思想境界、情感疏密、语言韵致,写出来的多半是精华;况且篇幅小,可以回过头来反复看看,琢磨琢磨,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无论是大中小学生,还是乡镇企业的工作人员,乃至国家机关国企单位的公职人员,有时间嘛,就买上几本这样的小作文,坐下来多看几篇;没时间呢,十来分钟的零碎空闲,也能偷空儿看上一两篇。咱先别说要立志终身学习,能把散失在犄角旮旯儿的这些五彩贝壳捡起来,不也一样是珍惜了光阴,爱惜了生命?而且还长了见识,健康了精神,这不又是一个美哉?
正是基于如上的认识,2024年12月的一次聚会,在好友张志方的引介下,我与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周维军先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叶峰先生一拍即合,策划了《大作家的小作文》丛书。所请作家,或是世界文学奖,如“国际安徒生奖”,或是中国文学奖,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现在,丛书的第一辑,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题写了丛书书名,收入了曹文轩《另一种造屋》、陈彦《我的西安》、周大新《曹操的头颅》、徐则臣《风吹一生》、徐刚《当时人物在》、阿成《海岛上的夜雨》、何向阳《读行记》、李骏虎《在晋南的旷野上》、谢有顺《想象力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吴克敬《像孩子一样努力》、王久辛《从小看大》共11部作品。这11部著名作家的“小作文”,经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们紧锣密鼓、高度认真的编校,即将出版面世啦。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的内心充满了蓬勃的期待!我期待着这套丛书能尽快来到读者的眼前,来到读者的心里,让读者检验一下这11位作家的“小作文”,是不是11个文学世界、11片文学海洋,是不是可以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片星辰大海?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著名作家曹文轩、陈彦、周大新、徐则臣、徐刚、阿成、何向阳、李骏虎、谢有顺、吴克敬等,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参与《大作家的小作文》的全体编校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感谢,你们辛苦啦!谢谢!谢谢!!
2025年3月22日于北京
后记

王老师的幸福生活
王若楠
今天和朋友们出去玩,又回来晚了,往家里打了电话,告诉王老师再有二十分钟到家,别担心。刚下了车,就看见王老师站在楼下等候,虽没有“微词”,但那神情分明在说:“小崽子,下回给我早点儿回来!”
王老师经常在饭桌上给我和姐姐讲述他少年离家出走的“光荣历史”,什么在房顶烟囱旁边一睡就是好几天,什么拿着几毛钱去哈尔滨最好的华梅西餐厅吃焖罐羊肉和红菜汤,去看午夜场电影……脸上那骄傲的神情加上夸张的手势,别提多神气了。可他却绝对不允许我和姐姐这样做,道理嘛,就是跟所有家长教训的话是一样的:“女孩子,老实在家里待着,写点儿东西多好!别天天四餐八餐的,除了消费就是消费。”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深刻体会到那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到底是啥意思。
王老师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了,虽然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说“阿成老师真年轻”。
说王老师老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最近老年人的“恶习”已有增多的迹象。最明显的就是早晨起得极早,然后穿梭于书房、阳台、客厅、厨房之间,制造各种让你不能继续约会周公的声音,然后准时在六点半的时候推开我的门,大喊:“快起床!都几点了!还睡!”万般不情愿起来之后,便在他的“指挥”下擦桌子、扫地,吃完早饭一看表,才七点钟,然后等待一个半小时再去上班。因为最近这段时间我都是后半夜才睡,所以王老师的政策稍有放宽,可以睡到早晨七点。再晚一点,是坚决不行的。
王老师是个烹饪高手,而且非常喜欢下厨一展所长。也正因为如此,家里的三个女人都不会做饭。因为王老师的单位下午并不坐班,所以他在中午回来后,都会很忙——忙着准备晚饭!先把该洗的都洗了,该焯的都焯了,该切的都切了,该调汁的先把汁调好了,把该用的盘子先拿出来摆上,然后一直等到晚上六点,点火做晚饭。把所有的东西都弄好的时候,正是我和姐姐进家门的时候,刚好可以开饭!准确之程度,令人吃惊。
说王老师很重视吃,是因为家里的多本菜谱都已经被他翻烂了。当王老师想做一道新菜的时候,就拿着那几本菜谱逐字逐句详加研究,再加以联想和创新,使得家里的餐桌上经常是花样翻新,什么番茄鱼排、豆浆蛋羹……总之红红绿绿的,很漂亮。王老师很喜欢吃面食,尤其是饺子和面条。对于这两样,王老师是下了功夫琢磨的。饺子馅儿一开始还是比较传统的,可发展到后来,什么黄瓜馅儿、蘑菇馅儿、香菜馅儿都上来了,不过味道确实不错。王老师有一个绝活,就是做脆油饼。薄薄的油饼分了好几层,加几片葱花、一点儿盐,又香又脆,还带点咸味,味道好极了。当我想把这手艺发扬光大的时候,王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学这个干啥,怪累的,学会了就得做一辈子,有啥好?咱不学!”最近,为了配合我想减肥的愿望,王老师已经一个月没做肉类食品了,就连炒豆角也不放肉了。
王老师喜欢摆花弄草。每到四五月份,王老师就会找一个休息日拽我陪他去花市买几盆各色花草回来(对于这种绝对属于老年人的活动,我真是不太愿意去。但谁让人是亲爹呢,没办法,勉为其难吧)。虽然家里的花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在王老师的侍弄下也蓬蓬勃勃地一室碧绿。其中,王老师最喜欢的是那盆养了十七八年的毛竹,那是他年轻时一位朋友送的。也因为那盆葱郁的毛竹,他一位写字的朋友送给他一幅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时隔将近二十年,在我的记忆中,那幅字一直挂在书房,其间数次搬家,它的位置也从未改过。现在,那幅已经有些泛黄的字仍挂在王老师的书房中。王老师对菊花也情有独钟。每到“十·一”,我和姐姐总会投其所好,买回大束黄灿灿的花朵,装进花瓶,放在茶几上。也因为王老师喜欢养花草,所以妈妈常说:“老阿,你之所以有两个丫头,是因为你喜欢花!”
王老师喜欢逛街。在王老师所有的优点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点。每到星期六或者星期天,我都会和王老师一起去逛街——当然,打的旗号是去报刊门市部买杂志。在买东西这一点上,我和王老师的兴趣是相同的。每次逛街回来,都会有所收获。什么新出的CD、VCD,新流行的外套、毛衣、裤子、鞋,新出品的各种漂亮的碗、水杯、花瓶,超市新上市的果汁、牛奶、面包、小食品,通通杀下马来。当然,也少不了在外面吃一顿。哈尔滨新开的西餐店、酒吧、饮品店,我们王老师基本是吃了个遍,并对各个店的特色吃食如数家珍。这时候就觉得,找男朋友干吗,还是王老师好!当把东西大包小裹地拿回家之后,会立刻遭到老妈的严厉批评。我和王老师就把买回的东西,全部打个五折,然后报价给老妈,这才能稍平她老人家的怒气。
王老师喜欢看影碟,尤其是外国片。记得那时还是录像带,王老师在一个月多一点儿的时间里,把一个租录像带的小店里所有的外国影片全部看了个遍,并且到那个店里租带子不用任何手续,只管拿就行了。在这些外国影片中,王老师最喜欢看的还得数二战时期的影片。夏天里的那一个月,王老师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第二年正好是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所以,电视里放的所有二战时期的影片,王老师全都看过。
王老师买VCD通常会很浪费。这种浪费并不是因为他买得太多,而是他经常买重。一到音像店,王老师的神情就像是到了太阳山,看见四四方方的东西就想拿。回到家里就会发现,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里有的。原声片子看多了,王老师的嘴里也能蹦出几句地道的英语,也就知道了我为什么总叫他“呆弟”了。拿王老师的话说:“这算啥呀!”
王老师经常说老妈没有幽默感,转而培养我和姐姐的幽默感。在这种幽默教育下,我们和王老师说话有些没大没小。不过,在王老师的幽默之下,家里有一种很轻松的气氛,这让我觉得非常舒服。躺在床上吃饼干、看书,绝不会挨王老师“K”;对某本书或文章发表一下幼稚的看法,也不会遭到王老师的白眼;在家里夸夸其谈,对王老师的文章不恭不敬时,他也不会打击报复。有这样的老爹,真是很幸福。
王老师有一个算缺点又不算缺点的毛病,就是每次走在街上,都会给一些自残的假乞丐钱。我告诉他,那些乞丐非常可恶,可恶到用自残来骗钱。可王老师却拿出他那超级的“傻瓜”理论说,自残身体去要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就这一点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什么理论嘛,简直就是谬论!
也许是因为王老师是个写字儿的缘故,所以家里的书就特别多。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有名的、没名的,都有。由于书不断地增多,王老师书房里一面墙的书架已经放不下了,所以阵地就拓展到我和姐姐的房间。原本已经很小的屋子,就显得更挤了。不过好处也是有的,看书不用走太远。
因为知道写字的辛苦,所以我和姐姐都不喜欢写字。有王老师在前面,压力太大!所以,王老师走了很多年的写作道路,终于在我们身上走不通了。为此,王老师常常感叹:“后继无人哪!”没人就没人呗,没什么了不起的。不管王老师如何威逼利诱,皆不能改变他的被动局面。因为王老师一直说,做人就要坚持。反正我们是听了话的,坚持嘛——不太难!
古人说言多必失。说了这许多,不知哪一句会捅到王老师的痛处,还是速战速决的好,免得出现什么后患就不好了。
最后一句,作为父亲的王老师,在女儿眼里形象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