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读行记》是“大作家的小作文”丛书佳作,作者何向阳用理性笔触探寻生活哲思。
书中内容丰富,围绕“读”“行”展开二十八篇文字,从大禹、孔子到鲁迅,从西藏、新疆到银河系,跨越时空,更有人心的沟通相印。作者认为大作家的小作文虽篇幅小,却可能蕴含大思想、大情怀。像钱松嵒《砚边点滴》、孙犁《尺泽集》、秦牧《艺海拾贝》,皆以短小篇章展现深刻内涵。
短文章读得快、写得快,节省时间精力,精华浓缩易理解,适合各年龄段、各职业人群利用零碎时间阅读。作为丛书主编精心策划,收入多位文学奖得主“小作文”。翻开《读行记》,开启一场阅读与行走的心灵之旅,探寻文字背后的广阔世界。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包括:我与文学、写给孩子、一切明灯、且歌且行、素履之往、逾山越海、云中漫步。作家以理性笔触审视世界,客观观察、深度思考,在抽离的姿态中展现对生活的哲思;直至终章“云中漫步”,卸下旁观的外壳,袒露内心的精神世界,将真实的情感与感悟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首批人选,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诗集《青衿》《刹那》《锦瑟》,理论集《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夏娃备案》《立虹为记》《彼黍》《似你所见》,学术随笔《思远道》《肩上是风》《梦与马》,长篇散文《自巴颜喀拉》《镜中水未逝》《万古丹山》,专著《人格论》等。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目录
我与文学
我为什么写作?
写给孩子
我希望
01 一切明灯
大禹的寂寞
逝者如斯
德之邻
静谧与狂飙
02 且歌且行
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多少时候了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生死场上的跋涉者
与曼殊斐尔的桌前谈话
以梦为马
03 素履之往
洹水安阳名不虚
襄阳的女儿
渔光新曲
湖泗初寻
喀什
海风下
04 逾山越海
英雄不曾远去
此间万物与心同
小说里的自然
上海,何以成为纠缠?
镜中水未逝
05 云中漫步
重现的时光
更理智的,更经验的
当我们谈论世界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边是灵魂,一边是肉身
或深或浅
不朽与女性
后记
前言

固然,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大作家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是因为他们都有鸿篇巨制的经典,不然就不可能赢得世人的赞同与首肯。大文豪、大作家都有大作品,这毫无疑问。然而,大作家的大作品是怎么来的呢?没有一位大作家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地写出卷帙浩繁的扛鼎之作;也没有一位大作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垒起伟岸高峰的。换句话说,他们也是人,是常人、凡人,只不过是靠了自己的一颗耐烦、耐久、坚韧不拔的心,字无巨细,一视同仁,以不间断的思考和不间断的写作,成就了超凡创造。这样说来,所有超拔的大作家,都有一个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积少成多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品格。
不过,我这里马上要说到的“大作家的小作文”,指的当然不是大作家的大作品,而是大作家写的小品文、小散文、小杂文、小随笔、小特写、小体会一类的“小作文”。说到“小”,我就会想到“大”,我觉得“大”就是“小”,“小”有时候又是“大”。一位作家作品的质地如何,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从头看到尾,读上几章就足够了。为什么?因为那几章文字的成色、叙述的含量、结构的布设,就暴露了一位作家的全部。就像拿着放大镜看小腻虫,须尾全活着的,当然是好文字;若是一塌糊涂,没有动静,不见条纹,那还有什么读头呢?大作家是不一样的,他们遇到报刊的约稿,沉心一思,计上心来,信笔涂写,千八百字、两三千字,完全是信手拈来。谁敢说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不是大作家日有所想、夜有所梦的精神闪耀呢?表面上看去,好像与其写的大部头没有关系,然而那情思的寄寓与思想的寄托,谁敢肯定不是其大作品中人物之一斑呢?“小”不“小”,那要看寄寓寄托的是什么。大作家的小作文,没准儿里面有大思想、大情怀、大志向、大魂灵呢?
大作家在写大部头的间隙,在应付、应酬日常生活与俗事、俗物、俗人之际,难免会有一些杂思杂感,难免会信手写些七零八碎的小文字,随手记一点儿小杂感、小念头,铢积寸累,堆土成山,少的攒上十几万字,多的积上几十万、上百万字,也是大有可能的吧?少年时代,我读钱松嵒(1899—1985)先生的《砚边点滴》,就觉得非常简约精妙,字少意多,没有废话,全是干货。他谈国画创作,没有要作文章的架势,都是切身体会,信笔记之。为便于阅读,他分成条块,归类排列,心上点滴,录以自娱,取名《砚边点滴》,我猜也是无以名状的结果,然这“无以名状”的文字,后来竟成了画家们的经典。
作家都是有心人,我私下忖度:百分之七八十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有可能记下一些这样的“小作文”。大先生孙犁有过一册《尺泽集》,里面全是几百字的小文章。散文家秦牧出过一本《艺海拾贝》,也都是千八百字的小文章。街头巷尾的闲杂事儿、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儿,全让他用一颗艺心串了起来,像在海边捡拾贝壳那样,盛到了他的著述中。孙犁、秦牧都是散文大家,他们不嫌小、不怕短的用心之处,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孙犁先生出了文集,我立刻买来研读,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小文章,长的也不过几千字,然篇篇见精神,都是至情至性至真的好文章。孙先生独孤求短,字字珠玑,一生言之有物,不说废话,他的那些小短文汇成的文集,在我看来,每一本都不比他的长篇小说弱,一如他的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内里最短的小说仅三五百字,但其美学价值,堪比先生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可以说,在孙犁先生的文学观里,从来就没有长长短短的分别。我的好友伍立杨曾写文章说,他“决计一生要住在一流的文字里”,那是一个多么高洁雅致的理想啊!令我心向往之。
于读者和作者来说,短文章的好处太明显了。短,读得快,作家们写得也快,一句话——节省时间,节约精力。但我还有一个想法,恐怕不说,还真不一定人人都明白。作为读者,如果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你又没有大块时间,怎么办呢?我的经验就是去读作家的“小作文”。因为是“小作文”,作家的思想境界、情感疏密、语言韵致,写出来的多半是精华;况且篇幅小,可以回过头来反复看看,琢磨琢磨,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无论是大中小学生,还是乡镇企业的工作人员,乃至国家机关国企单位的公职人员,有时间嘛,就买上几本这样的小作文,坐下来多看几篇;没时间呢,十来分钟的零碎空闲,也能偷空儿看上一两篇。咱先别说要立志终身学习,能把散失在犄角旮旯儿的这些五彩贝壳捡起来,不也一样是珍惜了光阴,爱惜了生命?而且还长了见识,健康了精神,这不又是一个美哉?
正是基于如上的认识,2024年12月的一次聚会,在好友张志方的引介下,我与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周维军先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叶峰先生一拍即合,策划了《大作家的小作文》丛书。所请作家,或是世界文学奖,如“国际安徒生奖”,或是中国文学奖,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现在,丛书的第一辑,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题写了丛书书名,收入了曹文轩《另一种造屋》、陈彦《我的西安》、周大新《曹操的头颅》、徐则臣《风吹一生》、徐刚《当时人物在》、阿成《海岛上的夜雨》、何向阳《读行记》、李骏虎《在晋南的旷野上》、谢有顺《想象力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吴克敬《像孩子一样努力》、王久辛《从小看大》共11部作品。这11部著名作家的“小作文”,经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们紧锣密鼓、高度认真的编校,即将出版面世啦。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的内心充满了蓬勃的期待!我期待着这套丛书能尽快来到读者的眼前,来到读者的心里,让读者检验一下这11位作家的“小作文”,是不是11个文学世界、11片文学海洋,是不是可以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片星辰大海?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著名作家曹文轩、陈彦、周大新、徐则臣、徐刚、阿成、何向阳、李骏虎、谢有顺、吴克敬等,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参与《大作家的小作文》的全体编校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感谢,你们辛苦啦!谢谢!谢谢!!
2025年3月22日于北京
后记

人生,不过“读”“行”二字。
读、行,成就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践特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民族,几千年的阅读学习,使其从自我创造中汲取营养,承旧邦赴新命,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几千年中,我们也一直行进于与世界文明张开双臂交往交融的路上。善于学习,更新自己,这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秘诀。
一个人的一生也是这样。
读,得到坚定的自信;行,得到开阔的胸襟。
这部书二十八篇文字,围绕“读”“行”二字。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只是字面上的,它纵贯大禹、孔子到蒲松龄、鲁迅,横穿西藏、新疆、海南岛以及更广袤的银河系。当然,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比星际间的穿越更艰辛、奇妙的心与心的沟通与相印。这些也都在这部书里,期待着与你的相遇。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我的朋友。
2024.12.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