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战时八省旅行记川陕豫鄂游志/舜徽书系

  • 定价: ¥48
  • ISBN:978757691111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中师大
  • 页数:234页
  • 作者:清音//喻血轮|责...
  • 立即节省:
  • 2025-08-01 第1版
  • 2025-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收录清音和喻血轮抗战时期的游记,极具史料价值。
    清音的《战时八省旅行记》,从上海出发辗转多地,真实记录七七事变后战时社会图景,展现山河风貌变化,以及各地民众在战火中的艰难生活和积极的抗日救亡活动。喻血轮的《川陕豫鄂游志》,则着重记录自然风物、人文古迹、风俗饮食与地域文化,呈现不同地域民众的日常生活状况。
    八十年过去,书中的烽火硝烟仍可触摸,我们能从中感受民族至暗时刻的不屈意志。本书保留民国时期作品的原始风貌,旨在忠实呈现历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抗战岁月,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了解抗战时期社会百态的珍贵读物。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清音和喻血轮抗战时期的游记,这两篇游记不仅记录了行走中的山河风貌,更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人文风貌以及个人际遇。
    《战时八省旅行记》真实记录了七七事变爆发后,作者从上海出发,途经无锡、常州、镇江至武汉,又辗转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艰难历程。游记通过作者个人的旅行经历,展示了战时社会的广阔图景,特别是沿途城市因战争而发生的变化。
    《川陕豫鄂游志》是鸳鸯蝴蝶牌早期作家、著名报人喻血轮在1941年底至1942年初随川陕豫鄂党政考察团考察期间所撰写的游记。

目录

战时八省旅行记
  一  出发
  二  凄凉的小上海—无锡
  三  运河中的一夜
  四  过镇江到南京
  五  民族轮上
  六  武汉战时动态
  七  粤汉车中
  八  大轰炸下的广州市
  九  香港一瞥
  十  进了广西的大门—梧州
  十一  柳州三日
  十二  桂林山水甲天下
  十三  金桂通车中两个客人
  十四  鹰泽受惊记
  十五  火腿闻名世界的金华
  十六  丽温道上
  十七  出瓯江到汕头
  十八  梅县——客家人的发源地
  十九  粤闽行
  二十  福建战时省会—永安
  廿一  过东江出大鹏湾
  廿二  再过香港回到上海
川陕豫鄂游志
  三十年十月十四日,星期二,阴
  十月十五日,星期三,阴,蓉城小驻
  十月十六日,星期四,阴
  十月十七日,星期五,阴
  十月十八日,星期六,微雨
  十月十九日,星期日,阴,宝鸡途中
  十一月二十日,星期一,阴
  十月二十一日,星期二,晴
  十月二十二日,星期三,晴
  十月二十三日,星期四,晴
  十月二十四日,星期五,晴
  十月二十五日,星期六,晴
  十月二十六日,星期日,晴
  十月二十七日,星期一,晴
  十月二十八日,星期二,晴
  十二月二十九日,星期三,晴
  十月三十一日,星期五,阴
  十一月一日,星期六,晴
  十一月三日,星期一,晴
  十一月四日,星期二,晴
  十一月五日,星期三,晴
  十一月七日,星期五,晴
  十一月十日,星期一,微雨
  十一月十二日,星期三,晴
  十一月十四日,星期五,晴
  十一月十六日,星期日,阴雾
  十一月二十日,星期四,大雪
  十一月廿二日,星期六,阴
  十一月廿三日,星期日,晴
  十一月廿五日,星期二,晴
  十一月廿六日,星期三,晴
  十一月廿七日,星期四,阴
  十一月廿九日,星期六,晴
  十一月三十日,星期日,晴
  十二月一日,星期一,晴
  十二月二日,星期二,晴
  十二月三日,星期三,晴
  十二月四日,星期四,晴
  十二月五日,星期五,晴
  十二月六日,星期六,晴
  十二月七日,星期日,晴
  十二月九日,星期二,晴
  十二月十日,星期三,晴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五,阴
  十二月十三日,星期六,阴
  十二月十四日,星期日,阴
  十二月十五日,星期一,晴
  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二,晴
  十二月十七日,星期三,晴
  十二月十八日,星期四,晴
  十二月二十日,星期六,晴
  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日,晴
  十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二,晴
  十二月二十六日,星期五,雪
  十二月二十七日,星期六,阴
  十二月二十八日,星期日,阴
  十二月二十九日,星期一,晴
  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三,晴
  三十一年元旦,星期四,晴
  一月四日,星期日,晴
  一月五日,星期一,晴,风
  一月六日,星期二,晴,大风
  一月七日,星期三,晴,大风
  一月八日,星期四,晴
  一月九日,星期五,阴
  一月十日,星期六,阴
  一月十一日,星期日,阴
  一月十二日,星期一,晴
  一月十四日,星期三,晴
  一月十五日,星期四,晴
  一月十六日,星期五,晴
  一月十七日,星期六,阴
  一月十八日,星期日,阴
  一月十九日,星期一,阴,微雪
  一月二十日,星期二,阴
  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三,晴
  一月二十二日,星期四,晴
  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阴
  一月二十四日,星期六,晴
  一月二十五日,星期日,阴
  一月二十六日,星期一,晴
  一月二十七日,星期二,晴
  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三,晴
  一月二十九日,星期四,阴
  一月三十日,星期五,阴
  一月三十一日,星期六,晴
  二月一日,星期日,晴
  二月二日,星期一,阴
  二月三日,星期二,阴
  二月四日,星期三,阴
  忆中原
    洛阳
    西工
    关林
    龙门
    临汝
    叶县
    南阳
    卧龙岗
    

前言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一场旅程绝不只是简单的地理迁徙,而是特定历史的生动见证。本书收录了清音和喻血轮抗战时期的游记,这两篇游记不仅记录了行走中的山河风貌,更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人文风貌以及个人际遇。
    《战时八省旅行记》由民国时期的大华图书杂志社刊行,出版时间不详,作者清音的生平已不可考。这篇游记真实记录了七七事变爆发后,作者从上海出发,途经无锡、常州、镇江至武汉,又辗转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艰难历程。游记通过作者个人的旅行经历,展示了战时社会的广阔图景,特别是沿途城市因战争而发生的变化。游记开篇描绘了上海在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紧张局势。清音当时服务于一家文化机构,因当局预料上海将成为“孤岛”,故决定将印刷材料和重要物资迁往武汉。他回忆道:“闸北炮火猛烈,剧战方酣,铁道中断,运轮已极其不便。”在离开上海时,作者目睹四行仓库的将士们“镇静的守住在岗位上”,而苏州河沿岸的火光与炮声,更显出战争的残酷与紧迫。清音一行人乘坐民船离开上海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安与对亲友的牵挂。抵达无锡时,他看到了战争对这座城市的破坏:“车站,马路桥一带,许多平民住房被炸毁,死伤了好几百人,所以人心惶惶。大家忙着逃难,情况变得凄凉!”无锡作为江苏省内的工业重镇,原本繁华热闹,但在战争的打击下,工厂停工,商店关闭,人们纷纷逃离家园。在无锡的三天里,他强烈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慌与不安,曾经的“小上海”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与逃难的人群。
    武汉是清音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也是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他描述武汉时写道:“热心爱国的名流,学者由各地集中到武汉来后,掀起了空前的救亡高潮。”在武汉,清音亲历了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的场景,如“青年会等公共场所常有精辟的演讲”,他还聆听了杜重远、范长江、沈钧儒等人的演讲,这些慷慨激昂的演说深深激励了作者。此外,武汉的街头巷尾也充满了抗日的氛围,如“逢到纪念节日,街上常有游行的行列经过,我们的同事也都参加,宣传,唱歌,唤口号,更做着实际的救国工作。”清音抵达广州后,描述道:“敌机每天都要飞临市区,警报当然是常有的,它们起初还不任意滥炸,但到了五月下旬,屠杀市民的惨酷轰炸开始了。”在一次空袭中,他目睹了“全市五区都被炸,房屋倒坍,烧毁的有六百多幢,死伤市民达一千五百余人”的惨状。广州的街头巷尾充满了恐慌与绝望,市民们在空袭中四处逃散,而敌机的轰炸却毫不留情。清音在文中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恨:“这血债必须要用血来偿还!”
    梧州是清音进入广西后的第一站,这座城市在战时成为广西的商业首府。他描述梧州时写道:“梧州是广西商业首府,称为全省第一大埠。”尽管梧州的繁华程度无法与广州、汉口相比,但在战争的背景下,它仍然承担着重要的商业与交通枢纽的角色。梧州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粤桂两省贸易的总枢纽,本地土产从这里运出,而舶来品则通过这里转运到各地。桂林是作者在广西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他描述桂林时写道:“桂林最先给我的印象是物价比梧柳两地更贵,街上和汉口同样有着外省人开的各种店铺。”随着广州失陷和武汉撤退,桂林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清音在桂林期间,不仅欣赏了当地的名胜古迹,如七星岩、龙隐洞、象鼻山等,还参与了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如慰劳伤兵、义卖运动等。此外,桂林的娱乐场所也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多,话剧、平剧、电影等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
    清音在广东的梅县也停留了一段时间,梅县是客家人的发源地。他描述梅县时写道:“居民都为客家籍。说的客家话夹有北方音,和广韶潮汕等地的粤语不同。”梅县的教育文化较为发达,每个村每个镇都设有学校,全县有众多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梅县的公共图书馆和体育场也给清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梅县在战争中也遭受了敌机的轰炸,但当地居民的团结互助和对教育的重视,使得这座城市在战时仍保持着一定的活力。
    《川陕豫鄂游志》是鸳鸯蝴蝶牌早期作家、著名报人喻血轮在1941年底至1942年初随川陕豫鄂党政考察团考察期间所撰写的游记。不同于清音的“战乱纪实”,喻血轮将更多笔墨倾注于自然风物、人文古迹、风俗饮食与地域文化的记录。他详细描述了西安古城的风貌:“西安为古帝王都……城为长方形,明洪武七年,就隋唐都城缩修而成……周围四十里……”。在河南洛阳,作者对龙门石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遥望石洞如蜂巢……洞无大小,内外皆刻佛像,有坐有立,全身半身,不一其式。惟佛像头部,悉被人凿去,究为何人所凿,言人人殊。中国人不善保存古迹,于此可见。”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也记录了战时这些古迹的保存状态。作者对各地的美食和风俗习惯也有生动的记录:“西安菜馆,多以饭庄名,其房屋愈古旧,则菜肴愈驰名……”“黄河鲤尤鲜嫩……盖食黄河鲤鱼,太大,则肉已老,太小,则肉未丰;以重二斤至三斤者称上选。菜馆必预购若干尾蓄养鱼池中,临食由厨司提一二尾至席前,任客挑选,选定后,告以烹食若干味,厨司即于客前举鱼掷毙,然后再付鼎釜。是夕鱼一尾,约价五十元,竟得蒸、烧、炸、汤四品,佐以河南宝丰醇酒……”他注意到西安人独特的穿着:“居民服饰朴素,不事奢华,就吾人所见,有一特异处,即青年女子及女学生均喜御军服,戴军帽,颜色以草绿及灰色为多。昔日长袍短裙尽行废弃。其大衣亦多棉胎布质,此固为俭朴美德,但使人莫辨雌雄。此外亦有好着航空皮衣者,大抵以娼妓为多;至于着丝袜高跟鞋、呢质皮领外套而自炫摩登者,除显宦巨贾眷属外,所见甚少,不似渝市触目皆是也。”他还提到“一人一株树,一家一群鸡,一女一纺车,一户一织机”的“四一”运动,这反映了当时西安一带的自给自足和简朴生活。
    《川陕豫鄂游志》还记录了不同地域民众的日常生活状况。喻血轮提到西安的居民“虽在警报中,亦照常作事”,展现了当地人民在战时的坚韧与从容。在河南,作者对当地的商业状况进行了观察:“南阳商店,往往前后两重,各营一业……”,反映了当地商业文化的繁荣。作者还记叙了鄂北地区民众生活的艰辛:“鄂北因多山,产稻甚少,沿途所见,居民皆以包谷为唯一食粮,或煮或羹,或烤为饼,脚伕每人必怀饼一二枚,休憩时,出而食之。惟历来即缺食盐,人多淡食,尝亲见一老妪,为吾人煮面,其盛盐之碗,已经水涤人面,犹贪其咸味,不忍遽洗,其苦可知。”
    《川陕豫鄂游志》连载于1944年《旅行杂志》第18卷第6-10期,同年十月,喻血轮又写了一篇《忆中原》,刊载于《文化先锋》第4卷第7期。由于两篇文字记述的都是同一次游历,本书遂将《忆中原》作为《川陕豫鄂游志》的附录收入。
    八十年后的今天,抗战烽火早已散尽,而书页间的硝烟犹在。当我们的思绪跟随喻血轮漫步于潼关古道,或与清音同乘那艘摇晃的逃难小船时,我们所触及的,不仅是历史的风尘,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本书,那些用生命丈量过的山河,以原始的生死体验完成的庄严叙事,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本书所收录游记均为民国时期作品,具有特定的史料价值。文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其产生时代的印记,如:“的”“地”“得”存在混用情形;标点符号使用中,存在一逗到底、句子过长的情况;若干用语、用字习惯与现行规范有所差异;部分地名称谓及行政区划与今制不同。为最大限度保存历史文献原貌,凡属上述具有时代特征之表述,整理时均依据原始文献录入,一般不做改动。对于明显的文字讹误和影响文意的标点,径改而不出注说明;对于疑误之处而无充足理由者,出注说明。望读者周知。
    限于本人学识及能力,本书的整理校勘工作必存疏漏乃至讹误之处,诚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教正。
    郭志刚
    2025年6月5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