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作者从自己的经历着笔,既重温了年少时代乡村生活的困顿与欢乐,也回顾了青壮年时在城市打拼的甘苦与感思,以及往返城乡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波澜与故事。其中,《稼穑》《渔在江南》《孩提时代的游戏》等篇目,通过状述太湖流域的生产、生活,记述农耕的渐行渐远与恒久眷恋;《写给姑姑》《义父的藕塘》《上坊头大舅》等篇目通过对亲人的追忆,传递出作者真挚的情感与对传统的坚守;《铁栏》《同村人》《求医记》等篇目,截取城市生活的片段与某些轨迹,显露出作者的悲悯与体恤情怀,也直面现实困境的勇气与转圜。此外,作者通过对江南城乡数十年来天翻地覆变化的书写,还原了岁月的影像,也描摹出新时代的容颜。
内容提要

《家在太湖西复西》是徐惠林的散文集,收录了众多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的文章。书中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生动描绘,如“稼穑”“渔在江南”“捉鳝”等篇章,展现了江南的田园风光与渔家生活;也有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忆,像“求学路上(四题)”“孩提时代的游戏”等,勾起读者对往昔岁月的共鸣。“有关匪盗的那些乡野往事”“上坊头大舅”等则呈现了独特的乡野故事与人物。此外,书中还有对生活感悟的抒发,如“岁月忽已晚(四题)”,以及对亲情友情的记录,如“写给姑姑”“信”等。“生活是水,艺术是云(代后记)”点明了作者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理解,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媒体推荐
从故乡到他乡,从乡村到城市,别样风景,诗意家园,油盐酱醋,日常细碎,惠林慧眼,识世相、观人生,掬一朵生活的浪花,满眼的活色生香。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 陆春祥
惠林把自己的人生融入了文字,仿佛变成了文字的血肉。对故乡的记忆是他永不衰竭的灵感源泉,而现代生活的元素也不断激发着他的思考。这让他的作品成了一出二重奏,乡村与城市、过往与当下交相呼应,激荡出动人的旋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宏斌
徐惠林笔下的原野、林木、水乡、古镇……是一首首恬静的田园诗。他的淡、净和雅,自成一派风格。温情背后见深刻,从容之下显关切。
——《深圳晚报》文体中心执行主任、专栏作家 姚峥华
作者简介
徐惠林,1969年1月生于浙江长兴,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散文》《清明》《西部》《绿洲》《星星》《江南诗》《诗林》《诗潮》《散文诗》《微型小说选刊》等海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4》《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专转本大学语文考试核心密卷》等。著有诗集《飞翔岁月》、散文集《油灯点亮的日子》。现居浙江湖州。
目录
稼穑
渔在江南
捉鳝
没有挂牌的学校
求学路上(四题)
孩提时代的游戏
时间结出麦芽糖
有关匪盗的那些乡野往事
上坊头大舅
少年行(三题)
义父的藕塘
回乡日记:一个光棍和他的女儿
铁栏
同村人
县城
偎在时间之畔的桥
求医记
拔草头
晨鸟啁啾(九则)
买莲蓬
沾满星光与露水的鸟鸣
大场房纪事
写给姑姑
信
有关伤害或心灵事件
岁月忽已晚(四题)
生活是水,艺术是云(代后记)
前言

人生识字忧患始,喜怒哀乐尽随之。
初二时因稚嫩习作在校征文比赛中获奖,讶异中遂萌发对文学之最初兴趣。中考后,我没能考入中专或县重点中学,但当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如喜欢文学,杭州大学中文系很有名”,还是被我记挂于心。后来,无论是在区完中读高一,还是转学至南部山区续读高中文科班,我对文学之情都未断。特别是在和平中学读高三时,我还任着学校城山文学社社长,与社员一起刻蜡纸,油印《竹林》社刊;在辅导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偷偷向外投稿。终于在入读杭大中文系的第二年,我在《浙江教育报》以笔名“木木”发表了处女作:诗歌《那一年,她十八岁》。
我很幸运,在一个很小的场域,目睹、见证甚至感受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虽然我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连一个稍微像样的“配角”都称不上。
无论当下文学是否呼应四十年前的所谓“再复兴”,还是被作家自嘲“边缘化”,作为一个坚持不懈的练习者、优秀作品的阅读者,我想自己还是够格的。毕竟一俟空暇,我便会躲在苕溪畔那间“苕隐阁”里,手捧纸质书,不时摘录,间作笔记,也对着窗外的竹林、时隐时现的起伏的苕水与远山的淡影,陷入遐思……多年的工作,是编着一份报纸的副刊,与作者交流、改稿,因而,我怕是要与文字纠缠一生了。
唐·李贺《送沈亚子之歌·并序》中,首现“家住钱塘东复东”之句。作者同情沈氏“不中第”,作一文以送之。明·孙贲在《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中,借句“家住钱塘东复东”,感叹自己的身世,“江外寄行踪”。他在半壁残灯中,“分明记得还家梦,一路寒山万木中”。我今套用上句作“家在太湖西复西”之句,将“乡村”作为一个宏观整体进行凸显、审视。文学中的这片风景,或回望、亦缅怀,可审视、需记述。至于所谓的吾土吾民、故园家山、乡愁乡愿……有待知者会心之尔。
此为自序。
2023年11月25日
后记

家在太湖西复西
生活是水,艺术是云
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可沿用文学创作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如何“源于生活”?“高”又高在什么地方?有一天,我站在一条古老的溪流边漫步,看到曾经清澈平静、今日却浑浊的河水,又猛然斜睨到了云——河畔白絮飞离的秋苇所指,便豁然开朗:原来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就是大地上的水——潭、池、溪、湖泊、江河、大海,与天上的云朵的关系。
大地上的“水”,有小却清澈的潭,有大到能承受航船滚滚驶过的河,有广阔深蓝的天空、人类迄今未知悉全部秘密的大海……有的日夜激荡,历经沧桑仍奔腾不息,生机盎然。有的没有活力,了无生气,谓之“死水”。
但它们在温暖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的呵护下,无时无刻不在悄然“蒸发”(艺术的创作),把鱼儿游弋的旋律、岸上的柳色、藤蔓的倒影与枝头鸟儿的啼鸣融入“水汽”,喷吐、升腾,从波光粼粼的水面,到树巅,再到高空,凝为存于天地间的“云”(艺术品),沐浴着金光。
这种“创作”的过程,如果你赶早,在太阳刚升起时来到河边、湖畔,你就能看到它们在夜与昼、冷与热、梦寐与清醒的流转中,如烟似雾袅袅而上的身影。它们妖娆地盘旋而起,在水、阳光和大地温柔的亲吻和爱抚中,在河面之上诞出精魂。
大地上的湖泊与河流,一般都被“圈”在一定的范围内,或为堤岸的节律所囿,“戴着镣铐”而流。而由生活之水化成的云,则自由自在、奇异瑰丽——是的,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灵魂的深处,艺术是自由的、丰富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看到过各种各样的云:有像墨汁、煤块的,也有像飞絮、棉花的;有像老人、孩子的,也有像牛羊骡马、鸡鸭猪鹅的;有薄的、厚的,也有透亮的、灰蒙的;有被霞光镶着金黄色蕾丝边的,也有被太阳包裹着的。文学、书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建筑……人间有多少种艺术形式,云就有多少种形态。
艺术之云是自由的、浪漫的。它可以压得很低,你伸手仿佛就能触摸到。它又可以离大地很远,如梵·高的《星空》,克拉姆斯柯依的《幽典》。它可以整日盘桓在水汽最初升腾而起的那片天空,不愿远游,如赤子守候自己的家乡。它们与大地上的河流对望、交流,欣赏着村庄升起的炊烟。它也可以像流浪艺术家、行吟诗人,在天空漫游。借着时节的气流与清风,它以天宇为地,慢慢游走,一会儿到邻近的天空,过几天到了他乡的空中领地。不需“签证”,来去自由。还有可能,在时代的狂风与气流的裹挟下,它们越过国境、大海,巡游到了异国的天空。那时,它们千姿百态,色彩美艳,令那片不同风土的天空下的人们啧啧称奇——这分明注解着人类文明是共享的,艺术是跨国界的。
同样,云不仅高悬在空中,让人仰望、敬畏、欣赏、迷恋,还时时与大地相拥。“青出于蓝”,“血浓于水”,云与大地永远不会分离,也无法分离。
云,不时化作雨,且以一定的频率从高空落下,落在人间大地,滋润田地、庄稼、草木与焦渴的心灵。它们带着日月的精华与宇宙的灵慧,重返大地,并最终汇入江河湖海。
如果“雨”是现实主义艺术,那么当它在高空受到寒冷的锤炼,它就会以另外一些形态——霜、雪、冰雹等,回到大地。薄的霜,像冷静、坚毅的守护者;毫无保留地以一己之力覆盖万物的雪,是高贵、圣洁的仙女;坚硬、凌厉的冰雹,是那无畏的勇士: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水汽升腾到高空成云,云又从高空以不同的形态回到大地,“生活”与“艺术”,就是这种“升腾又复返”的关系。艺术源于生活,滋养心灵,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有的河流,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干涸了,就像某个地方的人,因故迁移,就像某座古老的城池,被黄沙掩埋。那么,那里的水可能很快就蒸发了。但曾经升到高空的水汽,在凝结成云后,没有丢失。它们像艺术成果一样,在高空的时光册页中被记录、保留。哪怕到了异域的天空,它依然会显出多姿的外形,依然能化为雨水,滋润万物,因为世界上的水是相通的,人类的艺术财富也是共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