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思考快与慢(精)

  • 定价: ¥69
  • ISBN:9787508633558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424页
  • 作者:(美)丹尼尔·卡尼...
  • 立即节省:
  • 2012-07-01 第1版
  • 2012-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关于人类自身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丹尼尔·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这部杰作。
    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就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内容提要

  

    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思考,快与慢》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思考,快与慢》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媒体推荐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决策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人类往往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在本书中,行为经济学大师以办公室饮水机旁闲谈的叙述方式,与我们一起讨论快思考和慢思考、直觉与理性,以及决策过程中人类的缺陷,增强了人类对自己的了解。
    叶檀,著名财经评论家
    非理性癫狂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了解植根人性的非理性,对认识人类行为不可或缺。我们无法根除非理性,却可以理解错误。此书集专业、可读性于一体,是思想、心理与经济的大餐。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如果说人类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你自己”,那么在你耐心阅读完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书之前,请千万小心说你已经认识了你自己。
    刘建位,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央视《学习巴菲特》系列节目主讲人
    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改变思考方式才能改变命运。快思考是直觉与本能,适合绝大多数常见的、有规律的简单小事,却不适合健康、考试、工作、婚姻、投资、管理、工程、政治等不确定性高的复杂大事。本书如同文字和数字的发明一样重要,教你避开直觉偏见,学会慢思考,做出更有利于人生的重大决策。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卡尼曼对人类理性的研究挑战了整个社会科学体系。其革命性甚至超越了天文学中的哥白尼革命。本书将我们带入人类思维中黑暗与光明的交界地带,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我们一生都在本能与教养的彼此冲突中纠结,把握商业社会和资本市场的变化,更需要在冷冰冰的市场和政府博弈中寻找人类本性的因素。阅读卡尼曼,才算是有教养的经济学者。
    王福重,著名学者、经济学家
    这部巨著的目的之一,是想从理论上证明: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对于重要和复杂的事情,轻信直觉往往是危险的,也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快就能看明白的快餐书,也许没有真正价值,不过一地鸡毛。而本书,必须要慢慢阅读,才能体会其中真意,但是你将受益一生。

作者简介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1934-),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作者,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
    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把心理学的,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的研究思想,结合到了经济科学中”,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

目录

序言 // XIII
    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 // 001
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 003
  行为与注意力 // 004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 008
  冲突与自我控制 // 009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 011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 013
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 015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 015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 020
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 023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 025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 028
  今天得到1000美元,1年后得到1万美元,你选哪个? // 030
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 034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 036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 038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 043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 044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 046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 048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 051
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 055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 055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 058
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 06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 064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 066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 069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 073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以高达70%? // 074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 076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 077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 078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 081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 081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 083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 086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 089
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 091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 094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 095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 097
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 101
  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 102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 104
  作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多少? // 105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 107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 111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 112
  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 114
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 119
  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 120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 122
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 127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 130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 132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 134
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 136
  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 // 137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 140
第16章 因果关系胜过统计信息 // 147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 148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 151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 156
  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 157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 160
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 166
  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 167
  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 170
  两位教授候选人,应该选择哪一位? // 172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 177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 179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 182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 184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 189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 189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 192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认知错觉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 196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 197
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熟优熟劣? // 201
  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 202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 206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 208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 211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 212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 214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 216
  直觉的对错评估 // 219
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 221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 223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 225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 226
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 230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 230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 234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 236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差的方法 // 238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 241
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 243
  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 244
  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 246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 252
  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 253
  损失厌恶:对方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 257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 // 260
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 263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 266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 271
第28章  经济交易的参照点——公平性 // 274
  目标就是参照点 // 276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 278
  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 // 279
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 283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 283
  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 // 285
  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 287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 289
  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 292
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 295
  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 296
  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 298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 301
  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忽视? // 303
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 307
  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 308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 309
  风险政策可能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 312
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 314
  你会卖掉盈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 314
  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 318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 321
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 325
  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 // 326
  综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 328
  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 // 331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 334
  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档 // 335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 338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 345
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 347
  如何测量体验效用? // 348
  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 // 351
  记忆没那么可靠 // 353
第36章 人生如戏 // 355
  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 355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 357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 360
  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 361
  幸福的方法 // 364
第38章 思考生活 // 367
  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 368
  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 // 371
  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 375
结语 // 377
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 387
附录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 405
致谢

前言

  

    我想每位作者都会在脑海中勾勒读者因为读自己的书而受益的情形。我的这本书就像是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一样,读者对它不会感到陌生。人们在饮水机旁或交流,或闲谈,很随意。我希望这本书能丰富人们的词汇,这样大家在谈论别人的判断与决策、公司的新政策或是同事的投资时,这些新词汇就能派上用场了。书中为何还会涉及闲谈的内容呢7因为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也更有意思。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受到启迪。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推想朋友和同事会对自己的选择作何评价,而这些预先推断的中肯程度和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
    一名内科医生要想成为优秀的诊断专家,就必须掌握多种疾病的大量特征,每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和症状,有其自身可能出现的发病前兆及病因,病情发展、结果和治疗或干预手段等。学医,当然也包括对医学用语的学习。要想对他人的判断和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有更丰富的词汇,日常生活用语中的词汇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我们很可能在闲谈中发现人们出错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一再出错就会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我们可以预料到这种情况在特定环境中会再次发生。例如,一个潇洒自信的演讲者刚踏上舞台,观众往往就会对其大加赞赏,他可能并没有那么优秀,但这好评如潮的结果在他踏上舞台的一刹那便可预见。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形是有据可依的,即光环效应,这一效应使我们更容易预测结果,更容易赏识和理解这位演讲者。
    当别人问你正在想什么时,你一般都能回答上来。你觉得自己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通常就是一种意识自然而然导出另一种来,但这不是大脑工作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其典型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印象和想法都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而人们是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你无从知道自己是如何晓得面前的书桌上有盏灯,无从知道自己如何能通过电话听出爱人有些不耐烦,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毫无意识地成功规避了一场车祸。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本书讨论的很多内容都与直觉的成见相关。然而,对过失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诋毁人类智慧,这就如同关注疾病并非否定健康一样。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身体健康的,他们做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往往也是恰当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这种自信通常也是正当合理的。不过,也不尽然。我们经常在自己出现失误的时候还信心满满,此时,旁观者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容易发现这些失误。
    因此,我和大家一起在”饮水机旁交谈”,其目的就是: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至少有些例子表明,正确的判断能有效地干预错误,以降低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经常造成的损失。
    ……
    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断的启发法等问题,我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于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本书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受《黑天鹅》(The Black Swan)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Faleb)的影响。我希望我这“饮水机旁的闲谈”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  。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1979年,阿莫斯和我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
    第五部分是近期研究中关于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两者间没有共性。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要更痛苦,因为体验的时间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所以,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一问题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
    最后的章节是按倒叙来探索本书所述的三个区别的: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和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区别,以及自主的系统l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书中还谈及了有价值的闲谈的好处,以及哪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在最后,我附上了我和阿莫斯一起写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我早期写的关于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作出判断的评论。第二篇发表于1984年,总结了前景理论和我们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有被诺贝尔委员会引用的投稿,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投稿是多么简单。读这些能让你明白我们早期的知识有多少,也能让你知道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进步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