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青少年能力培养课(阅读)/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课

  • 定价: ¥20
  • ISBN:978720010275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
  • 页数:178页
  • 作者:杜兴东
  • 立即节省:
  • 2014-01-01 第1版
  • 2014-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阅读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甚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阅读能够激发和鞭策我们不断地前进,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阅读能够指明和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使我们从此走上一条成功事业的道路。
    杜兴东编著的《青少年能力培养课(阅读)》针对阅读方法进行了指导,本书兼顾趣味性、实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能力。

内容提要

  

    许多青少年在读书上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阅读。杜兴东编著的《青少年能力培养课(阅读)》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编著。本书对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具体实例对青少年读书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除此之外,本书还附有专业的阅读能力测试题,青少年可以通过此测试题来评断孩子的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杜兴东,任职于北京某教育机构,是一名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多年对孩子一对一的辅导与培训中,积累了大量的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的经验,也储备了实战的案例。曾写作图书《经典心理测试1000例》《气场实用修炼手册》《不身累的做法,不心累的活法》《父母不可不读的心理学》。

目录

“四个结合”读书法——孔子谈阅读
贵在自得,求之有恒——孟子
终日而思不如片刻所学——荀子谈阅读
“不求甚解”读书法——陶渊明谈阅读
读书要经世致用——王安石谈阅读
“提要抓纲”与“八面受敌”——苏轼谈阅读
注意书籍的修改之处——黄庭坚谈阅读
切己体验,循序渐进——朱熹谈阅读
“师其意,不泥其迹”——戚继光谈阅读
逢书必批——金圣叹谈阅读
边读边抄,越读书越厚——顾炎武谈阅读
追求博通,求实创新——王夫之谈阅读
创皇帝读书之最——康熙谈阅读
篇篇都读,就成了没分晓的钝汉——郑燮谈阅读
读书要善于取其神——袁枚谈阅读
由点到面,博专结合一曹雪芹谈阅读
读书要专而有恒——曾国藩谈阅读
志患不立,更患不坚——左宗棠谈阅读
不可一日无书——孙中山谈阅读
读书四字诀——蔡元培谈阅读
学问之趣味——梁启超谈阅读
治学三境界——王国维谈阅读
从目录学入手——陈垣谈阅读
随便翻翻也有学问——鲁迅谈阅读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谈阅读
阅读要文理兼容——竺可桢谈阅读
读之善用方为上——陶行知谈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谈阅读
如何“无师自通”——梁漱溟谈阅读
最忌死读书——叶圣陶谈阅读
知其意,明其理——冯友兰谈阅读
“宝塔式”阅读法——邹韬奋谈阅读
书痴的四种研读法——郁达夫谈阅读
读“爱读的书”——茅盾谈阅读
不能叫书管着我——老舍谈阅读
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王力谈阅读
随缘中讲求章法——梁实秋谈阅读
如牛反刍般阅读——巴金谈阅读
心中要有个评价标准——臧克家谈阅读
做人第一,读书第二——傅雷谈阅读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华罗庚谈阅读
看书忌虚荣——黄永玉谈阅读
推想式读书法——李政道谈阅读
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李泽厚谈阅读
有所为而阅读——李敖谈阅读
给学生的四点建议——张五常谈阅读
把阅读当作人生大事——余秋雨谈阅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林清玄谈阅读
去读天才作家的作品——塞涅卡谈阅读
阅读得当会益智增才——培根谈阅读
读书不在多,而在于多思考——卢梭谈阅读
永远学习希腊人——歌德谈阅读
博通而有自己的见解——拿破仑谈阅读
重视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兰姆谈阅读
读书要跨越专业领域——达尔文谈阅读
一点一点地学——林肯谈阅读
最喜爱的事是啃书本——马克思谈阅读
要系统地读原著——恩格斯谈阅读
要善于总结阅读经历——列夫·托尔斯泰谈阅读
从阅读中区分好与坏——高尔基谈阅读
随手记下智慧的火花——列宁谈阅读
小纸条成了“百宝囊”——杰克·伦敦谈阅读
跟随你的兴趣——爱因斯坦谈阅读
阅读学习应有所区别——莫洛亚谈阅读
系统而有计划地读书——卡耐基谈阅读

前言

  

    阅读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甚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阅读能够激发和鞭策我们不断地前进,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阅读能够指明和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使我们从此走上一条成功事业的道路。阅读是最简单、最好的改变人生的一种方法,没有其他东西比阅读更有力量了。那些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无不是通过阅读获得了成功的事业。
    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在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年同陈凯歌等一起成为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人”。1984.年担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摄影。1987年出任导演,其导演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让中国的电影走向了世界。这位被《时代周刊》评为“当代世界最伟大的20位大导演之一”的中国人,一直都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张艺谋是天才吗?这个20多岁才摸相机的人,是如何成为著名的电影导演的?让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21岁时,因为有一些文体特长才被破例从农村招进陕西国棉八厂,因为我的出身不好,能进厂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在厂里当辅助工,主要从事清扫、搬运等工作,还要经常‘掏地洞’,清理堆积的棉花杂质,出来后,3层口罩里面的脸仍是黑的,工作很脏很累,却没什么技术。
    “业余时我喜欢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喜欢中国古典小说,那时候能找到的书也少,《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都一遍遍地看,至今对里面的人物也特别熟悉,它们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1998年导演歌剧《图兰朵》时,想到古典艺术、民族特色,心里涌起的很多是这些小说给我的感觉。
    “我学摄影是在1974年,因为工作之外的无聊,又不愿虚度青春,就想学点什么,后来觉得摄影不错,就买了照相机,又从图书室借了不少摄影方面的书,吴印成的、薛子江的,人像摄影、灯光摄影等,凡是有关摄影方面的,都找来看,一些借来的书因为要还,就整本整本地抄,记得当时一本两寸来厚的《暗室技巧》,我抄掉了大半本。
    “那时候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现在这么明确,不愿混日子。觉得学摄影是个事儿,一个人在浑浑噩噩的氛围中把这当成了一种寄托。那时候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到厂工会或宣传科当个‘以工代干’的宣传干事。
    “如果不恢复高考,我可能真的会成为厂里写写画画的宣传干事,那时候年轻人想出路和现在不一样,除了入党、提干走政治这条路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我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上面这条路想都没有想过,我是车间里唯一没有写入团入党申请书的,那时棉纺厂停电时就组织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学习,每到此时,几百人的车间里退场的只有我一个。
    “1977年,高考在我还没来得及想时就溜过去了,等一揭榜,厂里一下子就考走了好几个,我不可能不受到触动,1978年再不考我就超龄了,直觉告诉我必须抓住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当时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学的那点东西又在‘文革’中早忘光了,复习得再辛苦也没把握,于是往偏处想,报体育学院?自己个子矮,喜欢运动却又都是野路子,不行;美术学院?绘画基础不足。正在琢磨时,别人向我推荐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说:‘课都与摄影有关,你的片子拍得好,一定行。’就这样,经过一番努力,我如愿以偿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命运将随着新的知识、新的朋友和新的体制环境而改变。
    “在电影学院,我跟其他同学最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年龄大,我差不多是我们这一级里最大的,系里别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小十来岁;二是因为我的入学不是特别正规,因而总有一种沉沉的‘编外感’。这两点不同,使我感到压力。
    “按照当时的行业氛围,我们从摄影系毕业后分到电影厂,还要做若干年的摄影助理,然后才能做掌机摄影师。我想想自己毕业就32岁,再干几年助理,三十七八快40了才能独立摄影,就觉得不行,于是给自己设计了两条路,一是走出电影圈做摄影记者,尽快独立工作;二是转行干导演。
    “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很少幻想什么,当时我已经着手联系陕西画报社;同时,我从大三开始便偷偷看一些导演方面的书。导演班的人年龄和我差不多,陈凯歌、田壮壮等甚至可能有人比我还大,这也是我想转入导演系的重要原因。大家同时起步,感觉可能会好一些。
    “记得当时我是请导演系的才子林大庆帮着开的书目,一共20多本,之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苦读,这期间还试着写了个剧本,请导演系的白虹评点,正是有这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使我以后能很自然地由摄影向导演过渡,而无论是考电影学院还是转导演,开始的动机都是为了寻找出路,谈不上对电影或导演的热爱,而一旦选择了,我就想把它干好。
    “我应该算是命运起伏比较大的人,20年前的我和现在差别很大。平常我们老说人是有命运的,而在我看来命运是受机会和能力左右的。对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机会是被动的,要受大、小环境和个人的位置制约,比较难预测、把握;而能力则不然,在获取能力方面,人具有相当的主动性,我想正是因为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进一步把握机会的能力(摄影),才使自己从一个看起来不是很有出路的工人走到今天的。因而,对我来说,知识、学习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甚至认为它们是能力的唯一来源。
    “1978年考上电影学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运改变。如果没有考上电影学院,如果没有获得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那么,我也许还是厂子里的一个工人。可以说,正是阅读才使得我成功,阅读是我成功的基石。”
    的确,书籍,是历史的长老,智慧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启悟了智慧,也容纳了峥嵘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与无限的情绪。书籍,让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让庞大的人种融汇、凝聚,让文明的火种在广阔的土地上延续、源远流长……
    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有人呕心沥血,却终无所获,有人讲求方法,终成大器;有人埋头苦读,却只是死啃的书虫,有人如鱼得水,深得读书三昧;有人受其所累苦不堪言,有人善于驾驭乐在其中;有人满面尘土步履蹒跚,有人却意气风发走得洒脱。
    西谚说:愚笨的人,熬过痛苦,忘却经验;平庸之人,以自己的痛苦换取经验;聪明的人,借他人经验以自用。
    为了让青少年朋友更好地学会阅读,从中汲取成长的有益营养,本书总结了几十位伟人、名人的阅读心得、阅读方法、阅读经验、治学精神、读书心法等,相信对青少年修正阅读方法大有帮助。
    关于阅读的益处,无数名人饱含深情地歌颂过。其中,梭罗的理解令人印象深刻。他对阅读的一番论述如美文般优美动人:
    “学生们能够读希腊原文的荷马或埃斯库罗斯,希腊悲剧之形式的创造者与伟大的悲剧作家,今尚流传有《俄瑞斯忒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剧本,而没有放荡或奢侈的危险,因为那暗示着,他们还在相当程度之内崇拜他们的英雄,神化着黎明的时间来翻动纸页。但这些英雄的诗篇,即使是用我们自己的口语印刷成书的,在我们这种败坏的时代,也变成死文字了。所以我们必须辛辛苦苦,找出每一行、每一个字的意义来,尽我们所有的智力、勇武与气量来构思它们的意义,要比通常应用时有更深远的意义。近代那些廉价而多产的印刷所,出版了那么多的翻译本,却并没有使得我们更接近那些古代的英雄作家。他们依然寂寞,他们的字母依然被印得稀罕而怪异。花费一些少年的岁月,那些值得珍惜的光阴,来学会一种古代文字,即使只学会了几个字,也是值得的,因为它们是自街头巷尾的琐碎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是永久的暗示,永久的激发。
    “阅读得好,就是说,在真精神中读真正的书,才是一个崇高的练习,这种练习所花费的力气,胜于一般意义的练习。它必须经过一个训练,像竞技家必须经过的一样,而且几乎是需要终生不变初衷地努力的。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着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书本所写着的那一国的文字,即使你能说,那还是不够的,因为口语与文字不同,一种是说的文字;另一种是阅读的文字。一种是变化多端的,声音或舌音,只是一种土话,可以说是很野蛮的,我们可以像野蛮人一样从母亲那里不知不觉学会的。另一种却是前一种的成熟与经验。如果前一种是母亲的舌音,这一种便是我们的父亲的语文,是一些洗练过、有含蓄的表情,它的意义不是耳朵所能听的,我们必须重新诞生一次才能学会。
    “难怪亚历山大行军时,要在一只宝匣中带一部《伊利亚特》了,因为文字是圣物中之最珍贵者。立刻,它比别的艺术作品跟我们更亲密,且更具有世界性。这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艺术。它可以翻译成每一种文字,不但给人读,而且还呼吸在人类的唇上;不是表现在油画布上,或仅在大理石上,而是雕塑在生活的呼吸之中的。一个古代人的思想的象征,成为近代人的口头禅。在纪念碑似的希腊文学上,正如在希腊的大理石上,2000个夏天已经在上面留下了更成熟的、金黄的秋色,因为它们带着它们自己的庄严的天体似的氛围,到世界各地,保护它们,免受时间的剥蚀。书本是世界的珍宝,时代与国家的最适当的遗物。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合适地放在每一个茅屋的书架上。它们没有什么私事要诉说,可是,当它们启发并支持读者的时候,他的常识是不会拒绝它们的。它们的作者,在每一个社会中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贵族,而他们对于人类的影响大过于国王或皇帝。当那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受人鄙弃的商人,由于进取之心与勤劳刻苦,挣来了闲暇以及独立,侧身于财富与时尚的世界里时,最后他不能不转向那些更高级、更不可攀的智力与天才的世界,发觉他不学无术,发觉他的一切财富都是虚荣,都不足以自满,更进一步地证明了他是头脑清楚的,他煞费心机,要给他的孩子们这种智慧的文化,正是他自己如此敏锐地求而不得的。这样,他成为一个家族的始祖。”
    梭罗认为,阅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最有效和最有价值的阅读应该于“真精神中读真正的书”。梭罗提议人们应去读那些充满生活艺术的书籍,因为这会在现实中带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帮助。另外,梭罗奉劝读书人去看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因为这些巨著当中包含着先人最崇高的智慧,在经过岁月的淘洗之后,这些智慧更加焕发光彩,阅读之后自然会得到很好的熏陶。相反,如果大量地阅读一些浅薄而没有经过时间沉淀的“时代书”,其结果是“一切的目力衰退,一切的生机停滞,普遍颓唐,智力的官能完全脱皮壳一样地脱掉了”。还有,梭罗建议人们多阅读原著,及培养一种崇高的心智,等等。
    总之,无数的伟人和名人倾谈阅读心得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人类阅读心典的沉甸甸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