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陈介祺传

  • 定价: ¥62
  • ISBN:978753333304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齐鲁
  • 页数:270页
  • 作者:邓华
  • 立即节省:
  • 2015-01-01 第1版
  • 2015-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陈介祺(1813~1884),中国清代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 、齐东陶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等。
    邓华编著的《陈介祺传》这部书,指导思想明确,资料丰富,体例得当,文字朴实,很有可读性。对今后更深入地研究陈介祺的不凡人生、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容提要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篮斋,潍城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陈官俊(1782~1849),字伟堂,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介祺幼承庭训,苦读于京师。23岁考取举人,33岁考中进士,仕为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九年( 849),陈官俊遽逝于任内。咸丰三年(1853),陈介祺受朝廷所迫,代父捐银四万两,被授予“双眼花翎”。咸丰四年(1854),借母殁乞假回归故里,再未仕。后半生致力于古文物的收藏研究。他一生收藏的古代文物类多、量大、面广,尤重珍品。
    《陈介祺传》的特点是考证确凿,资料翔实,重点突出,对一些关键事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邓华亲自访问了陈继揆(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原党支部书记兼系主任)和陈继遵(文化部原外国文艺研究所副所长)等七八位陈氏家族的后人,了解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材料,从而澄清了若干关于陈介祺的一些迷雾般的不实传说,提高了可信度。

作者简介

    邓华,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摄影家。曾任潍坊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潍坊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原副秘书长、潍坊市国际风筝会首批特邀顾问、潍坊市非物质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潍坊市档案馆荣誉馆员、山东省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齐鲁文学》总监等。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文学创作和文史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已出版文集、长篇小说、诗集、摄影集等30部著作。个人业绩载入《潍州名人录》《华夏文学艺术家大辞典》《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世界杰出华人大辞典》等。2005年,被评为“潍坊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全市共23名)。2006年,入围“潍坊市十大文化建设杰出人物”评选;以个人名义申报“潍坊刺绣工艺”,被山东省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评选为“山东省十佳读者书香家庭”,是潍坊市唯一入选者。2008年,入选“潍坊市百名文化名人”和“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2013年1月,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文化人才奖”。2014年,当选为中国国学学会副主席。

目录


第一章  陈氏世家  源远流长
  第一节  名门望族  支脉纷呈
  第二节  翰林院街  坐落潍城
第二章  宦门才子  相望青云
  第一节  少年才俊  天机清妙
  第二节  金石泰山  金龟女婿
  第三节  学宗巨擘  言传身教
  第四节  风华十年  醉心金石
  第五节  喜得宝篮  考释虢盘
  第六节  目光如炬  力辨真伪
第三章  八年京官  翰林编修
  第一节  金榜题名  踏入仕途
  第二节  山左秘本  张黑女跋
  第三节  良师益友  文字至交
  第四节  母卒父亡  丁忧回籍
  第五节  簠斋印集  钤印成书
  第六节  获得宝鼎  收藏古钟
  第七节  被逼代捐  倾家荡产
第四章  避世隐居  难脱红尘
  第一节  海滨病史  隐逸六年
  第二节  重修家庙  凝聚族人
  第三节  相府落成  搬迁城内
第五章  十年动荡  矢志收藏
  第一节  抵御捻军  从兄阵亡
  第二节  收教义子  高中状元
  第三节  乡梓知音  共飨收藏
  第四节  悬壶济世  续交旧友
  第五节  妻丧子亡  命运多舛
第六章  病叟出山  老益弥坚
  第一节  老友再聚  恍若隔世
  第二节  齐东匐父  发现陶文
  第三节  出山论道  鸿雁传书
  第四节  珍品出众  藏品超群
第七章  搜古传古  众星捧月
  第一节  商贾奔忙  竞相搜古
  第二节  高手云集  各显其能
  第三节  簋斋吉金  终成著录
第八章  忧国忧民  古道热肠
  第一节  关注照相  赏奇析疑
  第二节  赈济灾民  设厂施粥
  第三节  关心时政  出谋划策
  第四节  针砭时弊  处方救世
第九章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第一节  著作等身  功垂后世
  第二节  陈氏书法  金石之韵
  第三节  陈氏楹联  字字珠玑
  第四节  相府轶闻  揭秘求真
后记

前言

  

    我审阅了《陈介祺传》书稿,总的看法是此书写得较好,可以说是写出了个性,写出了特色,写出了水平。这是继2013年“纪念陈介祺诞辰二百周年研讨会”之后又一丰硕成果。该书的问世,对今后更深入地研究陈介祺的不凡人生、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篮斋,潍城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陈官俊(1782~1849),字伟堂,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介祺幼承庭训,苦读于京师。23岁考取举人,33岁考中进士,仕为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九年( 849),陈官俊遽逝于任内。咸丰三年(1853),陈介祺受朝廷所迫,代父捐银四万两,被授予“双眼花翎”。咸丰四年(1854),借母殁乞假回归故里,再未仕。后半生致力于古文物的收藏研究。他一生收藏的古代文物类多、量大、面广,尤重珍品。其藏品中有商周青铜器248件,秦汉铜器98件,石刻119件,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玺印7000余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多片,钱币、镞、各式范1000多件。在这些古文物中,最著名的是毛公鼎、十一架古钟和“万方古玺印”。他治学高度严谨,重视研究方法,主张一器一物都应多加分析,察其渊源,辨其真伪,反对不求甚解。因此他对古文字研究有开创之功,贡献是很大的。他著述丰富,造诣颇深。他的考证释文现存有《毛公鼎释文》《南公盂鼎释文》《虢季子白盘考释》《聃簋释说》《区鲠考证》《器侯驭方鼎考释》《邰钟考释》《齐侯饼考释》《龙姑簋考释》《铸子器考释》《簠斋金文考》《金文题识》《藏古册目并题记》《集古金文考释》《汉镫考记》《印举考释》《陶文考释》《簠斋藏秦权量铜诏版释文诗记》《十钟山房印举》,还有《传古别录》《仿碑拓碑笔记》《印举事记》,以及与吴式芬合编的《封泥考略》等。陈介祺集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于一身,收藏最富,鉴别最精,传拓最佳,释文最多,是全国闻名的金石大师。很多学界权威人士都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郭沫若、商承祚说陈介祺的收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清史稿》记载,他“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陈介祺出自潍坊,成为全国有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潍城陈氏世家600多年历史文化教育积累脱颖而出的一个突出典型,也是潍坊历史文明聚焦的一个亮点,他的出现给潍坊增添了光彩,是潍坊的骄傲。开展“陈介祺研究”是一项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应该坚持下去,发扬光大。
    邓华先生是陈介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潜心研究陈介祺的身世和从事的收藏、考释、鉴赏、传拓事业,花费了十几年的工夫,搜集了许多资料,撰写了不少著述。如编著了《潍城陈氏世家简史》《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两部书;还与企业家王刚共同再版了陈介祺的青铜器铭文拓片集《簋斋吉金录》;另外,还撰写了研究陈介祺的十几篇文章,其中有《一位超前的古文字史探索者》《陈介祺的传拓工艺》《国宝重器毛公鼎》《陈介祺纪事》《陈介祺的金石缘》《陈介祺与<簠斋吉金录>》《陈介祺的诸城情结》《陈介祺藏古传古的助手》《陈介祺藏品轶闻》《陈介祺的楹联》等。有了这些文章做基础,再写《陈介祺传》,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了。
    《陈介祺传》的特点是考证确凿,资料翔实,重点突出,对一些关键事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邓华亲自访问了陈继揆(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原党支部书记兼系主任)和陈继遵(文化部原外国文艺研究所副所长)等七八位陈氏家族的后人,了解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材料,从而澄清了若干关于陈介祺的一些迷雾般的不实传说,提高了可信度。
    总之,《陈介祺传》这部书,指导思想明确,资料丰富,体例得当,文字朴实,很有可读性。当然,也有美中不足,这就是受资料所限,对陈介祺的有些著作注释不够全面,有待于今后继续搜集补充。以上寥寥数语,是为序。
    王梅芳
    2014年5月8日
    (作者系潍坊市原市委书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后记

  

    十年资料积累,一冬奋笔疾书,《陈介祺传》终于破茧成蝶,可以脱稿付梓了。当我从这个无雪的冬天摆脱困倦,恢复了精力和体力时,发现窗外已是百花盛开、一派春光烂漫。
    由于爱好收藏,所以我很早就关注陈介祺这个人物,但陈介祺和他的金石学以及古文字研究又特别艰深,所以专注研究他的人不多,偶尔见诸报刊的也仅仅是介绍他首藏毛公鼎、十钟山房和万印楼的几篇粗浅文章。纵观陈氏一生,既没有显赫的文治武功,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人们很难将一位隐居于书斋、一生做古文字研究的晚清学者用文学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他一生各个时期的生活和学术活动,对研究者来说都有许多盲区。可以说,陈介祺仿佛一部“天书”,如果读懂了陈介祺,就读懂了中国历史文化源头。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先后得到了陈继揆、陈继遵、陈重远、陈时超、陈君善、陈炳熙、陈小波、庄珩、李耀曦、董金艳、杜在桢、陈瑞增、郭玉聪、钟耕会、王成利、刘知华、吕伟达、张德民、张建国、刘秉信、傅黎明、付生、阚龙山、田爽欣、宪春生、王春发、尹希明、孙立荣、刘凤周、王静蓉、潘宝昌、刘昱、郭江华、陈育生、高建民、王永成、吕振宇、郭驰、陈斐章、王忠志等专家、朋友给予各种形式的帮助。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作者从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陆明君先生的著作《簠斋研究》一书的“年表”中获益匪浅,该文对查证陈介祺一生起到了非常方便的作用。另外,潍坊市潍城区政协文史委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工作给予了重大支持;潍坊市史志办原主任、《潍坊市志》总编杜书乐先生对本书创作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帮助;张德民、张建国老师在校对工作中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青岛市黄岛区琅琊美术馆庄珩先生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致谢!
    邓华
    2014年4月于鹤祥健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