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独向白云归(黄君璧传)

  • 定价: ¥99
  • ISBN:978721811142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东人民
  • 页数:311页
  • 作者:鲁大铮
  • 立即节省:
  • 2016-08-01 第1版
  • 2016-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鲁大铮所著的《独向白云归(黄君璧传)》,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以时间为序的传记写法,而是以黄君璧先生生平中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和其一生中的突出事件、成就为纲目展开。这种谋篇布局,不但能突出黄君璧历史特征,也符合作者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黄君璧先生是一位集诗书画于一身的绘画巨匠,而且是一位有着经典画论和“富可敌国”的收藏大家。根据这种种特征,《独向白云归》一书的结构布局便运用而生:九个篇章的开篇,便是展示他的经典画作,他收藏的印章和他的画论,每个篇章展示的印章,画论和画作,均与该篇章所述故事息息相关、丝丝相扣,使每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更加突出、鲜活、生动。

内容提要

  

    《独向白云归(黄君璧传)》是作家鲁大铮为中国画坛四大名家之一黄君璧撰写的传记。黄君璧,广东省南海西樵山人。20世纪中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传承和发掘了中国画的传统艺术,并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上实现了诸多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他一生丰富的收藏和对国家博物院、美术馆的捐赠,保护了中国的古画珍品。在20世纪的前半叶,中国画坛出现了“东徐北溥西张南黄”四大名家——徐悲鸿、溥心畲、张大千、黄君璧。而后,张大千、黄君璧、溥心畲去了台湾,画界称其为“渡海三家”。黄君璧在台湾任职台师大艺术系教授兼主任,心无旁骛地向学生及在台北、香港“白云堂”的弟子传授中国画的传统理念和技法,薪火相传,桃李满天下,被台湾文艺界尊称为“画坛宗师”。

作者简介

    鲁大铮,笔名鲁公、孙君,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人。幼年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任职的父亲南下至广西。
    1969年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广州汽车制造厂、中共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广东电视台、中国广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长时间从事新闻、外事侨务工作和承担国家海外经济援助工作。曾任中国驻厄瓜多尔共和国陶瓷项目、养鸭项目专家组总组长,广州艺术博物院马思聪音乐艺术馆筹建办公室主任。
    已出版《老红军梅少卿》《记者的人生别人的故事》《马思聪》《马思聪回响曲》《黄君璧》等多种图书。
    现任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顾问、黄君璧艺术研究会(筹)顾问。

目录

第一章  天生爱画涂抹成癖
第二章  临摹画技无出其右
第三章  名川大河摹山范水
第四章  东西南北四大名家
第五章  终生育教薪火相传
第六章  云游世界弘扬国粹
第七章  慧眼识宝收藏巨匠
第八章  恬静从善颐养天年
第九章  白云飞瀑山高水长
附录  黄君璧画论四篇

前言

  

    序一
    作为一位艺术家,其最终的历史定位,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而不是其他。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什么疑问。事实上,纵观一部艺术史,那些被后人记得住的名字,若探究起各人的生平经历,不用说必然是贵贱殊出,顺逆异途,性情各别,不一而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都并列于艺术殿堂的重要位置上。
    既然如此,那么对于他们,是否就只需评论其艺术成就,而不必理会他们曾经走过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呢?是又不然。因为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功者,他们所留给后人的,除了艺术作品之外,无疑还有为实现其人生目标时所遭遇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如何加以克服,为此付出过什么超常的努力,出现过什么曲折和变化,有过什么喜怒哀乐等等。恐怕正是由于不同的艺术家所经历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其中所包含的经验甚或教训就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这,无疑是世人和后来者同样希望追索了解,以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汲取前行力量的。
    正因如此,所以,最近当鲁大铮君出示他的新著《独向白云归——黄君璧传》时,就理所当然引起我浓厚的兴趣。这无疑首先是因为黄君璧先生作为活跃于20世纪的一位的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对于我来说,是一位同省籍的前辈乡贤,他的名字,在广东可以说是闻之已久。其次,黄君璧先生饮誉中外的山水画创作,我虽然不敢说拜观过很多,但起码也有所了解。而对于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不守一隅的创新精神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有着深刻的印象。其三,我还多少听说过黄君璧先生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他作为一位平民出身的画家,由于时势推移的种种机缘际遇而从广州走向全国,然后又去了台湾,最终成为宋关龄女士的私人美术老师。以上这些,都使我觉得他颇不寻常,有异于普通画家,因此也时时存着一份别样的关注。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君璧先生之于我,却始终只停留在十分表面的了解上。这固然首先要归咎于我缺乏着力探求的虔诚。另外,长期以来美术史界对于黄君璧先生的关注与研究十分不足,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事实上,当今艺坛,宣传炒作之风正愈演愈烈,各种巧言夸饰的吹捧泛滥成灾,“巨匠”、“大师”的廉价帽子满天飞,而像黄君璧先生这样真正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艺术家却遭到冷落,这无疑是很不正常的。现在,《独向白云归——黄君璧传》的问世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长期的空白,也是对上述不良风气的一种抗争。
    作者鲁大铮君穷三年之力著成此书,其态度无疑是十分严肃而且认真的。事实上,他为此往返于海峡两岸,深入采访了包括黄君璧先生的亲属、学生、朋友以及专家学者在内的众多人士,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发隐抉微,力图详尽而真实地把黄君璧先生颇富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揭示出来。不仅如此,作者还下了相当工夫对黄君璧先生绘画艺术进行认真研究,对其杰出成就进行了深度解读。正由于作者既具备一位资深传媒工作者的丰富经验和锐利眼光,又具备美术研究的专业素养,因此使得作为岭南乃至中国画坛代表人物之一的黄君璧先生的形象,得以立体地、全面地、丰富地,当然也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对此期待久矣的我读来兴味盎然,感受一新,获益良多。当然,也相信鲁大铮君继《马思聪回响曲》之后的这又一部新著,同样会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2015年5月于羊城蝠堂

后记

  

    2012年,我在出版《马思聪回响曲》一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当历史与我擦肩而过,良知和责任告诉我: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今天,在出版《独向白云归——黄君璧传》一书时,我还是用了这句话,因为,写这本书时的境遇和心态也和那时一样,就算是“当历史与我擦肩而过”丛书之二吧。
    2008年的一天,老朋友、中国新闻社驻纽约高级记者麦子约我去广州荔湾酒家与黄君璧先生的后人会面,见到了黄君璧先生在广州的儿女黄功森、黄功伟、黄少琼,还有关心黄君璧先生的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大家都期盼能给黄君璧先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给予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日后与黄君璧先生后人的接触中,他们向我叙述了其父黄君璧的故事:一个绘画神童;曾与徐悲鸿、张大千、溥心畲齐名;国际社会名流陈香梅、宋关龄的绘画老师;培养了赖少其、黄笃维、刘仑、刘国松、傅申、黄光男、张福英、江明贤、姜一涵等著名画家的导师;跟国民党去了台湾,披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神秘面纱;渐渐被内地的民众遗忘……
    黄君璧的儿女们期待能还以父亲真实的历史面目,摆脱埋在儿女心中那沉重的十字架,让九泉之下的父亲、母亲和活着的儿女都能舒心坦然。他们向我提供了有关他们父亲的各种文字资料、书信、照片、影碟和数本海外出版的书籍——《黄君璧的艺术生涯》《黄君璧——白云横贯两岸》《飞瀑烟云黄君璧》《黄君璧纪念集》和《黄君璧画册》等。
    其实,在内地关心黄君璧的人有很多,2004年就有几十名政治家和海峡两岸的艺术家、知名人士联名发起倡议成立了“黄君璧艺术研究会”筹委会,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欧初、美国知名华人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出任名誉会长,著名作家、诗人向明担任会长;2009年,著名收藏家、两届世界杰出华人奖获得者赵泰来先生继任该会会长。
    赵泰来也是黄君璧先生的弟子。他志存高远,热心仗义,敢于担当。他继任黄君璧艺术研究会会长后,由于对我的了解和信任,期冀我也能为宣传介绍黄君璧做点事。我根据自己的所长提出可以做两件事:其一,为黄君璧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其二,为黄君璧写两本传记——《黄君璧》和《独向白云归》。《黄君璧》归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独向白云归》则是一部长篇的人物传记。电视专题片《黄君璧》于2009年在广东电视台播出,五万字的《黄君璧》已于2015年9月出版发行,二十万字的《独向白云归》也即将付梓出版。
    本书的写作,我没有采用一般以时间为序的传记写法,而是以黄君璧先生生平中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和其一生中的突出事件、成就为纲目展开。这种谋篇布局,不但能突出黄君璧历史特征,也符合我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黄君璧先生是一位集诗书画于一身的绘画巨匠,而且是一位有着经典画论和“富可敌国”的收藏大家。根据这种种特征,《独向白云归》一书的结构布局便运用而生:九个篇章的开篇,便是展示他的经典画作,他收藏的印章和他的画论,每个篇章展示的印章,画论和画作,均与该篇章所述故事息息相关、丝丝相扣,使每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更加突出、鲜活、生动。 在写作过程中,除了黄君璧子女的口述和他们提供的资料外,我还采访了黄君璧先生在广州的弟子赖少其、刘仑、郭巧文的家人,在英国的弟子赵泰来,在关国的弟子周敏华、虞兰因,也专程飞抵台湾与欧豪年、刘国松、黄光男、傅申、张福英、江明贤、韩锦田、姜一涵等十数位台湾书画界的知名人士进行了访问和交流,他们大多又是黄君璧的弟子,他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和层面为我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非神话的黄君璧。 姜一涵是黄君璧白云堂的弟子,他听说我正在写黄君璧传,急忙起立向我鞠躬说:“黄君璧是我的老师,本来他的传记应该由我们弟子来写,现在却由大陆的鲁先生写了,我给你鞠躬!我给你鞠躬!” 一位德高望重的书画家,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因我写黄君璧传而向我鞠躬,表现了他对老师黄君璧的感情和对内地记者的敬重。姜一涵除了讲述黄君璧的故事外,还给了我很好的建议:一是不要用“黄君璧传”之类的书名,太呆板,没味道,要用有创意的、灵性的书名;二是要“上天言好事”,即使写黄君璧的缺点也要加以“美化”。临别时,姜一涵老先生还书写了“风雨瞬间江山万年”的条幅相赠。 在我回到广州继续写书时,一度苦苦为黄君璧传选择书名而迷茫,一日,在黄君璧收藏的印章中,一方闲章进入了我的眼帘——“独向白云归”,令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这真是神来之笔。 黄君璧生于白云缥缈的广东西樵山,寿终于白云缭绕的台湾阿里山,他的画作是以白云为特征,他的堂号、寓所都是以白云为名,他的一生就是从白云走向白云,白云寄托了黄君璧一生的快乐、成就和思念。冥冥之中,我仿佛感到黄君璧早就为后人写他的传记准备好了书名——《独向白云归》。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天助我也!应验了青山不老仙姜一涵先生的吉言。 采访黄君璧弟子黄光男和傅中是在黄光男家里进行的,他们对黄君璧先生作了很多的评论,提供了许多有关黄君璧先生的资料和线索。另外,我还有幸目睹了黄君璧的两个大弟子合作完成的鸿篇巨制《荷塘趣》。 这天,黄光男约了傅申到他家为他的新作题款,厚厚的一卷画作在黄光男手中慢慢展开,满塘荷叶、荷花、莲蓬、鸟虫之类,画幅长45米,宽60厘米,已经完成,只待傅申挥毫题款。题款是黄光男事先准备好了的,又是诗,又是词,又是记,林林总总不下数百字。傅申又是篆书,又是行书,又是隶书,一站两个多小时,这对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我见到当傅申停下笔时,他握笔的手就会一直在抖动,而当他书写时,那支笔在他手中便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自始至终无一点错漏瑕疵。在最后落款时,傅申大笔一挥:“甲午战后二甲午,日寇如故。” “完了!”傅申说。 “完了,完了!”黄光男也大叫:“这幅画日本人是不会买的了!”于是,在场的人大家笑成了一团。 我不知傅申的落款是即兴发挥还是有备而来,但从傅申的落款和大家的笑谈,我认识了傅申、黄光男,看到了台湾人对日本鬼子的憎恶。 在台湾被誉为画坛一哥的欧豪年是广东吴川人,2013年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赴京与习近平总书记会晤时带去的见面礼就是欧豪年的画作《河清图》。 在欧豪年老师的书房,我递上名片,送上拙著《马思聪回响曲》。等我们采访完告别他时,欧豪年挥笔赠诗一首:“气宇张风度,铮嵘却羡君;著书论时辈,俊逸感人文。”旁提是:“大铮道盟以所著马思聪回响曲及对时人论述文章见示。诗以记。” 欧豪年老师能为我留下墨宝已使我喜出望外,万万没想到他能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翻阅了我的书,还以书为据写出掷地有声的律诗,诚令我感动和敬佩,被誉为“集诗书画于一身的大家”果然名不虚传。欧豪年说:“我最希望的是能在我的家乡广东建一个我的艺术馆,拜托你们了。”我和陪我同去的台湾朋友吕祥雄先生表示一定尽力促成。 张大千的弟子韩锦田在他那用盆景园林围绕的书房里,向我展示了张大千和黄君璧在他的画作《孝中馗图》题写的楹联作品,讲述了黄君璧的轶事趣闻;江明贤向我介绍了黄君璧在教学上的特点和他出国前后在眼界上和对学生要求上的变化;张福英更是竹筒倒豆子般地将自己为捍卫老师黄君璧的荣誉,收集和打击黄君璧赝品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在长达三十余年间在黄君璧身边的所见所闻一一道来,并赠送了一本硕大的由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和黄君璧美术奖助基金会出版的《黄君璧一百一十五岁诞辰纪念画集》。她说:“你出黄君璧传就用这本画册中的画。都是老师最有代表性的画,而且全部都是我自己的藏品,不会有人找你麻烦。”刘国松在电话中向我讲述了那场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发生的有关“正本清源”的论战和黄君璧先生的轶事。 此次我赴台湾采访的效率之高,收获之大、见识之广,得益于台湾吕=洋雄夫妇的精心策划和安排。在此,对他们夫妇表示真诚的感谢。 在写作的过程中,两届世界杰出华人奖获得者、中国华文教百基金会顾问赵泰来先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先生,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岑桑先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方电视台台长蔡照波先生,广东人民出版社编审、广州《诗词》报原总编辑梁鉴江先生,广州艺术博物院原书记陈夏女士,中国新闻社驻纽约高级记者麦子先生,《珠江环境报》总编辑卢柳明先生,画家品牌策划设计师彭浩先生,著名画家林墉、陈永锵、孙戈、苏华、黄棠、李醒滔、苏小华、陈兆康、何晓庄都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很好的建议和指点,青年画家、美术老师官玉中,在我初稿完成后,从国画专业的角度,对全书作了认真的阅读和修改。 刘斯奋先生、赵泰来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蔡照波先生为本书治《独向白云归》篆印一枚,西泠印社篆刻研究室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正为本书题写书名,广州篆刻世家第三代传人项颂秋先生为本书治《独向白云归》篆印二枚。各路名家的鼎力支持,令本书“蓬荜生辉”。 赵泰来先生还是本书的参与者,从策划到出版都给予了很好的意见和坚定的支持。在上网查询甄别信息、整理书刊报纸资料、查字典、打字、校对等浩繁的工作中,我的家人,从太太到女儿、女婿,更是全家总动员,齐上阵,几年来围着《独向白云归》团团转,不得安宁。黄君璧先生的儿女们不但多次向我口述黄君璧的故事和历史,而且提供了大量的有关黄君璧先生的照片、书信、文字、多媒体资料和多种图书,为我完成本书的写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海内外关心、支持、帮助过本书写作、出版的朋友(包括我参阅过的有关黄君璧论著的未曾某面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鲁大铮 2016年5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