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诸暨先生

  • 定价: ¥50
  • ISBN:978751942146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光明日报
  • 页数:236页
  • 作者:编者:潘丹
  • 立即节省:
  • 2016-10-01 第1版
  • 2016-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潘丹根据各类媒体的生平介绍、亲友后人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积累的文稿,择定其中26位先生,忐忑援笔,大致以生年为序,编撰成集,题目《诸暨先生》。
    本书的编著参阅了《诸暨县志》《诸暨教育志》《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等各种方志和史料:购置并阅读了大量先生们撰写的书籍,如《中国文字学》《鱻青随笔》《金海观全集》《诸暨乡土志》等等:还查阅了相关氏族的数十套家谱。对于先生们的生平,务求精准,并尽力修正部分公开媒体资料中的错误。

内容提要

  

    潘丹编著的《诸暨先生》选录了诸暨民国时期的26位人物,他们是一群怀瑾握瑜而又满腹珠玑的人,曾经在教育、学术领域声名卓著,堪称大家,足称先生。为更全面地了解先生们的生平,除传略外,集中还附录了先生们的小像,辑录了先生们的语录、文章摘录或他人评价。同时引用和参考了大量的史料,包括方志、文集等,因此这也是一部可供诸暨民国时期研究参考的地方文史集。

作者简介

    潘丹,1967年10月出生,笔名三米,自号东安晚生,浙江省诸暨市阮市镇潘家坞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学硕士。热衷于地方文史研究,偶有文章见诸报刊和书籍,并设计策划多册图书。曾主修甲午版《暨阳东安潘氏宗谱》,与陈强等合作编著《我们的传家宝——诸暨家训汇编》《我们的传家宝——诸暨家训纵论》。

目录

推荐序:人人要带土气,处处宜有书香(弘虫)
自序:诸暨·先生(潘丹)
捐藏设馆兴人文
记诸暨图书馆创始人楼藜然先生
清操自励一君子
记书法家、教育家何蒙孙先生
以教书谋生,以校书造生
近代藏书家、校勘学家章钰先生传略
竹斋铁崖绵射勾
徐道政先生印象记
铁肩担道义,诗笔不阑珊
记著名学者余重耀先生
一身正气育桃李
姚伯谦轩卿先生记事
创系兴国终一生
记化学教育家邱宗岳先生
经世济民亦刁儒
记寿毅成先生二三事
大德无求仁者寿
记“百岁诗翁”周耿城先生
惯看模糊字,专攻穿凿文
记考古学家何士骥先生
平生好修辞,著述频被引
记语言学家周迟明先生
中国现代小麦科学的奠基人
金善宝先生年表
道超青牛,论高白马
记中国哲学界第一人金岳霖先生
缘寄杏坛铸名师
记生物教育学潘锡九先生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记著名语言学家郑奠先生
走在乡村教育的路上
追寻金海观先生的教育心路历程
平生风义,兼善天下
陈兼善先生年表
鸢飞鱼跃鳌占头
寿振黄先生传略
农家的草紫,在燕园开了花
记五四时期著名的新诗诗人何植三
空谷奋蹄足音宏
记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郑鹤声
一个歌颂生命的文化战士
记教育家、科学家、文化战士陈范予
志于乡土教学的卓越研究者
祝志学先生纪略
中国核物理之鼻祖
记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
莫谓书生不下田,与稻为伍亦威家
记农业教育家、水稻专家杨开渠先生
文韬武略担训育
袁哲先生传略
谈笑有鸿儒,毕生伴古史
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先生和他的师友
后记

前言

  

    “人人要带土气,处处宜有书香。”这是诸暨籍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里,是金海观先生对“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事关乡村教育的形象概括。如果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诸暨文学圈的那些事,恰好是一帮土生土长的文人热衷于读书与写作的真实写照。潘丹先生,便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
    潘丹先生曾与我同为湄池中学教师,那时他教物理。但这个理科生身上早就透露出“文艺范儿”的气息,教学之余,他擅长书法、绘画和摄影,是个多才多艺的青年。后来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先后担任过多所学校的书记或校长,听闻他在领导岗位上还拍摄过微电影。诸暨籍科学家俞君英的名字响彻诸暨的时候,潘丹先生作为俞君英曾经的班主任也在新闻中露面……2013年。他从诸暨市职教中心校长的位置上主动退下来,摇身一变,披着“理科老男生”的马甲,成为诸暨文学圈里新面孔。我与潘丹先生由同事变成文友,则是在离别湄池中学20年多年后的2014年。这时候的潘丹先生,以“三米田”“三米”为笔名,干着令我这个文科生自愧不如的雅事:研究诸暨地方文史。
    这本《诸暨·先生》,便是潘丹先生关注和研究地方文史的成果。《诸暨·先生》并非潘丹先生的第一本书,他其实已有多部著作问世。最见功底和水平的是由他主修的《暨阳东安潘氏宗谱》,那原本是由谱牒专业人士操持的工作,潘丹先生这个“东安晚生”。却轻车熟路地完成了这项庞大而繁琐的工程。第二本是已版的《我们的传家宝·诸暨家训汇编》,第三本是在版的《我们的传家宝·诸暨家训纵论》,潘丹先生是这两本书的策划者和编著者之一。第四本书叫《各种事体》,他编排好后只印了三本用于自我享受,暂时还不肯拿出来与读者见面。这本《诸暨·先生》,如果从时间顺序上排列,应该是潘丹先生的第五本书了。
    《诸暨·先生》是一本关于诸暨地方文史的书,是一本专门写民国诸暨籍先生的书。所谓“先生”,那是个“过去时”,是那些德高望重、曾在教育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令诸暨人引以为豪的学者型教师或知识界精英,他们在那个时候被人尊称为“先生”。而现在则已然成了诸暨的“先师”。潘丹先生立足于自身所从事的教育职业,发挥业余文史研究的兴趣和特长,为我们梳理出26位民国时期诸暨籍先生群像。这些先生,“有的默默耕耘在乡土田野,有的登上了高雅的殿堂;有的执掌着庠序,有的躬耕于学界;有的著述颇丰,有的埋头工作,却没留下片言只字”。或许,这本书未必能将民国诸暨籍先生囊括周全,但通过书中26位先生的人物传略,有助于我们对诸暨先生的“为学、为文、为人”和“立德、立功、立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某一个历史阶段的诸暨人文有新的认识。
    潘丹先生写这本书,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纯属阅读、研究之余的妙手偶得。这本书的写作,其实早从去年就不自觉地开启了。他从研究故乡潘家坞乡贤潘锡九先生起步,然后顺藤摸瓜,逐步扩大范围,到书法家、教育家何蒙孙先生,到收藏家、校勘家章钰先生……这些经考证研究后撰写的文章,后来成了《诸暨日报》“文化周刊”的一篇篇特稿。写到一定数量后,突然有了写成一个系列的想法,于是有了《诸暨·先生》的编纂计划。但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相当费工夫”。喜欢文字的人都深有体会,在众多题材的写作中,写人物是难度最大的一件苦差使,何况潘丹笔下的人物原本就没有现成的名单。就算后来他广泛查找并精心选粹,但又都是些故去的人物。这些故去的人物,名气特别大的,已多次被人们用文字啃嚼过,要写得与众不同且又不失其真,无疑是难上加难:有的人物当时很有名气,但时过境迁,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要还原出像模像样的人物来,资料的搜集远比文字撰写要困难重重。但是,不管怎么样,潘丹先生硬是通过“挖壁打洞”(挖掘)、“曲折迂回”(构思),把26位民国诸暨籍先生,一一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是用来形容老师(先生)苦练内功的,用来形容这本《诸暨·先生》的出炉,倒也十分贴切。
    《诸暨·先生》因为出自潘丹的“妙手”,所以她呈现了装帧编排上与众不同的美观,令人赏心悦目。如,封面的先生形象,内页的先生肖像。每位人物分别有“精彩语录”“人物小传”“延伸阅读”。但这些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对于关心地方文史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窥视诸暨人文的一个窗口。就像我一样,当读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一个歌颂生命的文化战士》时,自然被郑奠与鲁迅、陈范予与巴金、陈范予与柔石那些鲜为人知的交往逸事深深吸引,继而钦佩潘丹先生不仅仅是编写了一本书,还在于抢救性的保存了一份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岁月的更替中,一些人和一些事,都在化为烟云,有些越来越模糊,有些干脆看不见了。民国诸暨籍的先生,如果不是潘丹先生用文字的方式加以保存,我们可能背负数典忘祖的罪名而不自知。
    作为潘丹的文友,我比别人更认同他庸常生活里的精神世界。潘丹先生在《诸暨·先生》编写过程中,是一个人的寂寞行走,他那份执着与痴迷,以及在平淡日子里收获的种种快乐——发现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写作的快乐——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作为同好者的我,则能与他同喜同乐,感同其过日子打发时间的充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诸暨·先生》既是潘丹先生穿越民国与众先生的神遇,也是潘丹先生与读者朋友共享他的快乐。期待潘丹先生“喷发”更多文史研究“土气”,来充实刷屏时代里正渐行渐远的纸质阅读的“书香”。

后记

  

    记得小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会从父亲的口中听到“锡九先生”“阿璜先生”“阿牛先生”这样的称呼,也常常听父亲谈起他们的事情,便在懵懂中留下这样的印象,先生必是德高望重的人,先生也是村里最有学问的人,先生的字写得往往都很好。
    长大后,眼光不再圃于老家,放眼诸暨全邑,这样的先生几乎每个村总有几位,这其中堪称大家的先生也不少。岁月匆匆。转眼间先生们的生年都已超过百年,儿时聆听着父辈们谈论先生的我们也步入了中年。
    总想着该做点什么,于是在妄知天命之年,收集相关资料。根据各类媒体的生平介绍、亲友后人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积累的文稿,择定其中26位先生,忐忑援笔,大致以生年为序,编撰成集,题目《诸暨·先生》。
    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作家弘虫(陈强)先生的支持和鼓励,还特意为本书撰写了推荐序,并联系出版相关事宜:文友陈钢、魏永达也给予了很多有益的帮助;也曾数次咨询于文史圈达人,如阮建根、孔郁祥等;先生们的后辈或亲友也慨然相助,向我提供极其珍贵的资料,如周文赊、潘赵定、袁道中、何志刚、汪紫薇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著参阅了《诸暨县志》《诸暨教育志》《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等各种方志和史料:购置并阅读了大量先生们撰写的书籍,如《中国文字学》《鱻青随笔》《金海观全集》《诸暨乡土志》等等:还查阅了相关氏族的数十套家谱。对于先生们的生平,务求精准,并尽力修正部分公开媒体资料中的错误。但因本人拥有的资源及水平所限,定有疏漏与失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与谅解!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我也站上了讲台,从普通高中至综合高中再到职业高中(中专),时间一晃将近30年。即便遍历了各类高中,也曾担纲过学校各级管理岗位之职.而我只能是一个老师,即便没有时世变迁的原由,也是称不上“先生”的。
    因为我知道,先生不单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修为,一种精神”!